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精選17篇)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
一、課前談話:
師:紅紅火火,真好的名字,還有誰的名字,介紹一下,好,你來。
生:我的名字叫(學生的發言聽不清)
師:對呀,如果這節課積極發言的話,我想不只你的爸爸媽媽為你自豪,連你的老師和同學也會為你感到自豪的,還有誰?來,小男生。
生:我叫吳慧凱,我爸爸給我取的名字,慧,表示智慧,凱,是表示不要被別人欺負。
師:“慧”,智慧,多好呀,相信你一定會很聰明,為什么“凱”是告訴你不要讓別人欺負呢?怎么會這么想呢?我覺得這個“凱”呀,有很好的解釋,凱旋的“凱”,我想,如果我是老師,看到這個名字,一定希望你每件事都認真地去做,你一定會凱旋而歸的,好不好?
生:好。
師:還有誰的名字想跟大家介紹一下。
生:我的名字叫程萬里,我爸爸希望我鵬程萬里。
師:再把你的話說一遍好嗎?說清楚
生:我爸爸希望我鵬程萬里。
師:所以你應該很自豪地告訴大家,你叫——
生:程萬里
師:再自豪些。
生:程萬里
師:多好的名字
生:我叫潘常勝,那個,常勝代表常常勝利
師:所以,你每一節課都應該怎么做?
生:應該認真。
師:還要舉手發言,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才能做常勝將軍對不對?好的,請坐。還有想說的,那我們換一個方式吧?你有沒有小名?
生:沒有。
師:小名,你有嗎?
生:小名是什么?
師:就爸爸媽媽親熱的時候會怎么叫你呀?
師:對呀,我爸爸叫我的時候可不是叫我官正華,他是說小華子呀。多親熱呀!你爸爸叫你的時候怎么叫呀?來
生:我叫袁佳佳,我爸爸叫我小名的時候叫我袁嘎嘎。(眾生笑)
師:嘎嘎,是不是溫州話啊?
生:不是。
師:不是。嘎嘎,挺好聽的,是不是?還有嗎?你也有小名。
生:我叫陳慧敏,我媽媽經常叫我阿敏。
師:加上一個“阿”,加上最后一個字,都會覺得很親切,阿敏同學。還有誰想說?好,最后一位。
生:我總共有兩個名字,一個叫阿國,第二個叫小國。
師:那你喜歡別人叫你哪個?
生:小國。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小國,像小孩子一樣的可愛。
二、導入詩詞教學
師:老師覺得你很可愛,特別是你剛才發言的樣子讓大家覺得更加可愛。好的,同學們,剛才我們聊了一個和名字有關系的話題,下面老師寫一個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嗎?(老師板書:張志和)來,叫一叫。
生:張志和
師:熱情一些
生:張志和
。劾蠋煹恼n前談話,在消除學生緊張感的同時,實質上也在為課的導入作鋪墊。導入自然,由學生的名字帶到詩人張志和。]
師:好的,誰有聽說過他?
生:沒有
師:好,你說
生:他寫過一首古詩。
師:你知道哪一首嗎?不能偷看,同學們,不了解他沒關系,我們來做一個很有意思的游戲,猜一猜這個名字是誰幫他起的。
生:(紛紛猜)
師:沒關系,盡管猜。
生: 我覺得可能是他的爸爸。
師:他說話說得很好,我覺得是他爸爸?上уe了。你說
生:我覺得是他自己。
師:自己取的,很有創意,可是還是錯了。你說
生:是他叔叔取的。
師:完全錯了。我告訴大家,你說這個名字是皇帝取的,想知道皇帝為什么給他取名字嗎?
生:想。
師:他十六歲時中了舉人。給皇帝寫了一份折子,上面列了許許多多治國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張龜齡。有人在笑,猜一猜他的爸爸為什么給他取張龜齡。你說,
生:就是說,他像烏龜那樣的,生活的
師:生活的怎樣?
生:好
師:好,這“好”字正確嗎?應該——
生:像烏龜那樣的長壽不死。
師:對呀,多好的一個名字呀,大家不應該笑。同學們,張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詞人,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一首詞叫——(老師板書課題)
生:(讀)漁歌子
[讓學生猜測所用時間比較長。重點要突出皇帝賜名希望心志平和,而張龜齡可以簡單的帶過。通過這個名詞猜想環節,學生對古詩的詩人印象深刻,也就不會產生我們現在教古詩學生記住詩歌內容卻不記得詩人的現象了。值得我學習。]
師:要讀好題目可不容易,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叫詞,以前接觸過嗎?
生:有,我們以前接觸過宋詞。
師:你對宋詞有多少了解呢?
生:我覺得宋詞在宋朝的時候十分流行的,不僅用讀的,還用唱的。
師:就像我們現在的歌詞比較接近,對嗎?那現在能請你讀這個題目嗎?
。ㄉx題目)
師:他讀得不對。所以讀題目是有學問的,詞在古代是懂音律的人寫了曲子,再請文人填入詞,這是最早的詞的形式,那么,為了記住每一首詞,于是就給這些固定的詞起個固定的題目叫作詞牌,當我們讀“漁歌子”的時候要注意它不能讀輕聲,因為它是詞牌。誰會讀了?真好。
生:漁歌子
師:真好聽。
生:漁歌子
生:漁歌子
生:漁歌子
師:來,我們一起來。
生:漁歌子。(齊讀)
。劾蠋煹囊龑Ъ氈拢貏e是對題目讀音的糾正上,落實得很好,很扎實。]
三、初讀正音,整體感知
師:好的。從抽屜拿出我們課文,請大家自由大聲朗讀《漁歌子》一直讀到你認為字正腔圓為止,開始
(生讀課文)
師:好的,同學們,剛才啊,有幾個同學很好,他邊讀邊思考。字怎么讀?這個跟我們以前學的知識有什么不一樣?待會兒我們來交流。首先,字正腔圓的朗讀,誰能夠做到?
生:漁歌子,唐,張志和
師:待會兒,題目想清楚再讀。
生讀整首詞
師:真的讀得很標準,還有誰想讀?你來
生讀
師:最后三個字再讀。
生:不須歸。
師:恩,有點緊張,是不是?沒關系,你讀得很好。好,最后請一位。你來。
生讀
師:剛才很多同學在底下跟著他小聲地念。讀了幾遍下來,你發現詩和現在學的詞,有什么不同了嗎?
生在底下小聲討論
師:哦,舉手說。你來。
生:詩,如果是詩的話,每行,前面有幾個字,后面也都會一樣有幾個字的,而詞的話,當中有幾行的字數會不一樣的。
師:也就是說,詩每一句都是比較工整的,字數基本是相同的,而詞呢,句子有長——
生:有短。
師:人們根據詞的這個特點,給詞起了一個小名叫——長短句。那么我們一起來把這首長短句來一遍。
師領讀:漁歌子,預備起——
生齊誦
。墼诮忉屧姼韬驮~的不同時,老師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用具體的例子做說明,讓學生對詞又叫長短句這個文學常識印象深刻。]
師:張志和這個詞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僅詞寫得好,還是一位大畫家。所以呢,他把畫畫的這種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大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說:張志和寫的詞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那么我們趕快去詞中看一看,張志和給我們畫了什么,把它找出來,打上圓圈,看看他畫的什么景物!
生自由讀,邊讀邊找。
師提示:用筆把它圈出來。
師:好的,請你來說,你發現了哪些景物?
生:有白鷺
師:他說的同時,我們看一看,他找到的,你發現了嗎?
生齊答:發現了。
生繼續:還有桃花和鱖魚,還有蓑衣。
師:他找到了四種,還要補充嗎?
生:西塞山,還有水,還有箬笠,還有風和雨。
師:找到了九種,你們都找到了嗎?
生齊答:找到了。
師:好,我們把九種景物按照順序來數一數。
師:西塞山,接著——
生:白鷺(飛),桃花,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師:好的,九種對嗎?
師: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框,如果這就是一張畫紙,請你把這九種景物工整地寫到這個框里,盡量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畫比如說:鱖魚,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寫在畫面的最下方。
師板書示范
師:如果我在這個位置寫上蓑衣的話,你覺得箬笠該寫在哪邊?
生齊答:上面
師:為什么?
生:因為那個箬笠應該在頭上
師:蓑衣穿在身上,那么箬笠就一定帶在
生:“頭上”
師:頭上,笠,笠字是一個生字,大家看一看怎么寫,把它記下來,
生:竹子頭
師:誰到黑板上來寫,把這九種景物補充完整,我請兩位同學合作,你們倆個一起來好嗎,其他同學寫在課文的最后
生:學生寫畫中……
師:他很聰明,他在問自己,斜風細雨要寫在哪才像副畫呢,該寫成什么樣呢,注意寫字的姿勢,有的同學背停的很直,看過去很精神
生:學生繼續奮斗中
師:他有畫錯嗎,大家隨便提
師:誰的
生:張宇
師:張宇,我再給你十秒鐘時間你能把他改過來嗎,你先看下,自己的也要記下, 其他同學再看一看,看自己寫的對不對
生:學生修改
師:好,同學們, 現在看看,寫對了嗎
生:寫對了
師:張宇同學,對嗎, 來,我們看看這個斜風細雨,你覺得寫的怎么樣
生:很好
師:一看到這個你馬上想到什么
生:這個雨是斜的,
師:為什么,
生:風吹過來的,斜風吹過來過來,吹歪了,
師:看他寫的就感覺寫的很好,所以老師要再旁邊打上這樣一個星星,太棒了,但是這個字也是一個生字,寫對了,但是不夠好看,鷺字 怎么寫,才能讓他寫的很漂亮, 這個字有個訣竅,上面小寫寬一些,
生:下面窄一些,
師:下面,對,窄些,長一些,來,同桌相互交換一下,哪里寫的好這樣打一個五角星,哪里寫的不好也想斜風細雨也打一個五角星,
生:交換打分中……
[這個環節的設計很值得我們學習,讓學生讀詩圈出景物,理解了詩歌的基本意想,再寫到黑板上的畫卷里,在這個過程中,落實了字形、詞義,整體結合起來,又把整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避免了單調地解釋詩意。]
四、深入體會,感受意境
師:好,同學們,來, 一起看黑板上的九種景物, 看著看著 ,這九種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畫,就成了一首漁歌子,我們一起看這九種景物誦讀一下
生:……學生念畫中……
師:老師比較粗心,和這個同學一樣,漏了一種,水,漏了, 流水,剛才大家讀的拖腔拉調,一點都不美,再來一次好不好,
生:好
師:來,西塞山前白鷺飛,起
生:學生看著畫,讀詩
師:看著這九種景物,你能猜的到,作者描寫的是景物是哪個季節,看這九種景物找到依據,你說
生:秋天
師:為什么是秋天,(稍停)哪一種景物告訴你是什么季節
生:因為桃花開在秋天
師:對嗎?
生:錯
師:桃花開在——
生:春天
師:對阿, 春天開桃花,別人一夜知秋,我們可以通過一花知春。 好,你說
生:白鷺,白鷺可以看出春天,但是,那個秋天的話,小鳥的話就會往南方飛了
師;哪這個我還得查嚇,老師還不知道,你還想說,是嗎,最后一位
生:細雨,春天的時候才下細雨,
師:對啊,是的, 茫茫細雨春天才有。
師:同學們,張志和的《漁歌子》為我們描繪的是春天的景色。它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呢,我現在還能聞到春天的氣息。你們能聞得到嗎?
生齊答能
師:到詞中去聞一聞,自己去讀一讀,看你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又聞到了什么?
學生讀書聲較小。
師:自己讀一讀。
(學生自由讀)
師:好,同學們,不忙的舉手。請大家閉上眼睛,你現在就是悠然自得的張志和。在你眼前將展現一個怎樣美妙的世界啊。ㄅ錁罚瑤煼蹲x)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好,同學們,有感覺了嗎?
生齊答有。
師:誰想說?剛才你閉著眼睛和老師一起陶醉的樣子老師可喜歡了。來,你說。
生1:我聞到桃花的香氣,看到了西塞山,還有白鷺,還有那個在河里游的鱖魚。
師:好的,他看到的是詞中作者描繪的景象,還有人能看到更多嗎?你來說。
生2:我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還看到了在蹦蹦亂跳的鱖魚,還看到了一些毛毛細雨,還看到了一群白鷺在天上飛。我聽到了流水的聲音是“嘩啦嘩啦”的,聽到了鱖魚在那里蹦蹦跳跳的聲音是“撲通撲通”的,我聽到了下雨的時候,聲音是“沙沙沙沙”的。
師:她的耳朵特別特別的靈,給我們展現了流水的聲音,斜風細雨的聲音,還聽到了鳥叫的聲音。還有看到不同的景象的嗎?
