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螳螂捕蟬》教學實錄(通用13篇)
薛法根《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1
薛法根《螳螂捕蟬》(第二教時)教學實錄
師:先請同學們聽寫四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每組四個詞,同學們要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四個詞之間有什么聯系。
。ɡ蠋熞来文钏慕M詞,每組只念一遍:
(1)蟬 悠閑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
。3)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 瞄準)
同學們聽寫得很認真,老師獎勵大家一組詞(學生都開心地笑了): 不堪設想 隱伏著禍患 恍然大悟
師:現在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出示的詞語,自己批閱,全對的打個“☆”。(學生對照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教師將幾位同學的聽寫作業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扼要地評點。)
師:春秋時期,吳王不聽眾大臣的勸阻,執意攻打楚國。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靈機一動,對吳王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一聽便打消了伐楚的念頭。這是怎樣一件事呢?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待會兒請你來講這個故事。
。ɡ蠋熯呏v故事,邊出示圖畫和剛才學生聽寫的五組詞語。)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師:同學們聽得很專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內容都記住了。不過,為了讓大家講得更好,老師還是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圖,自己來練講一遍,盡可能地用上剛才聽寫的幾組詞語。(學生大聲地練講故事。)
師:現在誰愿意來講這個故事?(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
生: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閑地唱著歌,自由自在地吮吸著甘露……
師:(驚喜地)你們聽出些什么來了嗎?
生:她加上了一些詞,聽起來更生動了。
師: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動聽了?磥,你很有文學細胞。(眾笑)
生:然而蟬萬萬沒想到死亡正向它*近。一只螳螂正拱著身子,悄悄地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師:真是太緊張啦!好聽。ū娦Γ
生:那螳螂也沒想到有只黃雀正站在它的身后。黃雀伸長脖子,滿心歡喜地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
師:你們聽出什么來了嗎?
生:少年應該站在樹下,而不是黃雀的背后。
師:你聽得真仔細!能站在黃雀背后的是超人。(眾大笑)
生: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早已在樹下看得一清二楚,拿著彈弓,正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根本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師:故事聽完了。誰來評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
生:她講得很流利、很生動。特別是加上一些描寫,聽起來更有緊張感。(師指指聽寫的詞語。)
生:她還能將聽寫過的幾組詞語都恰當地用在故事里了。
師:(上前握住那位同學的手)非常感謝你!你讓我們享受了一個美妙的故事。(生鼓掌)誰還愿意讓大家享受一番?
生:(講得也很生動,略。)
師:這個故事就叫——
生:(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師: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這個故事勸說吳王的呢?讓我們再來完整地讀一讀這個故事。
(教師讓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后指名朗讀。學生讀得極有感情。略)
師:故事的結尾說吳王恍然大悟,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
生:就是一下子全明白過來的意思。
師:吳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請你聯系上文想一想。(生不約而同地讀第一節。)
生:吳王從這個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國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沒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
師:(鼓勵地)這里用逗號,請講下去。
生:如果其他諸位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師:(接話)國破家亡!
生:吳王明白了大臣們的勸說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覺得吳王還是一個明君。
師:明白事理、改正錯誤的大王還是個好大王嘛。ū娦Γ
師:寫到這兒,你還有什么問題?
生:少年所講的事在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吳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生:吳王沒有聽大臣們的勸告,為什么會聽那個少年的話?
師:這兩個問題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認真讀讀課文的第三小節和最后兩段話,你就會明白的。老師現在想到這么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
生: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再勸說就殺誰。少年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這個故事,用意就是勸說吳王,吳王一定不會聽的。
生:那樣做會使吳王覺得很沒面子,一生氣會把少年殺掉的。
生:如果在大臣們面前講這個故事,吳王一定不會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以為是少年編出來的,就不會想到故事中的道理。
生:那少年在花園里一連站了三天,為的就是等吳王。少年裝出打鳥的樣子,是讓吳王相信(螳螂捕蟬)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這樣,少年就可以通過講這個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師:少年表面上是講趣事,實際上是——
生: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
生: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
師: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
生:(紛紛搶答)智勸、巧勸。
師: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生議論紛紛,躍躍欲試。)那好,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學生紛紛演練起來。)
師:(請兩位同學上臺)你們兩個是演員,誰是導演?
生:老師。
師:今天請大家當導演(生興奮地笑),給這兩位演員導一導表演的動作、說話的語氣,好嗎?
生:少年在稟報大王時,要做這樣的動作。(生演低頭、下跪、抱拳的稟報姿勢。)
師:你還挺專業的嘛。ū娦Γ▽ρ萆倌甑耐瑢W)你來學一學。
生:吳王夸獎時可以翹起大拇指,恍然大悟時可以捋一捋胡子,裝作思考的樣子。(生邊說邊演,生鼓掌。)
師:又導又演,名副其實的導演!
