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3篇)
《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五
佚名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fā)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會本課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這兩首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每首詩的意思。
(二)能力訓練點
1.朗讀、背誦這兩首詩,默寫《示兒》。
2.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抒發(fā)的強烈的愛國情感,使學生與作者的內心情感產生共鳴,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通過重點詞語的品析及反復吟誦來體會。
(二)難點:理順詩句。教師指導學生在理順句子時要增補詩句中省略的內容,把倒裝句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習慣調換詞語順序。
(三)疑點:學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無知萬事空”與尾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問題。
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辯議:深刻地體會詩人看不到祖國統(tǒng)一死不瞑目的憂國憂民之情。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一)口答課后問題。
(二)試讀古詩、反復吟詩、熟讀成誦。
(三)理解并說出每首詩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寫古詩《示兒》。
(五)擴寫古詩,練習表達。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質疑問難。
2.介紹《示兒》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兒》中的重點詞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背誦并默寫古詩《示兒》。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名讀《示兒》,結合正音,檢查學生對字詞的自學情況。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親。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國。
王師:指南宋軍隊。
2.學生質疑。
(三)解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1.看到詩題《示兒》你是怎樣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兒”可以說告訴兒子,也可以說給兒子們看的詩。)
2.簡介作者。
我們以前學過李白、王安石、賀知章等詩人寫的詩,今天我們學習另一位大詩人陸游寫的詩《示兒》。陸游是南宋時期一位愛國詩人(1125—1210年)。在陸游年僅三歲的時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領了,他從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國的志向,長大后他曾經親自上戰(zhàn)場,參加過抗金的戰(zhàn)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堅信抗金必定勝利。《示兒》這首詩就是他八十六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候寫給他的兒子的臨終囑咐。
(四)自由讀這首詩
想一想陸游逝世以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事?之后集體交流。
(五)默讀《示兒》
結合課后的注釋,試試自己能讀懂什么,讀懂哪句就說哪句。說得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補允,可糾正,教師適時點撥。
“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理順這句話時需增補詩句中原來省掉的“我”,還需按我們今天的語言習慣調換詩句中詞語的順序。這句詩是說: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但悲不見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國統(tǒng)一。理順這句話時需調換詩句中“悲”的詞序。這句的意思是: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統(tǒng)一而感到悲傷。
“王師北定中原日”,“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qū)。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無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無”同“勿”,不要。“乃翁”你們的父親。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時侯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六)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注意句子與句子之間有的地方還要增加一些詞語,使句子的聯(lián)系更緊密。
這首詩的意思是:我本來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沒有關系了,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的統(tǒng)一而感到悲傷。到了宋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日子,你們祭祀祖先時,千萬不要忘記把這個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七)自由讀古詩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集體交流)你能從哪些詩句中體會到這種思想感情的?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愛國熱情。從詩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和“家祭無忘告乃翁”可體會到作者的愛國之情。盡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還是囑咐兒孫們在他死后,不要忘記把收復中原的消息告訴他。這種矛盾說法,說明了詩人看不到祖國統(tǒng)一死了也不甘心的愛國熱情,表達了詩人看不到祖國統(tǒng)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復吟誦,讀出感情,背會后試著默寫
請同學們帶著作者看不到祖國的統(tǒng)一無限牽掛之情朗誦古詩,讓我們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愛國熱情。
停頓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會背的同學可在本上練習默寫,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寫。
(九)擴寫練習
根據(jù)“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彌留之際,在病榻上怎樣叮囑兒子,兒子們怎樣應允,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寫具體。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首詩,理解重點詞及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練習”2、3的題。
(二)試讀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結合正音檢查學生對字詞的自學情況
涕(t@):眼淚。
洛(lu^):洛陽,地名。
聞:聽說。
收:收復。
官軍:唐王朝的軍隊。
(三)解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讓學生說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題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詩人。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篇,當時社會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筆下都有真實地反映,被評為一代“詩史”。他的詩藝術成就很高,對后世影響很大。《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就是最興奮的時候寫下的。此詩寫于公元763年,叛軍首領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他的部下紛紛投降,河南、河北相繼被官軍收復,“安史之亂”從而結束。杜甫在四川聽到這一消息,興奮的心情難以平靜,于是寫下了這首充滿歡樂激情的七言律詩。
(四)自由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興奮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參照課文注釋,不懂的可查字典,試試自己能讀懂什么
讀懂哪句就說哪句,教師適時點撥。
“劍外忽傳收薊北”:“劍外”劍門關外,指詩人當時所在的四川。“忽傳”忽然間傳揚。“收”收復。“薊北”指現(xiàn)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亂的巢穴。這句的意思是:那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間在劍外傳揚。
“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剛剛聽到。“涕淚”指因喜極而淚下。這句的意思是:剛剛聽到這個喜訊,涕淚就灑滿了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卻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憂愁,憂傷。“何在”哪里還有?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還有一絲的憂愁?
“漫卷詩書喜欲狂”:“漫卷”胡亂卷起。“欲”將要。這句的意思是:我隨手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fā)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放歌”放聲歌唱。“縱酒”縱情飲酒。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聲高歌,暢飲美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這句的意思是: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即”就。“巴峽”四川境內的一段山峽。“巫峽”三峽之一。這句的意思是: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
“便下襄陽向洛陽”:“襄陽”在現(xiàn)在的湖北省。“洛陽”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這句的意思是: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了洛陽。
(六)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學說
劍門關以南的四川,忽然傳來了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一聽到這激動人心的消息,淚水濕透了衣裳。再回過頭來看看妻子、孩子,他們心中的憂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隨手把詩稿和書本胡亂地卷起來,高興得簡直要發(fā)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聲唱歌,開懷暢飲,春天的美景將伴隨著我回家鄉(xiāng)。馬上就要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巫峽直奔襄陽,再從陸路回到洛陽。
(七)抓住詞句,體會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興得幾乎要發(fā)狂了的意思。先寫詩人“初聞”時“涕淚滿衣裳”的反常情態(tài),接著寫詩人狂喜的情態(tài):“卻看妻子”、“漫卷詩書”、“放歌”、“縱酒”寫出了狂喜的場面,然后寫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對“喜欲狂”的進一步描繪。)
(八)感情朗讀,深化理解,熟讀成誦
停頓和重音提示: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九)齊讀兩首古詩
思考:《示兒》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聯(lián)系詩的內容說說你的體會。
(兩首詩都表達了作者愛國之情,這一點是相同的。但《示兒》是通過“悲”(“但悲不見九州同”)盼望祖國統(tǒng)一表達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通過“喜”,聽到祖國重歸統(tǒng)一“喜欲狂”表達的。)
六、布置作業(yè)
1.填空并解釋所填詞語的意思,再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死去元知萬事空,( )不見九州同。
王師( )中原日,家祭( )告乃翁。
2.背誦兩首詩。
《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2
一、導入
1、揭題
齊讀課題,提醒兒不讀輕聲。課題應該讀得字正腔圓。
2、你對陸游了解多少?
3、這是一位怎樣的傳奇詩人,他又有著怎樣豐富的內心情感?今天我們一起走近陸游。
二、初讀課文
1、帶上詩題作者,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自由讀”可以是大聲地讀,也可以是…,可以是快速地讀,也可以是…你是怎么讀的?
3、指名讀課文
評價總結:還缺少古詩特有的韻味。老師給你介紹一個好辦法:
板書:平 長 —
仄 短 ︱
平聲長而緩 仄聲短而促 舉例如“祖國”一詞
4、指導朗讀
︱ — — — ︱ —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 ︱ ︱ ︱ ︱ —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5、再次自由讀古詩
6、指名讀
7、我們只是借用皮毛,來增強古詩的韻律
8、“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知道題目的意思嗎?