生3:還有一位白胡子老爺爺在釣鱖魚。
師:是啊。這位釣魚的不想回家的白胡子老爺爺被她看到了,這就是作者不能描繪的漁歌子。還有很多同學看到了更多的景物,沒關系,把你看到的通過朗讀讀出來。讓白鷺飛得更高,讓魚更加歡騰,好不好?
生齊答好。
師:先練習一會兒。
(學生自由練習)
師:好,同學們。他第一個舉手,來,讓這只白鷺飛得更高,讓我們聞到春天的花香。
生1:漁歌子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我看到了一條歡騰的自由自在的鱖魚,可是就她讀的這個老人還是想回家的,不想回家的感覺,不——須——歸。
生2: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好一個不須歸的老人。,你再來。
生3: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重讀)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還是太快了一些是不是?再留戀一些,斜風細雨不——須——歸。好的,我們一起來好嗎?漁歌子,起。
生齊讀:漁歌子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有一個小小的技巧,全班齊讀的時候聲音小一些。太大聲可會把白鷺給嚇走的哦!拔魅角鞍橈w”起。
生再次齊讀: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由畫中提到的景物想開去,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讓詞的意向內化為每個學生心中的畫面。通過學生的用心感受,對詞有新的認識以后,再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但是,春天的每一種景象說開來比詞中簡明扼要地表述要豐富得多,而且,也不只有詞里所說的這些景物帶有春天的特征,因此,要讓學生有更開闊的思維空間,老師的提問也該留有更多的余地。所以,我想可以把“到詞中去聞一聞,自己去讀一讀,看你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又聞到了什么?”換一下,就順著原來官老師的話,“它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呢,我現在還能聞到春天的氣息。”緊接著問,春天的氣息,你感受到了嗎?]
五、補充拓展
師: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回去嗎?
生:不想!
師:想不想?
生:不想。
師: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啊,張志和被稱為煙波釣徒,他就喜歡這樣的垂釣生活,于是他就這樣有感情地寫下《漁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張松齡,(板書:張松齡) ,很擔心他在外流連忘返,惹出麻煩,于是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來寫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整首詞。
生紛紛自由吟誦。
師:好吧,原來我想讀,你替老師讀吧。
生: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讀得入情入境)
師生不禁鼓起掌來。
師:第一次讀就讀得這么好,真好,會讀表示本事,讀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嗎?
生:回來,回來……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低聲議論:看,他寫了“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一個字——
生大聲叫道:還。
師:對了,哥哥在勸弟弟快些回來,那我也來勸勸你們,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
師:賢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幾位學生遲疑地輕聲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怎么回答?預備,齊。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激昂):且須還。
生(高聲):不須歸。
師:為何不歸?為何不歸呢?
生:風景太美了。
師:是啊,這么美的風景,怎么舍得回來呢?
師又指名一舉手的學生。
生:也是風景太美了。
師:也是風景太美了,讓你不想回家,還有嗎?
生:我覺得是那邊風景太美了,讓張志和感到流連忘返!
師:好一個流連忘返啊,張志和厭倦了朝廷的爭斗,流連于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
生:?
師:就是釣魚要放魚餌,魚餌放了,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釣得到魚嗎?
生:不能,不能。
師:會有魚上鉤嗎?
生:不會。
師:張志和卻說,他釣著了很多很多。
生:。堪?
師:他釣著了什么呢?
生:他釣著了美麗的風景。
師:好一個美麗的風景啊,被你釣著了,還釣著了什么呢?
生:他釣著了那些很美很美的地方的景象,他喜歡這些景象,不喜歡跟別的國家戰爭。
師:不是跟別的國家戰爭,不喜歡官場上的明爭暗斗,喜歡現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你說,他釣著了什么?
生:美麗的風景。
師:還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你的手舉得那么高,最后一個發言的機會給你。
生:他釣著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讓他芬芳撲鼻。
師:讓他的生活
生:芬芳撲鼻。
師:你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人啊!這就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
。ò鍟盒闹酒胶停
生:心志平和。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這首詞。讓我們記住這個了不起的詞人——
生:張志和。
師:讓我們記住這首千古名詞——
生:《漁歌子》。
[官老師為一節課精心準備,多方了解,查找資料的精神很值得我學習,一首漁歌子可以聯系到張志和哥哥的和詞,再聯系到顏真卿書中的記載,對張志和這個詞人的精神風貌作了多方了解,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僅僅是他的一首詞,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立體的人,有思想,有語言。人物在學生腦子中刻畫得很深刻。通過沈大安老師的點撥,我也知道,一篇教材在不同的位置要盡量大的發揮它在本位上的教學價值,在這個單元中,我也認為,讓學生體會春天的景象,體會自然的美應該是主要的,而對詞人的了解也是需要的,但不是重點。]
課堂評析:
官正華老師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老師,他的智慧、他的才情、他對新課標的體認和感悟,在他和學生共同建構的語文課堂中科學而藝術的詮釋和演繹著他心中的語文。官正華老師的課堂語言舒緩、準確、詩意、深情,聽他說話,你會自然地平和起來,優雅起來,高貴起來。官正華老師的底蘊深厚,課堂上旁征博引,縱橫捭闔,課堂語言精確而傳神。在這節課中,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處閃光點:
1、關注和挖掘詞中蘊涵的美好感情。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張志和,是畫家,是詩人,是詞人是哲學家,他的作品詞中有畫,畫中有詞。官老師從厚厚的一沓資料中,篩選出了張志和的“心志平和”這個名字的來歷。一堂課下來,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27個字,而是《漁歌子》背后整個美奐美侖的詩詞意象。
2、調動互動和交融。
特級教師袁瑢說,課堂上盡量少說老師跟你們一起干什么,多說讓我們一起干什么,因為師生之間進行情感﹑思維﹑個性等交流互動時,教師就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在《漁歌子》的課堂對話當中,教師既是引導者﹑啟迪者,又是組織者、聆聽者,官老師時而與學生一起沉思、時而與學生一起感動、時而在學生疑惑處輕輕一撥、時而對學生的真切感悟會心一笑。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早已將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動融于其中,不露痕跡卻不忘引導。請看下面的片段:
3以讀為主,讀有層次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誦讀是詩詞教學的手段,也是教學的目標。官老師能引導學生在多種朗讀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進入情境。初讀時讓學生字正腔圓地讀;找出次中蘊涵的景物和顏色后,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師生對讀。教師講述哥哥為弟弟蓋茅草屋后,感情引讀;學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
但是,為什么一堂課下來,總覺得欠缺點什么?是學生的感情沒有淋漓盡致地表達?還是老師為了完成這深刻又冗長的腳步走得過于匆忙?亦或是學生真實的稍顯水準的水平離老師的預設還有離?
(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準備詩詞內容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自從我們學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以來,大家都積累了好多的古詩詞,你能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背給大家聽嗎
二,初讀,讀順詞
1. 出示《漁歌子》,
2.請同學們自己先借助拼音把這首詞讀準,讀通,讀順.
3.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釋,看看你能讀懂什么.
4.檢查初讀效果:(1)指名讀.(是否讀通讀準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釋,你有什么收獲.
三,再讀,明詩意
1.你讀出了這首詞描寫是哪個季節的景物
2.老師請你再好好讀讀這首詞,仔細品味一下,哪一句給你的感受最好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3.生自主吟讀,品味詞意.
4. "西塞山前白鷺飛", 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一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青山,白鷺,一動一靜,這是一幅多么明麗,和諧的畫面,如果詩人是一個攝影師,那他所攝取的這個畫面應該是——遠景)把那份幽遠,寧靜給讀出來.
"桃花流水鱖魚肥":在桃花夾岸的苕溪里,無數肥美的鱖魚在水底游動,或在水面嬉戲追逐著繽紛的落英.(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這是一幅多么艷麗,生動的畫面)
這一遠一近的對比,這明麗與絢爛的對比,你能通過朗讀出現出來嗎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寸不須歸",(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他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畫幅里,顯得多么逍遙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連忘返.讀出那份無憂無慮,逍遙自在!
5.此時此刻,展現在你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整體感知)
交流自己體會到的詞所描繪的美麗春景.
6.有感情朗讀(背誦)詩句.
四,精讀,品詞味
1.師;短短27個字,為什么能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雋永清新,豐富秀麗的水鄉風景圖.古人的語言的究竟有著怎樣的凝煉與絕妙呢 老師請同學們再細細品讀這首詞時,你能發現其中看似簡單普通,卻是作者別具匠心,反復斟酌推敲的詞語嗎
2.品析"青,綠"
"青,綠"是同一種意思嗎 都表示綠色,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 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綠色的詞(一個字的),"翠"——遙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種活潑的,充滿生命力的綠);"碧"——碧玉妝成一樹高(富有光澤的綠);"蒼"——日暮蒼山遠(深沉的綠);"蔥"——(濃厚鮮活的綠)
為什么這么多表示綠色的詞,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綠"呢 能不能用其他的字來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綠"的位置換一下 你自己試著替換讀讀看,再與詩的原句對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學生品讀,說自己讀后的感受.
a, 詞義不符;(舉例說明)
b, 音律不和諧.(舉例說明)
看似簡單直白的兩個字,卻是作者反復推敲,斟酌的結果,那簡單就是惟一的.瞧,我們學著詩人,用心去讀,去觀,去品,去悟,總會有深妙的體悟和發現.
五,了解詩人,品味詩情
1.那么這個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的人到底是誰呢 請同學們再次用心地讀讀全詞,連題目,作者都讀.
學生自主探究.
(1) 有可能是漁人:a,趁著春水漲,鱖魚肥,多打魚,好養家,連斜風細雨都不顧.
b.從詩題《漁歌子》,這首好像應是漁歌,所以那人應是打魚的漁人.
是一個勤勞的漁人,讀這兩句詩.
(2) 有可能是詩人.詩人為這美麗的山水所陶醉,他覺得這斜風細雨也是一種美,所以留戀不歸.
(3) (只要說得有道理,都應肯定)
2. 了解作者:
(出示燈片: 張志和:初名龜齡,字子同,唐肅宗時棄官歸隱,沒有回故鄉浙江金華,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稱"煙波釣徒".他歸隱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國家處于動蕩不安的紛亂之中.在這種情勢下,他因為無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鄉,以悠閑自在的漁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熱愛自然的情懷.)
看了這段介紹,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此詩,作者明寫漁父,暗寫他本人,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
3.再誦古詩,讀出韻味
師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遠離世俗的爭斗,在這樣和諧秀麗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讀
作者多么希望勞動人民以自己的勤勞,獲得這樣一份安寧的生活——讀
作者多么希望人們能遠離戰亂,永遠過著這樣幸福美好的生活——讀
(層層遞進)
六.課外拓展,升華詩情:
1.師:張志和的《漁歌子》表現了瀟瀟春雨灑江天之時,漁人既在勞作,又觀美景的無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諧生活的美好意愿.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不僅歷代傳唱,而且詩家騷人多仿其體式,意境或詞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詩詞大家蘇軾.他甚至把張志和的詩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蘇軾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學生讀通詩句.
師:此詩與張志和的詞,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 (比張詞多了幾句)
既然模仿張的詩,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 我們來看蘇軾這詩題下的自注:
題注:"玄真子《漁父》云云,此語妙絕,恨莫能歌者,故增數語,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讀,說說你是怎么是理解這段話的
(師在學生自悟的基礎上,簡單解釋,尤其"恨莫能歌者"—— 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煙波釣叟"才有這樣的心境,這樣的話語,他人難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現東坡對張詞的推重心意.)
3.學生自讀蘇軾的《浣溪沙》
簡單理解詩意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
蘇軾推重張志和的詞,僅僅是因為張詞的語言"妙絕"嗎
(張在詞中所表達的情懷,正是蘇軾想要釋放的心情,簡介蘇軾——他一生仕途坎坷,為官期間,他關心人民疾苦,當時,國家動蕩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貶職……所以,他也懷有和張志和同樣的心愿.張儼然成了蘇軾的知音.張和蘇隔朝隔代,幾百年的時空((1037~1101)——(730~約810))竟然因一首《漁歌子》而聯通,孤傲與清高的心靈相通了,智慧與才情相融了.我們何其有幸通過這些美妙和文字來體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現《漁歌子》)讓我們再一次來讀讀《漁歌子》.
七.總結,升華.
有一位詩人說:再美的詩,也美不過春天的一棵樹.
所以,再好的文字營造的風景,也比不上身邊這觸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學們,讓我們回到現實,回到我們身邊的春天,在校園里尋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們的心我們的筆表達春天吧.
