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第一課時教學反思(含教學實錄)
【片段一】
課伊始
師:同學們,中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誰能說說我國都有哪些珍貴的保護動物?
生:東北虎。
生:丹頂鶴。
生:揚子鱷。
師:學生每說一個,就板書一個。
生:老師,你“揚子鱷”的“揚”寫錯了。
師:哦!不好意思,老師寫錯了。(馬上把“楊”改成了“揚”)
【反思】
一個簡短的導入,我卻犯了個低級錯誤,把“揚”改成了“楊”。在學生明銳的眼睛下指出錯誤后,我草草了事了。首先并沒有大力表揚敢于指出老師錯誤的這位學生。李鎮西說得好,語文民主教學就是尊重學生的心靈自由,權利自由,思考自由。只有師生之間平等了,學生才會給你指出錯誤。所以我當時根本沒有批評這位學生,反而應該表揚。這樣學生才會有更多創新的火花產生,才會學的輕松。如果我當場表揚了他,那么給其他同學帶來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其次我當時也不知怎么的竟然沒用一點教學機制。其實可以話鋒一轉“老師犯了個低級的錯誤,聰明的同學們可千萬不要犯和老師一樣低級的錯誤哦!”這樣一來學生聽得心里很舒服,那么自然而然對這個字也加深了印象,寫就不會寫錯了。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老師不應該吝嗇自己的表揚。毫不吝嗇的給學生吧。
【片段二】
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
師:同學們,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介紹了麋鹿的哪些方面呢?
生:自由默讀。
生:介紹了麋鹿的外形。
師:(適時馬上板書:外形)不錯有外形,文章的那一節寫了外形呢?
生:第二自然段。
師:繼續交流,還寫了麋鹿的哪些方面?
生:經歷。
師:書上是怎么說的?有句中心句你能讀出來嗎?
生:麋鹿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
師:請大家把這句中心句畫出來,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
師:課文哪幾節介紹了傳奇經歷呢?
生:五到七。
師:那剩下的三四節介紹了麋鹿的什么呢?
生:麋鹿是一種草食性哺乳動物。
生:他們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潛游和覓食,甚至連隆冬季節也不例外。
生:他們的體重。
師:同學們說的都只是其中一小方面,這些統稱麋鹿的什么呢?
生:(各個面面相覷,很迷茫)
突然有個學生舉手了
生:介紹了麋鹿的生活習性。
師:你是怎么知道這個詞的呢,你知道什么叫“生活習性”嗎?適時板書“生活習性”。
生:生活習性就是麋鹿的一些生活習慣吧。
師:聰明的同學們,請你翻到后面練習,題目里寫的清清楚楚三個方面。所以閱讀時,有的時候也要學會從練習題目中得到閱讀信息。
【反思】
這是我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的教學實錄。從中明顯可以看出學生對于麋鹿的外形和習性找出是沒問題的。難點在于“生活習性”,怎么讓學生理解。學生不會從課后習題題目中了解信息,更沒聽說這個詞,該怎么辦呢?有時學生說不出只好老師引出。但是好在有個學生知道,說出來了。我詢問他是怎么知道這個詞語的目的是想,他會不會是從后面習題中得知的,很想順勢大力表揚。但是他的回答更令我吃驚,“生活習性”大概就是“生活習慣吧”。也許他說得和字典上的解釋有出入,但是他能說出是生活習慣已經很不容易了,接近了正確答案,夠了。便于學生理解的解釋便是詞語最好的解釋。有時你一定要強加給學生字典上生硬的解釋,學生就是難以記憶,就是記不住。我的不足在于課前其實自己給沒對什么是習性做個徹底的了解,所以我沒有給出學生明確的答案,變草草收場了?磥,語文老師沒有精心的準備還真得被學生們難倒呢。所以,老師鉆研教材還應該更深,更廣,更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