生:少年在講故事時可以指著一棵樹講,這樣更逼真。
生:(略)
師:現在讓這兩位同學到一邊去練一練。我們還得準備準備。演戲要有個旁白,也就是畫外音,把那些在舞臺上沒法布置出來、演出來的景呀、物呀作一個旁白,來一點說明。吳王花園早晨的情景怎么樣呢?文中沒寫,現在就請各位導演即興寫一段話,誰寫得快、寫得好,就用誰的。(生紛紛動筆寫。)
。ɡ蠋熯x擇其中一位同學來作旁白,開始表演。)
生:清晨,朝霞映紅了吳王花園。郁郁蔥蔥的樹木、五顏六色的鮮花都被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幾只黃雀躲在樹叢里歡快地鳴叫著。這時,一位手拿彈弓的少年,正在花園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時地朝吳王的寢宮東張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卻又裝出一付專心打鳥的樣子。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他也渾然不知。這時……(學生開始上場表演。略)
師:看了你們的表演,我想中國電影拿奧斯卡金像獎的日子真的不遠了!(眾大笑)
薛法根《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2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1、教學目標明確,設計合理,環節緊湊。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安排不是隨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并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連貫性。基于以上的解讀分析和目標確立,我對教材作了重組:首先直奔故事內容,領悟“螳螂捕蟬”寓意,作前置式處理;隨即通過“恍然大悟”,從吳王的轉變中彰顯寓言之意;接著濃墨重彩研讀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吳王第二天上朝所說的話為契機,合理重組課文,將課后的復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訓練著。
2、抓住重點詞語,品讀課文,把握教材。如:將“恍然大悟”作為第二板塊教學的著眼點,理解詞義后,這時候老師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少年說這么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說一句話,哪一句?(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請學生品讀,加深鞏固。
3、重視朗讀。“三分文章七分念”。 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朗讀教學的指導,采用多種形式的讀,我請學生多次讀課文。“吳王還明白了什么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讀有助于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還教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聯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獲?學生通過讀書、思考,感悟文本。
4、善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吳王第二天上朝,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并且滲透復述故事。怎樣讓復述的訓練落到實處,怎樣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掌握內容梗概有效復述呢?我通過這樣的填空將教學延伸,給想象和復述提供了堅實的生長點和有力的支撐
。1)由少年勸說吳王的巧妙,請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若要說服別人,也當注意什么?(方式的委婉)教學的結尾處,我給學生留了一道填空題:再次上朝,吳王會怎么說?
。2)(出示)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墒亲蛉,本王到后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講述了 。故事是這樣的 。聽了這個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啟發: ,故本王決定 。
5、以聽寫詞語、聽故事和復述故事入手,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雖然本節課很多方面做得較好,但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引導學生復述故事時,時間還是用的較多了;學生的全面參與性還不夠,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完整表達。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待改進。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即將被身后的黃雀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為“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生對于寓言這種體裁并不陌生,但他們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體會蘊含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形象的故事情節,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探究其中蘊含的道理,從而深刻地體會到少年巧妙勸說中顯露出的驚人的機智與高超的謀略。在教學設計上著重體現以下兩點:一是體現合作式學習。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練習復述課文,小組合作,互講互評;二是體現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即在學生感到迷惘或是思維進入死胡同時,及時撥云見日,讓學生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暢快。
下面例舉課堂實錄一個片斷:
師:這位少年每天拿著彈弓到花園里轉悠,一連三個早晨,露水打濕了他的衣服和鞋子都毫不介意,這是為什么?
生1:他在尋找獵物。
生2:不對,我覺得他是在尋找機會,好接近吳王。
師:理由呢?
生2:他聽了大臣們的議論之后,才來花園里轉悠,說明他正想辦法要解決勸說吳王的問題。
師:有道理。大家贊成嗎?
生3:贊成。我認為他是在故意引起吳王的注意。不然為什么連續去了三天呢?
師:他打著鳥了嗎?他講給吳王的故事是親眼看見的嗎?
生1:是親眼看見的,不然怎么會講得那么詳細?
生2:不是真的,我認為他早已想好了對策,只是想借這個故事來勸說吳王。
生3:我也贊成不是真的,你想樹那么高,樹葉又密,他哪能對螳螂捕蟬看得那么清呢?
師:有道理,誰還說?
生4:我認為他或許以前見過,現在用他來說服吳王,更能表現出少年驚人的機智與謀略。
師:理解得相當深刻。他的做法妙在哪兒呢?
生1:吳王已下了決心,但他卻說服了吳王。
生2:他不但說服了吳王,而且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七嘴八舌地爭辯著,議論著,不覺已到下課,仍意猶未盡。
教學反思: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一定要提綱挈領地提出問題,引領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把問題不斷引向深入。如本文內容淺顯明白,但學生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認為少年真的碰到這樣的事,恰好用來說服吳王,這樣就不能夠充分表現出少年的機智與謀略。這時就需要教師把握契機,提出問題,引領學生去探究。比較人教版與蘇教版小語教材,我感覺蘇教版對學生的總體要求較低,而且要求不明確,這實際是給教師留下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但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學生的學習流于形式,一無所獲。這就更需要我們教師吃透教材,并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挖掘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使學生不僅獲得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得到閱讀理解能力的不斷提升。
薛法根《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3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九
作者:揚中市實驗小學 陸智華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7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九
執教:揚中市實驗小學 陸智華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咱們要上的課文是——螳螂捕蟬,(教師板書課題)這兩個字是形聲字,同學們已經能根據聲旁準確地讀出讀音了,咱們大聲地念念它,好嗎?讀“螳螂”二字——齊讀課題
過渡:螳螂捕蟬是個有趣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中蘊藏著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嗎?
