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對話,讓閱讀教學同構共筑──《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實錄
生:我的好女兒,你懂事了,你長大了。
生:好孩子,我很快就要被害了,你們一定要接著我的工作做下去。
生:女兒,我為你感到自豪、感到欣慰!
師:讀書,就是要把自己融入書里。你們讀進了書里。
生:他的目光里充滿了希望!
師:好!好一個“希望”的目光!
(點評:對話式的課堂是師生情感、體驗、生命的交流。一個“希望”的目光,包含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悟,讓老師驚嘆!這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師生彼此間分享精神與幸福。)
師:讀書要讀進去,還要能讀出來。對于這篇課文誰還有自己的想法要說?
(點評:讀書要讀進去,到字里里行間去品、去悟;還要讀出來,從整體感受,跳出課文談課文。)
生:我課前在圖書室里看了一篇文章,里面說李大釗是被軍閥張作霖用絞刑絞死的,他們對李大釗“三絞處決”,為了延長李大釗的痛苦,絞殺整整進行了40分鐘。
師:(沉默)同學們,我真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語言來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劊子手……此刻,我相信你們的心情會和我一樣激動。請你們完整地再來讀一讀課文,再來感受課文帶給我們的深深回憶吧。
(學生讀全文。)
師:讀到這兒,你們對于課文又有了什么樣的感受和見解,請你們再一次把它展示在黑板上。
(學生踴躍上前,又寫下“忠于職守”“堅強”等詞匯。)
師:課后,請同學們繼續收集、閱讀關于李大釗的文章,相信你們對他還會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評析】
案例中,師生、生生之間平等對話,面對學生的見解,教師給予的是密切的關注,親切的呵護,讓“有益”的課堂生成的信息開出燦爛的花朵。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以學定教,盡管學生的發言是無序的,但這樣的課堂猶如一首散文詩,形“散”卻神“聚”!教學中教師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在讀書的實踐中“學會讀書”,這是為孩子們的明天著想。讓我們為孩子們的發展“構建智慧”──讀書的智慧,做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