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精選5篇)
《麋鹿》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1
【片段一】
課伊始
師:同學們,中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誰能說說我國都有哪些珍貴的保護動物?
生:東北虎。
生:丹頂鶴。
生:揚子鱷。
師:學生每說一個,就板書一個。
生:老師,你“揚子鱷”的“揚”寫錯了。
師:哦!不好意思,老師寫錯了。(馬上把“楊”改成了“揚”)
【反思】
一個簡短的導入,我卻犯了個低級錯誤,把“揚”改成了“楊”。在學生明銳的眼睛下指出錯誤后,我草草了事了。首先并沒有大力表揚敢于指出老師錯誤的這位學生。李鎮西說得好,語文民主教學就是尊重學生的心靈自由,權利自由,思考自由。只有師生之間平等了,學生才會給你指出錯誤。所以我當時根本沒有批評這位學生,反而應該表揚。這樣學生才會有更多創新的火花產生,才會學的輕松。如果我當場表揚了他,那么給其他同學帶來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其次我當時也不知怎么的竟然沒用一點教學機制。其實可以話鋒一轉“老師犯了個低級的錯誤,聰明的同學們可千萬不要犯和老師一樣低級的錯誤哦!”這樣一來學生聽得心里很舒服,那么自然而然對這個字也加深了印象,寫就不會寫錯了。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老師不應該吝嗇自己的表揚。毫不吝嗇的給學生吧。
【片段二】
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
師:同學們,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介紹了麋鹿的哪些方面呢?
生:自由默讀。
生:介紹了麋鹿的外形。
師:(適時馬上板書:外形)不錯有外形,文章的那一節寫了外形呢?
生:第二自然段。
師:繼續交流,還寫了麋鹿的哪些方面?
生:經歷。
師:書上是怎么說的?有句中心句你能讀出來嗎?
生:麋鹿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
師:請大家把這句中心句畫出來,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
師:課文哪幾節介紹了傳奇經歷呢?
生:五到七。
師:那剩下的三四節介紹了麋鹿的什么呢?
生:麋鹿是一種草食性哺乳動物。
生:他們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潛游和覓食,甚至連隆冬季節也不例外。
生:他們的體重。
師:同學們說的都只是其中一小方面,這些統稱麋鹿的什么呢?
生:(各個面面相覷,很迷茫)
突然有個學生舉手了
生:介紹了麋鹿的生活習性。
師:你是怎么知道這個詞的呢,你知道什么叫“生活習性”嗎?適時板書“生活習性”。
生:生活習性就是麋鹿的一些生活習慣吧。
師:聰明的同學們,請你翻到后面練習,題目里寫的清清楚楚三個方面。所以閱讀時,有的時候也要學會從練習題目中得到閱讀信息。
【反思】
這是我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的教學實錄。從中明顯可以看出學生對于麋鹿的外形和習性找出是沒問題的。難點在于“生活習性”,怎么讓學生理解。學生不會從課后習題題目中了解信息,更沒聽說這個詞,該怎么辦呢?有時學生說不出只好老師引出。但是好在有個學生知道,說出來了。我詢問他是怎么知道這個詞語的目的是想,他會不會是從后面習題中得知的,很想順勢大力表揚。但是他的回答更令我吃驚,“生活習性”大概就是“生活習慣吧”。也許他說得和字典上的解釋有出入,但是他能說出是生活習慣已經很不容易了,接近了正確答案,夠了。便于學生理解的解釋便是詞語最好的解釋。有時你一定要強加給學生字典上生硬的解釋,學生就是難以記憶,就是記不住。我的不足在于課前其實自己給沒對什么是習性做個徹底的了解,所以我沒有給出學生明確的答案,變草草收場了。看來,語文老師沒有精心的準備還真得被學生們難倒呢。所以,老師鉆研教材還應該更深,更廣,更寬。
《麋鹿》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2
教學目標 :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6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放養與飼養”、“陸續與相繼”等詞語的細微差別。
3.體會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課:昨天,老師讓同學們回去搜集有關麋鹿的資料,現在,誰想起來給大家匯報一下。
學生起來匯報說搜集的資料。
師:這些同學通過自己學習,知道了這么多有關麋鹿的知識,真了不起。四不像又叫麋鹿,我國有鹿科動物16種,麋鹿是鹿科動物中最奇特的一種,也是我們國家的珍稀動物,你們想了解它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麋鹿》,看看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麋鹿的什么?
