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預案(通用12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預案 篇1
設計理念: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道“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古詩教學重在誦讀,本課力求讓學生誦讀出音律之韻,誦讀出形象之美,誦讀出意境之味。誦讀是打通詩歌文字與精神的基本策略,它是手段也是目標。
詩歌教學還離不開情境,本課教學通過“造境”,通過想象等讓學生切己體察、虛心涵泳,從而體會詩之情,感悟詩之境、詩之心。
教學目標:
1、借助教材注釋,參閱課外資料,通過多種方法來理解詩句大意。
2、緊扣關鍵詞句,在反復誦讀、想象及拓展參讀中感受詩人激越的內心,奔泄的情感,提煉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價值。
3、有感情地誦讀。
教學準備:課前播放《唐之韻》之杜甫視頻片段、安史之亂等背景材料
教學流程:
一、喚醒舊知,點燃智慧之火
1、呈現杜甫肖像,說說你對杜甫的了解。
2、導題,讀題,理解題意。
二、通讀全詩,開啟智慧之門
1、自由讀詩,按照平時讀課文的要求把詩讀正確、通順,注意停頓。
2、檢查朗讀,正音。
3、聯系注釋讀出初步感受。
4、交流詩意。
三、切入關鍵,碰撞智慧之花
1、再讀全詩,讀出畫面,切入關鍵“喜欲狂”,自學批注。
2、匯報交流,體會詩人的“狂態”、“狂想”。
3、小結歸納,探究原因。
四、對比參讀,提升智慧精華
1、呈現杜甫在“安史之亂”中遭受的苦難的詩句。
2、再次回扣“喜欲狂”。
3、通讀全詩。
五、拓展課外,延伸智慧之路
1、課堂小練筆
2、提煉:苦難詩人,人民詩人。
3、再次呈現杜甫肖像,結課。
附教材與資料: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①
杜 甫
劍外②忽傳收薊(jì)北③,
初聞涕(tì)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④愁何在,
漫卷⑤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xiāng)陽向洛陽⑦。
注釋:
、俾劊郝犝f。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河南河北:舊指黃河以南以北的廣大地區。
、趧ν猓含F在位于四川劍閣縣北,大小劍山之間有劍門關。唐人以長安為中心,稱劍門以南地區為劍外,通常作為四川的代稱。當時杜甫所在的梓(zǐ)州(現為四川三臺縣),位于劍門西南。
、鬯E北:泛指薊州、幽州一帶(現為河北省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盤踞(jù)的地區。一二兩句指的是詩人突然聽到官軍平定叛軍老巢,收復失土的消息,激動得熱淚滾滾的情景。涕:指淚水。
④卻看:回過頭看。妻子:這里指妻子和兒女。
⑤漫卷:胡亂地收卷起。
、耷啻海褐复禾斓木拔铩W髡呦胂蟠杭具鄉,旅途有宜人景色伴行。
、呗尻枺憾鸥θ龤q時移居洛陽,常以洛陽為故鄉。這兩句指的是詩人想象自己立即從巴峽啟程,順水穿過巫峽,然后由水路直接北上襄陽,又馬上由陸路直奔故鄉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預案 篇2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88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背景故事
作者:施怡
“官軍收薊北了!”一大早,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便傳遍了梓洲,大家歡呼雀躍,一片喜氣洋洋,無處不洋溢著歡樂的氣氛,所有人都互相慶祝,道喜,為自己的家鄉終于被收復而激動。
“嗒,嗒”只聽見幾聲清脆的腳步聲,一個人影從門外走進一家大宅子內,“薊北被收復了,我們可以回家了,我們可以回家了!”佳人聽見叫喊聲全都趕了出來,“杜甫,我們都知道了!”只見杜夫人興沖沖地說道。杜甫激動地說道:“如今,洛陽已被官軍收復了,現在不回家,還等何時,咱們快整理行李,準備回家吧!咱們先從巴峽穿過巫峽,再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興奮地把詩篇放進行李里,拿起酒杯一飲而進……
這晚,杜甫睡地十分香甜,他夢見了他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家鄉,夢見了自己與家人一起共飲美酒。
。ǖ谝环段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聞官軍)本文轉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預案 篇3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七
佚名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古詩《示兒》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愿望。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2.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書方法,解釋詩句和部分字詞的意思。
3.學會本課生字。
4.由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二、教學時間: 2課時
三、教學重點、難點
1.訓練重點是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書方法。這個訓練從預習開始,學生要認真思考預習題的要求與內容。課堂上要啟發學生自己去理解詩句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要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要動手查找字典,在重點字詞旁作注釋,寫寫自己的理解、體會。更要動口回答問題,出聲朗讀,背誦課文等。
2.古詩四首在內容和情感上都有難點,教學時要抓住前后詩句的內在聯系。應從理解內容入手,進一步體會詩人情懷,并指導朗讀和背誦。
四、教學過程
初讀課文
1.邊讀詩句,邊看注釋。
2.把不懂得詩句畫出來。
。ㄒ唬┲笇Ю首x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注意停頓。
2.老師范讀,學生再練習。
3.指名讀。
4.逐句講解:學生講解詩句的意思,老師糾正。
。ǘ┻^程
1.介紹作者、背景。
陸游:南宋愛國詩人,一生堅持抗戰,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立志要為國家獻身。青年時期,他讀兵書,學武藝,為參加收復祖國河山,抵御敵人做好了準備。中年以后,他在任職期間,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國的主張和建議,但從來不被采納,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職,晚年過著貧苦的生活。他回鄉后,一直憂國憂民,時刻不忘收復中原,洗雪國家恥辱,揮筆寫下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歌,對鼓舞人民抗戰的斗志起著積極的作用。他臨終念念不忘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祖國領土的完整。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示兒:給兒子們看。詩人懷著至死不見中原統一的遺憾,借對兒子遺囑敘述了自己一生對收復失地的堅定信心。
2.逐句講解:
①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只是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②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
3.默讀《示兒》,想想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佼嬀渥。(表達詩人情感的詩句)
、隗w會情感:《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愿望。
4.練習背誦.
①以讀激情,以讀悟文。
引導學生們弄清全詩的意思,詩句之間的聯系后,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讀議結合,以讀激情,以情捂文,使學生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們繼續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1、了解這道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通過學習這道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練,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3、理解詩句,了解內容。
4、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教學重點
1、弄懂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2、領會這首詩明白如話而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鍖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一首杜甫寫于戰亂時期的詩,《春望》還記得嗎?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見了詩人在八年的安史戰亂中,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感時與恨別交織著滿腔愁情,作為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憂患的詩人,當他聽到“安史之亂”接近平息的消息,詩人驚喜若狂,沖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詩。
1、出示課題(指名讀,解題)
2、齊讀課題(課題讀得真好,我相信這首詩你們一定能學好,讀好)
、娉踝x,了解大意
1、正確朗讀詩
、僭陬A習時老師要求同學們能正確朗讀這首詩,做到了嗎?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②生評價。
、壑笇ёx“妻子(zǐ)”生讀,師讀,比較
、荦R讀(可以讀慢點,要讀正確)
2、在詩句中理解詞語
、僮x中體會
。ê鰝、初聞、涕淚、卻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趲熒懻
3、你們認為詩中哪個詞語最能表示詩人當時的心情(喜欲狂)
板書:喜欲狂
、缂氉x,品詩
1、過渡:是的,忽傳的佳音,使詩人驚喜欲狂,情緒也在不斷的變化,詩中詩人有哪些表現,哪些詩句,哪些詞能讓你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喜悅之情呢?我們怎樣才能在詩中體會到一邊讀一邊閉著眼睛去想像去體會詩人的喜悅之情?