二、自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1、輕輕地打開課本,認真地讀讀課文,碰到生字,對照著文后的生字表認認、記記,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了。讀完后啊,試著用簡要的話來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件出示:認真地讀讀課文,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完后,試著用簡要的話來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教師巡視指導。
3、評價學生朗讀情況:剛才,老師巡視了一番,發現咱們六( )的同學讀書可認真啦!想必,你們對課文內容一定有所了解了吧?
4、指名學生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們的反對,但吳王固執己見,決心已下,不容勸說。在大臣們無可奈何的情況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吳王,使吳王恍然大悟,從而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指名兩生說,第一生說完后要給予明確地肯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一定要說出“固執”和“恍然大悟”兩詞)
評價過渡:同學們真了不起,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能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了。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教師手指文字,敘述:你們看,起初,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是極力勸阻,認為這樣做的后果會——不堪設想(著重號點出),你怎樣理解“不堪設想”呢?(不敢去想象,說明后果非常之嚴重!)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設想的后果嗎?(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將造成國破家亡,妻離子散)是啊,盡管后果這么嚴重,可吳王卻固執己見,(著重號點出“固執”)你又怎樣理解“固執”呢?——堅持自己的觀點,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并且他還說——引讀“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讀好嗎?自己去練練,爭取讀出自己的感受。ㄗ杂删氉x——指名讀、評——齊讀)
。ǘ┑谑匀欢
如此固執的吳王后來是——呈現文字——恍然大悟(著重號點出)最后,打消(著重號點出)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ㄈ┵|疑
把這兩段話連起來讀讀,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問號問出來?
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說服不了吳王,而一個少年卻能?
為什么吳王起初是固執不已,而后來卻恍然大悟,從而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如果學生問這樣的問題,教師要引導他從這兩段文字中尋找答案——聽了少年的這番話。)
少年的這番話是什么樣的話?(“這番話”下加——和?)
這位少年的一番話中究竟蘊藏著怎樣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評價過渡: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沒有問題的學習不叫真正的學習!”看來啊,同學們真的會學習,真的會思考!
四、學習“螳螂捕蟬”的故事
1、那么,少年的這番話究竟是怎樣的一番話呢?(出示9、10、11自然段)
2、指名學生讀文字,其他同學思考:少年的這番話告訴了我們什么?
3、指名學生說(螳螂捕蟬的故事)是的,它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
4、出示自學要求:認真地、反復地讀讀這個故事,邊讀邊想象,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出示關鍵詞語的著重號: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拱著身子、舉起前爪、伸長脖子、瞄準)爭取把這個故事繪聲繪色地講出來。
5、學生讀、自由練說
6、出示圖片:為了便于同學們更好地講述這個故事,蘇老師給你們提供了這樣一幅插圖,對照著插圖,同座位的同學互相說說。
7、指名兩生說。
8、原先固執的吳王就是聽了這樣一個故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出來,將“這番話”下的——加?舍去)才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9、那么,究竟這個故事蘊藏著怎樣的道理呢?(指名說)
10、出示9——11自然段,在“它們……禍患呢!”下出現下劃線。齊讀這句話
9、出示:此刻的吳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
。
12、是啊,正是因為少年的那番話,才使吳王悟出了如此重要的道理,實際上,這個道理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借鑒的。
13、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五、評析少年形象
1、同學們,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一位少年,一位與我們同齡的少年,他做出了許多大臣們不能做到的事情,你佩服嗎?
2、你為什么佩服他呢?出示:認真得讀讀課文的2——11自然段,細細地品位文中描寫少年的詞句,然后寫一段話來表達你對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友情提醒:一定要結合文中的語句來寫,要寫得有理有據,如果能結合以前所學的課文和生活經驗來寫就更好啦!
3、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評析
你的敘述方法老師很欣賞,你用了總分的句式把自己對這位少年的印象說得有條有理。
有人說,三分文章七分讀,……
你不僅用了文章中的語句,還結合了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真不錯!
