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一課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精選6篇)
《山雨》一課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 篇1
我所講授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八冊第五組的一篇略讀課文――《山雨》。這篇略讀課文用優美抒情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嬈的山林雨景圖,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處處洋溢著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愛和深深的眷戀,體現出作者清雅脫俗的審美情趣。這篇課文寄情于景,通過生動的景物描寫,借山雨,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及欣賞大自然的情趣。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學習語言和感悟思想內涵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充分的閱讀實踐,逐步加深理解和體驗,在主動積極的思考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有所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培養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體驗和理解,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去感悟課文中的思想情感。另外,本組教學的重點訓練項目是“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哪些內容是主要的,哪些內容是次要的。
課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順序寫山雨的。先寫山雨悄然而至,描繪了由遠而近的歌謠般動聽的雨聲,接著突出描寫雨中山林那令人難以忘懷的綠色,最后寫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韻。在表達上,文章首尾呼應,重點寫了山雨的聲音和顏色,主次分明;摹聲狀物細致入微,遣詞造句形象生動,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點;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動人,極富感染力。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學的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對本年段的閱讀要求中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能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景色,在讀中體會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的情感。
3.培養對文學作品初步的欣賞能力。
我在設計本課時,把這節課分為七個版塊。
一、導入。
讓學生欣賞一段大自然的音樂,想象畫面,讓學生在音樂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導入新課。
二、通過談預習收獲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三、明確閱讀要求
指名讀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明確本課的閱讀要求,提出本課的學習方法:多讀、多想、多感受。
四、讀課文,感受山雨之美
這一部分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1.初讀課文,淺談感受。
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認為美的句子,多讀幾遍。匯報朗讀,談談自己的感受。
2.熟讀課文,感受山雨之美。
四人小組合作讀課文,交流感受。小組匯報朗讀,談感受。
3.回顧課文主要內容,作者從哪幾方面描寫了山雨?談對聲音、顏色的描寫的感受,根據學生的感受選一個最佳詞語板書。
4.指名配樂讀課文,想象畫面。匯報仿佛看見了什么。
五、品讀,體會作者情感
1.展開讀書競賽,體會作者情感
男女同學分段比賽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受,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部分。
六、回顧,小結。
七、自主設計作業
學生根據本課朗讀的獨特感受,自主設計作業。
在這節課的設計、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個性化朗讀的培養,讓學生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想象如詩如畫的山林雨景,欣賞優美抒情的語言,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朗讀和感悟的水平有所提高。為培養學生個性化朗讀、感悟,培養學生獨特的語感,在朗讀技巧上沒有作過多的指導,讓學生讀出自己對課文內容和作者感情的體驗。由于生活體驗和生活環境的限制,學生對山雨、雨中山林的描寫可能會有陌生之感,所以在指名讀課文時,配了一段有雨聲和雨后滴水聲的音樂,給學生的想象做鋪墊。課后作業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設計出了積累好詞佳句、畫一幅畫、編一首詩等各種形式、有創意的作業。
在教學中還存有一些不足:雖然讀的時間很充足,但個別學生的朗讀有不到位的現象。不足之處還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提高教學水平。
《山雨》一課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 篇2
教案一
教學目的: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有沒有同學喜歡雨景,請用一兩句話來說說下雨是的情景。
2、同學們說的都不錯,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山雨的美麗。
二、自由讀課文說說山雨的美。
1、自由讀文。
2、你覺得那一句美,讀給大家聽聽。
3、簡單評評為什么覺得這句美?