2、學生自由體會
3、學生自由表達
4、出示畫面,想象最后兩句的情境
小結:全詩連用六個地名,因為他始終貫穿著詩人喜悅心情,并不感到絲毫累贅,相反使人讀來感到格外真切、真實,詩人愛國、思鄉之情也自然流露出來,也是詩人高明之處。
5、過渡:通過同學們剛才的體會,詩人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怎樣把你體會的情感讀出來?(自由有感情朗讀)
6、指名讀
7、背誦(師引背齊背)
、杪撓瞪,激情練筆
㈤學一帶一
、曛笇дn外閱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預案 篇4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安史之亂迫使詩人攜家帶口流連輾轉,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顛沛流離讓詩人飽受戰亂之苦,風雨漂泊的生活終于在勝利的喜訊中成為過去,共經患難的老妻少子終于可以過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這些,詩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極而泣,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教學中,引領學生與詩人對話,了解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人流離漂泊生活的悲苦;與文本對話,體會詩人聞喜訊時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復雜心情;與詩篇對話,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與自我對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近詩人,走進詩人生活的時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詩人流離之悲、聞訊之喜;鏈接詩篇,感受詩人憂國憂民情之深,愛之切;引導學生涵詠詩篇,體味詩人豐富的情感,與詩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與生活鏈接,引用詩句表情達意,在遷移運用中,形成良好的語感。對話、感悟、遷移、運用的教學策略,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教學流程:
一、與詩人對話,揭題讀題解題意。
1、出示杜甫畫像,認識詩人。
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在中詩壇上占據重要地位的偉大詩人(課件),認識嗎?他就是誰?(板書:杜甫)
2、揭題,讀題,聯系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題目的意思。指導朗讀課題。
杜甫的一生寫了許多的詩,流傳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詩宛如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生活。因此,他的詩風格深沉,旋律悲壯。但有一首詩例外,那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詩——《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板書課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齊讀課題,看課件認識河南河北。誰能說說詩題的意思。詩人在什么地方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詩人寫這首詩的背后有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嗎?“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戰爭中,人民群眾特別是黃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經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洛陽四面數百里州縣皆為丘墟”“奴、鄭等州,房屋當盡,人悉以紙為衣”,出現了千里蕭條,人煙斷絕的慘景。詩人攜家帶子隨逃難的人群流落到四川梓州,曾被亂軍所虜,歷經艱難與生離死別。八年之后,詩人在四川劍外聽到了官軍收復失地的勝利喜訊,詩人所心情如何?(喜悅,激動)讓我們帶著喜悅激動的心情再讀課題。
。◤脑娙说漠嬒褚耄_題直接了當。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理解詩題的意思,引導學生走近詩人,了解詩人的生活經歷,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為體驗詩情奠定基礎。)
二、與文本對話,質疑問難解詩意。
1、自由讀古詩,找出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涕”的意思。
檢查反饋。指名讀。文中的兩個生字,誰能用最簡單的辦法記住他們?“涕”是什么意思?洛陽是什么地方?(課件,認識洛陽)
2、再讀古詩,借助注解理解詩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請做上記號。
3、質疑問難。說說古詩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師生協同解決。
4、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詩歌的意思。
(引導學生親近文本,與文本對話,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懂詩的意思,做到讀通,讀懂,體現語文教學工具性的特點。)
三、與詩篇對話,體驗感悟解詩情。
1、引導對話!∵@首詩曾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詩中描繪詩人怎樣的心情呢?你在感受詩人喜悅心情時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2、品讀感悟。
(1)對比感悟“悲喜交集”。指名讀詩一二句。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說說詩人聽到什么,他的心情如何?詩人為何涕淚滿衣裳呢?詩人僅僅因為高興而哭嗎?讓我們看看八年戰亂詩人的過得是什么樣的生活吧。(課件)指名讀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詩文解釋】
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痛苦中我的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這首詩是詩人在逃難的路上,被叛軍所虜時所作。詩人被囚禁在長安,長達七年之久,深受戰爭之苦,這首詩是他被禁長安時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詩人的淚是怎樣的淚?(國破家亡的淚;戰火紛飛中流離失所的淚;是別離的人思鄉的淚;深受戰亂之苦痛苦的淚,仇恨的淚……)
這是詩人的苦難經歷。(板書:苦難)
在多年的生離死別,顛沛流離之后,詩人終于聽到了勝利的喜訊,此時,他的心情如何?(悲喜交集心情難以言表,喜極而泣,涕淚交加。)“初聞涕淚滿衣裳”又是怎樣的淚?(板書:悲喜交集)指名讀。評點。再讀。
。ㄟ\用對比感悟,連接詩篇,通過與《春望》的對比,感受詩人淚中的含義。經歷八年戰亂的詩人,忽聞勝利的喜訊,情不自禁,喜極而泣。他的淚是喜悅的淚,但淚中有痛苦,淚中有相思,淚中有別離,淚中有仇恨。這是苦難詩人的苦難人生。深入挖掘文本內涵,學生既理解“淚”的含義,又了解詩人的苦難經歷,為理解詩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鋪墊。)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哭過之后,詩人看到了什么?讀三四句。妻子兒女的心情怎樣?詩人看到這些,又是怎樣的心情?