懂得一個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個方法叫做“點釋”
三、理解詩意
1、默讀古詩,理解詩句意思
指名說詩意 但:只,只有。還有哪些詩句中“但”也表示只?
2、意思懂了,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思考:詩中哪個詞能代表這首詩的情感?
3、這悲是悲傷,這悲是悲涼,再讀這首詩,還有哪些字也讓你體會到“悲”
4、齊讀,找找悲的感覺
5、如果有一天,中國統(tǒng)一了,陸游的兒子在家祭的時候也告訴了他這個消息,陸游能夠知道嗎?那他為什么還要“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6、死去是悲,家祭是悲,看不到國家統(tǒng)一更是一種悲。
配樂指名讀古詩。
生離死別是舉家之悲,祖國未同是舉國之悲
齊讀古詩
作者是臨死的時候才有這種悲傷的嗎?
7、讀《秋夜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關山月》
自讀古詩,用點釋法自學其中一首
8、這哪里是兩首詩啊,分明就是兩副圖畫。呈現(xiàn)在你面前的是怎樣的一副畫面?
“胡塵”?在胡人揚起的塵土里,你分明看到了什么?
這樣的景象,這樣凄慘的聲音,王朝的那些王孫貴族們聽到了嗎?誰聽到了?
這是陸游對老百姓的同情,板書:憫
你還看到了什么?
面對這一群酒囊飯袋,你有什么話要對他們說?
老師聽出來了,你們都很傷心,也很憤怒,讓我們把這種感情注入詩中,齊讀《關山月》
你說,詩人怎能不悲?
你聽,詩人在悲憤地吶喊:“死去……”(男生讀)
一邊是黎民百姓的度日如年,女生讀“三萬里河……”
一年又一年,人生有多少個15年可以等待,多少人在等待中白了頭發(fā),多少人又望穿了雙眼,師引讀三首古詩。
9、無論是悲憤還是悲憫,這都來自于他對祖國的熱愛,這愛是國愛,這愛是大愛 板書:愛
病榻上的陸游拿起了筆,用盡最后的力量,把他畢生的情感傾注在了這最后的30個字中
齊讀《示兒》
附板書: 示兒
陸游
平 長 — 憤
仄 短 ︱ 悲 愛
點 釋 憫
《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理念:
讓詩的教學充滿詩意,煥發(fā)魅力;讓課堂語言與思維齊飛,激情與智慧共舞。
教學目標 :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表達的強烈的愛國熱情,受到熏陶。
3.背誦并默寫全詩。
重難點:
感悟作者崇高的愛國思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設想:
( 一)激趣:
你最敬佩的詩人是誰?簡單說說原因。
( 二)導入 激疑:
1. 引出南宋詩人陸游,你們了解他嗎?(交流搜集信息)
2. 小結交流情況。出示資料(陸游的生活的宋朝背景)
歷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時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屢屢進犯,宋軍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把國都開封都被金兵占領,從此山河破碎,不復統(tǒng)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杭州定居,他們茍且偷安,不思保國,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了95年。陸游就生活在戰(zhàn)亂紛紛,國破家亡之中。在他年僅三歲的時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領了,他從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國的志向,長大后他親自上戰(zhàn)場參加抗金戰(zhàn)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今天我們一塊來學習他臨終時的絕筆詩——《示兒》,這首詩是他八十六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候寫給兒子的臨終囑咐。你想知道什么?
(三)導讀達標:
1.初讀感知
(1)配樂詩朗誦: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自由讀這首詩,想一想:陸游逝世以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事?之后集體交流。
2.再讀理解詩意
(1)自讀自悟:
自讀提示:
①默讀畫出自己不懂的字詞;結合注釋或查字典,試試自己能讀懂什么。
②小組合作交流:讀懂哪句就說哪句。說得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補充,可糾正。
(2)組織交流,適時點撥糾正:
“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的意思。理順這句話時需增補詩句中原來省掉的“我”,還需按我們今天的語言習慣調換詩句中詞語的順序。“但悲不見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國統(tǒng)一。“王師北定中原日”,“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qū)。“家祭無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無”不要。“乃翁”你們的父親。
(3)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注意句子與句子之間有的地方還要增加一些詞語,使句子的聯(lián)系更緊密;說時注意以詩人的口氣與感情。
3.悟情朗讀
(1)再讀詩句,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老人去世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你是從哪些詩句中體會到的?
(2)集體交流。
(3)小結交流情況: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愛國熱情。(臨終之時,不說別的家常事,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家祭時別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盡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事也與他無關了,可他還是囑咐兒孫們在他死后,把收復中原的消息告訴他。這種矛盾說法,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看不到祖國統(tǒng)一死不甘心、死不瞑目的愛國熱情。)
(4)反復吟誦,讀出感情,背會后試著默寫。
請同學們帶著作者看不到祖國的統(tǒng)一,無限牽掛之情朗誦古詩,讓我們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愛國熱情。
4. 拓展深化
自從金兵入侵,他一直在苦苦盼望失地能早日被祖國的軍隊收復,
你聽: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你再聽: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籟臥聽風雨聲,鐵馬冰河入夢來。
還有: 國仇末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三更撫枕忽大叫,夢中奪得松亭關!
詩人以夢境來表現(xiàn)自己的報國之志,于激越豪邁中透露了壯志難酬的悲涼。他等啊,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他都八十歲了,北方還沒有傳來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詩人又一次發(fā)出了內心的傷悲: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八十六歲那年除夕,臨終之時,沒有看到祖國統(tǒng)一的他揮筆寫下了最了不起的遺書:《示兒》
你聽,你讀,你看,哪一篇作品里都洋溢著收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愛國熱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所以我深深地敬仰他——這位偉大的人,這位感動中國的先輩。
你們覺得呢?請同學們自選方式表達對這位詩人的緬懷和敬意!
我寫了一首詩:
贊陸游
從小立下報國志,不破金兵誓不歸。
四十從軍到白發(fā),壯志未酬鬢先衰。
雖死不敢忘憂國,赤膽忠心感后輩。
六十年間萬首詩,一腔悲憤化詩魂。
(四)發(fā)散延伸
讀了《示兒》,你想到了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說一說。
(五)課外拓展(自選其一)
1.想象陸游彌留之際在病榻上叮囑兒子的前前后后,創(chuàng)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寫具體。
2.搜集自己最敬佩(喜歡)的一位詩人的詩,編一本小詩集。在班里交流。
陜縣實驗小學 蘇琴
《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4
示兒
教學目標
l 借助注釋學懂〈示兒) 的詩意 , 了解古詩敘述的內容 $
2. 體會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 陶冶愛美情趣。
3 、感受〈示兒) 詩中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
吟誦古詩 , 通過自主學習 , 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
芳、像詩歌民容 .陶冶愛美情趣。
教學過程 :
一、溫故知新 , 明確目標;
1. 引導學生回憶李白寫的一首思念、牽掛故鄉(xiāng)的詩一一《靜夜思 )i ?
過渡語 : 對于陸游 , 大家并不陌生 , 他 85 歲臨逝世前夕 , 作了他一生中
最后一首詩 , 也是最感人的詩 , 這是他名垂千百的遺囑。我們今天學習他寫的一首牽掛祖國的詩 " ( 板書課題 : 示 )l)
2. 提問 t 我們在以前學習古詩 , 請回憶我們是從哪幾方面學習的 ?
引導學生回答 , ①學習詞句意思 , 了解古詩內容 :②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等 c
二、揭示詩題 , 介紹背景
1. 讀題質疑 p ①說說 " 示 " 的意思 ; ( 告訴、告知 ) ②問 : 根據(jù)題目引導學生答出 : 誰告訴兒子 ? 告訴什么給兒子 ? 為
什么告訴兒子 ?