……
六、課堂小結
多么了不起的少年!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事情,也要向這位少年學習,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也耐人尋味,它所蘊涵的道理我們也要牢記: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隱患。
七、作業布置
課文學到這兒,你們想不想把這篇課文的故事情景表演出來?(想)那好,這個工作留給你們課后去精心準備,呆會兒,我去建議你們的語文老師利用下節語文課展示你們的準備成果,好嗎?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薛法根《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4
10、螳螂捕蟬
學什么
熟讀課文,憑借語言文字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忘記身邊隱患的道理。
怎樣學
想一想,為什么吳王聽了少年的話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測一測
一、辨字組詞
捕( ) 虛( ) 供( ) 渦( )
鋪( ) 虎( ) 拱( ) 禍( )
輔( ) 慮( ) 洪( ) 鍋( )
待( ) 侯( ) 仔( ) 啄( )
侍( ) 候( ) 籽( ) 琢( )
二、給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選擇恰當的解釋。
死:①失去生命 ②不顧性命 ③表示堅決裂 ④不活動,不靈活
1、吳王已住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 ( )
2、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 )
3、這條溝多年沒有人清理,曾經嘩嘩直流的水成了死水。 ( )
4、戰士們個個滿腔熱血,希望同對岸的敵人決一死戰。 ( )
轉:①旋動、改換方向 ②不直接地 ③圍繞中心旋動 ④量詞、繞圈
1、這件衣物我不敢當面給她,請你幫我轉達給好好嗎? ( )
2、瞧,這輛車的輪子轉得可真快,我猜有時速120公里吧! ( )
3、只見小張轉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他真的生氣了。 ( )
4、是誰讓你把這條繩子轉那么多圈的?都快解不開了。 ( )
再提高
一、在生活中你遇見或聽說過類似寓言中的事情嗎?舉例談談你對此有何看法
二、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孟母三遷
孟子名叫孟軻(kē),是戰國時期的大教育家。他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在歷史上有“亞圣”的稱號。
孟子的父親去世很早,對盂子的教育,可費了他母親不少心血。
孟子五歲時,跟他母親住在城外公墓的旁邊。這里經常有人送葬(zàng)、筑墳、祭(jì)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遠遠地看熱鬧,時間一長,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戲:用泥巴做棺材,再做個泥人放在里面,兩個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幾個跟在后面器,咿咿(yī)唔唔地唱起喪歌……孟子的母親看到他們的這種游戲,心里很發愁:這可怎么得了,將來能成個什么樣的人哪!于是,決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來了,在一個市場的旁邊。市場可熱鬧了□從早到晚□人來人往□買的□賣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糧食□蔬菜□水果□器皿(mǐn)□魚□肉□各種東西都有。孟子高興極了,成天在人群里轉來轉去,騙人的、打架的、偷東西的、投機取巧的,什么樣的新鮮事他都看到了。沒過幾天,孟子對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親見況心里又很難過:孩子成天不學好,可怎么得了,將來會變壞的。于是,決定再搬家。
這次孟子的家搬到學堂旁邊,他漸漸地對學堂發生了興趣。每天看到學生很早就來上學,見了老師還鞠躬(jū gōng)。有時,教師領著學生演習種禮節和儀式,孟子看會了,也就跟著做起來,見了老師便鞠躬。學生學習禮節和儀式,他就模仿;學生唱歌,他也跟著唱……孟子成了一個彬(bīn)彬有禮的兒童了。
孟子的母親看到兒子的進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解釋下列詞語。
、偾椴蛔越
②彬彬有禮:
2、填空。
①中國古代有兩個很有名的大學問家、教育家、人稱“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孟”指的是 ,名叫 。
②孟子總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3、按要求改寫句子。
什么樣的新鮮事他都看到了。
、俑某伞鞍选弊志洌
、诟某伞氨弧弊志洌
4、給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標題。
5、句子中的“……”表示的意思一樣嗎?(是,否)表示的是
6、在“口”處補充上適當的標點符號。
7、孟母( )一再搬家,( )怕孟子受外界影響,學壞了。(填關聯詞)
8、“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轉來轉去、騙人的、打架的、偷東西的、投機取巧的,什么樣新鮮事他都看到了。”這句話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請根據句式特點,仿寫一句話:
9、從“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 。
薛法根《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5
[課題]國標本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10課 螳螂捕蟬
[教材簡析]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戰國•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從人物對話入手敘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們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文章前后照應,從開頭的吳王有意攻打楚國,到結尾的“恍然大悟”,一脈相承,一線貫通,構成了有機整體。
[第一課時目標預設]
1、以檢查的方式指導學生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系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課題,抓住人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指導學生進行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
[第一課時重點、難點]
通過聽、說、讀、寫、演等語文實踐訓練,激發進一步探究“少年為什么能使固執的吳王改變主意”的興趣。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學習是一個綜合的實踐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一是要突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以學生質疑解疑為主線,穿插聽、說、讀、寫、演等語文實踐訓練;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與文本對話,理解語言,表演情節,形成一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開放的,有生命的語文課堂;三是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參與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重點句段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由讀到演,由演到說,由說到寫,因勢利導,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設計思路]
激趣導入——掌握生字——整體感知——了解起起因、結果——引發探究——回歸整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 你能看出圖片是什么動物?(螳螂 蟬)
(1)請用手指跟著老師一起書寫“螳螂”“蟬”這三個字(都是課后生字)
(2)螳螂是什么?(昆蟲、益蟲)螳螂這兩個字有什么特點?(形聲字)像這樣的字還有很多,舉例:蜻蜓。你們也找找看?(螞蟻、蝴蝶、螞蚱、蚱蜢)
有些動物的名稱中有蟲旁,但不是昆蟲,舉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4)“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是一個八字成語?伞扼氩断s》這篇文章卻是一則寓言故事。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5)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個特點——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相信學了課文,同學們一定會深刻領會到的。
二、通讀課文,掌握生字。
。ㄒ唬┳詫W課文,初步整體感知全文。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學習課文。
出示學習要求:(大屏幕)
1、先自個兒讀。
(1)自己學習生字新詞,掌握形音義。
(2)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對每句話,每個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賽讀,挑一段自己感覺最難讀或讀得最好的內容,考考同桌,比比誰讀得好。
學生根據要求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二)學后交流學習情況。
1、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指名認讀后齊讀。
諸侯國 稟報 固執 毫不介意 不堪設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隱伏禍患 勸阻
2、文章中還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讀準嗎?