患難與共、歷經風雨的妻子兒女愁云不再,喜氣洋洋的情緒讓詩人更加高興萬分,總算可以給他們一份幸福安詳的生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人此時是怎樣的漫卷詩書呢?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穿越時空隧道,把你見到的詩人欣喜若狂的樣子描繪一番。
從此以后,不必妻離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顛沛流離,遠走他鄉,可以家人團聚,盡享安詳的生活,怎不讓詩人欣喜若狂。(板書:欣喜若狂)指名讀,齊讀。
。ɑ茧y與共的妻子兒女的喜悅心情讓詩人喜上加喜。引導學生想象詩人漫卷詩書的樣子,感受詩人欣喜若狂的喜悅之情。)
(3)、對話感悟“放歌縱酒”。淚滿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達詩人心中的喜悅,他還要做什么?讀五六句。(板書:放歌縱酒)白發蒼蒼的詩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縱酒,是因為他聽到了——看到了——在陽春三月就要回到——回鄉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還有——做伴,此時,他的心情怎樣?詩人喜到極致,忘乎所以。請你帶上這樣的無以名狀的快樂情感與詩人一同放歌縱酒,一同顛狂。指名讀,全班讀。
。ㄉ羁探庾x文本,找準對話的切入口,通過師生對話,引導學生理解詩人一反常態,放歌縱酒的原因,進一步體會詩人喜到極致,忘乎所以的心情。)
。4)、體驗感悟“歸心似箭”。在歌聲與美酒中,詩人想到了什么?指名讀七、八句詩。讓我們看看從劍外到洛陽是怎樣的千里迢迢?(課件)說說詩人回鄉的路是一條怎樣的路。此時的詩人思緒飛揚,他的心早已飛到千里之外的洛陽。陽春三月的洛陽會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呢?(課件)你能從詩句中找出關鍵的詞說說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嗎?(歸心似箭;輕快愉悅,爽朗奔放……板書:歸心似箭)李白曾有一句詩,和杜甫的這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萬水算什么?在詩人的眼里,故鄉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陽就在眼前。讓我們一同感受歸心似箭的詩人輕快、爽朗、愉悅的心情。齊讀。
。動嵵,詩人首先想到的是重返故鄉,返鄉的喜悅瞬間溢滿心胸。洛陽美妙春光的再現,引導學生了解洛陽,激發學生對洛陽的喜愛之情,與詩人一同感受故鄉的魅力,走進詩人的心里。借用李白的詩句,引導學生涵詠關鍵詞句,體會詩人似箭歸心。
對比感悟、想象感悟、對話感悟、體驗感悟,四種感悟策略的運用,還原了詩歌所描繪的事件與場景,激發學生的情感,與詩人的同悲同喜,領悟詩人聞訊而喜、欣喜若狂、放歌縱酒、歸心似箭層層遞進的狂喜之情,心情如詩,課堂如詩。)
當年,杜甫隨著浩浩蕩蕩的逃難人群別離了故鄉,歷盡千辛萬苦。現在,他又要和千千萬萬還鄉的父老一起重歸故里。這份喜悅,只是詩人一家人 的喜悅嗎?還有誰的喜悅?這是人民詩人杜甫的心聲,更是唐朝千千萬萬苦難子民的共同心聲。(板書:人民)
。ㄔ娙松钤谏鐣讓樱腿嗣袢罕娫谝黄穑c人民同悲同喜,惺惺相惜,用詩表達人民的心聲,這是杜甫詩歌的特點。教師站在文化視野的高度,引導學生感受人民詩人的人民情懷,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文化素養,體現大語文觀的教學理念,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為學生今后學習杜甫的詩歌打好基礎。)
3、誦讀感悟,讀懂詩人。
誰愿意把這首詩完整地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全詩。讓我們邊讀邊聽邊展開想象,穿越時空隧道,來到詩人身邊,再次感受詩人的狂喜,說說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
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縱酒的杜甫,歸心似箭的杜甫。這個喜訊讓詩人多年的沉郁一掃而光,噴薄而出,寫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詩。
師配樂范讀。
讓我們與欣喜若狂的詩人一同放歌吧。(配樂齊讀)
讓我們與千千萬萬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ㄅ錁俘R讀)
(誦讀整首詩歌,回歸整體。學生在邊聽邊讀中展開想象,看到一個苦難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喜極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縱酒、忘乎所以的杜甫,歸心似箭的杜甫,憂國憂民的杜甫。教師聲情并茂的誦讀,把學生帶到詩人的情感世界里,激情吟誦,與詩人同喜,與千千萬萬的苦難人民同狂,讓喜悅蕩滿心間,沉浸在詩人的喜悅中,浸潤在詩歌的情懷里。)
四、與自我對話,遷移運用練語感。
詩人杜甫記下了一生中難忘的時刻,寫就了不朽的詩篇。生活當中,常有這樣激動人心的難忘時刻,(課件)說說你的生活中令人驚喜的時刻,請你借助杜甫的詩,稍作改動,吟出一兩句或一首小詩。相信你會成為杜甫的知音,杰出的詩人。
。ㄟw移詩情,引導學生與自我對話,喚醒生活的記憶,融進個人情感,引導學生改寫詩句,表達真情實感,巧妙運用經典,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讓詩的文化潤澤生命。)
五、課外閱讀,開拓視野懂詩人。
1、背誦這首詩。
3、回鄉后的杜甫是否過上了幸福安寧的生活呢?找幾首安史之亂以后杜甫的詩讀一讀,體會詩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為什么被稱為苦難詩人、人民詩人。
。ㄕn文無非是個例子。古詩文化源遠流長,古詩教學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詩是為了理解一位詩人,理解詩人的生活,理解詩人的情懷,理解詩人的生活時代。引導學生與詩人對話,走進詩篇,理解詩人,也理解詩人所留下的文化,讓學生走進詩的世界,浸潤于詩歌文化,提升語文素養,課終結而意無窮。)
板書設計: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苦難 悲喜交集
杜甫 欣喜若狂
人民 放歌縱酒
歸心似箭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預案 篇5
古詩新教 培養自學能力
——“自主學習”的古詩教學模式探索《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作者: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實驗小學 黃梅蘭
新大綱明確地要求:“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并且新大綱后面還附錄了80首“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可見在高呼素質教育的今天,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性。那么,怎樣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呢?多年來,我致力于探索古詩教學的模式,探索古詩的學法指導。新修訂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我想:古詩的教學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古詩的能力,使學生終生受益。于是,我嘗試用自主學習的古詩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提高了古詩教學質量。
自主學習的古詩教學模式分為五步:課前查詢知詩人—介紹背景解詩題—質疑討論明詩意—想象誦讀悟詩情—遷移運用背詩文。下面,我就九年義務小學語文第十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文的教學,談談古詩教學的新舉措。
一、課前查詢知詩人
課前布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新大綱對高年級提出較高的閱讀要求:“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薄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肥翘拼娙硕鸥Φ摹吧降谝皇卓煸姟保惆l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但是,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感情之間的距離,以及古詩抽象、精煉、含蓄的特點,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困難。于是,我讓學生各自去查詢當時的寫作背景資料。學生們有的到網上查詢,有的去圖書館查詢,有的問大人,有的從詩書上找……這個課前預習既為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
二、介紹背景解詩題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新大綱十分重視口頭交際能力的培養,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所以,不用舊模式老師介紹,而讓學生介紹自己搜集來的資料,效果更好。學生在介紹杜甫及寫作的時代背景時,便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及聽說能力,明白了題目的意思,又為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
三、質疑討論明詩意
這個環節中,訓練學生理解古詩的方法,培養合作精神。先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劃出不懂的字詞,提出疑問后,再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多讓學生交流、評議。整首詩重點字詞的理解到整首詩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讓學生自讀自悟出來的。而我只起到組織、指導、點撥的作用,幫助學生總結出理解重點字詞的幾種方法:查字典、聯系詩句、看課后注釋、問別人……看來,人本主義教學觀十分正確:“我們而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
四、想象誦讀悟詩情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先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放聲朗讀幾遍,再以課后思考題引路:詩中的哪些詞語體現了詩人“喜欲狂”的心情?讓學生再讀古詩,動筆畫出,繼續采用獨立學習、小組討論、集體評議、師生交流等多種手段,讓學生展開想象,各抒已見,體會感情,受到杜甫那強烈的愛國熱情的感染和教育,同時學到了體會中心思想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膽想象當時意境。這個環節還要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朗讀和背誦在詩的教學中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這首詩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情感豐富,語句簡煉,瑯瑯上口。古詩的這些特點都要讓學生欣賞、體會。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彼裕易寣W生反復誦讀、體會、品味。我放了幾首樂曲,讓學生選擇一首合適的給詩歌配樂,然后進行朗讀。我只對學生在詩的節奏和重音方面進行指導,師生共同總結朗讀古詩的方法。這樣,變著法子讓學生讀,學生在讀中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五、遷移運用背詩文
課后作業 體現自主性,拓展學生詩文學習的范圍。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 :學了這首詩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畫一畫,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寫一寫……選擇一項或幾項完成。我們都知道:發展教學是一個開放系統,學生參與活動不應只局限于課堂與課本,而應該課內外結合。這個作業 就是要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及古詩的積累。
