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 第二課時(精選2篇)
螳螂捕蟬 第二課時 篇1
螳螂捕蟬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借課文語言文字及情境表演,理解故事內容,明白不能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關心國際大事嗎?最近,美國和伊拉克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情?
2、同學們,戰爭是殘酷的,善良的人都不愿看到。在中國古代,有一位少年機智地用一個故事阻止了一場戰爭,你們想見識一下這位少年嗎?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這一課。(齊讀課題)接下來請同學默寫幾組詞語。
蟬 悠閑 自由自在
螳螂 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
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 瞄準
正隱伏著禍患
3、檢查
二、精讀課文
1、指導復述。
同學們,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們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去勸阻他,他就處死他。這時,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里向吳王講述了這么一件事,請同學們邊聽,邊記,這是一件什么事呢?老師講完了,要同學們來講。
故事:那位少年說:“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那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少年正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指導:注意剛才我們默寫的詞語,想想詞語間的聯系。
2、學生復述
3、小結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這一句話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所寓示著的一個道理。(板書:黃雀在后)
過渡:同學們,少年是怎樣利用這個故事,達到勸說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的呢?讓我們來仔細讀讀課文。注意兩個人之間的動作、神態。
自由讀。
指名讀、評價。
自由練讀。
(教師適時點播幾處地方:“我沒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吳王夸獎說”)(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揣摩品味,以讀促悟,使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真正“動”了起來。內化“理解”,表現“感受”,體驗文中人物的特點。)
三、情景表演。
同學們通過剛才的朗讀、品位,我們能體驗文中人物的特點,要想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還要來演一演。下面我們就來演一演少年勸吳王。但要演好,一定要對文章內容熟悉,因此,請大家先讀讀,揣摩人物可能會出現的動作,神態。
1、學生自由讀
2、指導表演(出示“螳螂捕蟬”圖)
3、練筆。
用幾句話描寫一下王宮花園的早晨。
4、學生表演
5、評價
四、精讀課文最后一節
1、指名讀
2、“吳王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誰能說說“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吳王“悟”出了什么?
五、總結
1、為什么少年勸說,吳王沒把他置于死地?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少年?
2、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螳螂捕蟬 第二課時 篇2
教學目標:
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二、精讀課文。
1、初步感知,復述故事。
①少年講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請大家先讀一讀課文9—11小節,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講一講這個故事。
②指名講這一故事。
2、理清關系,領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 )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么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④指名交流(邊說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完全沒有顧到自己身后隱伏的禍患,他們可真大意啊!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么作為旁觀者的你們,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
〔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對課文進行重組,直接切入第一個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理清了蟬、螳螂、黃雀和少年之間的關系,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利用表格輔助課堂教學,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清關系,掌握重點。而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對它們進行忠告,則從另一個角度加深了學生對“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忽視了身后隱伏的禍患”這個道理的認識。〕
⑥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⑦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理解:“恍然大悟”;練讀吳王說的話)
⑧你能說說吳王明白了什么嗎?
(重點抓住“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兩個詞)
⑨這樣看來大臣們一開始對吳王的勸告并沒有錯啊,那吳王為什么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卻聽了少年的話了呢?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你可以在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地方做上記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地寫在旁邊。
a 小組討論交流
b 品讀課文體會從課文的哪些細節描寫讓你感受到少年的計謀巧妙。
2、小結
原來少年表面是在講故事,實際上是——(生接: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所以少年的勸和大臣們的勸有所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那少年的勸就是——(生接:“巧勸”“智勸”)
3、練習分角色朗讀對話
三、總結課文,
四、布置拓展小練筆
板書設計: 23 螳螂捕蟬
吳王―――楚國 (趙國在后)
螳螂―――蟬 (黃雀在后)
只顧眼前利益 身后隱伏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