三、知道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圖文結合,欣賞品文。
1、指導看圖。
2、動筆畫一畫你想像中的山雨圖。
3、交流欣賞,說說你畫的是文中的哪一部分內容。
五、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著背誦你喜歡的句子。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摘抄好句。
板書設計:
山雨
聲音 美
顏色 鮮
教案二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帶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領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學習作者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感受的方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自然界中,美無處不在,只要細致觀察,用心傾聽,你一定能發現美。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作者細致觀察、用心傾聽后描繪的自然景觀。揭示課題:山雨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這個詞: 啼(tí)囀(zhūàn) 形容鳥兒婉轉地叫。
(3)談談對課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作者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觀察到了什么?傾聽到了什么?找到有關的句子劃下來。
三、朗讀賞析,深入感悟
(1)作者聽到了什么?觀察到了什么?請用課文里的話回答。(先是聽見山雨的聲音,接著看到山雨改變了山林的顏色。)
(2)感悟山雨的音樂美。
①讀讀寫山雨聲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 / 無字的歌謠,神奇地 / 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 / 清晰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這里將雨聲比作“無字的歌謠”,從這奇特的想象中表達作者對山雨的無比喜愛。)
c雨聲里,山中的每一塊 / 巖石、每一片 / 樹葉、每一叢 / 綠草,都變成了 / 奇妙無比的琴鍵。
(這里作者把巖石、樹葉、綠草比作琴鍵。)
d飄飄灑灑的雨絲 / 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 / 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 / 都帶著幻想的色彩。
(作者將灑落的雨絲比作“輕捷柔軟的手指”,把雨聲比作“優雅的小曲”。)
②小結。作者通過大膽而又奇特的想象,寫出了山雨的音樂美,表達了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同時也帶給我們一個廣大的想象空間,引起我們產生無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讀讀這些寫雨色彩的句子,你體會到了什么?
①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這里實寫雨的色彩──綠,給人清新的感覺。)
②這清新的綠色仿佛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這是作者對雨色的想象。)
(4)這篇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板書:雨前、雨中、雨后)
這場山雨是在人們不知道的情況下,悄悄地、悄悄地來,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隨著這優美動聽的聲音,雨,改變了山林的顏色,綠得耀眼,綠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韻。
(5)感情朗讀,加深理解。
四、背誦積累,拓展延伸
(1)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熟讀成誦。
(2)向學生推薦相關寫雨的課外美文,豐富積累。
五、作業
完成同步習題相關作業
《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
課文語言生動形象,作者善于通過視覺和聽覺所及,發揮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聯想,并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出山雨的特點。在教讀本文時,我以指導朗讀貫穿全文的教學,先由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然后問他們:“誰能把優美動聽的雨聲變成朗讀聲來告訴大家?”同學們在配樂朗讀聲中,閉上眼睛想象。當孩子們睜開眼時,紛紛描述著自己的想象:“我幻想自己是一滴一滴的雨,在樹葉上丁當丁當的敲著,實在太好聽了。”“我幻想著山雨把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都淋濕了。”“我幻想著當山雨落在每一片樹葉、每一棵綠草的時候,他一定非常開心。”一個又一個學生富有韻味的朗讀聲,會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山林雨景圖。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體會到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也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只要你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你會發現更多美的事物,比如——學生的能力。
《山雨》一課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 篇3
這篇略讀課文用優美抒情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嬈的山林雨景圖,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處處洋溢著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愛和深深的眷戀,體現出作者清雅脫俗的審美情趣。文章層次清晰,主次分明,描寫細致入微,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極富感染力。
學習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山雨的美麗奇觀,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較強的觀察能力。
2.掌握遣詞造句的能力,學習作者運用詞句準確而生動的方法。
教學策略:不用做過多的分析和講解,把重點放在 “讀”上,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感受,讓學生在有感情地讀中想象如詩如畫的山林雨景,欣賞優美抒情的語言,感受其中蘊涵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l)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
(2)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情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你們喜歡下雨嗎?(出示課件、多個學生說)
看來大家對雨有著不同的看法,今天我們一起去欣賞一場奇妙的雨——山雨(板書)。欣賞了這場雨,也許你對雨會多一份新的感受。
二、自學課文
打開書,自己讀讀閱讀提示,看看你能讀懂什么?
三、初讀感知。
我們跟著作者一起走進這場山雨,用你喜歡的閱讀方式,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想想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把這場山雨介紹給我們的,主要介紹了山雨的哪兩個方面?
四、學習課文
1、 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想想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山雨的?