總之,古詩教學也要力求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實踐證明,“自主學習”的古詩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古詩的閱讀、鑒賞能力的提高,將會使學生在今后的習作中,形成了言簡意賅的文風。古詩的學習方法的掌握,將使學生終生受益,使學生真正成為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預案 篇6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六
佚名
一、教學要求
1.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2.理解詩句。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背誦這兩首詩。
二、教學重點
1.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心情格外歡快的原因。
2.理解詩句。
三、教具準備
掛圖,生字生詞卡片。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古詩《示兒》
教學過程 :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宋代大詩人陸游一生創作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他在臨終前作了一首詩《示兒》。示:把事情擺出來讓人知道!笆緝骸痹谶@里指對兒孫們有個交代,相當于遺囑。陸游在臨死之前最牽掛的是什么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示兒)
二、預習課文,提出預習要求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
三、指導學習《示兒》
1.指名讀課文。(重點提示:祭,讀jì )
2.“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學生講錯的地方互相訂正,教師相機指導)
。ā霸保霸,“元知”,本來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國,“同”,統一,這句詩的意思是: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只是因為看不到全中國統一而感到悲傷。
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國統一的悲傷之情。)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學生講后,教師加以歸納)
。ā巴鯉煛,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的意思;“中原”,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凹壹馈,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親。這句話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這句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之情。)
4.練讀課文。(要求體會感情,讀出語氣。)
5.說說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引導學生根據詩句的內容來回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答出:這首詩通過寫詩人畢生的心事和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五、各自背誦課文
六、指導學習生字
“乃”的左邊是一撇,注意不要寫錯。
七、默寫這首詩。(學生互相檢查)
八、預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板書設計
元知
臨終所議 但悲 (生)
示兒 渴望統一 九泉所盼北定
告翁(死)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教學過程 :
一、導人新課,板書課題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稱為詩史,他也被稱作侍圣。這首詩寫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的叛軍頭目史朝義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詩人聽到這廣消息后寫了這首詩。
。ò鍟n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詩歌講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這是我們要學習了解的。
二、檢查預習
1、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糾正字音,教師重點強調以下字音:涕:讀tì ,不讀dì ,還:讀huán,不讀hái。)
2、提出讀不懂的語句。
三、理解詩句
1.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劍外”,劍門關以外,指四川!八E北”,河北北部,安、史叛軍的巢穴!俺趼劇,剛剛聽到。“涕淚”,指因特別高興而流淚。這句詩講了什么?(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從劍外傳來,剛剛聽到這個消息,涕淚就流滿了衣裳。)
2、“卻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詩書喜欲狂。”“卻看”,再看!奥怼,胡亂卷起。唐代一般沒有裝訂成冊的書籍文字大都寫在紙卷上,所以收拾書籍,就要卷起。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絲的憂傷?胡亂地粑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胺鸥琛保怕暩璩;“縱酒”縱情飲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這句話講了什么?(白天放聲歌唱,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鄉。)
4.“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即”,就。這句詩講了什么?(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峰。順流而下把襄陽一過;便一直奔向了洛陽。)
四、了解內容
1.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
。ㄖ饕獙懽髡呗牭焦佘娛諒秃幽虾颖钡南⒑螅窒矏,收拾行裝立即還鄉。)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多年戰亂,祖國重歸統一的歡快心情)作者的這種心情是通過哪些詞句表達出來的?(“忽傳…‘初聞…‘卻看”“漫卷,,表達了作者聽到勝利喜訊后的感情的變化,從樂極流淚到歡快欲狂。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愛國之情,出自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從中表達了作者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這首詩同《示兒》一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都表達了深厚的愛國之情。)
五、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學習生字
“洛”,是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左邊是三點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誦課文
八、布置作業
預習“基礎訓練1”。
板書設計 :
涕淚滿衣裳
漫卷喜欲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放歌須縱酒 極度的喜悅心情
即從……
便下……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預案 篇7
一、講書。(約10分鐘)
首先,用啟發式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時代背景:“杜甫作為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憂患的詩人,聽到‘安史之亂’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沖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苯又,給學生簡述詩中出現的六個地名:劍外、薊北、巴峽、巫峽、襄陽、洛陽。之后我說:“詩人在區區的56字小詩中,連用六個地名,絲毫不覺堆砌,這是杜甫的高明之處。”最后,與學生講“妻子”,明確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與現的“妻子’的含義完全不同。“古詩往往一字即一義,不要把詩中的單音詞當作復合雙音詞,這是我們讀古詩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崔學古說:“與少年講書,最忌誦述講章。”(《檀兒叢書錄要·少學》)
二、讀書。(約10分鐘)
要求學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圓地將這首詩讀五遍,在讀的過程中,仔細體味“忽傳”、“初聞”、‘都看”、“漫卷”、“即從”、“便下”的涵義,使其千載如見詩人于倉促間欲哭之狀。
〔陸九淵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保ā蛾懴笊秸Z錄)〕
三、抄書。(約10分鐘)
在熟讀深思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工工整整地抄寫此詩,邊抄邊思,潛心琢磨,進一步體會這首詩明快的語言、激越的旋律。同時,加深印象,幫助記憶。
陳光地說:“見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溶村集》〕
四、背書。(約10分鐘)
學生當堂“聲高而緩”背誦杜詩,背會為止。這樣訓練,一方面能加強學生語感體驗,另一方面有脫落訛誤之處,能了然于耳。
[唐彪說:“凡學生背書,必使其聲高而緩。”《父師善誘法》]
〔這節課我是老老實實上的,我的主導思想是務實強本,返建歸真。何評“實”何謂“本”何謂“璞”何謂“真”‘有真意,去粉飾”,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按教學規律辦事之謂也。語文應該姓語,語文課一定要重視語文的教學和訓練。語文課如果離開“講、讀、抄、背”,搞一些嘩眾取寵的形式主義東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門。我們講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認為,一是繼承,二是借鑒,三是創新。中國傳統語文教學中有些經驗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我們的任務是將其吸取過來并加以革故鼎新,這是前進而不是倒退。我想,語文素質教育的意義大概就在于此吧。]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預案 篇8
師:[板書“杜甫”]請問杜甫是誰?
生:杜甫是古代詩人。
生:杜甫是唐朝的大詩人。
師:你對大詩人杜甫了解多少?
生:人們把杜甫稱作詩圣。
生:成都有座杜甫草堂。
生:我們學過他的《絕句》。
師:大家一起背背。
生: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師:還知道些什么?
生:杜甫字子美,人稱杜工部。
生: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
生:他是河南鞏縣人。
生:杜甫曾經為蓬溪縣客館寫了一篇《唐興縣客館記》。
師:我還是第一次聽說。你是從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我是從《川中名勝赤城山》這本書中看到的。
師:我得學習學習。這本書能借我嗎?
生:行。下午我就帶來。
師:杜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與李白齊名,二人并稱“李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板書課題]“聞”是什么意思?
生:“聞”的意思是聽。
師:誰聽?
生:詩人杜甫聽。
師:他聽到什么?
生:他聽到“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消息。
師:官軍指什么?
生:“官軍”指國家的軍隊。
師:“國家”準確嗎?