在《漁歌子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讀,去了解詞的大意,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特別強調讓學生比較同是描寫江南春景的兩首詞的異同. 但是從課堂效果來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結果——比較異同,忽視了過程的體驗——朗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美景,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讓學生初讀正音,自學了解詞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讓學生比較和前一首詞的異同,從學生發言情況來看,學生只能勉為其難地從表面說說想法.因為學生還沒有很好地去體驗,感受《漁歌子》這首詞所描繪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老師沒有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如何能夠感受兩首詞的不同呢 課堂上如果讓學生再多讀讀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另外,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學生徜徉在古詩詞的王國中,課堂應當別具一番情趣.但是,學生沒有被美的經典詩詞所吸引,這與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有關,教學生詞,教師就應該有一定詞的積累,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教師的語言應有一種古典文化的魅力,給課堂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良好氛圍,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影響.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3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鱖、箬、蓑”。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通過查資料、看注釋的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象詞所展現的畫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體會詞中所表現的內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1、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詞的音樂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詞的意思,背誦《漁歌子》。
教學難點:體會詞中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語:同學們在平時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描寫春天的古詩,如:《春曉》、《詠柳》、《早春》、《晚春》等。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天所學的這首古詩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是不一樣的?這是一首——詞。什么是詞呢?【課件出示】
2、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詞——《漁歌子》。(板書題目)
3、解題:漁歌子,詞牌名,也是題目,其意思是漁夫捕魚時哼唱的歌曲。
4、了解詩人及背景:先讓學生匯報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教師補充,最后【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二、讀中明意,讀中悟情。
(一)、【課件出示古詩并范讀】
(二)、學生自讀,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把詞讀準、讀通、讀順。(注意:“塞、鱖、箬、笠”的讀音)
2、重點掌握多音字“塞”在詞中的讀音。(塞:sai sai se )
(三)、檢查指導朗誦
1、指名讀生字,并組詞。
2、指名都詞,師生正音。
3、指導朗誦,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4、全班齊讀。
(四)、讀中想象,理解詞意。
1、學生默讀,思考:這首詞描寫的是哪一個季節的景物?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板書)
2、指名反饋學習情況。
3、教師(配樂)范讀,學生聆聽,閉目想象畫面。交流:學生結合插圖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畫面。
4、結合注釋,理解詞意。
(1)、學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詩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師相機指導,指名說說詞意。
(3)、教師歸納,【課件出示】詞意。
(五)、探究質疑,領悟情感。
1、這首詞中的漁翁為什么在這樣的雨天還不想回家呢?詞中的漁翁到底指的是誰?(學生發言,教師點撥小結)
2、這首詞表達了詩人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教師引導,【課件出示】詩人的思想感情)
3、我們曾學過一首古詩《江雪》【課件出示古詩】,這首詩中的漁翁與這首詞中的漁翁有什么異同?兩位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一樣嗎?(不愿;不舍)
三、讀中感悟,升華情感。
1、詩是作者的心聲,我們可以從詩的字里行間感悟詩人的內心情感,F在,請大家帶著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熱愛和對江南春色的贊美之情,在美妙的音樂中,有感情地朗誦——《漁歌子》。
2、(配樂)學生朗誦,當堂背誦。
3、欣賞歌曲《漁歌子》。【課件出示】
4、師:同學們,讓我們從美妙的音樂中回到現實。再美的詩、再美的音樂都無法與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們趕快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用我們的筆去描寫春天吧!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漁歌子》中的3個生字。
2.朗讀《漁歌子》,理解《漁歌子》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
3.能對《漁歌子》描寫的景象展開想象。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準備:師收集作者哥哥:《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圍繞人的名字聊天:什么意義?誰取的名?(老師名——學生名——詩人的名字)
一、了解作者,揭示課題
1、板書:張志和 猜猜誰給他取得?是當時的皇帝——唐肅宗賜名的,是志在平和的意思。簡單介紹張志和
2、出示詩題:讀題;認識它既是詞牌名,又是詞名;正音,子讀第三聲
二、誦讀詞文,初感詞義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到字正腔圓”
2、指名誦讀:能讀得字正腔圓的請舉手,自信的小手舉起來;
讀后點評(清清楚楚,讀出了自己的感受)
發現詩與詞的區別了嗎?(長短句)
三、詞中賞畫
張志和不僅是詩人,還是一位畫家,他的詞就是一幅畫,這幅畫中有什么?
。ㄒ唬┳x出詞中的景物
1、默讀,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來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共九種)
學生一一說出來;一起讀一遍
把這九種景物填寫在這張畫(指黑板)上,讓它看起來像一幅畫。
指導填寫:該怎么寫呢,比如這“鱖魚”、“蓑衣”該填寫在哪兒?學生說師填,(目的:把詞填在合適的地方,使得板書像一幅畫)
請兩位學生合作,把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填寫到黑板上,其余同學寫在白紙上。
反饋,表揚(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該得到肯定)
看畫面,多種形式讀
。ǘ┳x出詞中的聲色
春天是萬紫千紅,桃紅柳綠,張志和的詞不僅描寫了美麗的景色,它還是有聲有色的,你看見了嗎?聽到了嗎?聞到了嗎?走進這幅畫,細細品讀。
學生自由讀,說
學生舉了很多,如: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還看到了蹦蹦亂跳的鱖魚,還看到一些毛毛細雨,還看到一群白鷺在天上飛;還聽見流水的聲音是嘩啦嘩啦的,聽到鱖魚蹦蹦跳跳的聲音是撲通撲通的,聽到下雨的聲音是沙、沙、沙的。還有一位白胡子老爺爺在釣鱖魚。
老師趁勢說,是啊,春來江水綠如藍,春風有綠江南岸哪!把你看到的、聽到的通過朗誦表現出來
………
現在這幅畫有聲有色,大家一定能誦的更好了。
。▽W生讀得不夠味)老師說到:你們的朗讀是早春,草色遙看近卻無,該怎么讀
老師示范配樂朗讀。
把自己當成張志和,把心貼近春天,讓白鷺飛得更歡,桃花開得更艷。
學生再讀,讀得很好
師評:你把我們帶進了這個春天。
四、走近山水,貼近山水。
1、引讀《漁歌子》后,張志和他留戀青山和綠水,他稱自己是江波釣徒。他的哥哥為詞
給他寫了一首詞《和答弟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生合作,采取三環疊唱的方式對讀兄弟倆的詞,
第一環,師引讀“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鄙鷮ψx“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師引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鄙鷮ψx“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第二環,師引讀“狂風浪起且須還!鄙鷮ψx“斜風細雨不須歸!
第三環,師引讀“且須還”,生對讀“不須歸!
對答完畢,師問“賢弟啊,你為何不歸?你喜釣魚卻每每不放釣餌”你釣著了什么?(美景、美好的生活……)很自然地引出張志和向往淡泊、與世無爭的心境。
2、 再次引誦《漁歌子》后,他的二哥還因此特地為他在水邊蓋茅屋一間,從此每天一開窗就能欣賞到---生接讀前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從此過上了這樣的生活---生接讀后兩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五、結語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5
古詩詞如同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富礦召喚和誘導著學生去開拓,古詩言簡意賅,值得反復誦讀。在古詩詞的教學上,我認為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古詩詞,如何誦讀古詩詞,從而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今天與學生共同學習的是一首意味雋永,風格恬淡的唐詞《漁歌子》。詞的作者是唐代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詞內容淺顯,生字不多,重在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在頭腦中把文字轉化為畫面,讀中感悟,體會詩中意境。
我校開展的基于魔燈學習平臺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從今年剛剛起步。魔燈平臺是一個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網絡學習平臺,利用魔燈學習平臺,我們組織豐富多彩有網絡教學,實現前移后繼的網絡教學。
基于以上幾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也定位為:
1 、通過朗讀想象,感受江南如畫風景,豐富理解對詞人的認識。
2 、通過網絡平臺前移后續,查找學習資料,拓展學習內容。
3 、培養對詞的興趣和對詞的熱愛之情,學會通過網絡平臺,收集更多詞,激發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設計學習環節及上課的過程中,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并力圖體現“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營造融洽、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教師參與引導,與學生平等對話;讓學生從自我需要出發去品位詞作,感悟詞人的性情”的教學理念。
一、想像促進對詩詞意境的理解。
這節課的重點,“ 能根據這首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卑蜖栐嗽f過一句有意味的話:“真正懂詩的人會把詩人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币虼耍寣W生在想象中理解詩詞句,通過想像,讀出詞中所描繪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諧之美、柔和之美。同樣通過感知形象,運用想象去填補詩歌中留下的空白,也進一步品味了詩意,走進了詩人的意境。雨果說:“想象就是深度。”因為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煉的,它用極有限的字數表達極其深刻的內涵,不展開想象,就無法深入作品內部,就無法走進詩人創設的意境,無法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教學中,我安排對詞的前二句進行畫面的想像,通過景物、顏色、聲音的補白想像,延伸畫面,豐富對詞的理解。豐富的想象又可以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把自己看到的畫面重新展示出來。
二、知人論世,豐富對詞人的認識
孟子曾提出“知人論世”,他認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對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這才能與古人為友,才能體會出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這節課第二個重點環節是通過網絡了解詞人生平事跡,拓展了張志和的兄弟張松齡寫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做到不是為拓展而拓展,是為更好地讓學生誦讀詞而設計了此環節。在具體教學中先通過理解詞的意思,把學生分別帶入兩首詞的意境中,再通過對歌的形式來激發學生誦讀詞的興趣,活躍課堂誦讀詩詞的氛圍。
三、利用魔燈平臺前移后續,豐富課堂
教學前移是根據學生知識基礎、智能基礎與學習特點存在差異性的實際,創建互動性預習資源,引導學生在課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選擇性和針對性的預習和探究,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這種有目的、建立在自主管理基礎上的學習,也稱之為自我導向式學習,簡稱自導式學習。課前,我二次組織學生來到我們的魔燈工作室,圍繞學習主題,收集資料,查看為學生提供的資料,同時自主參與課前小測驗,為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
后續是知識的鞏固,是合作互動的延伸,使各層次的學生在課后能夠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進行量力而行的拓展?朔藗鹘y教學作業一刀切、學習一本書的弊端,為各個層次的學生拓展創造了平臺與空間。在學習作業上,我安排三個活動,供學生自由先選擇進行拓展學習。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6
一、帶著問題來讀書。
1《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兩首詩的作者都是_______代詩人,分別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都描寫了_______季的景色。
2《鄉村四月》中的“四”指_______,而“四時”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漁歌子”是_______名,《漁歌子》是_______詩人_______的作品,描寫的是_______時節的景色。
二、讀課文,回答問題。
1《漁歌子》中描寫老翁悠閑垂釣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漁歌子》描寫了秀麗水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時間是_______季,地點是______________。
三、課內語段閱讀。
鄉村四月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寫古詩。
2詩中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__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_,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____________之情。
3詩中_______、_______兩個字表現了農民繁忙緊張的生活。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學,理解詩意.
2,想象詩的意境,化詩為畫.
3,吟詩成誦.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音樂)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風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鐘愛,許多詩詞佳作流傳至今.還記得嗎 白居易曾在《憶江南》中寫到: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那朝陽映照下的江景令詩人如此魂牽夢繞,那么煙雨蒙蒙的江南水鄉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 聽————(歌曲).
你發現了嗎 對了,許多詩詞當時就是被譜上曲子傳唱開來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詞:張志和的《漁歌子》.
二, 整體把握古詩:
首先請聽周老師把這首詩讀一遍.
我讀得怎么樣 指名上臺劃節奏.
下面,請大家把這首詩試讀幾遍.
誰愿意站起來讀給大家聽 報名讀
齊讀.讀完整首詩,你認為他主要寫了什么
你從這首詞中,感受到了一種什么情緒
三,細細品味古詩.
下面,讓我們細細地品味這首詩.
首先,請女孩子齊讀前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你知道這兩句中哪些字詞的意思
誰能連起來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讀了這兩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或者聽到了什么
多美啊,誰來美美地讀一讀 報名讀,齊讀.
如此美景,無人問津啟不可惜 后兩句又寫了什么呢 男孩子來齊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讀了這兩句,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情景
"斜風細雨不須歸",讀到這兒,你心中沒有疑惑嗎
漁人為什么不肯歸去
1,釣魚
2,觀景("可謂漁翁之意不在魚,在乎山水之樂也!")
張志和有個別稱叫"煙波釣叟",晚唐時期,朝廷昏庸,社會動蕩,做官的張志和被小人誣陷,遭到削職貶官,從此他歸隱山林自得其樂,詞中的漁人可能指誰
如果說詞中的漁人就是張志和自己,那我們細細品味一下,這首詞表達了他一種什么樣的情懷
(板:熱愛自然,向往自由)
多么開朗,豁達的個性!讓我們盡情地讀一讀.同樣是江邊垂釣,同樣遭遇陷害,貶官,老師這兒帶來了另一首詩《江雪》,誰來讀一讀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聰明的孩子們,這首詩表達的還是高興的心情嗎
處事"寒江獨釣圖",詩人將冰冷的心融入了這一片冰冷蒼茫的天地間,多凄涼啊!