處死 打著鳥 轉來轉去 彈弓 大王 乘虛而入 舉起前爪 露水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到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認真地讀,邊讀邊想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分節次開火車讀課文)
2、誰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來說一說嗎?
四、細讀課文,了解起因。
1、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吳王想攻打楚國。課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這個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從讀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吳王是位暴君 相機出示句子 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固執”是什么意思?找近義詞法理解,可以理解為——頑固
(2)你能否講講吳王怎么樣,才叫固執?
。3)學學這位暴君的樣子,表演朗讀,后全班一起來學一學。
薛法根《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6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蟬》是一種嵌套結構的課文,即大故事里還套著一個小故事。它講述了一個少年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寓言說服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的故事,說明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后隱患的道理,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結構給教者帶來挑戰:兩個故事是怎樣的關系?如何處理這種關系。為此,我深入鉆研文本,從學生最近發展區考慮起,將本篇課文進行了三個層面的解讀:
第一,“螳螂捕蟬”的寓意;第二,吳王從寓言中明白的現實意義;第三,通過吳王前后的態度對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這篇課文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文本。語文猶如人文宇宙中承載生命訊息的一艘小船,教師能在文本背后這個意義世界走得遠些,學生就能跟得遠些。語文課程作為母語教學,其設置目的不只是為了掌握一種工具,它是要培養具有我們民族的行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細閱讀了這篇課文,發現嵌套的兩個故事之中蘊藏著人類社會交往的交際法則(在當時是君臣之間的交往法則)。吳王乃一國之君,且獨斷固執,少年是用什么樣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具有謀略意義上的勸說呢?這是一個難點。當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現實生活時,不難發現,它有利于指導學生如何掌握語言這一工具與別人溝通交流,這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縱觀六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水平不太高,技能技巧也有待進一步訓練。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課題,抓住人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指導學生進行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掌握“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含義。(為什么要正確、流利地朗讀?因為讀是語文的基礎,是理解的根本。課題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利用課題幫助學生梳理并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是盡快走進文本的一個有效途徑。)
2、通過對文本語言材料的閱讀,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怎么明白?抓住這個故事的內容和它的語句的內在聯系,進行朗讀、分析、理解。)
3、掌握“思前想后”的讀書法,學會一種婉轉的語言表達方式。(通過語言文字來認識這是一位機智勇敢愛國的少年。)
其中目標1是教學的重點,目標2、3是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安排不是隨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并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連貫性。基于以上的解讀分析和目標確立,我對教材作了重組:首先直奔故事內容,領悟“螳螂捕蟬”寓意,作前置式處理;隨即通過“恍然大悟”,從吳王的轉變中彰顯寓言之意;接著濃墨重彩研讀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吳王第二天上朝所說的話為契機,合理重組課文,將課后的復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訓練著。
(一)直奔故事內容,領悟寓意。
教學伊始,我便通過聽寫詞語進行字詞的檢查,然后出示聽寫的詞語,請學生自批核對并用上聽寫的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語。這樣,學生很快對課文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本文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是一個表象,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接著引導學生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學生朗讀這兩個自然段,并把這兩個自然段綜合起來說。借板書畫一個關系鏈:蟬——螳螂——黃雀——少年。在這個關系鏈中,蟬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我以蟬為主要研讀對象,帶領學生悟寓言之意。從兩方面入手,扣著“一心只顧著”和“沒顧到”讓學生關注并體會。從“一心只顧著”感受蟬的“自由自在”“悠閑”。而其它幾個具體對象由于比較類似而可以一筆帶過,不再進行細讀處理。關鍵抓住內容與寓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閱讀,比如進行分角色朗讀,引導學生注意語氣的轉換。既而,再抓住“沒顧到”這個詞,讓學生說說蟬、螳螂、黃雀身后隱伏的禍患分別是什么,進一步感悟寓意。課文的中心來自于內容,內容來自于文字,中心、內容和文字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ǘ┳プ“恍然大悟”,認識吳王態度的轉變。
簡單對話后,出示“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將“恍然大悟”作為第二板塊教學的著眼點,理解詞義后,這時候老師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少年說這么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說一句話。哪一句?(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請學生齊讀,加深鞏固。
“三分文章七分念”。到這里,我請學生再次讀課文。“吳王還明白了什么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讀有助于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教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聯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獲?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得出:
1、吳王明白了少年說的意思,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處境實際與寓言故事中的蟬、螳螂和黃雀相差無幾,自己也是這個關系鏈中的一員。怎么得到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學生很快找到了這一自然段中大臣們勸說吳王的話,再引導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扣住“處死”一詞體會吳王當時的固執。
2、吳王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決斷,最終“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再次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正是這句含義深刻的總結語驚醒了吳王,促使吳王恍然大悟,明白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貫通!