生:“官軍”指朝廷的軍隊。
師:[在“河南河北”下畫線]什么意思?
生:指河南省和河北省。
師:是嗎?[生沉默]這里的“河”特指黃河——
生:“河南”指黃河的南邊,“河北”指黃河的北邊。
師:[在“收”字下畫三角符號]怎么理解?
生:朝廷的軍隊收復了黃河南北兩岸的地方。
師:題目的意思應該是——
生:詩人聽到朝廷的軍隊收復了黃河兩岸的消息。
師:把消息換個詞語。
生:詩人聽到朝廷的軍隊收復了黃河兩岸的喜訊。
師:對。唐朝曾經爆發過“安史之亂”,安祿山和史思明叛亂,占領了黃河兩岸的廣大地區,詩人杜甫的故鄉也淪陷了。國家四分五裂,詩人有家不能歸。當他聽到朝廷的軍隊收復失地之后,興奮不已,寫下了這首詩。學古詩,首先要讀準字音[板書“讀準字音”]同桌的兩人一組互相檢查,聽聽對方把哪些字讀錯了。
生:[互相檢查]
師:現在,請聽老師讀。比較一下,看看你們都發現了哪些讀錯的字音?
生:我把“即”讀成了“ji”。
生:我把“還”讀成了“hai ”。
師:為什么要讀“huan ”?
生:詩中的“還鄉”是回到家鄉的意思,所以要讀“huan ”。
師:你的理解完全正確。還有嗎?
生:我把“妻子”的“子”讀成了輕聲。
生:老師,為什么要讀“zi ”?
師:我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生:讀輕聲時,專門指丈夫的老婆。
師:讀三聲呢?
生:“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子女。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讀讀,注意,一定要讀準字音。[生齊讀全詩]顯然,同學們剛才的朗讀還不夠味,什么原因呢?因為我們還不完全理解詩句意思。學習古詩,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還得理解詩句[板書“理解詩句”]這是重要的步驟。詩中有六個地名,找出來,說說他們所在的省份。[生默讀思考]
生:劍外是四川省的代稱。
師:[隨學生的回答借助幻燈片(杜甫計劃中的返鄉示意圖)揭示詩中涉及到的地名。]
生:薊北指河北省的北部。
生:襄陽在河北,洛陽在河南。
生:巫峽是長江三峽之一,在重慶市。
生:巴峽是長江上的一段山峽,在四川省境內。
師:這些地名有什么聯系呢?杜甫將從哪里出發,經哪些地方,最終目的地在哪里?我們來看看詩中有沒有答案。
生:杜甫當時正在梓州,也就是現在的四川省三臺縣。我估計他從這里出發,[教師在幻燈片中借助箭頭符號演示杜甫返鄉的路線圖]可能到重慶乘船,穿過巴峽和巫峽,到了襄陽后,北上回到洛陽。
師:請大家看著大屏幕,一起背背詩的后兩句。
生: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師:還存在哪些問題?
生:老師,請問“漫卷”是什么意思?
師:問得好。想想看,詩人在卷什么?
生:卷詩書。
師:唐代一般沒有裝訂成冊的書籍,文字大多寫在紙卷上,所以收拾的時候要卷起!奥怼笨赡苁窃鯓泳?
生:慢慢地卷。
生:這里的“漫”不是快慢的慢。
生:我覺得應該是漫不經心地卷。
師:理由呢?
生:詩人聽到朝廷的軍隊收復了故鄉的喜訊,非常高興,收拾書籍的時候就可能漫不經心。
生:我不贊成這種說法。我覺得詩人決不會漫不經心,應該是胡亂地收拾書籍。
師:為什么?
生:喜訊傳來,詩人太高興了,巴不得馬上就出發,所以收拾書籍時一定顧不了那么多,很隨便。
生:杜甫是大詩人,他一定很愛惜書籍,不會胡亂地收拾。
生:雖然他很愛惜書籍,但是從詩中可以看出,他已經到了“喜欲狂”的程度,所以才會胡亂地收拾書籍。
師:有道理。再沒有不懂的字詞嗎?那好,大家分組說說詩句的意思。
生:[小組交流后抽生說]朝廷的軍隊收復了黃河兩岸的失地!當我聽到這個振奮人心的喜訊后,高興得眼淚灑滿了衣裳。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們,他們也沒有一絲憂傷,趕緊胡亂地卷起詩書,我高興得簡直快發狂了!在這晴朗的好天氣里,放聲歌唱,暢飲美酒,讓美好的春光伴我回到故鄉去。我乘上船兒,過巴峽,穿巫峽,襄陽一過,就一直奔向洛陽。
師:看來,你們基本上理解了詩的意思。讓我們再來讀讀全詩吧。[生齊讀后]這次的朗讀比上次有進步,但還不夠味,有點生硬的感覺,因為你們還沒有完全讀懂詩人的感情。讀古詩,一定要體會和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感情。[板書“體會情感”]你認為詩人寫這首詩時是一種什么心情?(第一范文網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聞官軍)本文轉載
生:詩人一定心情舒暢。
生:詩人十分興奮。[板書“興奮”]
師:哪個詞語直接點明了這種心情?
生:喜欲狂。
師:[板書“喜欲狂”]怎么理解?
生:杜甫高興得簡直快要發狂了。
生:詩人高興得像個孩子似的,又唱又跳。
師:你還從哪些詞語體會到了詩人無比喜悅的心情?
生:我從“漫卷詩書”也體會到了詩人的喜悅。
師:對。我們剛才也研究了這一點。
生:從“白日放歌須縱酒”可以看出,詩人以縱情歌唱、暢飲美酒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激動。
生:我從最后兩句體會到了詩人的心情。
師:這兩句中的哪些詞語用得好?
生:“即”、“穿”、“便”、“下”用得特別好。因為這幾個詞語在詩中都含有速度快的意思,可以看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師:我們學過的詩中也有這樣的詩句,比如——
生: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師:背背。
生: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師:的確,此時此刻,詩人高興得流淚,高興得發狂,高興得手舞足蹈。他之所以這么高興,是因為——
生:朝廷的軍隊收復了被叛軍占領的地方。
師:哪一句詩直接點明了高興的原因?
生:劍外忽傳收薊北。
師:[板書“收薊北”]“收薊北”的消息是什么時候知道的?
生:剛剛知道。
師:怎么看出來的?
生:“忽”字說明消息來得很突然。
師:忽然間得知故鄉已經收復了,為什么就這么高興?
生:流亡的日子終于結束了,能不高興嗎?
生:詩人為終于可以回家而高興。
生:因為國家統一而高興。
師:你們理解得很深刻。由此可見,詩人不僅僅是寫自己的歡快心情,他還想表達——
生:表達了詩人的愛國之情。
師:[板書“愛國思鄉”]如果帶著和詩人一樣的心情、一樣的感情去朗讀,效果肯定大不一樣。想讀嗎?