二、初讀課文:
1、 請同學們自己認真讀課文,一會讀給同學們聽,看誰讀的最好?
2、檢查學生讀課文。
過渡: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麋鹿的什么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
三、再讀課文:
1、學生讀課文,標出有關句子。
2、同桌兩個互相說一說你劃出的句子。
四、匯報交流:
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麋鹿的什么呢?
指名學生說,老師板書: 外形 生活習性 傳奇經歷
老師問:“你還知道了什么?
學生說。
對,麋鹿歷經磨練,最后終于結束了它大半個世紀在海外漂泊、顛沛流離的生涯,開始了回歸故里、回歸自然的新生活。
那么,你想不想一睹它們的風采呢?
學生看圖像,一起欣賞麋鹿健美的身影及生活環境。
五、當講解員向大家介紹麋鹿的外形及生活習性等。
六、談感受:
學習了課文,欣賞了錄像,你有什么感受呢?
(很可愛,我們要保護它,保護這些可愛的野生動物等等)
對,看著這一群群麋鹿生活的其樂融融,想起它們失而復得的經歷,更讓我們認識到保護動物的重要性。
說到這里,不由的使我想起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補充閱讀:
讀了這個故事后,你有什么啟發?
學生說。
對,動物和人一樣也有靈性的。出示:
在億萬種生命之中,我們人類受到大自然的特別寵愛,成為萬物之靈長。然而,我們并沒有和動物們友好相處。許多幾年前、十幾年前還隨處可見的生物,轉眼間已成珍稀;一些近年來才發現的新種,剛一露頭便已瀕臨滅絕;而科學家們相信,還有很大一部分物種甚至還未被人類所認識,就已經絕塵而去。要知道,一個物種的演化、發展需要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以上的時間,而它們的消失,也許就在彈指一揮間。一個生物種的滅亡,將會導致若干種依附于它的植物毀滅。當渡渡鳥滅絕以后,人們發現當地的大櫨欖樹也慢慢地消失了,原來,這種喬木的種子必須經過渡渡鳥的消化才能萌發。生物之間的關系就是這樣奇妙。也許,當你正在盡情享受野味的時候,可能又有一種動物正在告別地球,走向滅絕。
現在,我們國家乃至世界上有許多的瀕危動物。老師給大家搜集了其中的幾個。
出示:
白暨豚圖:
極度瀕危!尚不能確認是否已經滅絕。目前最后一次的發現是2004年7月在長江南京段擱淺死亡的白暨豚尸體。白暨豚目前已屬極度瀕危。據資料統計,目前長江流域白暨豚數量估計已不足100頭,而且呈逐年下降趨勢,比大熊貓還少,是水生的國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將它列為極危動物,屬保護級別最高的動物。據專家預測,由于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白暨豚可能于25年以后消失,也就是在全世界滅絕。當地球上某一物種滅亡,就意味著一個特有的遺傳資源已永遠消失。
褐馬雞圖:
分布:中國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區。中國特有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近代以來,帝國主義侵華后,把褐馬雞當作掠奪的對象。不少資本主義國家一向以羽毛點綴軍裝,因而名貴的褐馬雞羽毛就顯得更加昂貴了。在清王朝時,一對褐馬雞在歐洲市場上可售銀幣千元以上。
目前保護區內共有褐馬雞1400~1900只。
學習了課文,看了這些資料,你覺得應怎樣做?