。ㄈ┰俅窝凶x課本,認識少年的機智勇敢。
誠如前面所說,語文課堂是人的課堂,是文化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怎么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少年的機智勇敢呢?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從好的來講是用心良苦,從壞的來說則叫居心叵測。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全在吳王一念之間。那么吳王會怎么處置少年呢?從結果可以推想應該不會處罰。同樣是勸,為什么少年成功了而大臣們卻沒有成功呢?
促成矛盾沖突,是學生思維推進的有效方式。這個問題故事里沒有揭示,但生活中卻十分需要。學生通過討論和交流,將兩種勸說的不同結果移位、濃縮到一處、通過比照得出結論:大臣們的勸說太直接,少年的勸說方式很巧妙,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少年的方式巧妙在哪兒?讓學生合作探究:“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那三天看到的趣事嗎?再回到課文的第3自然段,通過朗讀,結合少年的行為,從中體會到這是一個機智的少年。而少年的勇敢能理解的學生可能不太多。就勢再次提問:少年是在什么情況下去勸說吳王的?隨即出示“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
至此,兩個“死”字的不同理解,訓練了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再次深刻認識到吳王的“固執己見”,又體會到“少年用故事說話巧勸成功”是勇敢的表現,是智慧的表現。再通過朗讀加深理解。教學難點,在我的步步預設中漸漸突破。
(四)課后練習:抓住吳王第二天上朝,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滲透復述故事。
怎樣讓復述的訓練落到實處,怎樣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掌握內容梗概有效復述呢?我通過這樣的填空將教學延伸,給想象和復述提供了堅實的生長點和有力的支撐
1、由少年勸說吳王的巧妙,請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若要說服別人,也當注意什么?(方式的委婉)教學的結尾處,我給學生留了一道填空題:再次上朝,吳王會怎么說?
2、(出示)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墒亲蛉眨就醯胶蠡▓@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講述了 。故事是這樣的 。聽了這個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啟發: ,故本王決定 。
薛法根《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7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和動物有關系(板書:螳螂捕蟬),請同學們讀課題。
螳螂捕蟬也是一個成語,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通常還會在后面加上幾個字——
。ㄉ狐S雀在后)
2.完整地說。
。ㄉ后氩断s,黃雀在后)
二、初讀感知,把握大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課件出示默讀問題)
2.好,哪位同學結合投影上的提示來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課件出示提示)
隨機抽取學生回答。
3.誰講的故事?講給誰聽?目的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少年、吳王)
三、角色體驗,讀文明理
(一)自由讀文,小組討論
1.哪位同學能快速地把課文中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找出來,讀給我們聽一聽。
2.這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看看有沒有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從中發現了什么,然后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出示課件)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
。ǘ┙巧w驗,加深理解
1.根據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發現:其實它們三位把頭往回一調,完全可以看到身后的危險,這災難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們為什么不調頭呢?我來找三位同學替它們回答。
(1)蟬啊,蟬!你為什么沒把頭往后調一下,看看身后的危險呀?
。ㄎ铱茨闶侵幌肼端灰鼌龋。
(2)螳螂,你為什么沒調頭看看身后的危險呀?
。ê贸詥?還沒吃到就……慘嘍。
。3)黃雀,你為什么沒把頭轉一轉哪?
(吃到螳螂了嗎?現在后悔了嗎?來不及了!)
2.從這三位的回答我們明白了,蟬一心貪戀露水卻不知道(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蟬卻不知道(身后的黃雀),黃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卻不知道(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依次板書)
3.誰能同時面對它們三位用一句話告別一下?纯次闹心木湓捵詈线m?誰來讀這句話,真的讓它們聽到,你是在告誡它們。先自己練習一下。
(三)領悟寓意,創新復述
1.少年對吳王所講的這番話,吳王聽懂了嗎?從哪兒看出來?請齊讀。(出示課件)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還有哪些詞語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學生自由回答。
3.老師這里也準備了幾個,同學們讀一讀,積累積累。它們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過來的詞語。
4.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他做了一個什么決定?
奇怪了!少年這番話并沒有提到攻打楚國的事呀,為什么吳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呢?這兩件事兒有什么聯系呢?
原來吳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蟬一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吳王攻楚,諸侯在后。(板書:攻楚,諸侯)
5.少年說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現在看來它不但有意思,而且還特別的有……
誰能把少年所講的這個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繪聲繪聲地講好它呢?我剛才說的是什么好?講好!自己練習一下,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
6.哪位同學當一下少年,給我們這些好奇的吳王講講這個故事呢?(課件出示插圖)
薛法根《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8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指名學生回答)
“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二、細讀感悟。
1、自由讀課文。教師引導: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讀不順的句子重復幾遍就順了。讀書要學會做記號,留下你思考的痕跡。寫得特別好的地方,感受特別深的地方,還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記號。
2、交流自學情況,相機出示下面一段話:
(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蟬的自由自在、悠閑的神情,體會蟬的那種安逸的生活。讀出螳螂的緊張和專注。
。2)說說各自都從中讀懂了什么。(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3、這個故事是誰說給誰聽的?他為什么要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有一年,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想?墒菂峭豕虉痰卣f:‘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讀了這段話后,吳王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從哪里看得出來?