生:想![齊讀]
師:你們讀得真棒!不過,我擔心有人濫竽充數,所以想聽聽你們單獨讀。[抽二人讀] 因為讀準了字音,讀懂了詩句,讀懂了詩人的感情,所以和前兩次朗讀相比,又上了一層樓。讀了杜甫的這首詩,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香港和澳門的歷史。
生:我想到了中國臺灣還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
師: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的時候,你們還小,老師的感受很深。在香港回歸之前,我特意寫下了一首詩《心聲》。想聽嗎?[生鼓掌]那好,我就讀給大家聽聽。也許它能幫助你進一步理解杜甫的這首詩。[師朗誦《心聲》]杜甫的詩寫的是1200多年前的事情,可是我們今天依然有這種情感。為什么?因為我們同是炎黃子孫,愛國的主題是永恒的,也是神圣的。讓我們再次齊聲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生齊背]
(2002年4月整理)
個人主頁網址:
作者簡介:黃繼森,男,大學文化,小學高級教師,全國創新教育研究中心會員、中國寫作學會小學作文教學研究會會員,《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特約研究員,《教育導報》特約記者,《少年百科知識報》特約通訊員,人民教育出版社《做人-作文》教材編委及主要編著者,編寫的《新概念學語文》、《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我做合格小公民》等已由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發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預案 篇9
黑龍江特級教師白金聲
一、講書。(約10分鐘)
首先,用啟發式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時代背景:“杜甫作為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憂患的詩人,聽到‘安史之亂’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沖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苯又,給學生簡述詩中出現的六個地名:劍外、薊北、巴峽、巫峽、襄陽、洛陽。之后我說:“詩人在區區的56字小詩中,連用六個地名,絲毫不覺堆砌,這是杜甫的高明之處!弊詈螅c學生講“妻子”,明確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與現的“妻子’的含義完全不同!肮旁娡蛔旨匆涣x,不要把詩中的單音詞當作復合雙音詞,這是我們讀古詩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崔學古說:“與少年講書,最忌誦述講章。”(《檀兒叢書錄要·少學》)
二、讀書。(約10分鐘)
要求學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圓地將這首詩讀五遍,在讀的過程中,仔細體味“忽傳”、“初聞”、‘都看”、“漫卷”、“即從”、“便下”的涵義,使其千載如見詩人于倉促間欲哭之狀。
〔陸九淵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保ā蛾懴笊秸Z錄)〕
三、抄書。(約10分鐘)
在熟讀深思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工工整整地抄寫此詩,邊抄邊思,潛心琢磨,進一步體會這首詩明快的語言、激越的旋律。同時,加深印象,幫助記憶。
陳光地說:“見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溶村集》〕
四、背書。(約10分鐘)
學生當堂“聲高而緩”背誦杜詩,背會為止。這樣訓練,一方面能加強學生語感體驗,另一方面有脫落訛誤之處,能了然于耳。
[唐彪說:“凡學生背書,必使其聲高而緩!薄陡笌熒普T法》]
〔這節課我是老老實實上的,我的主導思想是務實強本,返建歸真。何評“實”?何謂“本”?何謂“璞”?何謂“真”?‘有真意,去粉飾”,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按教學規律辦事之謂也。語文應該姓語,語文課一定要重視語文的教學和訓練。語文課如果離開“講、讀、抄、背”,搞一些嘩眾取寵的形式主義東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門。我們講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認為,一是繼承,二是借鑒,三是創新。中國傳統語文教學中有些經驗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我們的任務是將其吸取過來并加以革故鼎新,這是前進而不是倒退。我想,語文素質教育的意義大概就在于此吧。]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預案 篇10
教材說明: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語教材第十二冊第十五課《古詩兩首》中杜甫所寫的一首詩。此詩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盡情抒發了失地被收復后作者的喜悅心情,表達了作者對國對民深沉熾熱的愛。
教學目的要求:
1、理解詩句含義,體會古今部分詞義的不同。
2、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全詩。
3、分工合作,自學自悟。
4、進入情境,體會情感。
教學重難點:
時代久遠,讓學生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具準備:
幻燈、錄音、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師:同學們,一千兩百年以前,一位偉大詩人,因為高興到了極點而流下了眼淚,他叫杜甫,認識嗎?
2、請生介紹查找的有關杜甫的資料。
3、師:同學們,查找資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師將給大家帶來一個驚喜,想知道是什么驚喜嗎?
今天,我把杜甫給請來了!
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請他的到來!(生鼓掌。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師:目光深邃幽遠,胡須濃密有致,飽受生活的艱辛和磨難。忽然,傳來喜迅,朝廷的軍隊收復了薊北,如春雷炸響,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詩人郁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②板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壑干x
、軒煟和瑢W們,讓我們把勝利的消息告訴前來聽課的所有的老師吧。▽W大聲齊讀)
二、分工合作,自學古詩
1、導語:讓我們一起走進杜甫的詩中!
2、出示小黑板(詩全文),請一生讀。
3、詢問學生學習古詩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組自學古詩,每組安排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
5、學生匯報。
6、師幫助重點理解以下詞:
涕淚妻子青春放歌縱酒漫卷
并體會加橫線詞,古今含義的不同。
7、知識講解:
巴峽、巫峽在四川,襄陽在湖南、洛陽在河南,跨越了三個省,詩人卻覺得非常輕松地回到自己的家鄉,可以看出?(引生說杜甫心情很高興。)李白的一句詩和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哪一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8、生讀詩,并把意思連貫說一說。
9、用一個詞表示杜甫當時的心情。教師送詞并板書:喜極而泣。
三、悟境讀書
1、導語:杜甫不是愛哭的人,但在寫這首詩之前,他也曾流過淚,你看!
2、出示掛圖(戰馬、鐵蹄、國破山河),播放音樂加以配合入境。師: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敵人的鐵蹄之下?
3、導語:此時此刻,深入正在抒發著自己關心國家國心民生的壯闊胸懷!
4、幻燈出示杜甫《春望》,請生配樂朗讀。
5、師渲染氣氛:本是百花盛開的春天,杜甫卻對著花兒流淚,聽到鳥的鳴叫也感到揪心,你們說,他流的是什么樣的淚?(悲傷、憤怒)
6、師:現在朝廷的軍隊收復失地了,你們開心嗎?你會用什么方式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淚、寫詩……)
7、請生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再請生評價。
8、全班配樂讀詩(一人一句);教師參與其中示范朗讀;生齊讀。
9、杜甫的家鄉在哪?(洛陽)
師介紹洛陽并幻燈出示司馬光《洛陽看花》,讓學生感受洛陽之美。
10、導語:洛陽美嗎?想不想到洛陽走一趟?請生讀最后一句,請小組讀最后一句(評:到了巫峽),請大組讀最后一句(評:到了襄陽),請全班讀最后一句(評:洛陽到了。
11、導語:同學們,洛陽真美,你們看見了嗎?
12、讓學生做動作(踮起腳看),并發出嘖嘖的贊嘆聲。
13、請一生上講臺說看見了什么,并作指導。
14、請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陽美景用兩三句話寫下來。
15、學生讀自己描寫洛陽美景的句子。
16、導語:杜甫曾寫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鄉啊!更何況,洛陽如此之美,也難怪杜甫聽到勝利的消息會高興的流下淚來。
17、再次齊讀全詩。
四、延伸發散
1、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讓人高興得流淚的事?(提示:奧運健兒領獎時,臺灣同胞大陸同胞團圓時)
2、引導說出共同點。
3、導語: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當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冉冉升起的時候,運動員所有的辛勞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淚了。
臺灣同胞和大陸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幾十年,日日盼,夜夜盼,終于歡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淚水。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在圓滿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或者是煎熬。想一想,這里,杜甫也高興得流淚了,在朝廷軍隊收復失地之前,杜甫過著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呢?