2. 了解背景
3. 引導自學。
(1) 低聲自由吟誦。
(2) 以小組為單位議論詩中不懂之處。
(3) 教師點撥 , 課件出示 :
元 t 通 " 原 " 本來 , 只 ; 定 t 平定、收復。
同 : 統(tǒng)一。王師 : 皇上的軍隊。九州 : 全中國。
無 : 匆 , 不要 : 乃 : 你的 : 翁 = 父親。
(4) 說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e (5) 學生試解釋詩句的意思 , 再 i 兌詩的大意。 ( 6) 思考 : 讀了《示 )l_ , 想想詩人晚年關心的是什么 , 這說明了什么。 ( 統(tǒng)一祖國是詩人畢生的 ) 心事 , 直到臨終不忘。由此表現(xiàn)出他的強烈愛國熱情。 )
板書 : 渴望收一失地盼望祖國統(tǒng)一
(7) 學生質疑。學生針對詩歌的字、 i 司、思想內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 老師引導討論解答學生提出的較難問 題。
五、再現(xiàn) 畫面 .吟誦玩味
1. 讀。熟讀全詩,讀好停頓、節(jié)奏、韻腳 s
z 恕。①聽錄音機朗讀詩歌 , 學生閉目想像 : 陸游病危 , { 日沒看到祖國統(tǒng)一而遺憾的情景 : ②學生邊瀆邊想。 ①學生看多媒體屏幕 , 邊聽邊想眩 , 老師用舒緩的語氣和著優(yōu)美的伴奏曲 ..我病的很重 , 恐怕很快要離開人
世 , 可中原依然戰(zhàn)亂不止 , 金兵強盜為非作歹 , 濫殺無辜 , 百姓處在水生火熱之中……我們南宋軍隊應立即向北方堵
軍 , 收復中原。但我要離開人問了 .看不到我們的軍隊收復中原 , 看不到祖國統(tǒng)我死不眩目哇 ! ',.
②先聽老師范讀 , 再點名讀 , 最后用自己喜玫的方式讀 .要讀出老師描述的情感。
3. 畫。①用簡筆畫畫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 ②同桌互相談談簡筆畫的創(chuàng)意 ;@ 學生自由瀆 , 讀出畫畫時的感受 : ④
看屏幕上老 ; 即選出的較好圖畫 , 聽錄音機期讀詩歌 : ⑤全班齊讀 , 讀出渴望祖國統(tǒng)一的愛應熱情。 ( 板書 : 愛國 )
4. 背。在前茹讀的基礎上試背。
六、練習延伸 , 落實目標
1. 完成誤 , 后思考練習…。
2. 擺件展示短信 , 用詩填空。
中國臺灣小朋友 :
中秋節(jié)好嗎 ? 昨天傍晚 , 我和爸爸在湖邊散步 , 夕陽斜照在湖面 , 多美呀 ! 此時此境 , 我想起了自居易的兩句詩
( ) 。夜晚 , 清幽的月光照、進我的小屋 , 我在上床輾轉反側 , 聯(lián)想到了李白寫的一首詩 ( ) 。
今天是中秋節(jié) , 家家戶戶團團錦飲 .我想到了香港、澳門小朋友 , 又想起了王維的一句詩 ( ) 。香港、澳門回到
了祖國懷抱 , 可你們遠離祖國母親 , 我們多么盼望你早日回到祖留媽媽身邊 ! 這里 , 我只好用陸游的一 -首詩 ( 卜來表
達我這時的感受。我深信 : 以后的中秋節(jié)我們會回國的 , 這也是我們全體大陸小朋友的愿望 3 再有感情的讀陸游的詩《示兒》 。
《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5
杜衛(wèi)忠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包括兩首抒發(fā)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古詩。一首是陸游的《示兒》,這是詩人臨終前的詩,相當于遺囑。另一首是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亂的叛軍頭子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當時詩人在梓州,聽到勝利的消息后,寫下這首詩。
學情分析:
教學這兩首詩,要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然后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講講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例如《示兒》,可以讓學生先說說,從詩中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詩句、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再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讓學生說一說,杜甫高興的原因是什么,從哪些詩句和詞語中看出杜甫的高興。
教學目的:
1、了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fā)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會生字,理解詩句,了解內容。
3、背誦課文,默寫《示兒》。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啟發(fā)談話,導入 新課
前一個單元我們曾學過《七步詩》、《長歌行》、《出塞》,每一首詩都表達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詩人寫的詩里表達愛國情感的不少,今天我們就學習兩首。一首是陸游寫的《示兒》,這是臨終前寫的,表達了對祖國統(tǒng)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達了對祖國重新獲得統(tǒng)一的歡樂心情。
二、范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初步的了解。
三、學生自讀。
四、學習第一首詩《示兒》。
1、作者簡介。
2、借助注釋自學這首詩。
3、檢查自學的效果。
(1)說說詩句“死去元知萬事空”。意思是:本來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沒有了。
(2)“但悲不見九洲同”。但,相當于“只”。九洲:指全國。同,指統(tǒng)一。詩句的意思是:只是為看不見全國的統(tǒng)一而感到悲傷。
(3)“王師北定中原日”。王師,指南宋的軍隊。定,指平定,這里指收復的意思。中原,被金兵占領的地區(qū)。詩句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
(4)“家祭無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無,這里同“勿”。乃翁,你的父親,這里指陸游自己。詩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時候,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5)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愛國的感情。)
(6)指導朗讀。
五、鞏固練習
1、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并背誦。
2、預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第二課時
一、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作者簡介。
2、借助注釋自學這首詩。
3、檢查自學的效果。說說這首詩每一句的意思。
(1)“劍外忽傳受薊北。”劍外,指劍門關以外。薊北,指現(xiàn)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軍的巢穴。這首詩句的意思是:那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間劍外傳揚。
(2)“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剛剛聽到。涕淚,指因為高興極了而流淚。這詩句的意思是:剛剛聽到這個喜訊,眼淚就灑滿衣裳。
(3)“卻看妻子愁何在”。卻看,是再看。妻子,這里指老婆孩子。這詩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婆孩子,哪里還有一絲的憂傷。
(4)“漫卷詩書喜欲狂”。漫卷,指胡亂卷起。這詩句的意思是: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fā)狂。
(5)“白日放歌須縱酒”。放歌,指放聲歌唱。縱酒,指縱情飲酒。這詩句的意思是:在大白天里放聲高歌,暢飲美酒。
(6)“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這詩句的意思是: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xiāng)。
(7)“即從巴峽穿巫峽”。即,就。巴峽,四川境內的一段山峽。巫峽,三峽之一。這詩句的意思是: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
(8)“便下襄陽向洛陽”。襄陽,在現(xiàn)在的湖南省。洛陽,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杜甫有田園在這里。這詩句的意思是: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向洛陽。
(9)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因多年的戰(zhàn)亂被平息,祖國重新獲得統(tǒng)一而欣喜若狂的思想感情,這是詩人愛國熱情的自然流露。)
4、指導朗讀。
二、總結課文
這兩首詩在表達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鞏固練習
1、有感情的朗讀這兩首古詩。
2、練習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6
《示兒》教學設計三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shù):73
唱愛國曲 寄盼歸情-《示兒》教案設計
教學要求:
1 、了解本詩寫作的背景,體會詩中抒發(fā)的強列的愛國情感。
2 、能說出這首詩的意思,理解陸游臨終前最牽掛得事。
3 、能有感情的朗誦并背誦,默寫這首詩。
4 、能根據(jù)自己對詩的理解進行再創(chuàng)作。
教學步驟:
一、引入,揭題
1 、播放《七子之歌》。你知道這首歌的歌名嗎?聽到這熟悉而又優(yōu)美的旋律,你想到了什么?