(2)如何理解“固執”,讀一讀吳王的這句話:“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3)交流:反復朗讀,吳王的眼前利益是什么?隱伏的禍患是什么?(引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兩個詞語,引導體會所隱伏的禍患)
(4)想象說話。你覺得“不堪設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過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利益背后所隱伏的禍患。應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
4、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思考:既然不能正面勸阻,那我們該怎么做呢?談談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讀課文。
說說這件事的最終結果怎樣。
(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a“你講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樣“講”的,是一種簡單的講嗎?
(少年的“巧勸”究竟“巧”在哪兒,使那位固執的吳王最終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再讀課文2—11自然段,圈畫出相關的內容。
b交流:
(1)分角色讀?杉由蟿幼鳎⑾胂肷倌暾f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么。你們覺得侍衛官的哪句話最關鍵?那么“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誰來讀讀書上的話?
(2)賞讀:(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薛法根《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9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四
作者:趙建華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6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四
第二課時
泗港小學趙建華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情分析: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設計理念: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復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復述故事。
、偕倌曛v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請大家邊聽邊看邊想,能不能也講講這個故事,最好有所創新。(學生聽故事錄音、看多媒體演示。)
、谕乐v講這一故事。指名講這一故事,組織評議。
2、理清關系,領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么問題要提?
、鬯鼈儭把矍暗睦妗狈謩e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苤该涣鳎ㄟ呎f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荨跋s、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樣想的呢?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⑥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虛而入”,蟬、螳螂、黃雀,分別乘什么“虛”?其他諸候國乘什么“虛”?“不堪設想”,蟬、螳螂、黃雀分別有什么“不堪設想”的后果?b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體會特點。
①對4-12節,大家通過提出問題、結合課文研究問題,讀懂了。請默讀第3節,想想看什么問題要提?
、谙駝偛拍菢,同桌商量商量,能解決這些問題嗎?(隨機點撥,“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劬氉x第3節。
、苣阌X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4、選擇方式,表現課文。
、倌銈冇X得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現課文的內容,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诜中〗M準備后(分角色讀,表演,畫示意圖等)組織交流、評議。
三、布置作業
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或低年級同學聽。
板書設計:
蟬 ← 蟑螂 ← 黃雀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
少年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薛法根《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10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情分析: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設計理念: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復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復述故事。
、偕倌曛v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請大家邊聽邊看邊想,能不能也講講這個故事,最好有所創新。(學生聽故事錄音、看多媒體演示。)
②同桌講講這一故事。指名講這一故事,組織評議。
2、理清關系,領悟道理。
、偕倌晖ㄟ^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冢ǔ鍪尽跋s、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么問題要提?
、鬯鼈儭把矍暗睦妗狈謩e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苤该涣鳎ㄟ呎f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樣想的呢?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迏峭趺靼琢松倌暌嬖V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理解:“恍然大悟”;“乘虛而入”,蟬、螳螂、黃雀,分別乘什么“虛”?其他諸候國乘什么“虛”?“不堪設想”,蟬、螳螂、黃雀分別有什么“不堪設想”的后果?b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體會特點。
①對4-12節,大家通過提出問題、結合課文研究問題,讀懂了。請默讀第3節,想想看什么問題要提?
、谙駝偛拍菢樱郎塘可塘浚芙鉀Q這些問題嗎?(隨機點撥,“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③練讀第3節。
、苣阌X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4、選擇方式,表現課文。
①你們覺得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現課文的內容,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②分小組準備后(分角色讀,表演,畫示意圖等)組織交流、評議。
三、布置作業
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或低年級同學聽。
板書設計:
蟬 ← 蟑螂 ← 黃雀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
少年
薛法根《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固執地要求攻打楚國,而且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這時候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在王宮花園里給他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位少年講了怎樣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學文
。ㄒ唬﹦撜f領悟: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參照課文插圖畫面,試講這件挺有意思的事。
1、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2-12節,找出文中“螳螂捕蟬”的內容;
2、 試說故事,最好有創新。
3、 指名說故事。從“具體、生動”這一要求來評議。(從讀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整個課堂教學,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
(二)研讀理解
1、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想到一個什么成語?(板書:蟬---螳螂---黃雀)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ǔ鍪“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提問: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它們沒想到的“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課件:辨一辨]自讀課文9、11小節故事部分,同桌討論。
提問: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些什么?