下面我們來玩個變魔術的游戲好嗎 怎樣使這副圖搖身一變,變成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呢 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結: 多奇妙啊!同樣的江邊垂釣,同樣的遭遇,但由于詩人的性格不同,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所表達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們看,煙雨迷蒙間,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彩明麗卻不失柔和,看似寧靜卻又充滿活力.這是一首清麗婉轉的詞,更是一幅意境淡遠的山水畫!
如果我們今天不美美地來吟誦一番,啟不辜負了它的詩情畫意 誰來試試 可以.....
齊誦.
四,作業
根據詞作一幅畫或寫一篇散文.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讀詩,走進詞的美
我們隨著詩人那優美而凝練的詩句一路從“接天連夜無窮碧”的夏,“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秋,走進了銀裝素裹的冬,細雨霏霏的春。今天這節課,我們將流連于江南美麗的春景,在張志和的《漁歌子》中觀景、悟情。
二、讀詞,讀出詞的韻
1、板書:張志和。張志和是唐代的詞人,16歲就因才華出眾而深得皇帝的賞識,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們就將學習他寫的一首詞。板書:漁歌子。指名讀。漁歌子和如夢令一樣,都是詞牌名,是古人用來表示音樂的節拍和旋律,有一定的節奏和韻腳。所以這里的“子”不能讀輕聲。再讀“漁歌子”。
3、同學們,請你拿好的書本,認認真真地讀讀這首詞。老師要求每個同學最少讀三遍,第一遍,要讀得一字不錯,第二遍,要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韻味來,那你很了不起。
4、檢查初讀效果。 (指名讀詞,齊讀。)
A“鱖”注意讀法和寫法。
B箬笠、蓑衣見過嗎?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編的?(竹子)所以,是(竹字頭)。“蓑衣”是用草編的,所以是(草字頭),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圖片)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1、張志和不僅詞寫的美,畫也畫得好。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就這樣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請你閉上眼睛,用心感受這詞中畫。
2、交流畫面。你聽出來了嗎?這首詞中還藏了一幅美麗的畫呢。你在這畫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鷺,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桃花流水)
白鷺飛:快讀,帶勁地飛,慢讀,悠閑地飛,快活地飛?旎畹陌槼扇旱仄痫w了,咱們一起讀……青山、白鷺,一動一靜,這是一幅多么明麗、和諧的畫面。
鱖魚肥:一個“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釣好時光。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這是一幅多么艷麗、生動的畫面!
斜風細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風細雨”,它帶給你怎樣的感覺?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連忘返。
如果說,這就是張志和筆下的那一幅畫卷,我們應該怎樣把這些景物添在這幅畫卷中呢?
3、描繪畫面。
這山、這水、還有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構成了一幅蒙蒙煙雨中的山水畫。同學們,當我們揮舞畫筆,你準備給這些畫面圖上怎樣的色彩?
綠: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青箬笠,綠蓑衣:我們生活中所見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為什么在張志和的筆下卻是青色的、綠色的?難道是他錯了嗎?
這青山、綠水,這一篇綠意盎然,讓我們想起了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
4、想象寫話。
張志和的《漁歌子》給我們呈現出來的這幅畫面中,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你聽——(流水、鳥鳴)
甚至我們還能聞到春天的氣息,你能聞到嗎?(春天泥土的氣息,雨絲拂過臉頰的氣息。)
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漁歌子》里的春天,到詞中去聞一聞,用心去讀一讀吧——配樂
5、拓展積累。
(1)這桃花,這流水,不就是——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嗎?來,咱們對讀,你讀畫面,我讀詩句。(師生、男女對讀)
(2)這斜風,不就是 “吹面不寒楊柳風嗎”?出示句子,學生齊讀。這不正是“斜風細雨不須歸”嘛!
(3)這細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學生齊讀。
(4)此景此情,讓我們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漁歌子》,學生讀詞。
6、走進獨釣者。
這情、這景,讓我們沉醉其中。我們似乎還忘了什么呢?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悠閑、從容、自在、快樂)
是啊,青箬笠,綠蓑衣,藏著是一份悠閑和自在。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岸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吟起這一首《漁歌子》——
四、拓展,品出“釣”中情。
1、走進詞人。
就是這樣一首《漁歌子》,詞中有畫,詞中含情。張志和自稱是“煙波釣徒”。流連于青山綠水之間,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寫下《漁歌子》,讀——
可是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流連忘返,隱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你知道哥哥在勸弟弟什么?(這是在勸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詞悟情。
現在,老師來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我用哥哥的詞來勸,你們就用弟弟的詞來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二和:狂風浪起且須還。
三和:且須還哪。
一問:賢弟啊,你為何不歸?
二問:據說張志和在垂釣時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美麗的風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人啊!這就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板書:心志平和)
一讀: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遠離世俗的爭斗,在這樣和諧秀麗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讀
二讀:他是多么希望人們都能以自己的勤勞,換得這樣一份安寧的生活——讀
三讀: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的垂釣,釣來清閑,出世。也只有這樣清閑出世的心,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
五、延伸,研究“釣”之蘊。
垂釣,正因為具有這樣豐富的內涵,所以,歷代古詩就有很多是寫垂釣、漁翁的生活。
出示幾首古詩,學生齊讀。
讓我們記住這位千古詞人——張志和。記住這首千古絕句——《漁歌子》。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9
上課時間:2009-5-14
上課地點:新安小學電教室
上課班級:新安小學四(2)班 班主任:趙雪梅
上課教師:陳祖靜
實錄整理:湯 俊
一、讀,感受詞的音韻之美
師:好,大概還有一分鐘的時間。那我們在上課時間背一背詩,好不好?
生:好!
師:背一背我們才學過的《鄉村四月》。來,預備——起!
生:《鄉村四月》,宋,翁卷……
師:背得很好,上課!
生:老師,您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今天這節課,老師將要和大家一起欣賞唐朝詩人張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詞——《漁歌子》。那么,說到詞,開學的時候,我們還學過一首,還記得嗎?
生:記得!
師:這就是——
生:《憶江南》。
師:一起背一背,好嗎?
生:好!
師:“憶江南”,起!
生:《憶江南》,唐,白居易……
師:關于詞,你都有哪些了解呢?來,請你說!
生:詞的句子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
師:很好,你記住了詩與詞的區別。還有嗎?來,請你說!
生[好像有點想不起來]:就是——
師:別慌,慢慢講!
生:詞不僅可以讀,還可以唱。
師:還有嗎?
生:詞不僅可以讀,還可以唱。唱的曲譜又叫詞牌,詞牌的名稱又叫詞牌名。
師:說得對不對?
生:對!
師:他記住了詞可以唱的特點。那么,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詞的詞牌又叫——
生:“漁歌子”。
師:看老師寫課題。[一筆一劃地板書]拿出手來跟我一起寫:漁——歌——子。來,一起讀課題!
生:漁歌子。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題目讀正確了。知道老師為什么贊美大家嗎?因為,這《漁歌子》是詞牌,所以這個“子”在這里不能讀輕聲,就應該像剛才那樣讀第三聲,會讀了嗎?
生:會!
師:再一起讀一讀,起!
生[帶有強調意味地]:漁歌子。
師:那么這首詞,它是唐朝著名詞人張志和寫的。這首詞的詞牌,又是這首詞的題目。就像“憶江南”一樣,它還能表現詞的內容。讀著這“漁歌子”,猜一猜這首詞在寫什么?來,請你說。
生:在寫漁夫在一邊唱著歌,一邊釣魚。
師:說得很好。這“漁歌子”又名“漁父”。[打開課件]意思就是呢,打魚人或者垂釣者唱的歌。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的《漁歌子》又是怎樣描繪張志和的垂釣生活的呢?翻開語文書110頁,我們自由地讀一讀這首詞。注意生字,把每個字讀準,把每個詞念得字正腔圓。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好,自由地讀,開始吧!
生[自由地讀]:漁歌子……
師:自由地再讀一讀。
生:漁歌子……
師:很快就讀完了,那——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來,請你來,其他同學認真聽,看生字有沒有讀正確?開始吧。
生:漁歌子……
師:嗯,她讀得怎么樣?
生[有幾個學生應和]:很好。
師:很好,她把每個生字都讀正確了。但還是有個讀音要注意:綠——蓑——衣。這個“蓑”,它是——
生:平舌音。
師:嗯,其他的字都讀得很好,比如“箬笠”的“箬”是翹舌音。誰再來讀一讀?這一次老師要求不僅要字正腔圓,還要讀出一點節奏。
生:漁歌子……
師:不用我說,相信大家已經聽出了她的節奏和韻律了,是不是?
生:是。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讀,怎么讀呢?請看[出示課件]老師把這一首詞的每一行分作了兩個部分,你們讀黑色的,老師讀綠色的。注意聽清楚我是怎么讀的?明白了嗎?
生:明白!
師:預備,起!
[生于師對讀,師著意把“不須歸”三個字悠長地讀]
師:下面我們交換一下,行嗎?
生:行!
[師與生對讀,學生在教師朗讀語調的導引下讀得有點“小意思”了。]
師:你看,這樣一讀,詞的味道就出來了。是不是?
生:是。
師: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咱們再來讀一次,老師讀課題和作者你們讀后面的。漁歌子,唐,張志和!
生朗讀詞。
師[用體態提示學生]:斜風細雨——
生[沉靜、悠長地]:不——須——歸——
二、讀,感受詞的意象之美
師:什么叫“不須歸”?
陳紫晴:不須歸,就是那個,那個,那里的風景太美了,實在是太美了,他就“不須歸”,不想回家。
師:嗯,她不僅說出了“不須歸”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家”,還說出了原因,是因為這兒的——
生〔雜然〕:風景很美。
師:還有別的原因嗎?來,請你說。
生:他想把魚釣滿,滿載而歸。
師:噢,還有別的原因嗎?
生默然,不知所謂。
師:來,讀一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來!
生:因為他戴了箬笠,披著蓑衣。
師:哦,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大家快點看看注釋,看明白了嗎?
生:看明白了。
師:這箬笠和蓑衣,我們還可以結合我們的插圖來看一看。你看明白什么叫箬笠,什么叫蓑衣了沒有?
生:“箬笠”就是竹子編成的斗笠,“蓑衣”是草做成的防雨用具。
師:那就相當于我們今天的什么?
生〔雜然〕:雨帽/雨衣。
師:對了!他戴著雨帽,穿著雨衣,不愿意回家,這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剛才這位同學說的,因為這兒的風景——
生:太美了。
師:是的。張志和這個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僅是著名的詞人,還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當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是這樣夸他的,來,讀一讀!
生:詞中有畫,畫中有詞。
師:意思就是說,他寫的詞就像一幅——
生:畫。
師:里邊藏著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讀一讀書,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上記號?梢阅x,也可以小聲地讀。
生標畫。師巡堂。
師:好,已經有同學找到了,現在請同學來匯報一下,來,發現了哪些景物?
生:我發現了“西塞山”。
師:嗯,西塞山。
生: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師:斜風細雨——一共有多少種?
生:九種。
師: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
師:如果你們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們會用上那些色彩呢?
生:“西塞山”用綠色。
師:說說為什么?
生:因為西塞山里面長滿了樹,所以山清水秀。
師:山清水秀,說得很好!綠色的西塞山。
生:我想把白鷺,畫成白色。
生:桃花畫成粉紅色。
生:把流水畫成綠色。
師:為什么?
生:因為,這樣可以更清澈。
師:把流水畫成綠色,會更清澈。老師想起了一句詞:春來——
生:江水綠如藍。
師:還有嗎?
生:我想把鱖魚畫為淡黃色的。
師:淡黃色的鱖魚。還有嗎?
生:箬笠和蓑衣都可以畫成青色和綠色。
師:哦,綠色和青色實際上差不多,可是作者在這里卻說“青箬笠,綠蓑衣”,可見他非常注意遣詞造句。好,請同學們看黑板。假如這黑板就是一張畫紙,老師想讓同學們把這些景物用彩色粉筆寫在畫紙上,使這幅畫看起來更美。怎么寫呢?比如[教師示范西塞山、白鷺、流水、鱖魚,把“桃花”和“斜風、細雨”預留給學生寫]
生受邀上講臺板書。教師給予指導。
師:還沒有寫完的同學先放一放,我來看看這兩位同學寫得怎么樣?評一評。
生:還可以。“蓑衣”的“蓑”字寫錯了。
師:哪里錯了,告訴她。
生:沒有那個點了。
師:“蓑衣”的“蓑”字也是一個生字,來,跟老師一起寫一下。
生跟隨老師寫“蓑”字。
師:“蓑衣”的“蓑”。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兩岸是桃花。有沒有同學發現她們寫得很好的地方?
生:她那個“斜風細雨”寫得很好。
師:為什么?
生:因為風一吹那些細雨,細雨就斜了。
師:風吹細雨,細雨就斜了。很有畫的意境。好,那么,看著,想著,這青山,這綠水就成了一幅畫,就成了一首絕美的詞——
生:《漁歌子》
師:一起來讀。
生齊讀《漁歌子》。
師:短短的27個字,就讓我們讀出了這么多景物,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這是一幅怎樣的畫?