自己保護動物,呼吁大家一起來做。
讓我們一起記住這個簡單的道理:
唇亡齒寒,唇齒相依,動物是我們人類最密切的朋友。
讀警句,記住。
1、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的同類。
2、地球上沒有動物,那是一個沒有活力的世界。
3、動物是人類親密的朋友,人類是動物信賴的伙伴。
4、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館里才見到今天的動物。
課后拓展:
回去搜集其他野生動物的資料,以手抄報的形式展示出來。
教學反思
麋鹿這篇課文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通過本課的教學主要讓學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圍繞這個重點,我設計讓學生搜集資料,初步認識麋鹿,課堂上抓住你知道了麋鹿的什么來教學。補充閱讀有關的保護野生動物的資料,讓學生意識到了保護動物的重要性。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覺得達到了這一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學習麋鹿,讀有關的閱讀材料,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學生課堂上聽講的都很認真,讀課文正確、流利,聲音也很洪亮,回答問題也比較到位。
唯一感到不足的是:我的過渡語,雖然設計上了,但由于緊張和準備不足,過渡不自然,有點重復。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如平時。
《麋鹿》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3
圍繞著“自主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學生學習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這方面,我要求學生通過閱讀獨立完成所出示的學習任務。在了解麋鹿的傳奇經歷時,我讓學生圍繞著“麋鹿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這個問題展開小組合作。
整節課的設計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教學方法的運用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課堂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尤其是一些后進生的踴躍參與,更是讓我感到欣慰。因為這是一節研究課例,孩子們也許出于集體榮譽的考慮,他們都能認真聽課,積極發言,也都能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一些在常態課上從不主動發言的孩子,這次,也勇敢地舉起了自己的手。
自從接任這個班以來,學生上課發言不積極已經眾所周知。學校很多老師都了解這些情況,而且,這個班的孩子喜歡“人云亦云”,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也是難得一見,而且總是表現在個別學生身上。這節課,孩子們反常的表現也讓我抓到了教育的契機,更讓我看到了希望,使我不再認為孩子們的沉悶成為定性,這是完全有轉機的。我想,我應該在調動孩子們發言、激發他們參與課堂的興趣方面,在另辟捷徑,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能做的,突破陳舊的方法觀,給學生一些富有新意的更貼近學生實際讓他們喜聞樂見的課堂。
讀書以來,也多少學到了些理論,從學生的發展規律到語文學科主要任務的把握上,都有所收獲。但真正運用到課堂,卻并非始建簡單易行的事情。讀書憶很容易,理解一些理論也不算多難的事情,但要把這些理論收獲有效地運用到課堂教學實際中,對我來說,還學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尋求方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這句話,不致被我說過多少遍,也多少想到過一些頗為幼稚的方法,而今,一些方法在學生身上已經成為過去,已經成為老生常談,已經不能起到它應有的作用了。在這兒,我想說,教學方法處于不斷的更新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更沒有可以運用一輩子的方法,不斷地結合學生實際,不斷地推陳出新,才是課堂教學的出路。
《麋鹿》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4
《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是一篇說明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讓學生從小懂得保護珍稀動物。對于這樣的說明文,《語文課程標準》也在階段目標中提到:“要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我認為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師引導學習,學生很有可能會索然無味。只有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熱情,學生才會真正走進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實現三維目標。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覺得《麋鹿》的課堂應該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
在教學麋鹿外形特點部分,我主要要求學生自主探究來學習。比如找一找文中哪些依據說明圖中的鹿不是麋鹿。學生通過自學,能夠很容易的找出依據,并且認識麋鹿的外形特點——奇特。
在教學傳奇經歷這一段,因為文章比較長,因此采用了小組合作方式。先小組分工學習,然后完成表格。旨在培養學生合作與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從而來實現長文短教。其次,依據教材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通過朗讀內化課文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們僅僅讀通讀順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讀出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后的情感。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我建議你們再用心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讀著讀著,你是否高興了?悲傷了?痛苦了?憂慮了?憤恨了?同情了?生氣了?感動了?驚訝了?把你有體會的地方做上記號吧。”如果讀書時不能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不能與作者同喜同悲,講述時做到“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首先在麋鹿外形與習性上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因為我學設計時考慮的不夠周全,以及對學生學情的把握不當,使教學這一部分上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其次,在學生合作填表格部分,時間也安排了太長,導致最后無法保證隨文練筆的正常進行,草草收場。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吸取這次的經驗,在上課之前估算了每一部分大概的用時,以保證課堂的效率。
