《盧溝橋烽火》第一課時教學實錄片段反思
《盧溝橋烽火》這篇課文以前上過好多次,但課堂效果基本連自己都不滿意,主要是課文的歷史遠離學生。出生在新世紀,享受著和平、幸福生活的孩子們,對抗日戰爭,對被,被踐踏的屈辱歷史已知之甚少了,再加之課前的準備不充分,鋪墊不到位,所以很難從感情上引起學生的共鳴。
又上這篇課文了,吸取過去的教訓,從昨天開始,就花時間搜集資料——“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的前因后果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做了充分的準備。結合實際情況(本班學生理解能力較差),對這些資料進行了整理加工,努力適合我班學生。再上網看看別人的教學設計,發現不少人在課堂導入時都運用了《松花江上》這首歌,屬于“音樂盲”的我常常是想用一首歌烘托氛圍時,很難找到。既然不少人都用,一定有它適合本課之處,于是下載了這首《松花江上》準備放置于導入新課環節。
今天上課伊始,就向孩子們推薦“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我國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一首歌《松花江上》,請大家認真欣賞,聽聽歌詞都寫了什么?聽完后,也可談談你的感受?”可能是由于喇叭就較小,聲音不夠響亮,一遍下來,孩子們只隱約聽到了“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流浪、流浪”,問問孩子們從中能知道什么?大家都只能模糊的說出這首歌與戰爭有關。很明顯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于是我首先對孩子們聽清楚的部分歌詞予以肯定,并讓他們再聽一遍,有了一遍的基礎,第二遍明顯清楚多了:
生:“我聽到了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生:“我聽到了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生:“我還聽到的歌詞有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生:“從歌詞中我知道了我的家鄉前后發生了變化,父老鄉親們被迫離開了家鄉。”
師:真聰明!你不光會聽,還會思考,你知道是什么讓家鄉發生變化的?
生:我覺得應該是歌詞里唱的“九一八,九一八”導致家鄉的變化。因為我課前在預先課文時找了“九一八”就是指歷史上的“九一八事變”。
師:你說的很正確,真是個會自主學習的孩子!課前還有哪些同學搜集了與“九一八事變”相關的資料的。
接過孩子們的話茬,鋪墊歷史背景,在學生交流后,我進行補充小結:“九一八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短短4個多月,中國128萬平方千米(相當于日本本國領土的 3.5倍)的錦繡河山和無盡寶藏被斷送得干干凈凈。從那時起,東北三省300多萬父老鄉親淪為了亡國奴。然而,這僅僅是日寇狼子野心的一小半部分,大家知道他們真正的目標嗎?”“全中國!”孩子們憤憤回答,“對!侵占全中國,實現所謂的‘大東亞共榮’!于是他們又故技重施,蓄意制造了‘盧溝橋事變’,課前對此進行了預習嗎?”接下來交流“七七事變”,自然而然的過渡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一堂課下來,在資料的鋪墊下,看得出孩子們的探究欲被激發了,從孩子們在聽我介紹時專注的神情里,我看到了他們已經在內心升騰起對日寇行徑的憎恨,這些是前面數次上這篇課文沒有的。但課堂上也呈現出了另外的問題:因欣賞了兩遍《松花江上》,預定的教學任務未能全部完成。課后思考:如果在課前考慮充分些,將歌詞在聽歌時用小黑板出示,直接讓學生談聽后的體會,就能節約時間,直入主題了。或是在聽歌之前對此歌曲的創作背景先簡潔介紹后再欣賞,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來在今后的教學中,仍需要充分準備,不斷反思,才能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