生:這是一幅很優美的畫。
生:這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畫。
師:山清水秀,五彩——
生:繽紛。
師:五彩斑斕的畫。這僅僅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幅靜止不動的畫面嗎?
生:不是。
師:為什么?
生[可能沒有認真聽講]:因為這個還代表了一首詞。
師:它是一幅靜止不動的畫嗎?
生:因為白鷺會飛,流水會流,鱖魚也會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師:這讓人感到是一幅動的畫。好,閉上眼睛,讓我們把自己放到這幅美麗的畫卷中。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腳下,或是徜徉在流水兩岸,或是獨坐于溪畔橋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聞到了什么?[播放音樂]正是春汛時節,聽……遠處,郁郁蔥蔥的西塞山在蒙蒙的雨景中若隱若現,一行白鷺展翅飛向青天,發出清脆的鳴叫。近處,一湖碧綠的春水,岸邊的桃花開得紅顏似火,柔和的春風中,片片桃花帶著晶瑩的水珠飄落水中。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聞到了什么?請你來說。
生:我看到了郁郁蔥蔥的西塞山,聽到了流水的響聲,聞到了桃花的香味。
師:你看到的是一幅有聲有色的畫。
生:我仿佛感覺到了在一個清香裊裊的早晨釣魚,我滿載而歸,白鷺從我的上面飛過。
師:你的心情怎么樣?
生:我覺得很開心。
師:還有嗎?
生:我好像走過了一個像仙境一樣的地方。
生:我看見云霧迷蒙的西塞山,聽到了陣陣流水聲,聞到了桃花的芳香。在碧綠的流水中,還有游來游去的鱖魚。
師:詞人最喜歡這美麗的景色。
生:我看見了斜風細雨中的西塞山,若隱若現,出現在我的眼睛里面。然后,我還聽見了那些白鷺叫的那些鳴聲,聽起來很好聽。我還聞到了桃花的花香,聽到了流水的聲音,還看到了水里的鱖魚又肥又美,想到晚上又可以大吃一頓。
師:啊,你看她的表情,好美,是不是?同學們,當你置身在這樣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真想用《漁歌子》來贊揚它!
師:那我們就用《漁歌子》來贊揚它!
生〔配樂朗讀,語調中呈現出了詞的意境〕:西塞山前……斜風細雨不須歸。
三、讀,感悟詞中的情感
師:你愿意歸去嗎?
生:不愿意。
師:你呢?
生:也不愿意。
師:張志和呢?
生:更不愿意。
師:你們怎么知道的?
生〔雜然〕:因為“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老師想,你們應該看到了詞人的神情!扒囿梵,綠蓑衣”留給我們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樣的神情呢?來!
生:悠然自得。
生:漁父很享受的感覺。
生:自由自在。
師:自由自在,說得真好!是的,張志和就喜歡這樣的垂釣生活,就喜歡這種悠閑,這種自在!舶鍟畴m然湖面上吹著乍暖還寒的風,還下著斜斜的細雨,他依然寫道——
生〔飽含情味地〕: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他依然寫道——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卻很擔心他。擔心他長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煩來,于是出錢給他蓋了一所草房,還寫了一首詞送給張志和,就是這首《和答弟志和漁父歌》。來自由地讀一讀。
生自由讀和詞。
師:我想請一位同學起來讀一讀。
生讀和詞。
師:她讀得很有感情,是不是?
生:是!也很有節奏。
師:那么,有一個地方需要注意:草堂松徑jìng已勝攀。一起來讀!
生:草堂松徑jìng已勝攀。
師:會讀了,有本事;讀懂了,更了不起。你們讀懂了嗎?
生面面相覷,默然不作聲。
師:有的同學不敢自信地回答我。那我問一問,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生:回去,回家。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還”是什么意思?
生:回!
師:哥哥就是在叫弟弟趕緊——
生:回家!
師:好,我也來勸勸大家。你們就是張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們能不能用詞來回答我。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深情地] :且須還。
生[深情地]:不須歸。
師[激qing地]:且須還!
生[激qing地]:不須歸!
師:為何不歸,為何不歸!哥哥知道答案嗎?
生:不知道。
師:那么,請你用詞來告訴哥哥[出示課件]。怎么來寫呢?可以寫“西山青,白鷺飛,烈日當頭不須歸!蹦氵可怎樣寫呢?來,拿出你的筆,在紙上寫一寫。
生寫“詞”,教師巡視。
師:好,他很快就想回答了。來,聽一聽。
生:桃花沒,鱖魚肥,烈風暴雨不須歸。
生:鱖魚肥,桃花美,天打雷劈不須歸。[眾笑]
生:風景好,鱖魚肥,暴雨斜風不須歸。
師:斜風?不夠強烈,暴雨疾風不須歸。
生:風景好,水又綠,還為滿足不須歸。
生:斜風吹,細雨下,斜風再大不須歸。
生:桃花香,鱖魚肥,悠然自得不須歸。
生:桃花美,鱖魚肥,迷人風景不須歸。
師:風景太美了,他——
生:不想回去。
師:是不是這樣的?是不是只有這個原因呢?我們要來了解一下張志和這個人。課件播放:(張志和本名張龜齡,他從小便才華過人,16歲的時候,他中了舉人,還給皇帝寫了一份折子,列了許多治國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來他因事而被貶官。之后,他干脆辭官歸隱。隱居在太湖一帶,整日扁舟垂釣,過著悠閑自在的漁家生活。但他釣魚卻很奇怪,《唐書.張志和傳》中曾這樣記載:
師:怎樣記載得呢?讀!
生:“志和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
師:“每垂釣,不設餌”,你讀懂了嗎?
生:他每次垂釣都不投魚餌。
師:你有疑問嗎?
生:為什么他不裝魚餌卻能夠釣到魚?
師:沒有魚餌,怎么可能有魚兒上鉤呢,是不是?可是張志和卻說他釣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覺得他釣了些什么?
生:他釣了一些休閑回來,讓他自己的心平靜。
師:是啊,厭倦了官場的明爭暗斗,他把什么釣回家了?
生:悠閑!
師:自在!
生:因為魚兒很多,不用魚餌,自己就自投羅網了。[眾笑]
師:這是一個神仙在釣魚。
生:他釣了很多東西在腦海里。
師:是啊!張志和不僅釣到了美麗的風景,讓桃花的芬芳鋪滿他的生活,而且他更釣到了一份——
生:悠閑自在。
師: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來一起讀。
生:心志平和。
師:讓我們像張志和那樣,獨坐著,任清風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撲鼻而來,一起讀——[音樂響起]
生[有情感地]:漁歌子……
師:斜風細雨——
生[悠長地]:不——須——歸——
師:再讀一次!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這首《漁歌子》流傳至今,已上千年。它是唐詞的宗祖,也成為后代文人墨客爭相填和的范本。后代文人對它推崇之至,你們看,這一首[課件出示]蘇軾的《浣溪沙》。自由讀一讀,看看有什么發現?
生:浣溪沙……
師:你來說說!
生:有些句子和《漁歌子》當中的一模一樣。
師:是不是?
生:是!
師:蘇軾太喜歡這首詞了,所以他把張志和的句子放進了自己的詞里。讓張志和筆下的美景,百年千載地悠悠回蕩。一起讀!
生[有詞的味道地]:浣溪沙……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假如你來到浙江湖州,你一定會看哪座山?
生:西塞山
師:來到西塞山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
生:張志和
師:想到張志和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地想吟誦一首詞
師:漁歌子
師:來,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絕唱,讓它在我們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麗自然、醇香久遠的永恒畫卷吧! “漁歌子”起。
生和著音樂背誦整首詞。
師:好,下課!
生:謝謝老師,老師再見!
師:跟后面的老師說再見。
生[揮手]:再見!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0
課文類型:閱讀課
上課課題:漁歌子
上課年級:六年級
上課時間:3月27日
上課地點:欽州市第四小學多媒體教室
上課類型:公開課
研究要點:如何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擴展課程資源。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師:本學期,我們接觸到了我國古代文學的新體裁——詞,大家還記得《如夢令》么?
生:記得。
師:誰能來回顧背誦一下?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師:很好,背誦得很熟練。請坐。你們還會背誦其他的詞么?還記得曾經學過的課文《但愿人長久》嗎?蘇軾在一個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的晚上,一個人獨自觀賞圓圓的明月,先是埋怨,后來心里寬慰了許多,并且低聲吟誦起來:“……人有——悲歡離合……”蘇軾所吟誦出來的,就是一首歌詠中秋之月的詞,題目是《水調歌頭·中秋》(課件出示,齊讀)
師: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也曾寫過一首贊美江南水鄉的詞《憶江南》,還有印象嗎?
生(齊):有。
師:好,咱們一起來復習。(學生齊背《憶江南》)
【對學過的古詩詞的復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詞。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關。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段動畫。在觀看的時候,你們要注意,看看畫面中出現了哪些景物。(動畫課件出示)
【“入境始與親”,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為學生再次悟情創設了情境,學生在體驗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了心靈的共振,為后面的感情誦讀作了很好的鋪墊】
師: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麗景色么?
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揚學生的預習。),白鷺,桃花,流水,一葉扁舟,細雨,漁夫。
師:那我們再來看看唐朝詩人張志和是如何用精練的語言描繪出這副山間美景的。
板書《漁歌子》(齊讀)
師:從這個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什么?
生:漁夫、釣魚、歌曲……(漁夫所唱的漁歌)
師:是的,“漁歌子”作為詞牌名,原來是唐代坊間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間的漁歌。
師:那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首垂釣者所唱的漁歌。
師:請大家自由輕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詞。
。ㄉR讀)
師:大家在朗讀詩詞時不僅要讀正確流利,還要讀出詩詞的韻律。(教師范讀,生齊讀。)
師:現在你們自讀一下這首詞的前兩句,用筆畫出詞中所描寫的景物。
生自讀。
【常言道:“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邊讀書邊動筆,注重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動筆習慣。】
師:好了,誰來說說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師:大家找得很仔細。現在,你們能不能來想象一下,這些景色具體的樣子呢?(課件出示“填一填”)
生回答。
【填空題的設計,為學生描繪江南水鄉美景作了很好的鋪墊!
師:這真是一幅秀麗怡人的江南水鄉的美景圖,請你們用自己的話把這些美麗的景物連起來說一說。
生自述。
師:這么美麗的景色的確令人陶醉其中,那就讓我們跟隨詩人張志和到那去游覽一番吧!(生齊讀)
師:這么美麗的景色,帶給人的心情應該是舒暢,而你們的臉上卻看不到笑容,來,一起笑一笑。
師:很好,我們就帶著微笑來讀一讀。(一、二兩組讀)
師:有人臉上還是沒有笑容。來,三、四兩組一起來示范給他們看看。(三、四兩組讀)
師:很好,大家一起來讀一遍,不要忘記了
生:微笑。(齊讀)
【凸顯了“以讀為本”、“以讀代講” 、“以讀悟情”這一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讓學生帶著微笑讀,能更好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好以及詩人愉悅的心情。】
師: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們還積累了哪些關于春天美景的詩句?(及時點評春天的景色)
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煙雨朦朧的春天)
生:《詠柳》,(唐),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天里翠綠的柳樹)
生: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與明月交相輝映的春江水)
生:《絕句》,(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前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鳥翔天際的春天)
生:《春曉》,(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鳥語花香的春天的早晨)
生:《春雨》,(唐)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如夜,潤物細無聲。(師指著窗外的綿綿細雨:現在外面下的就是春雨)
師: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咱們還學過一首《清明》,有印象嗎?
生:《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讓學生匯報搜集積累到的關于春天美景的詩句,擴展了語文課程資源,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要求!
師:我們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這么多的描寫春天的詩句。簡練而精彩的語言道盡了春天的美好。我們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而漁夫也一樣陶醉其中。大家一起來看一下這副圖。(出示圖)
師:細心觀察的同學來說一說,漁夫是怎樣一副打扮?
生白話說
師:我們再來看看詞中是怎么寫漁夫的打扮的?大家來讀一下。
生齊讀。
師: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樣?梢妼W習詩詞,除了通過注釋理解以外,看圖理解詞義也是一個好方法,大家可不能忘記了。
師:此時,淅淅瀝瀝的春雨光臨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釣的漁夫是不是也該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沒有。
師:你們從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不須歸”說明漁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閑自得的。
師:讀到這里,你們有什么想問的么?
生:這個漁夫為什么不走?是什么讓漁夫流連忘返了呢?
生扣住詞意進行回答。
生:是這些美景讓漁夫流連忘返的。
師:是不是只有這些美景呢?