4、生:討論回答。
5、導語:同學們,現在杜甫再也不要過這種滇沛流離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了,他能不高興嗎?他能不流淚嗎?
6、讓學生帶著充分的情感背誦這首詩。
7、再看一眼杜甫,想對他說些什么?
8、生說話訓練。
9、小結:
對于每個愛好文學的人來說,對于每一個愛好歷史的人來說,對于每一個愛國的人來說,杜甫應該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偶像!
讓我們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達我們對杜甫最崇高的敬意。ㄉ恼疲
下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預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杜甫攜帶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平定了安史之亂這一勝利喜訊時,大喜若狂,極度興奮的種種表現,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本詩格調輕快活潑、語言爽朗奔放,絕對稱得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本詩的教學目標是:
1.會讀寫兩個生字“涕”、“洛”;
2.能說出詩中重點詞及詩句的大意,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3.指導朗讀、背頌本詩,初步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
4.學習本詩的寫作方法進行片段練習;
本詩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詩的大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是:體會本詩最后兩句中四個地名聯用的妙處。
二、說教法、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采取循序漸進引導法,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自學生字,結合注釋初步理解詩的大意,通過學生質疑,分組討論的學習方法進一步清楚詩的大意和所表達的情感,以“喜”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明析本詩的結構,了解本詩的寫作方法,并在最后創設情景指導學生朗讀。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自主的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三、說教學程序
我的課堂結構是:導入了解背景──“五”讀明意悟情──仿照試寫片段──課后詩會延伸。
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中有意義學習條件之一—學習認知結構中必須具備適當的知識基礎。對于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就必須具備古詩的時代背景,詩人的情感品性等知識基礎。所以古詩在導入教學時讓學生清楚詩的時代背景非常重要。本課的導入首先是播放凄涼的音樂,創設出一種悲傷的情境,然后再朗頌屏幕上展示的學生剛學過的杜甫的詩--《春望》。通過朗頌讓學生體會到“安史之亂”給國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了解詩人和詩人當時痛恨戰亂的悲憤情感。有了這樣的情感基礎,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安史之亂”平定后,詩人杜甫狂喜的心情。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重在感性把握,因此讓學生以“讀”為基礎,在讀中理解本詩的大意,在讀中感悟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教學方法。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五”次讀。第一次讀的任務是掃清障礙,即能本詩中的字全認識,能寫本詩中的兩個生字,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工具書自主學習法,教師只負責其后的檢查。(課件展示兩個生字的字形、讀音及組詞)。第二次讀的任務是弄清詩意,分三步:第一步是結合注釋初步弄清詩意;第二步是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指導進一步弄清詩意;(課件展示重點詞的意思)。第三步是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本詩。第三次讀的任務是析清本詩的結構。教學時,我提出四個問題讓學生探討:1.通過讀本詩,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用一個字概括—喜)2.從詩人的哪些行為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每句詩的行為用四個字概括)3.詩人為誰而喜?4.本詩中的最后兩句寫的是什么?四個地名連用是否顯得重復累贅?(課件依次展示四個問題的答案,形成板書。)。第四次讀的任務是悟出情感,在回答了“詩人為誰而喜?”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讀本詩感悟詩人的情感已是水到渠成,無半點矯揉造作之感。第五次讀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本詩,本段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播放多媒體范讀材料,供學生鑒賞、效仿。同時教師提出自己的朗讀觀點,從而引出學生自己有個性的情感朗讀。(課件播放范讀,然后播放音樂,讓學生在音樂創設的情景中朗讀古詩。)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所以在學完本詩之后仿照本詩的寫作方法,即通過由寫事件到寫行為再到寫想象來表現自己喜悅或者痛苦心情的方法,進行片段練習非常重要。我設計了“成功了”和“我慘了”兩個題目讓學生練筆。(課件展示題目要求)。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該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讓語文課程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根據這點要求,我在課后設計了一次杜甫詩會語文實踐活動,讓同學們在課后去搜集杜甫的詩和杜甫的材料,再擇時進行交流。
四、說板書設計
本板書既清楚的反映了本詩的結構,又突出了本詩教學的重難點,根據板書提示,學生能很容易回憶本課的教學內容,背頌本詩。
五、說遠程教育資源的運用
為了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本詩時我到中央電教資源庫下載了多媒體課件。課件的內容有文字材料:古詩《春望》、杜甫簡介、詩及詩義、板書設計等;圖片材料有:杜甫畫像;音頻材料有:《聽松》等音樂、范讀;視頻材料有:描述詩意的動畫。本課件展示了本詩中非常關鍵的文字材料,色彩搭配合理,重點醒目,讓學生既受到了教師語言的聽覺刺激,又受到了屏幕色彩符號的視覺刺激,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這些關鍵材料的理解與記憶。圖片材料:杜甫的畫像,雖然不一定真實,但學生通過觀察杜甫矍爍的精神和堅定的雙眼,便可體會到他的朗朗正氣和忠貞愛國之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音頻材料主要用于配樂朗讀,創設有感情朗讀的有效情境。視頻材料有利于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加容易理解本詩的詩意,有助于學生記憶,也有助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預案 篇12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四
佚名
教學目標
1.了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所抒發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通過看注釋理解字詞的意思,從而理解詩句含義,了解詩的內容。
3.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煉,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4.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2.使學生領會這兩首詩明白如話而又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通過讀文、看注釋,使學生初步理解詩句的含義,了解詩的內容。
。ǘ⿲W會本課生字新詞。
。ㄈ┠苷_、流利地讀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ㄒ唬⿲W會生字新詞。
。ǘ┝私庠姷膬热。
三、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引發興趣。
同學們,我國是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豐富,還十分講究節奏和韻律,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唐詩三百首》中,就有許多力作,為同學們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愛。另外,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數不勝數,奇才輩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等等,他們的許多詩句已流芳百世,為后人所傳誦。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兩首詩。一首是宋代的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一首是唐代愛國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ǘ┖喗樽髡吆蜁r代背景。
陸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一生當中創作的詩歌很多,至今保存下來的就有9000多首。詩歌的內容極為豐富。他的詩有的抒發政治抱負,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現出了其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本文所選的《示兒》,是陸游臨終前所作,相當于遺囑。詩人臨終前,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喜事告訴他。這就充分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盼望祖國統一的強烈愛國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詩人。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他的一生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真實的反映,曾被世人稱為一代“詩史”。他的詩在當時藝術成就很高,對后世的影響也很大。本文選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說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亂的叛軍頭子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當時詩人杜甫正在梓州(現在的四川省三臺縣),他聽到這個勝利的消息后,立即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終被平息,祖國又重新獲得了統一而感到的無比歡快的心情,同樣也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ㄈ⿲W生自己讀詩,并畫出文中不認識的字。
(四)教師指名讀文,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并注意糾正讀音。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萬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薊北(j@) 襄陽(xi1ng)
2.指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
本課共有4個生字,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查字典,寫出每個字的偏旁部首、余筆,再看注釋,結合詩句和字典,看應選擇什么意思。
3.課堂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比如:“涕”,左邊是“氵”,右邊是“弟”,合起來是“涕”。還可以記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書寫時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寫法和筆順!奥濉,左邊也是“氵”,右邊是“各”,合起來是“洛”。還可以記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陽”的“洛”。在書寫時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樣,“祭”也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讓學生利用形近字組詞的方法,作鞏固練習,幫助學生在對比中記住字形,加強記憶和理解。如:
(三)理解詞語。
1.讓學生讀文,并從詩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看書下注釋、查字典,聯系詩句內容理解詞語。