過渡: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指名讀課文12節)
2、“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板書:恍然大悟 )
3、這個固執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我們還得研究一下當時的歷史。出示《春秋列國圖》。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假如你是吳王,你從中明白了什么?會說些什么?[課件:說一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
師:(鼓勵地)這里用逗號,請講下去。(相機板書:楚國---吳國---其它諸侯國)
4、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訴吳王的嗎?(不是,是吳王聽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與大臣一樣,只是勸說的方式不同,如果說大臣是直勸、力勸,那么少年就是?從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組討論)(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并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勸。)
(請讀讀課文,3—11小節。)相機指導朗讀。先小組分角色自讀:一人提示語,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當評委;然后當眾讀,集體評議;最后再當眾分角色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是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這兒,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閱讀,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語感。)
。ㄈ┖献黧w悟
過渡:同樣是勸說,為什么其他人的話吳王沒有聽,而少年的話卻讓他改變了主意了呢?
1、下面,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讀,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請注意提示語,想一想少年和吳王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
當時有什么神態、動作?
2、分小組準備后組織交流、評議。
在別的小組展示學習成果時,你是評委,請你仔細聽,認真看,用心體會,他們哪些地方讀(或演)得不錯,哪些地方你認為可以改進?為什么?(“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分角色讀、表演這個故事,借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生的復述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便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的表現。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薛法根《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12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情分析: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設計理念: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復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復述故事。
、偕倌曛v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請大家邊聽邊看邊想,能不能也講講這個故事,最好有所創新。(學生聽故事錄音、看多媒體演示。)
②同桌講講這一故事。指名講這一故事,組織評議。
2、理清關系,領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冢ǔ鍪尽跋s、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么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苤该涣鳎ㄟ呎f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樣想的呢?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⑥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理解:“恍然大悟”;“乘虛而入”,蟬、螳螂、黃雀,分別乘什么“虛”?其他諸候國乘什么“虛”?“不堪設想”,蟬、螳螂、黃雀分別有什么“不堪設想”的后果?b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體會特點。
、賹4-12節,大家通過提出問題、結合課文研究問題,讀懂了。請默讀第3節,想想看什么問題要提?
、谙駝偛拍菢,同桌商量商量,能解決這些問題嗎?(隨機點撥,“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劬氉x第3節。
、苣阌X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4、選擇方式,表現課文。
、倌銈冇X得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現課文的內容,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诜中〗M準備后(分角色讀,表演,畫示意圖等)組織交流、評議。
三、布置作業
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或低年級同學聽。
板書設計:
蟬←蟑螂←黃雀
薛法根《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篇13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0
以新課程標準剖析《螳螂捕蟬》
我偶然看到薛老師的教學錄像《螳螂捕蟬》。這是前幾年的教學錄像,對我仍有新的啟示,現在我們都在學習《新課程標準》。我想就新課標的有關教學理念來剖析前幾年的課堂教學《螳螂捕蟬》,做到推陳出新,引領自己快速成長,并請薛老師批評指正。
這堂課展示了薛老師樸實、扎實、真實的教學風格。在教學少年的故事螳螂捕蟬時,先從聽寫詞語入手,再讓學生借助詞語復述故事,接著讓學生表演故事,讓臺下的同學當導演,指導臺上的同學,這樣學生必然對文章的細節進行仔細探究。他的表演不是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真正為語言文字,為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服務的。不像現在的有些課堂上十分活躍,把語文課上成了語言活動課,說什么是發展了學生的多元智能,那么語文課中該完成的教學任務呢?在這里薛老師的課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這節課值得探討的地方是怎樣才能給予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薛老師以讀和表演為主貫穿全文,以學生的質疑問難為輔學習課文。而我認為,應以學生的質疑釋疑為主線,期間穿插學生對故事的復述、表演。可能這樣的教學更符合新課標的精神,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主動地學習。
因為我在讀這篇文章時就很想弄明白這樣兩個問題:
1、那位少年為什么講了這個故事后,吳王就放棄攻打楚國?
2、那位少年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
對于第一個問題的解答,學生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肯定能多元感悟出他是位有遠見的,愛國的好少年,是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并且是具有政治謀略的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對于第二個問題的解答,學生聯系吳王的固執,肯定能感悟到少年的機智、能干,善于采用旁敲側擊的策略來個敲山震虎,從而讓吳王醒悟到事情的危險性,不得不考慮事情的后果。這樣學生的感悟必然是多元的,符合新課標的提倡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樣學生的感悟也是鮮活的,是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教師教給他們的。這樣的教學必定適應學生稟性的差異和多樣,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的有效性讓每位學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另外,要弄明白這兩個問題,了解當時春秋時期的每個國家都有吞并對方,使國家更強盛的野心,但倘若輕易出兵就有可能被第三方吞噬的危險這一社會背景是關鍵。如果讓教師說,學生能明白,但紙上得來總覺淺。如果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學生勢必不亦樂乎。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又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還在探究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為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搭起了橋梁,真是一舉而多得!
再一點就是,課堂上以學生的質疑,自主釋疑為主線教學,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的氛圍。由此而產生的在生生、師生、生本的對話中可以激起更多學生的思維火花,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廣泛的討論,從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
有人說:“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一支待點燃的火把,是未來文明的創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質疑、敢于批判、敢于思考、富有智慧,明天才能善于創新,善于超越。為了民族的未來,我們呼喚智慧的教育!边@句話權當結束語吧,讓我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