2、 分段學習課文:
⑴讀第一部分,想想山雨來時有什么特點,在書上畫出。
①來得突然②下雨的范圍大③雨聲由小變大(課件演示)
有感情的朗讀這部分內容。
⑵學習第二部分課文:
① 自己讀課文,畫出你認為最美的,最喜歡的句子。
② 學習寫雨中的景物時抓住了什么特點?(課件演示)
③小組討論。
④ 這變化給我的感覺是怎樣的?
⑤ 這雨中的綠色到底是什么樣的?
⑥ 老師范讀這部分內容后讓學生也感情朗讀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⑶學習課文最后一部分內容:
這部分內容你感受到什么?
3、 帶著對山雨的喜愛之情讀課文
五、拓展
孩子們,如果你們能熱愛身邊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處景物都會似人間仙境。用心去聆聽每一個聲音都會是優雅的樂曲。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樣的呢?用幾句話寫下來吧!可以用自己的話寫,也可以摘抄課文中和課外你收集的語句。
板書設計:
山雨
聲音 美
顏色 鮮
教學反思
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學中必須依據教材的具體內容、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水平,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此本節課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由于時間緊,我在教學語言和板書注意“精”講,要使學生明白,還不能哆嗦,否則,學生的注意力會受到影響,出現精神分散現象。所以教學此課時,我首先提出問題: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把這場山雨介紹給我們的,主要介紹了山雨的哪兩個方面?然后,著重讓學生帶著以上問題去讀懂課文。板書也是突出以上問題設計的。
二、 每上新課之前我都認真備課。設計好課堂提問及板書,在講課時使用語言就不會重復。由于語言緊扣課文,學生就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散精神,學起語文來興趣就更加濃厚了。
三、注重語感情境的教學。語感情景是指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其情境。這里所說的;“語感”,是指對語言的內容、感情和表現方法等的感悟。語感越強,對作品 的藝術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體味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師精彩的范讀,不僅濃縮了教師領悟教材的深刻體會,而且伴隨著教師的范讀。課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學生稚嫩的心田,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閱讀,沒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報的,或回報甚微!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無疑為學生自主探究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記得徐世英先生是這樣理解講解和朗讀的,他說:“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賦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貫、顯現。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悟其情,直接領略教師范讀時的語調、神情、情感,進而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基調。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就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個性化朗讀。于永正老師說過: “對兒童來說,‘正統’不如‘卡通’。”教師的范讀就是一種卡通,一種現實的,直接的指導。在鉆研領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倘若能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時機,或在學生讀文前或當學生讀得不盡人意時,處于“憤,悱”之時,教師范讀一番,將會是事半功倍。在上優美抒情的課文時,教師更應用情用心地讀,把孩子們帶入盡善盡美之中。如閱讀 “雨聲里,山中的每一塊巖石……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在我抒情地范讀后,學生也跟著聲情并茂地朗讀起來,讀的有聲有色,美極了!這樣,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如臨其境,不但讀出了好的教學方法,也有效地改變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學習方式。
《山雨》一課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 篇4
《山雨》教學反思
長沙市芙蓉區東屯小學 浣丹
《山雨》這篇課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大自然那分濃濃的的喜愛之情.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學的難點.
在進行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閱讀,在探究中感悟,在體驗中交流,極力營造一種自由閱讀的氛圍,讓學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馳騁.
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讀"和"悟"兩方面,力求在讀讀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雨天.
一,初讀感知
整體感知時,文本中如詩一般的文字躍動在學生的眼前,等待著學生去品味,欣賞.閱讀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態在對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尊重學個性化的解讀. 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寫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閱讀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領略,原汁原味的整體感知就是引導學生自己讀進文本中,領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 重點研讀賞析
先教給學生賞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反復讀,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義,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閱讀.在課堂中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應是閱讀的結束,而應是閱讀的開始.帶著課文的學習興趣去閱讀新的作品,對課堂內容進行延續發展,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那我的這節課就引著學生從課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學里,不僅是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 也是其他能力的訓練.