小結學生發(fā)言:澳門回歸,普天同慶,百年屈辱,今日昭雪,祖國強盛,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畢生心愿。
2、可是在七百多年前,一位八十六歲高齡的重病垂危的老人,在臨終前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投影此詩,板書課題《示兒》。
二、介紹作者,初步朗讀
1
、臨死前寫這樣一首詩,這是怎樣的一個人?結合你查找的資料,介紹以下這首詩的作者及詩的寫作背景。投影陸游畫像。
2 、誰來讀一讀這首詩?(投影此詩)指名讀,正音糾錯。
三、指導理解詩意,體悟情感
1 、你認為這首詩有哪些重點字、詞?你如何理解?(生質疑解難)
2 、聽老師朗誦這首詩,也許對你的理解有幫助。
3 、自己讀讀這首詩,體會詩的意思,讀懂哪句說哪句。
4 、生質疑解疑談體會:(投影陸游躺在病榻上叮囑兒子的圖片)
( 1)在詩人心中,臨死前最牽掛的是什么?哪一個字最能體現(xiàn)詩人此時的心情?
( 2)你認為陸游是一個什么樣的詩人,才能如此牽掛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以至死不瞑目?
(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5 、此時假如你是陸游,你該怎樣讀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讀出來呢?同桌互相研讀、指名讀,體會詩情。
6 、背誦,默寫。
四、激情、拓展
1、播放《七子之歌》。師引導:七百多年前,大詩人陸游盼祖國統(tǒng)一死不瞑目,如今,九七年香港回歸,九九年澳門回歸,舉國為之歡慶。可是,還有一個海外游子——中國臺灣至今還未回到祖國懷抱。這使無數(shù)炎黃子孫朝思暮想、翹首期盼。同學們,讓我們用自己手中的筆寫下對中國臺灣親人的呼喚,寫下我們盼望祖國統(tǒng)一的一片赤誠之心。
2、配樂,生寫詩,交流。
3、課外拓展,情境描寫。創(chuàng)造性的又切合實際地想象作者在彌留之際,在病榻上怎樣叮囑兒子,兒子怎樣回答的情景,把它寫具體,也可分角色表演(語文活動課上進行)。
五、下課鈴聲即將響起,可我們的心早已飛到了祖國寶島臺灣。聽,國歌聲響起,全體起立,讓我們高唱國歌,牢記肩負的重任,盼祖國早日統(tǒng)一,祝祖國永遠強盛。
點評
本課的教學設計獨具匠心,將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生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結合起來,使學生確有所得。
1、牢牢把握思想主線,高唱愛國主旋律。本課結合實際,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愛國情。在由本詩引申到中國臺灣還未統(tǒng)一時,讓學生寫詩表達盼歸之情,學生情動而詞發(fā),使學生情感寫作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結束時,國歌聲響起,使學生情感達到高潮;感情得到了升華。
2、教材處理獨到,課堂教學流程清晰,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有階梯性,突出了以課本為憑借,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fā)展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
3、注意了語文知識的訓練,能力的培養(yǎng),情感的體驗。即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祖國、奮發(fā)圖強的情感,又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對音樂和詩的感悟能力,質疑解難、自學理解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示兒)本文轉載
《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7
一,導入課文
1.一位85歲的老人,在臨終之時,他一生追求的志愿沒有實現(xiàn),他把兒子叫到床前,寫下了遺書,短短的28個字,卻沒提一件家事,他寫的是什么呢?(《示兒》)
這位老人是誰?誰能來介紹一下他?
(陸游一生創(chuàng)作了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fā)政治抱負,表現(xiàn)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示兒》這首詩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囑咐。)
2.那么什么是示兒呢?示什么意思?(告訴)他要告訴兒子什么呢?我們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課文
1.學生自讀古詩,然后指名朗讀。
2.講讀古詩
(1)“死去元知萬事空”
“元知”“元”同“原”,是本來的意思。 “元知”是本來就知道的意思。
“萬事空”什么事都沒有了
誰能說說這部分的意思?(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
(2)“但悲不見九州同”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國。 “同”統(tǒng)一。 “九州同”是指全國統(tǒng)一。
“悲”是悲傷的意思
誰能說說這部分的意思?(只是為看不見全國統(tǒng)一而感到悲傷)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王師”這里指南宋軍隊。“北定”“定”是平定,這里是收復的意思。“北定”指收復北方。“中原”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qū)。
“家祭”祭祀祖先。“乃翁”“乃”,你的,你們的。翁,指父親。
誰能來講講這句話的意思?(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家祭的時候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三,體會情感
1.詩中哪個字最能表現(xiàn)陸游當時的心情?(悲)他為什么而悲?(板書:不見九州同)
他最大的牽掛是什么?(收復失地)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用詩中的話,板書:北定中原日)
他到死還不忘國家統(tǒng)一,可見,他是一個怎樣的詩人?(板書:愛國)
3.他想收復失地,但當時的時代背景怎樣?(學生回答)
4.現(xiàn)在他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他感到很什么?(悲傷)現(xiàn)在誰能夠把作者的悲傷讀出來。(指名讀)
5.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們仿佛看到了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躺在病床上,雙全緊握,目視前方,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我們仿佛聽到了他對兒子說的話(兒子啊,不看到收復失地我死不瞑目啊,北定中原時一定要告訴我啊)
6.現(xiàn)在誰能把他的這種悲傷和渴望讀出來。
7.誰能來背誦這首詩。
8.出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提問:這首詩是誰寫的?這兩首詩都體現(xiàn)了愛國的思想感情,我們來看看這兩位作者寫詩時的心情是否相同?杜甫為什么而喜?陸游為什么而悲?,兩首詩在一起是突顯了喜,還是突顯了悲?