生:還喜歡這樣垂釣的生活。
師:那這時,漁夫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2—3人)
生自述。
師:在蒙蒙煙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襯下,漁夫悠閑自得地在河里垂釣。
現在,你們自己先讀一下這首詞,想象一下詞中所描寫的畫面。
生自讀。
【讓學生融情入境地設身想象,在情境想象中誦讀,這樣的訓練有利于學生理解、感悟詞意!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詞意。(評價:對不對,有沒有用上好詞。)
生回答。
師:你們說的真好,老師仿佛也看到了這副畫卷。來,咱們再來當一下這個漁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齊讀
師:聽了大家的朗讀,在老師眼前出現的是一位匆匆趕回家的漁夫,誰能讀得更悠閑些?
指名讀,齊讀。(注意提醒學生先笑,可適當放慢速度,注意語調的變化)
師:大家都很投入,F在我們來試試,背誦一下《漁歌子》,好不好?會背的同學大聲一點背出來,不會的同學,老師允許你們可以偷看一下課本。
生背誦。
師:張志和筆下的漁翁垂釣是如此的悠閑自在,而柳宗元筆下的漁翁垂釣卻是另一副景象。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幻燈片出示《江雪》:“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師范讀)
師:《江雪》中描寫的是怎樣一個漁夫?現在,你們輕聲自由讀一下《江雪》,看看誰找的最快?
生:慘淡,孤獨,冷冷清清……(注意追問過程,評價:你找的真準)
生:“絕,滅,孤,獨”都體現出了一副慘淡的景象。
師:我們中國的語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內容,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帶給我們的,可以是不一樣的畫面。你們還想再讀 《江雪》,感受一下么?你們愿意讀幾遍呢?
按學生意愿讀。
【這一環節補充了《江雪》這首詩,引導學生比較了張志和筆下的漁夫和柳宗元筆下的漁夫有什么不一樣?這樣的設計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給予了學生較大的自主發展的空間,這是大語文觀下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開發性的學習形式。】
有時間可以抄寫一下《漁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業。
作業: ①、選擇你所喜歡的《漁歌子》背誦一下。
②、收集其他關于山水田園風光的古詩詞。
板書設計:
景: 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
漁歌子{
人:不須歸 悠閑自得
教學反思:
《漁歌子》這首詞所描繪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悠然脫俗的意趣,透露出詞人淡泊的情懷和對自然景物的熱愛。教學時先讓學生初讀正音,自學了解詞意,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江南水鄉的美景。課堂上讓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最后一個環節的設計,將這首詞和柳宗元的《江雪》對比起來學習,更便于學生把握這首詞的主旨。一個是寒江垂釣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一個是春雨垂釣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同是垂釣圖,意境相去甚遠。學生通過比較,更能體會《漁歌子》那種悠然自得的樂趣。這樣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重組,豐富了課程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由于學生還沒能養成課前預習的學習習慣,對《漁歌子》這首詞的寫作背景不是很了解,因此不能很好地理解這這首詞中蘊含的情感。
學校評價:
黃紅冬老師執教的《漁歌子》一課,接待了欽州市犀牛腳鎮70多名老師,得到了聽課老師及領導的好評。本案例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課堂因動態生成而更有靈性
課堂教學應該是動態生成的。當學生出現不同的意見或新問題時,教師仍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教師的相機誘導,促進學生在不斷的、和諧的生成中得到發展。在課前備課時,教師依據“教參”設定的教學預案為:引導學生領悟“是誰斜風細雨不須歸?”,把問題的答案預設為“漁翁忘了回家,被眼前的美景所迷住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教學過程動態生成:學生的回答,有對“漁翁”忘了回家的不同解讀;也有對“詩人” 留戀忘返的升華理解,等等。在這里,教學沒有受預計教案的約束,學生各抒已見,教師對學生的不同理解,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課堂因動態生成更有靈性。
二、教學因擴展課程資源而更精彩
在這堂課中,教師根據主題教學的需要,在學習《漁歌子》這首詞的基礎上,又外加了柳宗元的《江雪》。這兩首詞,一個是春雨垂釣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個是寒江垂釣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同是垂釣圖,意境卻完全不一樣。這樣的整合課程資源,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給予了學生較大的自主發展的空間,這是大語文觀下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開發性的學習形式,教學因擴展課程資源更精彩。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讀詩,走進詞的美
我們隨著詩人那優美而凝練的詩句一路從“接天連夜無窮碧”的夏,“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秋,走進了銀裝素裹的冬,細雨霏霏的春。今天這節課,我們將流連于江南美麗的春景,在張志和的《漁歌子》中觀景、悟情。
二、讀詞,讀出詞的韻
1、板書:張志和。張志和是唐代的詞人,16歲就因才華出眾而深得皇帝的賞識,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們就將學習他寫的一首詞。板書:漁歌子。指名讀。漁歌子和如夢令一樣,都是詞牌名,是古人用來表示音樂的節拍和旋律,有一定的節奏和韻腳。所以這里的“子”不能讀輕聲。再讀“漁歌子”。
3、同學們,請你拿好的書本,認認真真地讀讀這首詞。老師要求每個同學最少讀三遍,第一遍,要讀得一字不錯,第二遍,要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韻味來,那你很了不起。
4、檢查初讀效果。 (指名讀詞,齊讀。)
A“鱖”注意讀法和寫法。
B箬笠、蓑衣見過嗎?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編的?(竹子)所以,是(竹字頭)!八蛞隆笔怯貌菥幍,所以是(草字頭),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圖片)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1、張志和不僅詞寫的美,畫也畫得好。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就這樣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請你閉上眼睛,用心感受這詞中畫。
2、交流畫面。你聽出來了嗎?這首詞中還藏了一幅美麗的畫呢。你在這畫里看到了什么?
。ㄎ魅、白鷺,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桃花流水)
白鷺飛:快讀,帶勁地飛,慢讀,悠閑地飛,快活地飛。快活的白鷺成群地起飛了,咱們一起讀……青山、白鷺,一動一靜,這是一幅多么明麗、和諧的畫面。
鱖魚肥:一個“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釣好時光。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這是一幅多么艷麗、生動的畫面!
斜風細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風細雨”,它帶給你怎樣的感覺?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連忘返。
如果說,這就是張志和筆下的那一幅畫卷,我們應該怎樣把這些景物添在這幅畫卷中呢?
3、描繪畫面。
這山、這水、還有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構成了一幅蒙蒙煙雨中的山水畫。同學們,當我們揮舞畫筆,你準備給這些畫面圖上怎樣的色彩?
綠: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青箬笠,綠蓑衣:我們生活中所見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為什么在張志和的筆下卻是青色的、綠色的?難道是他錯了嗎?
這青山、綠水,這一篇綠意盎然,讓我們想起了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
4、想象寫話。
張志和的《漁歌子》給我們呈現出來的這幅畫面中,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你聽——(流水、鳥鳴)
甚至我們還能聞到春天的氣息,你能聞到嗎?(春天泥土的氣息,雨絲拂過臉頰的氣息。)
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漁歌子》里的春天,到詞中去聞一聞,用心去讀一讀吧——配樂
5、拓展積累。
(1)這桃花,這流水,不就是——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嗎?來,咱們對讀,你讀畫面,我讀詩句。(師生、男女對讀)
。2)這斜風,不就是 “吹面不寒楊柳風嗎”?出示句子,學生齊讀。這不正是“斜風細雨不須歸”嘛!
。3)這細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學生齊讀。
。4)此景此情,讓我們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漁歌子》,學生讀詞。
6、走進獨釣者。
這情、這景,讓我們沉醉其中。我們似乎還忘了什么呢?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悠閑、從容、自在、快樂)
是啊,青箬笠,綠蓑衣,藏著是一份悠閑和自在。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岸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吟起這一首《漁歌子》——
四、拓展,品出“釣”中情。
1、走進詞人。
就是這樣一首《漁歌子》,詞中有畫,詞中含情。張志和自稱是“煙波釣徒”。流連于青山綠水之間,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寫下《漁歌子》,讀——
可是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流連忘返,隱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你知道哥哥在勸弟弟什么?(這是在勸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詞悟情。
現在,老師來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我用哥哥的詞來勸,你們就用弟弟的詞來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二和:狂風浪起且須還。
三和:且須還哪。
一問:賢弟啊,你為何不歸?
二問:據說張志和在垂釣時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美麗的風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人。∵@就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板書:心志平和)
一讀: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遠離世俗的爭斗,在這樣和諧秀麗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讀
二讀:他是多么希望人們都能以自己的勤勞,換得這樣一份安寧的生活——讀
三讀: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的垂釣,釣來清閑,出世。也只有這樣清閑出世的心,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
五、延伸,研究“釣”之蘊。
垂釣,正因為具有這樣豐富的內涵,所以,歷代古詩就有很多是寫垂釣、漁翁的生活。
出示幾首古詩,學生齊讀。
讓我們記住這位千古詞人——張志和。記住這首千古絕句——《漁歌子》。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2
設計理念:
1、把握詞眼“不須歸”,以不同層次的讀貫穿課堂,努力營造一個詩意的課堂。
2、通過品味詞的語言,還原、豐富詞的畫面,理解古詩詞“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寫作特色。
3、理解詩詞與擴大閱讀量相合,采用一篇帶多篇的做法,提高課堂實效。如:通過對比誦讀張松齡的詞,加深體會這首詞的寫作特色和詞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并會寫3個生字。
2、理解《漁歌子》的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關詩詞進行對比教學,激發學生自主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能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習慣。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并描述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體會“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所表現出來的詞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誦讀這首詞,查閱有關詞人的資料,復習有關詞的知識。
2、制作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說關于顏色和景物的詞語)
一、話題引入。
1、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欣賞唐朝詞人張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詞。說到詞,我們開學的時候才學過一首,它是?(《憶江南》)(請生背誦)
2、 咱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詞,詞牌名就叫做——(師板題,生齊讀,指導“子”的讀法)
3、像憶江南一樣,這個詞牌也是這首詞的題目,能表示詞的內容,那么,根據這題目,你猜一猜這首詞大概寫了什么內容?(師相機介紹:“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就是垂釣者、打魚人唱的歌。)
二、初讀,讀通順。
1、張志和是怎樣向我們描繪他的垂釣生活的呢?請大家翻開書本110頁,仔細地把這首詞讀上兩遍,注意詞當中的生字,把詞念得字正腔圓,自由地讀吧!(生自由讀)
2、讀得很專心、很投入!現在,誰來展示讀一下?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有沒有把生字都念準了。
3讀得真不錯,你能帶大家讀讀詞語嗎?(出示生字:西塞山 鱖魚 箬笠 白鷺)
。ㄖ该x,師小結指導生字:“塞”、 “蓑”、 “箬的讀音,重點指導“鷺”字的書寫,讓學生寫在書上)
4、誰再來讀一讀,其他同學注意聽,詞句的中間,她是怎么停頓的讀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5、有味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在“西塞山前白鷺飛”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你還有沒有注意到他在“桃花流水鱖魚肥”的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你們都聽出來了,這就叫讀得有板有眼。來!我們一起讀!怎么讀呢?請看,每行詞的前半部分你們讀,后半部分我來讀。(出示課件,師生合作朗讀完詞,)
6、好!味道出來了。我們再讀一次,現在,前后順序調換一下,我讀前半部分,你們讀后半部分。(師生再次合作朗讀全詞)
7、味道更濃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詞,注意那個節奏,那個味道。(生齊讀詩歌)
三、品味詞中畫,體會詞的意境。
1、師加動作重復讀最后一句,設問:“不須歸”是什么意思?(板書)?(指名說)
2、都下雨了,為什么還不愿回家呢?(指名說,2---3個)
3、哦,你還從這首詞中讀出了美景,你真會讀書!是的,張志和不僅是著名的詞人,也是有名的大畫家,他常常把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中。他的好朋友大書法家顏真卿曾經這樣夸他,說他寫的詞詞中有畫,畫中有詞。他寫的詞就像一幅畫,里面藏著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讀一讀,看看他為我們描畫了哪些景物?拿上筆,做個記號。可以默讀,也可以小聲地讀。
4、那么,通過剛才的朗讀,你發現了哪些景物?(指名說,師板畫)
5、這幅迷人的畫卷,色彩也是那么鮮艷,再去讀讀詞,你看到了那些絢麗的色彩了嗎?
6、填空: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這山、這水、這白鷺、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鱖魚( ) 白鷺( )
。 )斜風 ( )細雨
7、誰能把這首詞中省略的詞句補充出來,說說這首詞的意思嗎?
8、短短的27個字,就讓我們讀出了這么多景物,這么豐富的色彩,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西塞山走進那個讓張志和流連忘返的白鷺谷吧!(配樂 寂靜山林)能說說你此時的感受嗎?
9、這美不勝收的湖光山色,就匯成了《漁歌子》里這樣的句子—— (出示句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你能用朗讀為我們展示這份美嗎?先自個練練
10、同學們,這僅僅是一幅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靜止不動的畫嗎?
