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
出示描寫譚老師行動的句子。(指生讀)
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請學生用符號標出句中的動詞。(交流)把“護住”換成“擋住”試試,有什么不同的感覺?生說。
師生共同解讀:“拉”前面用了“立即”兩個字,說明反映的速度之快,當機立斷。“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 “護住”:譚老師的身軀就是學生的避風港。
提高認識,升華感情:
師:“拉”“ 撐 ”“護”這一連串的動作迅速完成,譚老師身體中所有的能量在瞬間爆發,這巨大的能量源于什么?(對學生的強烈的無私的愛)
從譚老師的行動你感受到什么?(舍身救生……)
指導讀描寫譚老師行動的句子。
災難,是一面鏡子。一瞬間照出了人的靈魂。感情朗讀第6自然段。
指導朗讀2至7自然段
師: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譚老師永遠離開了他深愛的學生們……他的喊聲還響在學生們的耳邊,他護住學生的動作就發生在剎那……朗讀2至7自然段,再次感悟譚老師高尚的師德。
3、學習8至12自然段。聽沉痛回憶,學習英雄精神。
師:這一段引用了哪些人物的話語?為什么這樣選擇?(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有說服力)
你從救援人員、學生、老師的話中,又感受到什么?
抓住救援人員的語言,抓住“飛身”,抓住“生死攸關”組織有感情地朗讀。
千萬次地問,為英雄謳歌。
師:千說萬說,在同學和老師心中,譚老師是一位 (優秀) 的老師。遇難前,譚老師的講課內容是什么?(人生價值) 人生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譚老師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了嗎?(生說)當一個人在危難時刻,舍生取義,一心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我們就說他是一名“英雄”。你覺得譚老師是英雄嗎?
英雄譚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講完了他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課,用鮮血書寫了偉大的師愛。他張開雙臂,護住學生身軀的哪一個動作化為永恒!
師引讀最后一段:
現場的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后代的人們依然會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齊讀最后一段。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
倘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后”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么?
(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 /英雄的姿勢 師德的姿勢/千秋的姿勢/)
課文用“最后的姿勢”作題目,有什么好處?(生說,師升華)
五、交流救災資料,感受中華魂。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出現了許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課前要求搜集有關英雄教師的資料。我們交流一下。
交流中感受中華魂,激發民族凝聚力。
總結全文,升華感情——讓我們永遠記住那個最后的姿勢!
六、作業。
a、讀后感受很多,請同學們寫在日記中。
b、繼續搜集抗震救災中的感人事跡,自己制作一起專題報告。
板書:
張開雙臂 英雄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