9.現(xiàn)在誰再能把他的這種悲傷和渴望讀出來。
四,拓展閱讀
1.陸游是一位愛國詩人,他還寫過那些愛國的詩句呢?(學生交流)
2.現(xiàn)在,我就把這首《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送給大家,
出示古詩,指名讀,請學生講講意思。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交流)遺民的心情怎樣?詩人的心情怎樣?現(xiàn)在詩人快要去世了,還沒看到收復失地,他的心中感到無比的悲傷和渴望,現(xiàn)在我們一起讀一讀《示兒》,把他的這種情感讀出來。
五,總結全文
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被外族占領的中原土地和人民,還期盼著祖國的統(tǒng)一,他的愛國情懷深深的感動著我們,我們要學習他,做一個愛國的好少年。
六,作業(yè)
收集體現(xiàn)愛國情感的古詩,寫寫自己的感想,然后背一背。
板書: 示兒
悲 不見九州同
愛國
望 北定中原日
《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8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二
寧夏靈州 萬淑琴
教材: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二冊(人教版)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了解內容。
②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古詩。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初步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自學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
3、情感目標:
了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抒發(fā)的強烈愛國情感。
學習重點、難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抒發(fā)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學習準備:
搜集有關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資料。
學習方法:
讀中感知、感悟、體會。
學習安排: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開課
老師渲染氛圍:今天老師的心情非常沉重,因為有一首詩深深的打動了我的心。這首詩就是我國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在臨終時留給兒子的遺言。學生在老師渲染的氛圍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第一首《示兒》
1、自學。
①自由輕聲讀幾遍詩句,思考能讀懂詩中哪個詞語或詩句。
②再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讀詩,看又能讀懂哪些內容。
比如:a、可以結合文中注釋,抓住重點詞去讀詩。
b、也可以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資料去讀詩。
C、更可以同桌商量著去讀詩。
……
2、匯報。
告訴老師你讀懂了那些內容。
①學生交流讀懂的內容,教師鼓勵、點拔讀詩方法。
②結合學生的體會指導朗讀。
3、探究:
①引導再讀詩句,質疑。
②分小組討論,探究疑點。
③學生交流小組學習情況,教師相機指導、小結。
板書:
不見 示兒 九州同 告知
4、小結:是呵!詩人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勝利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呵!此時此刻,有誰不被感動呢?同學們,誰愿意用你自己體會到的感情來誦讀這首詩。
①學生結合自己體會到的情感練習有感情朗讀。
②背誦詩句。
過渡:我國有許多這樣偉大的愛國詩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稱為“詩圣”的愛國詩人杜甫,他一生憂國憂民,在聽到祖國重歸統(tǒng)一時,欣喜若狂,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投影顯示詩)
三、學習第二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讀詩:
自由多讀多體會,如果發(fā)現(xiàn)有不明白的詞句可以問同桌、前后排同學或老師。
2、學詩: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進一步學習這首歡快的詩。
比如:a、喜歡朗讀的同學可以練習表演讀,加上適當?shù)膭幼魅ンw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b、愛講故事的同學可以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與自己的體會練習描繪詩句的情景。
c、擅長表演的同學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練習表演。
d、如果還有更好的學習方法自然都可以試一試。
3、悟詩:
分別展示學習方法、結果、體會。
4、誦詩:
①放聲自由朗讀。
②帶上愉快的心情背詩。
四、總結。
1、建議學生通讀兩首詩,去探究兩首詩的異同。體會兩位詩人抒發(fā)感情之同,表達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師及時肯定,強調學習重、難點。
五、結課。
陸游流傳至今的詩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傳下來的也約1千4百多首,除了我們學過的,同學們下課后,還可以再去搜集、閱讀、品味、欣賞;另外建議我們班委可以設計一次《古詩朗頌會》或《古詩書法比賽》;比一比,看誰搜集的詩多;朗讀的最有感情,書法最漂亮。有興趣嗎?
附:板書設計
不見 示兒 九州同 告知
《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9
《示兒》教學設計二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shù):101
《示兒》教學設計二
《示兒》教案
教學要求:
1、 了解示兒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中抒發(fā)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 理解詩句,了解內容。
3、 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進行背誦和默寫。
4、 感悟詩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簡煉,講究節(jié)奏和韻律等。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
對作者所處時代背景的了解和認識。
教學準備: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
《滿江紅》一詩及譯文
教學過程:
一、 溫故而知新,背誦學過的古詩詞,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二、 開展文學常識競賽,了解作者概況及時代背景。
三、 學習新詩《示兒》
1、 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請同學自由讀一讀,說說是什么意思。
2、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3、 教師導語過渡,出示《示兒》
4、 自己讀一讀這首詩,把它讀正確,讀熟練。
5、 結合注釋和自己查閱的資料說一說這首詩講的是什么意思。
6、 學生逐句理解體會,教師指導朗讀。
7、 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既然是“萬事空”,為什么臨死還要叮囑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
8、 讀課外短文《示兒》。
9、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背誦。
10、練習在綜合本上寫一寫。
11、 在聽寫本上默寫,同位互相檢查,統(tǒng)計全對人數(shù)。
四、 課外延伸
朗讀岳飛的《滿江紅》
五、 布置作業(yè)
1、 賞讀另外一首陸游的愛國詩,和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
2、 學習歌曲《滿江紅》。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示兒)本文轉載
《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0
吟誦揣摩體會感情
——古詩《示兒》教學設計
重慶市梁平縣新盛鎮(zhèn)中心小學教師 譚仕榮
教學目標 :
1.思想認識: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情趣。
2.基礎知識:理解詞句意思,了解古詩敘述的內容。
教學重點:
吟誦古詩,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
想像詩歌內容,陶冶愛美情趣。
教學過程 :
一、溫故引新,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回憶李白寫的一首思念、牽掛故鄉(xiāng)的詩——《靜夜思》。
過渡語:我們今天學習宋代詩人陸游寫的一首牽掛祖國的詩。(板書課題:示兒)
2.提問:我們在第十一冊學了三首古詩,請回憶我們是從哪幾方面學習的?
引導學生回答,投影儀顯示本課學習目標:
①學習詞句意思,了解古詩內容;
②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詩題,介紹背景
1.讀題質疑。
①說說“示”的意思;(告訴、告知)
②問:根據(jù)題目引導學生答出:誰告訴兒子?告訴什么給兒子?為什么告訴兒子?
2.讀“預習”,簡介作者陸游和他當時寫這首詩的背景。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先聽老師范讀,學生再自由讀,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讓學生結合課本中的注釋,說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四、細讀全詩,理解內容
1.讀。學生默讀,把沒讀懂的字、詞寫在黑板上。
2.查。學生查字典、詞典討論解決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詞。
3.連。
①根據(jù)第一句中字、詞意思,說說這一句句意;
②學生根據(jù)說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紙上寫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學生向全班同學匯報句子意思。(老師點撥板書:心事、渴望)
4.疑。
①學生針對詩歌的字、詞、思想內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②老師引導討論解答學生提出的較難問題。
五、再現(xiàn)畫面,吟誦玩味
1.讀。熟讀全詩,讀好停頓、節(jié)奏、韻腳。
2.想。
①聽錄音機朗讀詩歌,學生閉目想像:陸游病危,但沒看到祖國統(tǒng)一而遺憾的情景;
②學生邊讀邊想。
1)學生看多媒體屏幕,邊聽邊想像,老師用舒緩的語氣和著優(yōu)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離開人世,可中原依然戰(zhàn)亂不止,金兵強盜為非作歹,濫殺無辜,百姓處在水生火熱之中……我們南宋軍隊應立即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但我要離開人間了,看不到我們的軍隊收復中原,看不到祖國統(tǒng)一,我死不瞑目哇!”
2)先聽老師范讀,再點名讀,最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要讀出老師描述的情感。
3.畫。
①用簡筆畫畫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談談簡筆畫的創(chuàng)意;
③學生自由讀,讀出畫畫時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師選出的較好圖畫,聽錄音機朗讀詩歌;
⑤全班齊讀,讀出渴望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板書:愛國)
4.背。在前面讀的基礎上試背。
六、練習延伸,落實目標
1.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一。
2.讀下面的短信,用詩填空。
中國臺灣小朋友:
中秋節(jié)好嗎?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邊散步,夕陽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時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兩句詩( )。夜晚,清幽的月光照進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輾轉反側,聯(lián)想到了李白寫的一首詩( )。
今天是中秋節(jié),家家戶戶團圓暢飲,我想到了香港、澳門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維的一句詩( )。香港、澳門回到了祖國懷抱,可你們遠離祖國母親,我們多么盼望你們早日回到祖國媽媽身邊!這里,我只好用陸游的一首詩( ),來表達我這時的感受。我深信:以后的中秋節(jié)我們會團圓的,這也是我們全體大陸小朋友的愿望!
歡迎到我們家鄉(xiāng)玩!