以“元”字為例,“元”字在詩句中是“死去元知萬事空”,通過看書下注釋,我們知道“元”同現在的“原”,又通過查字典,我們又得知“原”是“原來、本來”的意思!霸本褪恰氨緛砭椭馈钡囊馑。又如:“乃”字在詩句中是“告乃翁”,我們通過看書下注釋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親”,指陸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訴你的父親,意思是讓兒子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自己。
3.出示一些詞語,讓學生練習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國。九州同:指全國統一。
王師:文中指南宋軍隊。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痛。
無忘:不要忘記。
北定:向北進軍平定。
劍外:現在四川省劍閣縣北,大小劍山之間有劍門關。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因喜而下的淚水。
漫卷:胡亂卷起。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ㄋ模┏踝x了解詩的內容。
1.教師先指名讀預習,讓學生帶著預習中的問題去讀詩。邊讀邊想
2.再指名讀詩,邊讀邊了解詩的內容大意。
3.學生自由讀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一首詩主要寫了什么。
(五)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詩。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采用范讀,指名讀、齊讀等方法。
。┳鳂I 。
1.讀詩。
2.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M一步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中所抒發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二)通過理解詩句,了解內容,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三)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有較具體的體會。
。ㄋ模┠苡懈星榈乩收b這兩首詩,并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二、教學重點、難點
。ㄒ唬w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ǘw會詩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ㄒ唬┮龑W生學習第一首詩。
1.指名讀詩,讓同學想一想詩的題目的意思。
。1)學生談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各抒己見,充分說。
示:把事物擺出來或指出來使人們知道。示兒:把事物讓兒子知道。因為這是詩人臨終作的詩,相當于遺囑。
。2)使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并說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題目的意思的。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理解詩的內容來理解題目的含義。
2.指導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內容,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
。1)學習第一句。
、俳處熆梢韵茸寣W生讀第一句詩,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可能有:“元知”、“萬事空”、“但悲”、“九州同”。
、谧寣W生看注解或查字典,或聯系上下詞句,試說一說詞語的意思。
元知:本來就知道。
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傷。
九州同:指全國的統一。
③當學生對不易理解的詞語,通過看書下注釋、查字典、聯系上下詩句弄懂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第一句詩的意思。即: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我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芙處熃又梢砸龑W生通過詩句來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詩人臨終前感到最悲傷的不是自己的身體、家庭,而是祖國不能統一?梢娫娙司哂卸嗝磸娏业膼蹏榘!
(2)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詩。
①讓學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诳醋⑨專樽值淅斫馄湟馑。
王師:這里指南宋軍隊。
北定:向北方進軍去平定。
中原:課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文中指的是陸游自己。
③說一說第二句詩的意思。大家討論。
南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你們祭祀祖宗時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荏w會詩人情感。
陸游臨終前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是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自己的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是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千萬別忘了把收復中原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呀!
3.逐句講解、理解、體會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詩的含義和它所包含的詩人的情感。
。1)指名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討論整首詩所表達的詩人愛國的情感。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4.指導學生朗讀第一首詩。
。1)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哪些詞語或詩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
但悲九州同無忘告乃翁北定中原日
。2)引導學生讀出詩人的愛國熱情。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詩的重要特征是感情豐富,節奏鮮明,聲韻鏗鏘。我們在朗讀時,不僅要把感情讀出來,而且要把詩的節奏和韻腳讀出來,并通過反復吟讀,達到背誦的程度。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5.引導學生背誦《示兒》。
(1)在背誦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說一說詩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詞句體現出來的?使學生對詩有整體上的認識。
(2)再引導學生逐句背誦。
。3)學生試背誦后,教師可指名檢查背誦情況,再通過小組背、兩人互背、全班齊背做鞏固練習。
。ǘ┙處熞龑W生學習第二首詩。
1.指名讀詩,其他同學想一想詩的題目的意思。
(1)學生各抒己見,逐字逐詞理解后,連起來說題意。
聞:聽說。
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
收:收復。
(2)使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是:聽說唐王朝的軍隊收復河南河北。
2.指導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內容,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
(1)學習第一句。
、俳處熆梢韵茸寣W生讀第一句詩,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②讓學生看注釋、查字典或聯系上下詩句的內容,試著講一講詞語的意思。
劍外:劍門關以外,指詩人當時所在的四川。
收:收復。
薊北:指現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軍的巢穴。
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指因喜報而淚下。
、垡龑W生試講詩句的意思。對的充分肯定,錯的及時糾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間在劍外傳揚。我剛剛聽到這個喜訊,眼淚就灑滿了衣裳。
、芤龑W生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可見詩人當時十分激動,是通過“初聞”、“涕淚滿衣裳”等詞句表現出來的。
(2)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賹W生讀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趯W生理解這些詞的意思。
卻看:再看。
愁何在:哪還有一絲的憂傷。
漫卷:胡亂卷起。
喜欲狂:高興地簡直要發狂。
③引導學生試講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詩意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還有一絲的憂傷?詩人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
④體會詩人的情感。
高興地要發狂了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心。
(3)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句詩。
、僦该x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②理解詞意。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聲高歌,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
、荏w會詩人此時的情感。
通過“放歌”、“縱酒”等詞,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體會詩人當時如癡如狂的情態。
(4)引導學生學習第四句詩。
、俳處熥寣W生讀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②理解詞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順流而下,一……就……
、劾斫獾谒木湟馑肌
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荏w會詩人此時情感。
通過“即從……穿”、“便下……向”等詞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出詩人當時聽到收復失地后急切返鄉的異常歡快的心情和強烈的愛國情。
3.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體會詩的內容和作者情感。
。1)引導學生體會“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學生通過讀詩、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詩人聽到收復薊北的消息后,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梢詮脑娭械摹疤闇I滿衣裳”、“放歌”、“縱酒”、“漫卷詩書”、“即從……穿”、“便下……向”這些詞語體會出來。
。3)引導學生說說整首詩的內容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教師引導學生讀第二首詩。
。1)引導學生從詩中找一找,哪些詞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2)通過理解使學生體會到:杜甫一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樣歡快,這決不僅僅是因為詩人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被平息,祖國重新獲得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詩中“忽傳”、“初聞”、“卻看”、“漫卷”等詞,層次分明地表現出了詩人聽到勝利喜訊后情緒的變化,從喜極流淚到歡快、狂歡。與此同時,詩人的愛國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間。
。3)讀出詩人“喜欲狂”的心情和愛國的情懷。可以這樣停頓、讀出重音。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4)引導學生背誦第二首詩。
①先了解整首詩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詞表達的?
、谥笇W生逐句背誦。
③教師可采用兩人互背、小組背、全班齊背等方式,檢查背誦情況。
。ㄈ┮龑W生找出這兩首詩表達情感的異同點。
1.相同點:均表達了詩人愛國之情。
2.不同點:《示兒》是通過“悲”來表達的,寫作者臨終前的牽掛,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沒有見到“九州同”。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通過“喜”來表達的,寫作者聽到祖國重歸統一的極度的喜悅和急切還鄉的心情。
。ㄋ模┙處熆蓹z查學生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