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加和減》教材分析
(4) 加強估計.
結合口算教學,教材從兩方面加強估計意識與能力的培養.一是估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得數是幾十多,從而學會估算的方法.如第40頁第5題與第42頁第5題.學生只要掌握了口算方法,又能正確地區分進位與不進位,退位與不退位,完成這些估算不會有困難.二是解決實際問題時進行估計,如第40頁第6題.從熊貓館到老虎館有三條路,很明顯中間那條路最近,滲透了兩點之間直線路程最短.比較小明從猴山到蛇館,小紅從猴山到孔雀園,誰走的路近 內涵就更豐富了.小明從猴山到蛇館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經過老虎館,即44+42;另一條是經過熊貓館,即35+54,這兩條路都要走八十多米.小紅從猴山到孔雀園也有兩條路可以走,分別是44+52和35+38,后一條路只要走七十多米.顯然小紅走的路比小明近.第42頁第6題通過估計可以發現足球價錢最貴.
2解決兩步計算實際問題的教材有兩個編寫特點.
(1) 利用線段圖啟示算法,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43頁例題求買一套衣服要多少錢,常見解法有兩種.教材不是把兩種解法展示給學生看,而是引導他們在畫線段圖的過程中體會數量間的聯系,形成思路,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利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在教材中還是第一次,教材引領學生逐步學會運用線段圖.根據上衣的價錢是褲子的3倍,已經畫了一條線段表示褲子價錢為28元,并用挑戰性問題"你能畫出表示上衣價錢的線段嗎"激發學生繼續畫線段圖的興趣.多數學生能夠從"倍"的意義出發,畫出與表示褲子價錢的線段同樣長的三段來表示上衣的價錢.預計學生會有兩種畫法.
這種線段圖清楚地表達出一套衣服的價錢是4個28元.學生借助線段圖思考自己的解題方法,教材及時組織學生交流,理解各種解法,并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類似的問題.線段圖是形象地顯示數量關系的方式,學生畫表示上衣價錢的線段也允許是多樣的.教材在這里倡導策略的多樣性,不是要求學生一題多解.
"想想做做"第1題用圖表達了紅線條的長度是藍線條的4倍,幫助學生鞏固對線段圖的理解.
(2) 舉一反三,讓學生解決一些變式問題,組建認識結構.
教材在"想想做做"里設計了許多變化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利用例題中學到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靈活地解決問題.從例題到"想想做做"的變化線索是:"幾倍"求和的實際問題"幾倍"求相差的實際問題"相差"求和的實際問題.
① "試一試"是例題的延續,從求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一共多少元到求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元是問題變式.問題雖然不同,但求總和與求相差數在思路與方法上有相近的地方.
② "想想做做"第2,3題是從"幾倍"求和到"相差"求和的過渡.第2題用線段圖呈現"相差"求和的實際問題,學生能夠從圖中得到解法的啟示.第3題用表格呈現的連續兩問,學生從中體會在求"合計"之前必須先算第二次跳的下數.
③ "想想做做"第6~9題解決"相差"求和的實際問題以及本單元教學的實際問題的綜合練習.從先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到先求比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數是多少.雖然條件變了,解題思路仍然是一致的.
這部分教材以例題的思想方法為基礎,在"變"中有"不變",在"不變"中有"變",既突出了解題思路主線,又培養學生靈活面對具體情況的能力.
3練習五的編寫特點.
(1) 整理口算思路,重視口算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