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認識”教學預設
活動后,交流估計結果和估計方法,一人交流其余學生做評委。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對估計策略的應用和創造。在操作交流過程中培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而教師的組織有序讓孩子們的操作交流真實而有效,同時也教育孩子學會尊重,學會傾聽,學會欣賞。)
c、到底估得準不準確呢?我們一起用尺來驗證一下,并做好記錄。(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活動后,交流測量結果。
若出現測量結果不一致,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同樣的物體,測量的結果會不一致呢?
總結得出:在測量中,不可能是絕對精確的,尤其是測量比較小的物體,測量時不可避免的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產生誤差,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測量以毫米為單位的物體時測量結果都會加上“大約”兩個字。當然這也要求我們在測量小的物體長度時要更加地仔細和認真,盡量的減少誤差。(板書:誤差 大約)
(設計意圖:估計以后再進行驗證,讓學生經歷“估計——驗證”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態度。)
三、應用
電腦出示:
(1)活動鉛筆芯的圖片 、規格和長度。(認識毫米的國際單位符號。)
(2)眼鏡的圖片、尺寸大小。
(3)皮鞋的圖片、尺碼。
(4) 廣州特大暴雨相關內容。
課后學習: 究竟什么是降雨量,為什么降雨量要用毫米做單位?
(設計意圖:毫米在生活中并不為人們所關注,在課末安排毫米的應用事例進一步讓孩子體驗毫米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