一節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美,同時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我的這節課在語文素養的訓練上還需要加強,要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課文中有很多美的詞語,句子,特別是優美的意境課堂中學生好象并沒真正感受到, 一堂課下來,雖然讀了,想了,說了,但顯得很空洞.我只是著重考慮要讓學生欣賞美文,對語言文字考慮較少,但該如何在教學中不牽著學生鼻子走,又讓他們真正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自主的感悟語言文字美 這是我這節課存在的困惑.
2,《山雨》教學反思
董亞麗
《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中的字里行間處處充滿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他以清新的筆調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所以在教學這篇略讀課文時,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抓住"聲"和"色"兩個字來理解山雨的特點,通過讓學生小組內進行合作學習,畫出關于描寫"聲"和"色"的句子或段落,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感受山雨的韻味;同時,教給學生學習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全篇的方法,進一步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我淡化了講解,而是給學生更多讀書的空間,合作的空間,展示的空間,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根據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剛開始,學生們雖然在賣力地朗讀,但看得出來,他們并沒有真正融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去.后來通過我的引導,讓學生邊讀邊展開想象,在想象中感悟課文所描繪的意境.然后,在" 讀,思,議,說"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了作者的情感.這樣一來,學生的情感被激發,這時讀起來就抑揚頓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所以,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那么就會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山雨》教學反思
《山雨》教學反思計劃和現實總是有距離的,我美美地設計的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我才發現漏洞百出。
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這樣幾個問題:
1、孩子們的預習流于形式。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這樣簡單的問題對孩子們來說都有一定的難度。在交流討論的時候無數孩子低垂著腦袋,無法開口。這說明,孩子們的預習并沒有收到任何的實效。他們只是做做樣子。天知道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在做什么呢?看來,早自習我放羊式的預習是不可取的。
2、孩子們的朗讀沒有用心。他們的朗讀缺乏深度,他們只是為讀而讀,注重了語調和語速的把握,但是那種聲音缺乏質感,缺乏感情。一段文字,別人說喜歡,自己也就說喜歡,自己的內心并沒有認同。因此他根本無法帶著自己的感情去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想辦法調動學生自己的情緒,讓學生說真實的語言,不要人云亦云。
3、孩子們沒有走進文中所描寫的意境中。這或許和孩子的經歷有關,他們所見的雨只是透過玻璃窗看見的雨,他們看見的雨只是單純的雨,他們沒有見過山林中雨。因此,他們讀的山雨不會有那種俊秀空靈、清新幽靜的感覺。而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展示下山雨的情景是很有必要的。
接觸一批新的孩子們,會面臨著許多新問題,這是正常的,這也是一個老師應該坦然面對的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提高課時效率。
《山雨》教學反思
《山雨》這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感受山雨的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及大自然的喜愛,同時感受語言的優美是本課的重點。
一、品讀,加強朗讀訓練
這篇文章感情充沛,語言優美。在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情景中閱讀,在探究中感悟,在體驗中交流,極力營造一種自由閱讀的氛圍,讓學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馳騁。引導學生想象感悟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雨天。整體感知時加強文本中如詩一般的文字品味、欣賞。
二、賞讀,加強語言積累
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加強語言的積累,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學習語文的主要目標之一,課堂上,我注重了引導學生對本文優美語句的賞析和積累。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引導學生反復讀,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義,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閱讀。
三、仿寫,加強寫法的引導
這篇文章的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后的順序寫的。這篇文章也是學生習作的優秀例文。我在教學中,賞讀課文后,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作者的寫作技巧——善于通過視覺和聽覺所及,發揮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聯想,并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出山雨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仿寫作文。