《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學習《示兒》,體會作者深厚的憂國之情。
2、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歌意境。
3、學會2個生字。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示兒》
課前:播放歌曲《滿江紅》. (出示:岳飛像并《滿江紅》詞)
一、激情導入
1、說岳飛,介紹時代背景
剛才你聽到的是岳飛的(《滿江紅》),說起岳飛,你可能比較熟悉,那么你知道岳飛生活在哪個朝代?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你熟悉那段歷史嗎?我這里有一份關于這段歷史的介紹: (課件出示 ,學生輕聲閱讀手頭資料)
北宋1127年,生活在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匈奴人,(就是我們在電視連續(xù)劇《射雕英雄傳》里看到的金國,)他們當時大舉南侵,攻陷了北宋的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把先皇宋徽宗、當時皇帝宋欽宗一齊俘虜?shù)奖狈饺ィ@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變”。之后,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小朝廷,歷史上稱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淮河就此成了宋、金兩國的分界線。可悲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上中原,收復失地,卻向金屈膝投降,只求保住半壁江山,就心滿意足了。
同學們,剛才你看了那段歷史的介紹,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2 、簡介陸游
是啊,當時岳飛等一批愛國志士,捶胸頓足,義憤填膺,他們紛紛起來為多災多難的祖國而呼喊、戰(zhàn)斗。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當時一位杰出的愛國詩人。
(出示陸游像)這就是詩人陸游,誰來簡單介紹一下?(學生介紹)
3、揭題,粗讀全詩
是啊,陸游是歷史上寫詩最多的詩人,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fā)政治抱負,表現(xiàn)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示兒》這首詩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囑咐。現(xiàn)在你知道題目“示兒”是什么意思嗎?(板書)《示兒》這首詩堪稱陸游詩中擲地有聲的壓卷之作。
二、粗知大意
1、正音、準確朗讀
這么好的詩,同學們想自己讀一讀這首詩嗎?
自由讀這首詩
(1) 自由地讀詩句,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強調生字讀音及組詞)
(2) 指名讀詩句;再齊讀詩句。
2、理解字詞
同學們,古詩文比起我們現(xiàn)代文是比較難懂,讀了以后你覺得哪幾個字詞比較難懂?(學生說,老師一一劃)
同學們,我們如何來理解這些字詞呢?(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借助詩下面的注釋,當然我們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辦法)下面就請各自學習吧,等會兒如果還有不懂,可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學生各自學習)
同學們,現(xiàn)在你明白這些字詞的意思了嗎?(一起討論)(像這樣書上沒有解釋的字詞,你可以自己在字的旁邊加上注釋,這也是理解詩句的好方法。)
檢查:元、但、悲、九州同、北定、乃翁(課件出示)
3、理解句意
了解字詞現(xiàn)在你能借助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了嗎?(自由說,指名說,同桌互說)
課件出示詩句意思
三、感悟詩情
知生平,悟詩情
·同學們,剛才我們借助注釋理解了詩句的大意,你是否覺得陸游這份遺囑有點特別——臨死前,不說別的家常話,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這是為什么呢?老師這里有一份詩人的生平介紹,相信你看了之后,會理解詩人當時的心情。(課件出示 ,學生輕聲閱讀手頭資料)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代杰出的詩人,也是詩史上最多產的詩人,今集存詩九千三百余首。陸游出生后三年就遇上了“靖康之變”,兒時的他備受流離遷徙的痛苦,且目睹了金兵強盜為非作歹,濫殺無辜,這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使他早在二十歲時就定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而南宋統(tǒng)治者向金人求得了暫時的安定后就縱情享樂,花天酒地,這更促使他念念不忘收復中原。為報仇雪恥,他曾從軍九年,“鐵馬秋風”,豪雄飛縱。以后雖多次復職做官,但由于他積極主張抗金,就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壓制和排斥而多次失去官職。可不管個人遭遇多么不幸,他始終為國家前途、人民命運擔憂。這位86歲的愛國詩人臨終時仍不忘祖國的統(tǒng)一、領士的完整。寫下了耀照千古的絕唱——《示兒》
· 應該怎么讀能充分表達詩人心情。聽錄音、學生讀
學生討論:體會詩情
·你體會到了詩人當時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從詩中哪些字體會而來?
體會詩中“悲”——不見九州同
“悲”中有“憤”——聯(lián)系時代背景
無限“渴望”——王師北定中原日
通過朗讀,在詩人的悲憤和渴望的心情中體會詩人的愛國之情。
朗讀訓練和默寫
是呵!詩人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勝利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啊!此時此刻,有誰不被感動呢?同學們,誰愿意用你自己體會到的感情來誦讀這首詩?
①學生結合自己體會到的情感練習有感情朗讀。師給學生配樂朗讀。
②生練習背誦詩句。
學生默寫詩句。
四、課外擴展和總結
擴展:
陸游是愛國詩人寫了許多的愛國詩詞,今天老師給你們推薦兩首:《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一)》(課件展示),請同學們自由讀讀。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難望王師又一年。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戊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總結:
同學們《示兒》是陸游一生的絕筆詩,也是表達詩人愛國熱情的絕唱。上課開始我們看到的岳飛的《滿江紅》也是一手千古名詞,不同的詩詞,同樣的是愛國心,忠貞如一的愛國之心,讓我們懷著陸游,懷著岳飛滿腔的愛國之情齊聲傳唱這千古名詞吧!
五、作業(yè):
1、學習了本課你們應該得到很多體會,展開你的想像假如你和陸游談話你會和他說什么呢?把你想對他說的話寫下來。
2、讀下面的短信,用詩填空。
中國臺灣小朋友:
中秋節(jié)好嗎?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邊散步,夕陽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時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兩句詩(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夜晚,清幽的月光照進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輾轉反側,聯(lián)想到了李白寫的一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詩)。
今天是中秋節(jié),家家戶戶團圓暢飲,我想到了香港、澳門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維的一句詩(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香港、澳門回到了祖國懷抱,可你們遠離祖國母親,我們多么盼望你們早日回到祖國媽媽身邊!這里,我只好用陸游的一首詩(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難望王師又一年),來表達我這時的感受。我深信:以后的中秋節(jié)我們會團圓的,這也是我們全體大陸小朋友的愿望!
歡迎到我們家鄉(xiāng)玩!
《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2
設計理念:
1、教學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語文教學,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人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再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機會,達到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理解課文的境界。
2、抓住古詩中的感情線索,體現(xiàn)古詩感情豐富的特點。
古詩乃作者情感抒發(fā)的產物,因此,抓住那些意蘊深刻的字詞,體會詩人的情感,體驗詩詞描述的意境。應該是古詩教學的重中之重。
3、把教材作為一種載體,用好教材,重視積累
新課標要求教師不要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把教材作為一種載體,帶領學生掌握方法,以點帶面,去遨游知識的海洋。
分析教材
古詩教學從小學低段就開始了,高年級出現(xiàn)古詩,在教學中應該把握教學的目標和定位呢?
