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化平凡為神奇》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初步認識美術與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應用不同材料美化環境的基本能力。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感受各種廢舊物品的材質特點,激發學生“化平凡為神奇”的設計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多角度、多方面欣賞認識手工作品,初步掌握一些簡單創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了解一些簡易的創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形成“化平凡為神奇”的設計意識,初步掌握美術設計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對材料進行聯想制作
三、教學策略
本課包含的知識量大、材料需求廣、制作方法多樣、制作內容豐富,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將重心放在對廢舊物品創意欣賞上,讓學生多感受、多體會廢舊物品的藝術魅力,開拓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在自由、合作、輕松、交流的氛圍中感受實用美術的作用及其藝術魅力。教學中可以采用“收集準備──認識了解──啟發創意──探究方法──動手創意”的教學策略,首先課前布置學生尋找、收集生活中的各種廢舊材料,滲透環保的理念,教學中引導學生交流、從類別、形狀、色彩等方面認識了解這些廢舊材料,引導學生意識到廢舊物品可以變廢為寶、化平凡為神奇;接下來通過對廢舊材料制成的創意作品的欣賞,使學生感受不同材質的魅力,引導學生發現不同材料的設計制作方法,啟發學生對廢舊物品改造的創意與新奇的想法;以塑料瓶為例鼓勵學生進行制作方法與制作材料運用的探究,通過具體作品的分析進行制作方法的演示,鼓勵學生合理巧妙地運用各種材料,進行有趣的創意;最后鼓勵學生大膽聯想、巧妙構思,以獨立創作或小組合作的形式對自己收集的廢舊材料進行奇思妙想,用自己的雙手和創意變平凡為神奇!
四、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學活動(含過程與方法)
設計目的和說明
收集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各種廢舊材料,如舊掛歷、易拉罐、吸管、塑料瓶、舊報紙等。
通過對廢舊物品的尋找、收集滲透環保的理念。
觀察發現認識了解
觀察、認識
廢舊材料
1.(展示廢舊材料制成的工藝品)
同學們,這件工藝品漂亮嗎?
仔細觀察,這件工藝品表現的是什么形象?
你能不能看出這件工藝品是用什么做成的?
那么,這些材料是從哪里來得呢?
2.在平日的生活中很多物品用舊之后都會被我們丟棄掉,你能舉例來說一說嗎?
(1)你今天都帶來了哪些廢舊物品?
學生互相展示自己帶來的廢舊物品
(2) 我們來看一看這些廢棄物都是什么形狀?都有哪些顏色?
3.這么精美的工藝品都是用一些廢棄物做成的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廢舊的材料,都可以巧妙地利用,這節課讓我們做個細心又有創意的人,化平凡為神奇,一起創造生活中的美。
(板書課題)
引導學生交流、從類別、形狀、色彩等方面認識了解廢舊材料,滲透變廢為寶的設計理念,激發學生化平凡為神奇的設計創作愿望。
欣賞作品
啟發創意
分類欣賞生活中各種廢舊材料做成的作品:
1.生活中總是充斥著各種廢物,用完的易拉罐,癟掉的乒乓球,廢棄的洗滌劑瓶口.....這些毫不起眼的物品最終都會丟進垃圾桶,然而,在加利福尼亞的插畫師roger chouinard的眼中,它們都帶著溫度和生命,在他的畫筆下這些廢舊物品被重新賦予了完全不同的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