《山雨》一課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 篇5
《山雨》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是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
1、授課前,我讓同學們用一兩句話說說下雨時的情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2、我重點引導同學們通過自讀自悟,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情感。
(1)初讀,梳理內容。使學生明確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后的順序來描寫山雨的。
(2)再讀,品味賞析。我讓同學們帶著“作者是怎樣細致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這一問題,小組討論交流。以領悟作者通過觀察、傾聽,引發了奇特的聯想、想象,并運用了比喻等多種手法表達了自己對山雨的喜愛之情。并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說說閱讀感受。
收獲:生活有許多的樂趣需要用心去體會,就是這樣一場山雨也會讓人心馳神往。
《山雨》教學反思
《山雨》是本冊教材的第一篇閱讀課文,也是新入選的一篇文章。作者趙麗宏寄情于景,把我們帶進了如詩如畫般的夢境,看似一場普通的山雨在作者筆下卻變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山雨是那么的美,宛如一縷縷輕絲,又像一支支婉轉優美的樂曲,在山中回蕩,讀后令人心曠神怡。
本文線索清晰,層次分明,因此,我認為重點應放在想像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上,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為了突出這一重點我以讀代講,進行了如下的教學嘗試:
一、讀入聲音
本課的摹聲狀物細致入微,遣詞造句形象生動,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特點,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來時──雨中──雨后的聲音變化,我在讀上大做文章,讓學生先聯系生活實際想象“風聲”、“雨聲”、“鳥叫聲”以及“雨滴落在小水洼里的聲音”等等,然后再把這種感受帶入文本,讓學生生情并茂地朗讀。
二、讀入文本
本文對山雨的色彩美描寫得淋漓盡致,因此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的清新感覺,比任何語言都更有感染力。難怪在這段的朗讀中,我班的李鈴育同學說:“這清新的綠色仿佛真的流進了我的眼睛,流進了我的心胸,真美呀!”
三、讀出個性
在本課中,我沒有大段的分析、講解,而是鼓勵學生自主練讀,讀中自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有感情的練習朗讀,并說說為什么選擇這部分讀?為什么這么讀?這樣進行平等、輕松的閱讀感受交流,給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展示機會,使學生能帶著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交流和賞析,這對學生是很有益的。
總之,這篇課文不僅作者寫得美,學生讀得更美。
《山雨》一課教學設計及課后反思 篇6
文章結尾寫雨后山林時有這樣一個句子“風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變得非常幽靜”,我在板書“雨后山林”后寫上了“寂靜”,原本自己也沒覺察到有什么不對,這時一學生忽然叫起來“寫錯了,應該是‘幽靜’”,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對話:
師:你們認為“幽靜”好還是“寂靜”好?
生:(齊聲):幽靜好
師:(幽默地):你們認為大作家用的詞就是比老師好,是嗎?
生(大笑):不是
師(滿臉疑惑):那是為什么?
生甲:寂靜和幽靜雖然都是靜,但寂靜給人的感覺是死氣沉沉的,沒有生機,沒有美感,幽靜就沒有這樣的感覺。
生乙:幽靜除了靜,更是突出了一個“幽”字,寫出了雨后山林的清幽,讓人感覺幽雅深遠,并能產生很多聯想。
生丙:雨后的山林中有鳥兒啼囀,雨水嘀嗒,是富有生氣的,只是沒有人聲喧嘩和嘈雜而已,用“寂靜”不恰當。
生丁:幽靜也反映了作者的一種心境,不是寂寞孤獨,而是來到山林,暫時遠離了塵世的紛擾,心里感到平和沉靜。
以上是本課教學中的一個片斷,原來的設計中并沒有這個環節,從學生的發言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幽靜”一詞的理解已經超出了詞義本身,這是課堂教學極富生成性的體現。教師善于抓住課堂及時生成并與課堂事先預設有機融合,就能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在課堂上獲得全方位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活力的涌動。這種在預設的基礎上關注生成的課堂教學,才能煥發出生機與活力。這也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山雨》教學反思
《山雨》這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是略讀課文,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后的順序寫的。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大自然那分濃濃的的喜愛之情.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學的難點。賞析優美語句,加強語言積累。學習語文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加強語言的積累,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在我的這節課語文課上,我注重了引導學生對本文優美語句的賞析和積累。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引導學生反復讀,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義,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閱讀.。課文中有很多美的詞語、句子,但是對于優美的意境課堂中創設的還不夠,有的學生好象并沒真正感受到,一堂課下來,雖然讀了,想了,但顯得很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