我想,一是要注意對古詩知識點的歸類,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古漢語的言簡意豐的特點,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的熱愛。
二是要以一首古詩為切入點,以點帶面,讓學生了解一類古詩及他們的特點。第三,高段的古詩教學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詩的意境,體會詩人在古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和詩人及文本的對話。
《示兒》這首詩,詩人的感情豐富而深刻,陸游在古詩中除了抒發(fā)強烈的愛國之情以外,又有對南宋政權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對故土老百姓身為亡國奴,處在水深火熱中的擔憂和同情,以及對自己“壯志未酬”的遺憾……所以,引導學生走進陸游,走進古詩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應該作為本堂課學習的重點和線索。
另外,陸游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愛國詩篇,借此首詩可以讓學生復習、積累、學習,并且加深對陸游這個愛國詩人的認識。
教學方法
1.激發(fā)與詩詞內容相適應的情感,力求讓學生的情緒與詩詞產生共鳴。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營造感人的場景,回憶事物情境。只有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把他們帶入特定的境界之中,才有可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參與到學習中去。
2.古詩詞由于語言 精煉含蓄,要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理解字、詞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深刻含義。根據(jù)兒童的年齡特點,對凝煉含蓄的句子主要是把它們形象化。采用想象,把含蓄的古詩轉化成圖畫,音樂、故事,使學生易于接受。
3.把學生引入詩的意境。在學生理解句意、詩意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使詩詞所塑造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鮮明、栩栩如生的圖畫,使他們進入詩意境,從而得到美的陶熏。
4.加強朗讀吟誦。古詩詞音韻鏗鏘,節(jié)奏鮮明,通過反復朗讀吟誦有助于體會感情,進入詩的意境。這種效果是教師分析講解無法達到。
教學目標:
知識層面:1、通過自學掌握生字,理解詞意,了解詩的大意。
2、在理解古詩中字詞含義的過程中,初步了解古漢語中通假字的運用和古今字義的不同。
3、積累幾首陸游的愛國詩。
能力層面:1、能根據(jù)詩歌想象古詩的畫面
2、能把自己收集和積累的詩和大家交流。
情感層面:1、理解詩歌中詩人豐富而深刻的感情。2、激發(fā)學生對陸游的敬佩之情。3、引起學生對古代文化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對古代文化的喜愛。
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重點,領悟詩歌的意境是難點。
《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3
學生能走多遠——《示兒》教學案例簡析
一、案例背景: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讓學生深入閱讀文本,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這就成了閱讀深入教學的前提。這一步做得是否到位、扎實,是決定閱讀教學成敗的。做好這一步,學生才能心中有“本”。交流的時候,學生才能有根有據(jù)的思如泉涌。然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所思、所得、所感為依據(jù),確定教學的深入點,順學而導。而怎樣把學生的思維、情感、想象引向“深度”、 “廣度”和 “長度”,這就是教師引導的藝術了。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聽到類似這樣的問題:“這么深的問題,學生能理解嗎?能接受嗎?”;“新課標實施以后的語文課真的是越來越難上了,課文變深了,真擔心學生學不懂。”;“越到高年級,我就越感到力不從心了,有些課文自己讀一兩遍,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的中心。”......確實,這樣的話語會不斷縈繞在我們耳邊,這也確實反映了一個個實在而又嚴肅的問題。那么如何讓學生更快更深地理解文章的主題?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豐盈起來,走向遠方呢?我上了《示兒》后,眼前豁然一亮。現(xiàn)在把自己的教學片斷寫下來,或許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案例描述
《示兒》是浙版十一冊《古詩四首》中的第二首,此詩的作者陸游是宋朝的愛國詩人。這首詩是他躺在床上臨終的力作,也可以說是他的遺言。按照常人的思維方習慣,此刻人的心里想得最多的是什么呢?應該是自己個人及家庭的事情;應該想到的是自己就要永遠離開這個世界;應該是萬分痛苦,拉著親人的手,表現(xiàn)出害怕、緊張的神情……而事實卻相反,陸游并沒有想應該想的事,而是“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想到的是什么?惦記的是什么?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發(fā)現(xiàn),他當時唯一的牽掛就是“中原能否統(tǒng)一”。因此我們也很容易地感受到他那一顆強烈的愛國心。就這樣我憑著自己對本詩的理解,準備引導學生通過讀詩也理解到詩人的愛國心,就算實現(xiàn)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在課堂上發(fā)生的事情卻讓我意想不到,同時也為我打開了閱讀教學的另一扇窗戶。
當我講了作者作詩的背景,學生了解了詩的大意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讀著讀著,你們讀出了什么感受呢?于是就出現(xiàn)了如下的教學場景:
生1:我感受到陸游是 “愛國”的。
師:真了不起。你讀出了他的愛國。如果你們能結合具體的詩句,談自己的讀書所得,那就更好了。
生2:我知道了當時陸游十分的悲傷。因為“死去元知萬事空,單悲不見九州同”。他明知道人死后,什么都空了,但是卻沒有看到中原的統(tǒng)一,他內心十分的“悲”。
師:(驚喜狀)你的眼光真犀利,能從一個“悲”字讀出作者的心境是悲傷的。來你帶著這種感覺讀好這句話。
生2:聲情并茂地讀。
師:來,你們也像他的樣子抓住這個“悲”字再讀讀,或許你能讀出其他的什么味道呢?
生:生潛心會文。
[不一會兒小手如林,而且從舉手的同學的目光中,我分明感覺到,他們已經讀出了自己的味道,有種欲說的沖動。于是我就請他們各抒己見。]
生3:我讀出了“遺憾”。因為人要死是件可怕的事情,而陸游卻能坦然的面對。于是他說“死去元知萬事空”,可是卻又不能(一時語塞,但我已經被的回答所吸引,因此用鼓勵的目光注視著他,希望他能爆發(fā))……不能坦然的走,因為他遺憾沒有看到中原的統(tǒng)一。于是他說“但悲不見九州同”,因此他十分的 “悲”。
[我只是一點撥,讓他們結合詩句談自己的感受,他們就能說得如此之好,是我沒有想到的。可見學生的潛在的理解能力有點讓人不可捉摸。遺憾、悲傷等詞語在他們的話語中涓涓流出。這就給我?guī)砹松险n的信心,讓我也全心投入了,充滿了激情。]
師:(異常激動地)同學們鼓掌!
生:集體鼓掌,掌聲熱烈。
師:(深情地)你已經走進了作者的內心的世界了,抓一個“悲”字與前后文聯(lián)系著去理解,理解的如此之深(停一會)。同學們剛才你們聽到了嗎?振江同學說:人死了他都能坦然面對。現(xiàn)在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人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想得最多的應該是什么?
生4:想到自己不能活下去了,很害怕。
生5:想到自己的家人,交代他們一些……(一時語塞)。
師:(接過話茬)一些身后事情,對自己的家人提出寫要求。
生6:想到的應該是自己的事情。
師:是的,常人應該都是這樣的。同學們可我們的陸游卻在想什么?請同學們再用心去讀讀詩,好好體會體會。
生:自由讀詩,潛心思考。
生7:詩人沒有想到自己的事情,一心想到的是“中原沒有統(tǒng)一”,我是從“但悲不見九州同”,“家祭無忘告乃翁”讀出來的。
生8:詩人沒有想到自己,他牽掛的是“中原能否統(tǒng)一”,我也是從“但悲不見九州同” 讀出來的。
師:(興奮地)好一個“牽掛”。是的,詩人臨死時,還在在牽掛著自己的祖國,來我們一起來讀詩。(生讀詩)。
生9:我還知道,他不僅僅此時想到祖國,他就是死了以后,還要想著祖國。我是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讀出來的。
[我的心情越來越激動,被學生精彩的言語所深深吸引。學生都能想到陸游死以后還想著中原統(tǒng)一的事情。足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詩,充分地尊重他們,他們往往能一語驚人的。]
師:(激動地)你理解的真深。就是死了以后,在九泉之下還想著自己的祖國。你已經看到了作者的心了。你能把這種牽掛讀好嗎?
生:生深情地讀詩。
師:(小結)人之將死,想到的不是自己,即使死后在九泉之下想到仍然不是自己,這就是詩人陸游。我們就帶著這份理解再讀此詩。(生讀詩,這味道就出來了。)
師:讀著讀著,你終于認識了一個怎樣的陸游呢?