11、這讓你感到是一幅動的畫,來,閉上眼睛,讓我們靜靜地走進這幅迷人的畫卷,想象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下,或是徜徉于流水兩岸,……(播放音樂, 課件:流水聲、鳥鳴聲、蛙鳴……)
12、遠處,連綿起伏的山云霧繚繞,一群白鷺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柔和的春風中,花瓣帶著晶瑩的水珠飄落水中 (誦讀整首詞。)
13、來,男孩子們,讀出白鷺高飛,鱖魚歡騰!女孩子們,讀出桃花芬芳,流水依依
14、同學們,此時此刻,你一定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什么。請大家用上“我喜歡這( ),你看——”寫一寫?(師小結: 真是如詩如畫呀。真是如詩如畫呀。此情此景,讓我們情不自禁想誦一曲《漁歌子》,讀。
四、品悟詞眼,感悟詞人心境
。ㄒ唬┢纷x詞句,體驗意境之美
1、孩子們,你們看,這桃花,這流水,不就是——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嗎?來,咱們對讀,你讀畫面,我讀詩句。
生: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桃花流水鱖魚肥。
(男女生對讀。)師:這斜風,不就是 “吹面不寒楊柳風嗎。”?
2、生:吹面不寒楊柳風,風里帶著些泥土的氣息;熘嗖菸秲、花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
師:這正是“斜風細雨不須歸”!
。猩x畫面,女聲讀詩句)。
師:這細雨,也正是——生:雨絲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大地全籠著一層輕紗。
師: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漁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
3、師:我們似乎忘了什么?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
師:啊,青箬笠,綠蓑衣里藏著是一份悠閑和自在。雖然湖面上吹著乍暖還寒的風,還下著斜斜的雨,他依然寫道——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他依然寫道 ——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二)解讀詞眼,體會“不須歸”的情懷
1、師: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回去嗎
2、師: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張志和自封為煙波釣徒,他最喜歡這樣垂釣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感情地寫下了漁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張松齡,很擔心他在外留連忘返,惹出麻煩.于是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賦歌》(課件出示),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寫的.好,你來讀.“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哥哥這首詞寫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師:這樣吧,我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咱們來一次作詩和詩吧。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哪!
生:不須歸呀!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
4、是啊,這么美的風景,怎么舍得回來呢?我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張志和喜歡垂釣,但是,他釣魚卻與眾不同——魚鉤上從來不設誘餌!
5.說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么?
6.讀詩歌,光想象還不夠,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現,你了解張志和嗎?(生介紹后師補充)
張志和,初名龜齡,唐代著名詞人和詩人,十六歲時 “游大學”,以“明經”耀第,向唐肅宗獻策,深受賞識和重用,又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貶官。但他并沒有去上任,而是托詞親喪回到了老家,并且從此以后不再作官,長期過著隱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帶的山水之間。因常以扁舟垂釣,超然不在塵世中,唐肅宗曾派人尋找與他,但是都沒有找到。
7、你覺得他釣著些什么了?
8.也正是有這樣寧靜的心態,閑適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麗的景色,這首詞才能成為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詞句。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首詞還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天皇、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爭相效仿《漁歌子》,從此,日本一些喜愛中國詩歌的人開始學填詞,可以說,這首詞宛如架加中日之間的一座橋梁,齊讀。
五、多種形式誦讀,演繹心中的《漁歌子》
1、師:聽,在這美麗的景象中,詩人一邊垂釣,一邊還吟唱著歌呢!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也來當一回詩人,吟誦吟誦吧。ㄉ髡b《漁歌子》)
2、這么美的詞,你也一定想把他記在心中,就試著背背吧。ㄍ阑ケ常
3、此時,你們就是張志和,你是多么希望能遠離世俗的爭斗,在這和諧的大自然中自在地生活——齊讀
4、此時,你們就是張志和,你是多么希望人們能遠離紛爭,遠離戰亂,永遠幸福安寧地生活——指名讀
5、此時,你們就是張志和,你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自由的一片向往,都化在了《漁歌子》的字里行間—— 齊讀
6、同學們可能干,我們一起走進了詩人的心中,精妙的古詩詞留給了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你們知道嗎,古代的詞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歌詞,不但可以吟誦,還可以唱呢!讓我們在《漁歌子》的歌聲中再一次傾聽詩人的心聲吧!
六、總結全詞,布置作業
回去把這首詞鄉改編成一個故事,寫下來。
教學反思:
《漁歌子》是唐朝詞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描繪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詞。2、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感受詞中的意趣。
漁翁是中國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人物形象,他們以山為伴,與水為鄰,淡泊的情懷、超逸的品格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樣的境界令人神往。引導學生體會詞的意境和詩人的內心情感世界是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三種層次的朗讀品賞佳句,體味情感,進入情境。“讀通”時讓學生字正腔圓地讀;“讀懂”時要學生讀出詞中蘊涵的景物;“讀好”時讓學生配上了優美的音樂讀出詞人的情感。這樣循序漸進的層次安排,讓學生在理解、深入品悟的基礎上學習語言,發展思維,既讓學生的獨特理解和獨特感悟發揮得淋漓盡致,又使學生學到了詩詞學習的重要方法。
讓學生整體感知詞句的美感后,最后再次介紹張志和,并且非常自然地引出張志和的哥哥寫的一首詩《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根據詞牌的特點,師讀哥哥寫的詞,讓學生對照《漁歌子》和答,進一步體會詩人悠閑自得、陶醉山水間“不須歸”的情懷。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最后播放了這首詞的配樂歌曲,讓學生跟唱進一步體會整首詞描寫的意境,并熟記了這首詞。
這樣,一堂課下來,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27個字,而是《漁歌子》背后整個美輪美奐的詩詞意象,更讓學生讀懂了詞人當時的心境,以及“不須歸”蘊含的兩個不同境界。
整堂課樸實自然,要是還能在讀詞前加入詩人的生平會讓學生體會更加深刻。學習古詩詞,第一要能通過詩、詞的文字想象畫面,反復誦讀;第二要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來一同感受。這樣,就能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3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理解課題
1、同學們,你們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義,能告訴老師你的名字是誰給你取得?今天老師要向大家介紹一位大詩人,他的名字叫張志和。你們猜猜他的名字是誰取的? 我告訴大家,這個名字是皇帝給他取的,因為他16歲的時候,中了舉人,給皇帝寫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許多治國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張龜齡,猜猜他爸爸為什么給他取張龜齡?是希望他能象烏龜一樣長生不老。多好的一個名字。
2、通過預習,你能說說張志和是哪個朝代的人嗎 ?(唐代著名的詞人)今天,我們要學的他的一首詞——(教師板書課題:漁歌子)
3、什么叫詞?以前我們學過哪首詞?(《憶江南》)一起來背誦。
其實古代的詞和我們現在的歌詞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寫的曲子,文人填入詞,是最早的詞的形成。為了記住每一首詞,給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詞牌。當我讀漁歌子的時候不能讀輕聲,因為它是詞牌,其讀文題。
二、理解詞意,感悟意境
1、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請大家自由大聲朗讀《漁歌子》,一直讀到你認為字正腔圓為止。
2、讀到現在,你發現詩和現在學的詞有什么不同了嗎?詩每句都是比較工整,字數基本是相同的,而詞呢,句子有長有短,所以詞也叫叫長短句
3、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張志和這個詞人非常了不起,他不僅詞寫得好,還是一位大畫家,畫畫的技巧融入到寫詞中,大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朋友,顏真卿說張志和寫的詞是畫中有詞,詞中有畫,那么我們看一看,張志和的詞中,給我們畫的是什么,打上圓圈,他畫的什么景物啊,用筆圈出來。
一共有九種,你們都找到了嗎?把9種景物,按照順序來數一數,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4、老師在黑板上畫了框,如果這是一幅畫時,請你把這九種景物工整地寫在這個框里,盡量使它看上去想一幅畫。師畫出版畫。
5、看著你們讀景物,你能猜得到寫的是什么季節?
6、張志和的漁歌子描繪的是春天的景物,他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我甚至于聞到春的氣息,你們能聞到嗎?到詞中去聞一聞,你都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聞到了什么?自己讀一讀。
7、這么美的景色,你們想回去嗎?(不想)
你們真是張志和的知音,張志和自封為煙波釣徒,他最喜歡這樣垂釣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寫下了漁歌子?墒牵母绺缃袕埶升g,很擔心他在外留連忘返,惹出麻煩。于是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賦歌》(課件出示),這首詞也是采用漁歌子的詞牌寫的。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你怎么知道?
8、好一個留連忘返,張志和厭倦朝廷的爭斗,留連于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有魚餌,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會釣到魚嗎?可是張志和卻說他釣到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么?這就是張志和畢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
三、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漁歌子》教學反思
《漁歌子》這首詞,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為了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讓學生多讀,引導學生抓住此中所描寫的九種景物,去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并運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1、關注和挖掘詞中蘊涵的美好感情。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厭倦官場上的明爭暗斗,喜愛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他張志和,是畫家,是詩人,是詞人是哲學家,他的作品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我從張志和的“心志平和”這個名字的來歷引入,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讓學生品味出詩人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2、運用版畫,發揮想象
通過此中所描述的九種景物,我把它們以簡筆畫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后讓學生說說它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孩子們各個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提取自己的生活經驗,津津有味地描述,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學習的快樂。
3、以讀為主,讀有層次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生命,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誦讀中悟情悟境,在誦讀中欣賞抒情。誦讀是詩詞教學的手段,也是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我能引導學生在多種朗讀中品賞佳句,體味情感,進入情境。初讀時讓學生字正腔圓地讀;找出詞中蘊涵的景物后,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師生對讀。學生入情入境,熟讀成誦。
4、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自己的評價語言還不夠豐富,今后我將注重積累,以使自己能將評價語言運用得恰到好處。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4
教學目標:
1.認識詞中的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詞!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詩詞所表現的內容、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讀詩,走進詞的美
我們隨著詩人那優美而凝練的詩句一路從“接天連夜無窮碧”的夏,“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秋,走進了銀裝素裹的冬,細雨霏霏的春。今天這節課,我們將流連于江南美麗的春景,在張志和的《漁歌子》中觀景、悟情。
二、讀詞,讀出詞的韻
1、板書:張志和。張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詞人,16歲就因才華出眾而深得皇帝的賞識,賜名張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們就將學習他寫的一首詞。板書:漁歌子。指名讀。漁歌子和如夢令一樣,都是詞牌名,是古人用來表示音樂的節拍和旋律,有一定的節奏和韻腳。所以這里的“子”不能讀輕聲。再讀“漁歌子”。
3、同學們,請你拿好的書本,認認真真地讀讀這首詞。老師要求每個同學最少讀三遍,第一遍,要讀得一字不錯,第二遍,要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韻味來,那你很了不起。
4、檢查初讀效果。 (指名讀詞,齊讀。)
a“鱖”注意讀法和寫法。
b箬笠、蓑衣見過嗎?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編的?(竹子)所以,是(竹字頭)!八蛞隆笔怯貌菥幍模允牵ú葑诸^),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圖片)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1、張志和不僅詞寫的美,畫也畫得好。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就這樣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請你閉上眼睛,用心感受這詞中畫。
2、交流畫面。你聽出來了嗎?這首詞中還藏了一幅美麗的畫呢。你在這畫里看到了什么?
。ㄎ魅、白鷺,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桃花流水)
白鷺飛:快讀,帶勁地飛,慢讀,悠閑地飛,快活地飛?旎畹陌槼扇旱仄痫w了,咱們一起讀……青山、白鷺,一動一靜,這是一幅多么明麗、和諧的畫面。
鱖魚肥:一個“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釣好時光。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這是一幅多么艷麗、生動的畫面!
斜風細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風細雨”,它帶給你怎樣的感覺?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連忘返。
如果說,這就是張志和筆下的那一幅畫卷,我們應該怎樣把這些景物添在這幅畫卷中呢?
3、描繪畫面。
這山、這水、還有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構成了一幅蒙蒙煙雨中的山水畫。同學們,當我們揮舞畫筆,你準備給這些畫面圖上怎樣的色彩?
綠: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青箬笠,綠蓑衣:我們生活中所見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為什么在張志和的筆下卻是青色的、綠色的?難道是他錯了嗎?
這青山、綠水,這一篇綠意盎然,讓我們想起了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
4、想象寫話。
張志和的《漁歌子》給我們呈現出來的這幅畫面中,不僅有景物,還有聲音,你聽——(流水、鳥鳴)
甚至我們還能聞到春天的氣息,你能聞到嗎?(春天泥土的氣息,雨絲拂過臉頰的氣息。)
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漁歌子》里的春天,到詞中去聞一聞,用心去讀一讀吧——配樂
5、拓展積累。
(1)這桃花,這流水,不就是——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嗎?來,咱們對讀,你讀畫面,我讀詩句。(師生、男女對讀)
。2)這斜風,不就是 “吹面不寒楊柳風嗎”?出示句子,學生齊讀。這不正是“斜風細雨不須歸”嘛!
