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教案
【設計特色】以讀促思,以思促悟。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2、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3、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文言文轉換成現代漢語言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寓言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能說出重點語句的含義。
2、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寓言故事。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復習學過的寓言故事。
【教學設計及意圖】
一、課前導入
1、同學們,在小學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寓言故事,你能介紹一下自己最喜歡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嗎?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誰能總結一下寓言的特點?(綜合大家所說: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2、審題:今天 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矛與盾》跟以往不太一樣,它是一則古代寓言故事。這則故事的是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它為什么能夠一代一代地傳下來,傳到今天,并且編入我們的教材,讓大家學習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矛與盾》的課文內容
1、指圖說明哪個是矛,那個是盾?簡單說說你怎么知道的?
2、師:《矛與盾》這則寓言是文言文,語言文字深奧難懂,請大家快速瀏覽預習部分,找出學習文言文寓言的有效方法:(①讀讀課文。②看看注釋。③想想每句意思。④體會寓意。)
3、讀讀課文。①自由讀兩遍。②齊讀。③指名讀。
4、小結:初讀課文應該做到什么?(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5、小組合作,根據學習方法自學全文,提出質疑,合作解決。
要求如下:按照看看注釋或者結合課外資料,想想每句意思,全文主要寫人一件什么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遇到實在不能解決的地方,可在書上做好批注。
6、師生互動,討論交流。
(1)師:學懂了哪句就匯報哪句,還可以介紹學習方法。
著力解決;物指什么?“其人弗能應也”是指什么?(換詞)
(2)指導朗讀。理解了這則寓言的意思,我們還要把它讀好。請大家認真地讀一讀,想一想怎樣讀,要特別注意讀好哪些字、詞、句,甚至是標點符號,以體現楚人的話不符合客觀實際,甚至自相矛盾。
(3)播放古琴樂曲,師示范朗讀。
(4)生配樂朗讀。
(3)師:楚人賣矛和盾時,如果你也在場,你想對他說什么呢?
(4)相機評價:你的見解真是與眾不同。你真會動腦筋,全作學習真有效。
(5)知曉寓意。讀到這里,你能說說《矛與盾》這個故事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嗎?
7、板書全文,加顧記憶。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與盾,
譽盾這堅莫能陷,
又譽矛利無不陷,
圍者詢問啞無言。
道理: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前后相符,不能自相矛盾。
三、訓練思維,積累運用語言
師:這樣有趣而又富有深刻寓意的故事,我們一定希望它能一代一代流傳下去。為了讓我們更好地記住這個故事,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下面,就讓我們來學著把它講給別人聽。
提供下復述方法供學生選擇:①看板書說;②看課文插圖說;③根據課文內容的記憶說;④與同學合作邊表演邊說。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
1、《矛與盾》這個故事教會了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前后相符,不能自相矛盾。希望大家在課后廣泛閱讀更的的寓言故事,學會更多做人的道理。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