生10:愛國的。
生11:愛國的。
生12:愛國的。
生13:愛國的。
[此時此刻我非常的滿意,因為我理解到的,學生也理解到了。為了豐富作者的形象,提升學生的情感,我補充了他們上個學期學過的陸游的一首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陸游的愛國心,他的愛國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根深蒂固的。這詩是陸游68歲時寫的,離寫《示兒》已有了17年了。整整的這么多年他一直盼望中原的統(tǒng)一。于是我出示這首,讓學生好好讀一遍,讀后,讓他們聯(lián)系《示兒》談談,自己對陸游是否有新的認識。就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了我意想不到的事情,讓我的眼前一亮。]
師:(出示《示兒》)請同學們把這兩首詩連起來讀一讀,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這樣做的目的,我只是想讓他們進一步了解陸游的愛國心,加深對陸游的理解,讓他的形象在同學們的心中更高大一些]
生:學生自由讀詩。
生1:陸游一直牽掛著中原的統(tǒng)一,我從“難忘王師又一年”中看出來的,他是盼了一年有一年,一直盼到死。
生2:我想,陸游他為國憂而憂,直到死還牽掛著中原的統(tǒng)一的事情。
學生的舉手十分積極,似乎有許多話要說。我想,大概同學們已被陸游的這份情感動了。
生3:不僅到死,而是死了以后都希望祖國統(tǒng)一。
……
師:(滿意地)同學門理解的真好,我們把這兩首詩連起來讀一遍,記住這位了不起的詩人。
生:齊讀這兩首詩歌。
正當我準備結束次課時,有一位學生高舉雙手,滿臉通紅,而且雙眼放著光芒,似乎找到了新大陸,于是請談講他的發(fā)現(xiàn)。
生4:我還從兩首詩中讀出陸游的一種信念(或許由于緊張,張大嘴巴,卻說不出話來)
此時教室里安靜極了,都被他的獨到見解所吸引。我和同學們都等著,希望他能繼續(xù)往下講。
生4:(接著說)從“南望王師又一年到家祭無忘告乃翁”,我明白了他一直相信中原能夠統(tǒng)一的,這是一種堅定的信念……
[沒有等學生說完,我就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學生也跟著鼓起掌來。教室里一時掌聲四起,久久不能平息。]
師:(豎起大拇指)你與眾不同,發(fā)現(xiàn)了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信念”,是的,是“信念”讓他相信中原能夠統(tǒng)一的。
或許受到了他的影響,同學們又熱情高漲,發(fā)表了一個個精彩的言論。
生5:我知道了,他一直盼,一年又一年地盼,盼到死,都相信中原能統(tǒng)一。到底是什么在支撐他呢?是堅定不移的信念。
……
師:(發(fā)自內心的佩服)謝謝同學們,你們的發(fā)言,讓老師重新認識了陸游。他是個愛國的詩人,愛國愛到骨子里,愛到靈魂的人。而且這種愛國的。還伴隨著相信自己祖國的堅定信念愛國。來,我們再來感受陸游那課與眾不同的愛國心吧。
生:深情地齊讀這兩首詩。
[說真的,當時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為陸游,更為我的學生們。學生們竟然能理解地這么深,是我備課時沒有想到的。堅定信念!那是什么樣的詞語?靜下心來,仔細想,用在陸游身上最恰當不過了。到此時此刻我才驚嘆于學生潛在的理解能力!]
三、問題討論:
回到辦公室,我的心情仍然無法平靜。耳邊的話語又不斷地響著:“這么深的問題,學生能理解嗎?能接受嗎?”;“新課標實施以后的語文課真的是越來越難上了,課文變深了,真擔心學生學不懂。”……以上的教學片斷中,能否發(fā)現(xiàn)學生的無限潛能了呢?擔心學生不理解,學不懂,是否有點兒真正的杞人憂天了?換句話是否可以說,充分相信學生,就能在課堂上產生奇跡呢?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
四、案例反思
靜下心來思考以上的案例,使我對閱讀教學的認識深了一步,也讓我明白了不要擔心學生們學不好,學不懂。因為他們能走得很遠很遠,遠到老師都沒有辦法走到的地方。那么怎樣讓他們走得多更遠呢?以上的案例給了我許多啟示:
(一)、寬松的、平等的課堂氛圍,是學生走向遠方的保證。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我們的課堂中,必須營造一個師生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他們學習的合作伙伴,是與他們一起學習,是與他們平等的。只有老師心中明白這點,寬松的、自由的氛圍自然就形成了。然后,師生的平等對話才能順利進行,學生才敢大膽地邁出第一步,作好“走向遠方”的準備。我以上的教學片段中,就有許多這樣地方:
生3:我讀出了“遺憾”。因為人要死是件可怕的事情,而陸游卻能坦然的面對。于是他說“死去元知萬事空”,可是卻又不能(一時語塞,但我已經被的回答所吸引,因此用鼓勵的目光注視著他,希望他能爆發(fā))……不能坦然的走,因為他遺憾沒有看到中原的統(tǒng)一。于是他說“但悲不見九州同”,因此他十分的 “悲”。
師:(異常激動地)同學們鼓掌!
生:集體鼓掌,掌聲熱烈。
師:(發(fā)自內心的佩服)謝謝同學們,你們的發(fā)言,讓老師重新認識了陸游。他是個愛國的詩人,愛國愛到骨子里,愛到靈魂的人。而且這種愛國的。還伴隨著相信自己祖國的堅定信念愛國。來,我們再來感受陸游那課與眾不同的愛國心吧。
……
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種輕松的、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發(fā)言是積極的。也唯有如此,學生才能“越雷池一步”,才敢向遠方走去。
(二)、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才能“越走越遠”。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就給我們的閱讀教學指明了方向,閱讀教學的第一步就讓學生充分的接觸文本,先讓學生自己心中有“本”,然后再與自己以往經驗,以往的知識板塊相連接,從而產生新的,獨到的感受、體驗與理解。這一步做好了,學生的獨到的見解就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如:
當我講了做詩的背景,學生了解了詩的大意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讀著讀著,你們讀出了什么感受呢?于是就出現(xiàn)了如下的教學場景:
生1:我感受到陸游是 “愛國”的。
師:真了不起。你讀出了他的愛國。如果你們能結合具體的詩句,談自己的讀書所得,那就更好了。
師:(驚喜狀)你的眼光真犀利,能從一個“悲”字讀出作者的心境是悲傷的。來你帶著這種感覺讀好這句話。
生2:聲情并茂地讀。
師:來,你們也像他的樣子抓住這個“悲”字再讀讀,或許你能讀出其他的什么味道呢?
生:生潛心會文。
師:(出示《示兒》)請同學們把這兩首詩連起來讀一讀,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學生自由讀詩。
生1:陸游一直牽掛著中原的統(tǒng)一,我從“難忘王師又一年”中看出來的,他是盼了一年有一年,一直盼到死。
生2:我想,陸游他為國憂而憂,直到死還牽掛著中原的統(tǒng)一的事情。
學生的舉手十分積極,似乎有許多話要說。我想,大概同學們已被陸游的這份情感動了。
生3:不僅到死,而是死了以后都希望祖國統(tǒng)一。
……
學生一連串的精彩的發(fā)言,無不建立在自瀆自悟的基礎上的。我化了很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目的就是讓他們先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然后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自個而“漸走漸遠”。
(三)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他們就能到“他們的最遠點”。
從以上的教學過程中,我明顯地感受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怪不得竇桂梅老師曾說過:老師能走多遠,學生就能走多遠。其實還可以加一句,有時學生走到的我們老師不一定走到。到課堂的最后階段,學生竟然理解到“陸游有堅定的信念,相信中原一定能統(tǒng)一,正是這信念支撐著他走過這么多苦難的歲月”。備課的時候我是沒有想到的。可見,相信他們的能力,他們就能走到老師也走不到的地方。
最后,讓我想起了一首詩,叫《借他們一艘船》,是這樣寫的:“借他們一艘船/他們能到達天邊/借他們一塊卵石/他們會用它造一座山/借他們幾個動詞/讓他們編他們的圣經//借他們幾支畫筆/讓他們畫一個天空/可要是你不相信/那就給他們適度的自由吧/他們會建造一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