。3)這細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學生齊讀。
。4)此景此情,讓我們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漁歌子》,學生讀詞。
6、走進獨釣者。
這情、這景,讓我們沉醉其中。我們似乎還忘了什么呢?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悠閑、從容、自在、快樂)
是啊,青箬笠,綠蓑衣,藏著是一份悠閑和自在。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岸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吟起這一首《漁歌子》——
四、拓展,品出“釣”中情。
1、走進詞人。
就是這樣一首《漁歌子》,詞中有畫,詞中含情。張志和自稱是“煙波釣徒”。流連于青山綠水之間,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寫下《漁歌子》,讀——
可是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流連忘返,隱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你知道哥哥在勸弟弟什么?(這是在勸弟弟早日回家。
2、和詞悟情。
現在,老師來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我用哥哥的詞來勸,你們就用弟弟的詞來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二和:狂風浪起且須還。
三和:且須還哪。
一問:賢弟啊,你為何不歸?
二問:據說張志和在垂釣時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美麗的風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人啊!這就是張志和一生的追求。(板書:心志平和)
一讀: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遠離世俗的爭斗,在這樣和諧秀麗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讀
二讀:他是多么希望人們都能以自己的勤勞,換得這樣一份安寧的生活——讀
三讀: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的垂釣,釣來清閑,出世。也只有這樣清閑出世的心,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
五、延伸,研究“釣”之蘊。
垂釣,正因為具有這樣豐富的內涵,所以,歷代古詩就有很多是寫垂釣、漁翁的生活。
出示幾首古詩,學生齊讀。
讓我們記住這位千古詞人——張志和。記住這首千古絕句——《漁歌子》。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5
設計意圖
在學習《漁歌子》(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23課)以前,通過《憶江南》(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八冊1課)的教學,學生已對詞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增加拓展性內容,以填詞和唱詞的形式,讓學生對詞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培養學生想像能力。
3、通過對詞的理解,能夠初步填詞。
情意目標:
1、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詞的音樂美,培養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詞的意思,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及《漁歌子》創作情況。
2、課文插圖。
3、《漁歌子》教學課件。
一、復習導入
1、背誦《憶江南》(齊背、單獨背)
2、根據詞中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用自己的話描繪“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景色。
二、學習《漁歌子》
1、解題:
、俳處熀喗椋骸皾O歌子”是詞牌名,它與音樂曲譜有關,而與詞的內容一般沒有什么聯系,作詞者只是依譜填詞。而張志和的這首詞,內容恰與詞牌相吻合,是專門用來寫漁父的。
、谡n件鏈接古詩詞比較,讓學生聽一聽,想一想:詞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有什么區別?(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酆喗樽髡弑尘埃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漁歌子》就是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苣懔私饣虮痴b過詞嗎?試著背一背。(課件準備:一剪梅、虞美人、水調歌頭、滿江紅、念奴嬌 •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自主探究,了解詞的意思:
①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陟柟套忠簦洃涀中危笇鴮懀攸c指導“蓑”字。
③小組內交流:你是怎樣讀準本課生字的字音,記住字形的。
、苷n件展示:《漁歌子》朗誦flash;《漁歌子》畫面flash;
、菽x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拊僮x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邘еn件中的3個問題讀文、全班交流:
a、詞中出現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顏色?
b、“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不須歸”?
c、用自己的話說說“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4、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①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诮處煼蹲x,體會詩情畫意。
、蹖W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苤该首x,教師指導。
、萃阑プx,相互欣賞,能夠背誦。
三、拓展性練習
1、填詞
、儆械脑~牌原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漁歌子》就是寫漁父的,《憶江南》就是寫對江南的回憶。但是后人所寫的《漁歌子》、《憶江南》,其內容就和漁父、憶江南無關了。后來,有人把各種詞牌的句式、平仄、韻律標出來,編成詞譜,作詞者只是依譜填詞。詞牌既和內容無關,有的作家就在詞牌之外另注明詞題,如蘇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課件出示蘇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采桑子(重陽)》)
、谡n件出示《漁歌子》、《憶江南》詞牌和字數要求。
、劢處熖钤~《漁歌子(教學)》、《憶江南(家鄉美)》。
、軐W生討論,練習填詞。
、輲燑c評,小結。
2、唱詞
、佟按饲粦焐嫌校碎g難得幾回聞”,播放鄧麗君的《一剪梅》,引唱詞。
、谠~是唱出來的,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詞牌名,我們知道詞牌與音樂曲譜有關,也就是曲譜的調子。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現代人是怎樣唱詞的。
、壅n件出示:鄧麗君《虞美人》音樂、歌詞。(課件準備:一剪梅、虞美人、水調歌頭、滿江紅、念奴嬌 •赤壁懷古、辛棄疾mp3)
④讓學生以《讓我們蕩起雙漿》的曲調和唱《漁歌子》。
⑤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歌曲為《憶江南》配樂。
四、小結:今天我們學了《漁歌子》,通過通過查找資料,看注釋等方式讀懂了詞的意思;填詞《憶江南》,對填詞知識有了初步了解,唱了《一剪梅》,感受了詞的音樂美;今后我們要多讀多背優美的古詩詞,感受古文化的美。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6
《漁歌子》教學反思
鳳崗鎮中心小學
何衍惠
在《漁歌子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讀,去了解詞的大意,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特別強調讓學生比較同是描寫江南春景的兩首詞的異同。
但是從課堂效果來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結果——比較異同,忽視了過程的體驗——朗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美景,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讓學生初讀正音,自學了解詞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讓學生比較和前一首詞的異同,從學生發言情況來看,學生只能勉為其難地從表面說說想法。因為學生還沒有很好地去體驗、感受《漁歌子》這首詞所描繪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老師沒有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如何能夠感受兩首詞的不同呢?課堂上如果讓學生再多讀讀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那么再和《憶江南》進行比較時,學生的感受會大不相同。不過,讓學生直接去比較異同,對五年級剛接觸詞的學生來說,太理性化,難度也大了。不如換個問法:白居易和張志和筆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歡哪一幅呢?這樣從學生的情感出發,觸及了學生的獨特體驗,也可以培養學生對詞的初步鑒賞能力。
其實,這首詞和柳宗元的《江雪》對比起來學習,更便于學生把握這首詞的主旨。一個是寒江垂釣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一個是春雨垂釣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同是垂釣圖,意境相去甚遠。學生通過比較,更能體會《漁歌子》那種悠然自得的樂趣。這樣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重組,豐富了課程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另外,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學生徜徉在古詩詞的王國中,課堂應當別具一番情趣。但是,學生沒有被美的經典詩詞所吸引,這與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有關,教學生詞,教師就應該有一定詞的積累,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教師的語言應有一種古典文化的魅力,給課堂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良好氛圍,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影響。
《漁歌子》課堂實錄及評析 篇17
千古垂釣情《漁歌子》課堂實錄
千古垂釣情
——《漁歌子》課堂實錄
課前談話:
歇后語比賽:
黃婆賣瓜——自賣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開花——裝蒜
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師:這兒就有一首寫孩子釣魚的詩:胡令能《小兒垂釣》。讀讀,這小孩釣魚時做什么了?再讀讀。
師:知道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嗎?來說兩句。
生:姜太公釣魚的鉤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魚餌。
師:我還聽說,他的鉤離水面三尺,這能釣到魚嗎?
生:不能,他是在釣有個人。
師:哦,此話怎講?
生:因為他在等一個好的皇帝來。
師;我明白了,你說的那個皇帝其實是一個王,是——
生:周文王。后來周文王果然來了。
師:真的,姜太公是釣來周文王對他的重用,果然幫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談詞,了解詞牌:
師:在中國的詩歌寶庫中,有很多詩詞是寫釣魚的。這節課,我們去欣賞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感受他的釣魚世界。
師:咱們先來讀讀“漁歌子”。漁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古人用漢字表示音樂的節拍、旋律,這就是詞牌。比如:念奴嬌、清平樂、憶江南,還有漁歌子。有些詞牌還能表示詞的內容,比如,漁歌子,你會想到什么?
二、初讀,讀得有點“詞”味
師:讀這首詞,每人最少讀三次,第一次,要讀得一字不錯,字正腔圓。第二次,要讀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那你很了不起。
。ㄖ该首x)(讀音:白鷺,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桃花流水要讀得像畫。)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師:詞的作者是張志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了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現什么畫面了?(閉目,聽老師配樂朗誦)
師:你的腦海中有些畫面了嗎?試著讀一讀,腦中最清晰的那個畫面要得讓別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讀)
師:讀得有點兒畫面的味道了,這樣吧,動筆劃劃,這首詞中寫了哪些景物?(交流)
師:不僅是這些景物啊,還有很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蔥蔥的,雖然詞中沒有寫到山的顏色。
師:好,透過詞看顏色。
生:粉紅的桃花一大片。還有白鷺和藍天的顏色。
生:流水是綠的,因為岸邊的樹倒映在水中,水也綠了。
生:還有青箬笠,綠蓑衣。
師:這樣說著,我似乎覺得這畫面中還有一些聲音、還能讓人聞到一些氣息。來,靜靜地,讓我們走進這畫面中,聽——再聞聞——
。ㄕn件:流水聲、鳥鳴聲、蛙鳴……)
師:(音樂)遠處,連綿起伏的山云霧繚繞,一群潔白的鷺鷥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斜風細雨中,花瓣帶著點點晶瑩的露珠飄落水中……從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畫面了,拿起筆,用心寫下那畫面。
生:(寫話)
生1:我看到……
師:等等,你站在哪兒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腳下,我看到一群白鷺悠閑得飛著,發出歡樂的叫聲。桃花聲了,粉紅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變紅了。鳥兒在枝頭歡快地跳躍著、唱著歌兒,一位老漁翁穿著綠蓑衣,戴著青箬笠,在溪上釣魚。
生2:走在小橋上,只看見白鷺在蒼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飛著,發出悅耳的歌聲。溪水唱著歌兒,嘩嘩地流向遠方。吸一口氣,還能聞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蒙蒙的細雨飄在身上,涼涼的,真舒服。老漁翁就這樣靜靜地垂釣。
師:這桃花,這流水,不就是——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嗎?來,咱們對讀,你讀畫面,我讀詩句。
生: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桃花流水鱖魚肥。
(男女生對讀。)
師:這斜風,不就是 “吹面不寒楊柳風嗎!?
生:吹面不寒楊柳風,風里帶著些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花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
師:這正是“斜風細雨不須歸”。
。猩x畫面,女聲讀詩句)。
師:這細雨,也正是——
生:雨絲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大地全籠著一層輕紗。
師: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漁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我們似乎忘了什么?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閑的,
生:是自在的,從容的。
生;他是快樂的。
師:啊,青箬笠,綠蓑衣里藏著是一份悠閑和自在。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橋上,任清風撫面,任細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吟誦——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我們剛才通過詞去想象畫面,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么豐富的畫面。這是讀詩詞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釣”中情:
師:讀出詞中畫,還讀出詞中人,詩詞就有這樣無限的想象空間。讀詩歌,想象還不夠,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現。了解張志和嗎?
師:張志和不僅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哥哥這首詞寫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師:這樣吧,我當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咱們來一次作詩和詩吧。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哪!
生:不須歸呀!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
生:哥哥,因為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場上的人那么明爭暗斗,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在這里,我天天在釣魚,多舒服啊。
師:兄弟啊,聽說你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
生:我釣的是自己悠閑的生活。
生:我釣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每天透過這面鏡子,想著想著,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談話。后來寫成《玄真子》。
師: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
四、延伸,研究“釣”之蘊:
師:垂釣,正是有這樣豐富的內涵,所以,古詩就有很多寫垂釣、漁翁的詩歌。
。ㄕn件出示)
絕句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配情景圖)
。R讀)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很多問號,請說說。聯系他的生平,也許你會有所了解。
師:柳宗元的這一釣,也許有更多的含義,這并不是我們童年純真的心靈用三言兩語便能讀透的,就讓它做為一個問號保留在我們的心靈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你們對詩歌的那份執著和熱情,你會讀得越來越多的含義。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 只在蘆花淺水邊。
魚翁 柳宗元
魚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釣魚詩 唐 李賀
秋水釣紅渠,仙人待素書。
菱絲縈獨繭,菰米蟄雙魚。
斜竹垂清沼,長綸貫碧虛。
餌懸春蜥蜴,鉤墜小蟾蜍。
詹子情無限,龍陽恨有余。
為看煙浦上,楚女淚沾裾。
像張志和一樣,他們的生命經歷不同,對“垂釣”也有不同的體驗,所有就有了這些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詩歌。要讀懂這些詩歌,我們得聯系詩人的生活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