雖然這次的課堂很不理想,但我會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斷地成長。
《麋鹿》教學反思
《麋鹿》是一篇說明文,主要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中有以下幾點較為成功:
1、理念新穎,緊扣文本,凸顯主題
根據教材特點,我設計了“引領學生在探究中思考與發現”這一教學主題,通過反復深入的研讀課文,力求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突現文本的扎實解讀;力求在真實的質疑探究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力求在樸實的教學流程中,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能夠引領學生在探究中思考與發現,在閱讀中感悟,在表達中創造。
2、教學環節設計充滿趣味,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精彩設計彌補了說明文語言平時枯燥的不足。其中讓學生“看圖讀文辨麋鹿”這一環節充滿了童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參與學習活動,課堂氣氛也達到了高潮,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精心設計,整合教材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主動參與,課堂上我十分注重學習的自主性,問題的開放性,師生交流體現民主和平等,體現課堂生活的真實、自然。其中最突出的亮點為“麋鹿的傳奇經歷”的教學,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傳奇經歷的?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概括麋鹿的傳奇經歷并畫出示意圖。這樣在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中使認識更深入,學習更有效。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體會到課堂上彌漫著創新的氣息,如本節課中設計的讓學生談自己的情感體驗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重視,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探究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4、教學手段靈活,多媒體的運用優化了課堂教學
通過圖片、視頻的有機結合,使本課課件制作精美,多媒體生動形象、適時的演示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盡管教學中能夠緊扣主題施教,較好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沒有落到實處。
這可以說是本節課最大的缺憾。由于本課是一篇說明文,語言比較平實,不容易讀出感情來,因此課堂上過分重視了學生探究解疑的學習活動,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使有感情的朗讀流于形式,沒有很好地落實。
2、課堂節奏的掌握還有待提高。
總之,對教材的充分研讀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我會繼續努力,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麋鹿》教學反思
教學完《麋鹿》,反思的時候我忽然對教學對話又有了一些認識。
對話是課堂教學的部分過程,也就是說教學過程并非每一個環節都是用了對話的方式,也不需要每一個環節都用對話的方式進行。對話的內容、目的、方式、進程等,主要是由教師主導的。這些因素,教師還可以預設。
例如《麋鹿》一課(蘇教版六a上),同樣的內容——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神奇的經歷,可以教簡單的內容(知識性地了解麋鹿,學會生字詞,讀讀課文),可以教中等難度的內容(不僅了解知識性內容,還知道作者怎么寫的,學習部分寫作方法),還可以教學生最難理解的內容(生活習性和麋鹿外形的關系,寫傳奇經歷的作用,麋鹿命運與祖國命運的關系等)。這些是由教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選擇和決定的。我的選擇是中間者。因為采用對話的方式,是為了學生更主體地學懂內容,而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教師預設的,因此說對話的目的是由教師主導的。對話的內容、方式、進程等,是由教師主導的,也是這個理由。
本課我教的內容是:麋鹿的外形描寫,描寫的順序和層次,寫傳奇色彩目的是為了突出神奇。第三部分的內容涉及的時間跨度大,麋鹿的經歷復雜,學生要深究,會花費很多課堂時間,對學生語句表達能力的訓練點似乎也不是很好找。但是可以讓學生懂得怎么將習作寫得吸引人。這在實際作文的構思中會有較大引導作用,屬于開拓學生最近發展區作用的內容。而前面一些內容是直接有益于學生習作能力提高的練習。
教學寫作的順序是讓學生讀完課文中外形描寫之后通過對話實現的。以下是片斷:
師:馬騁遠,你能介紹一下麋鹿外形上的特點嗎?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馬……尾似驢……蹄似牛。
師:不夠順暢,那是因為對麋鹿外形的介紹順序不是很明白,請大家分析一下,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它的外形的?
生:是按照角、面、尾、蹄,從前到后,從上到下的順序來寫的。
師:是的。這是寫作介紹動物人物的基本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培養的語文基本素養。同學們在寫作的時候,不要提筆的時候就忘記了。再請大家練習說一遍。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馬,尾似驢,蹄似牛。
描寫有層次的教學,我抓住了介紹麋鹿的生活習性這一段,在介紹繁殖能力的時候,將雄麋鹿的角生長情況介紹得很清楚。“兩歲長角,六歲長成。”但是,角的形狀,在上一個自然段寫麋鹿的外形特點中就有介紹,為什么不在那時候一起介紹呢?
