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美術教案
2、熟練運用多種材料工具、造型元素進行創作。
3、學習簡單的構圖知識(主體突出、添加背景)。
教學重點:命題制作的構思方法及造型、構圖知識。
教學難點:發揮想象力,表現自己心中的太陽。
課前準備:畫筆、畫紙。
教學過程:
1、活動一:互相講述有關太陽的故事(激發對太陽的關注)。
2、活動二:圓形的想象與變化。
(1)像什么?
(2)太陽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傳統模式圖形+光芒)
(3)想像可以用什么造型元素(點、線、面、色)表現太陽的“形和光芒”?
3、活動三:感受不同的文化藝術表現的太陽,引發聯想:
(1)提供《古印第安人的金太陽》和《中國剪紙》作品比較:
① 相同之處:對稱、擬人;
② 不同之處:材料、表現風格。
(2)作品給你什么感覺?(提供:威嚴、神秘、怪異、開心、憂傷等詞)
(3)作品中哪些地方使你產生這種感覺?
(4)作者想說些什么?
(5)你喜歡哪張作品?為什么?
4、活動四:以“科學中的太陽“激發聯想”/
(1) 寓言聯想:太陽是一位威嚴的家長,管理大地萬物的生長,會是怎樣的外形、動態、色彩?四季的太陽又是什么色彩?早是、中午的太陽又是怎樣的?如夏天中午的太陽光線變成“水珠”,讓太陽帶來涼爽的想象等。
(2) 圖片聯想:火球使你想到什么?有什么用?能為人類做點什么?
(3) 假設聯想:沒有太陽,大地會是什么樣子?如果有十個太陽,大地又是什么樣子?
5、活動五:以神話中的太陽激發想象。
(1) 在同齡人的作品中,哪些是神話故事中的太陽?
(2) 幻想一下,太陽的故事、太陽的表情、太陽的外形在故事中是怎樣的?像什么?
(3) 構思:我心中的太陽是怎樣的外形、色彩、花紋、動作?是單獨表現還是有背景?
6、活動六:以評價促進想像創作。
(1)在欣賞中提出評價目標:
① 你最喜歡哪一張學生作品?是用什么工具材料,運用哪些“點、線、面、色”造型元素,運用什么藝術手法表現的?
② 給自己的太陽起個好聽的名字,再想一想,準備用什么材料表現?主體的位置在哪里?用什么藝術手法表現?怎樣運用點、線、面、色?也可以小組根據故事內容進行創作學習活動。
(2)作業評價標準:構思美、構圖美、色彩美。
教學后記:學生能按照老師的要求,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畫出了自己心中的太陽,各具特色,效果很好。
奇特的海螺
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教學重點:讓學生認識海螺的外形結構,能畫出比較準確的海螺形狀。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能設計出比較好的花紋。
教學準備:放大鏡、有關海螺的資料、圖片,實物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孩子們,你們去過海邊嗎?在海灘上是
否發現大海送給你的禮物呢?有那些呢?從而引出課題。
二、讓學生吹一吹、看一看、說一說。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海螺實物或圖片,介紹自己熟悉的海螺。
三、讓學生欣賞作品,在《小螺號》音樂中欣賞各種海螺的圖片或作品,或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比較海螺實物與裝飾繪畫的異同。
四、與學生共同分析海螺的表面紋理特征,復習上學期“美妙的小世界”課題,演示用放大鏡觀察海螺,提示學生可以利用科技手段觀察,用自己喜歡的線條去畫一畫海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