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周長
3.大組交流:
哪些組已經好了,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訴老師。那一組同桌愿意把你們的研究成果與大家分享。
長方形的周長:
9+9+5+5,
9×2+5×2,(9+5)×2,
三角形:9+9+10=29,你是怎樣思考的?
五角星:
4+4+4+4+4+4+4+4+4+4=40, 4×10=40,
4.剛才我們通過量和算的方法得到了一些物體的周長(板書:“量”和“算”)。那么這兩個物體你為什么不能用直尺測量周長呢?你們能不能想辦法也能測量出它的周長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組討論一下。
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尺、棉線等等,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從中挑選一個(硬幣和樹葉)物體測量出它的周長。兩點小小的建議:第一,研究過程中,別忘了把你們組的方法和結果都記錄在練習紙上,看哪一組的方法多,到時候一起來交流。第二,實在想不出辦法,別急,可以求助老師或看看周圍的同學,或許對大家的研究會有所啟發。
5.大組交流:
哪些小組是測量樹葉的?哪個小組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們的方法,帶著你們的工具與圖形上來。
※繩子繞樹葉一圈,再量出繩子的長度。
※樹葉對折,量一半樹葉的長度。
6.哪個小組是測量硬幣的?
帶著工具上臺與我們分享。
圍一圍:硬幣很難圍,圍一圍、量一量,通過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也得出了它的周長!
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看大家研究的這么投入,老師也有一種方法與大家分享,想不想一起來看一看,介紹滾的方法。
小朋友門,其實不管是圍還是滾,無論是樹葉還是硬幣,本來都是曲線圖形用直尺不能直接測量,但大家都想辦法得出它的周長,你們用了一種非常重要的辦法,是什么辦法?化曲為直,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轉化的方法,其實在我們數學學習都可以把不知道的內容轉化成學過的內容進行解決。
三.聯系生活、應用周長。
1.那大家再想想,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沒有用到了周長的知識呢?小朋友們,周長在生活中應用的例子很多,在我們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周長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成為美的使者和化身。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你看,出示屏幕。
2.要測量比較大的物體的周長看來比較困難。你知道嗎?在二千多年以前,有一位古希臘的數學家推算出了地球赤道一周的長,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地球的周長。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當你了解之這一知識的時候,你想說些什么?
只要敢于探索,善于創造,那么這個神話會成為現實。
3.做個小小設計家:老師給大家的棉線是60厘米的,用你們手中的棉線,請你創造一個圖形,不多用也不少用。它們的周長分別是多少?為什么形狀不同,但是它們的周長卻是相同的呢?
四、全課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