生:這里是介紹麋鹿的小時候,上面是介紹成年鹿的情況。
師:這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這是重點講生長情況,上面師介紹成年鹿角。
師:上面是介紹麋鹿角的特點。這里是介紹麋鹿的生長發育情況。說的是兩種情況,因此分開寫。可見,作者的寫作層次很清。
理解傳奇經歷的時候,我總覺得沒有什么好教的,就是一個經歷,一個故事。琢磨的結果是,寫經歷是為了進一步突出麋鹿的神秘特點,增強文章的可讀性。于是讓學生注意時間和麋鹿數量的那些數據,懂得一個故事大概。讓后探討這部分內容的寫作目的。
教完之后覺得還是挺滿意的。一篇文章可以教學的語言訓練點是很多的,針對我班學生寫作順序、層次不夠清楚,寫作時對方法的運用不夠自覺的特點,將這兩點作為相對重要的內容來教,是目中有人的做法。時間也顯得緊繃繃。
但是,當看到別的設計,看到教參上的提示:教傳奇色彩中具體內容,分3000年前,1865年,1900年,1967年,讓學生理清課文內容后,進行講解,我覺得教得粗糙了。
再思考覺得那樣的教法也值得分析。也許那樣教,學生是很容易理解的,也會省力一些,對于內容的了解也多一些。但是,教的時間可能會多花一些,課時就會更加緊張。
從以文為本的角度,那樣教是更加“文本”的。通過講解,練習學生的表達能力。但是從時間角度,從學生寫作理念角度教,應該取我的教法。
不管怎樣,不同于我的教法又告訴了我一個道理:教師覺得簡單的內容,學生卻未必簡單。看似簡單的內容,卻是學生提高朗讀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好材料。教師要選好練習的點。
以后教學的時候就是要看學生的需要。一個重在知曉寫作目的;一個重在練習具體的表達能力。
《麋鹿》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篇5
《語文課程標準》向我們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蘇教版第十一冊《麋鹿》是一篇說明文,旨在讓學生了解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讓學生從小懂得保護珍稀動物。對于類似于此的文章,《語文課程標準》也在階段目標中提到,要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這樣的課文,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師引導學習,學生很有可能會索然無味。只有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熱情,學生才會真正走進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實現三維目標。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覺得《麋鹿》的課堂應該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
自主探究:首先可以體現為學習內容上的自主。在初知文章的段落后,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它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段”或是“傳奇經歷”段進行探究。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也會變得輕松愉快。其次可以表現在學習形式的自主。學生在選定學習內容后,可以以多種形式來學習。愛畫畫的同學可以邊讀邊想邊畫,在手、腦并用的情況下化解文本的難點。讀想畫,可以讓學生確切的知道麋鹿之所以被稱為“四不像”的原因,讀想畫,還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麋鹿的外形特征。愛表達的同學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麋鹿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以及傳奇經歷。探究“傳奇經歷”這一段的同學還可用表格的方式,再現麋鹿的發展史。每一位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合適的學習方式,或是創造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合作交流:只要探究,沒有交流,思維也就缺少碰撞。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以后,再展開一個“講解員”競聘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先按照自主學習的不同內容分成兩大組,先在組內尋找合作伙伴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講解一遍,兩從組內講解得較好的同學中推選出一個,參加全班性的競聘交流,并接受全班同學的小記者問。而這些,都是以熟讀文本為基礎。因此,在課堂上多留出時間來讓學生自主探究,才會求得合作交流的精彩。
教學反思:
《麋鹿》以簡潔的語言和豐富的內容,層次清晰地介紹了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敘述了它們歷經磨難終于回到祖國的坎坷命運,體現了我國政府對于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視。本課文字簡練,情感豐富:“晨霧如清紗般漂浮”“四不像”“當作姜子牙的坐騎”“失而復得的經歷”,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又使學習者興趣倍增,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和愛國主義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向我們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麋鹿》一課,文章內容理解起來比較簡單,很適合孩子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
在文章的第一課時教學中,充分的檢查完孩子的預習情況后,讓孩子自學課文,了解文章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的?然后交流總結,明白文章寫了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接著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學習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部分。這一部分的學習也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課文,畫出文中描寫麋鹿外形特點的語句,感受它的特點。然后集體交流,了解麋鹿角、尾、蹄、毛色的特點,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孩子畫得很準,特別是各部分的特點,詞語抓得準確,交流中表達也很好。
反思教學環節各部分處理得都很好,能很好地引導孩子進行自主學習,李老師提議教學能要更貼近孩子些,師生間的交流能跟親切些就更好了。其實這點也是自己教學中存在的瓶頸,自己很難在此能做很大的突破,今后教學應該試著去改變,將自己的教學往更高的層次上去推一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