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長》教學設計、反思及點評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什么是周長,可是“笑笑”卻很不服氣,想向大家挑戰,你們接受挑戰嗎?(電腦出示數學書45頁第3題)
師:在小組里說一說。
( 評析 教師精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的適時播放,化靜為動,有效地突破了組合圖形的周長這一難點,同時創設了樂學的情境,提出了探究的問題,為學生的思維訓練提供了廣闊的時空,可謂一舉多得。)
(四)生活延伸,動感游戲
同學們以“今天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為題,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創設游戲場面,讓孩子們用同樣長的繩圍成各種各樣的圖形,體會周長的含義。
( 評析 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兒童的智慧出于手尖上”,在動感的游戲中使孩子們情緒高昂,心智振奮,使他們對所學的抽象知識通過積極主動的物化活動獲得“真正的理解”。教材中所設計的實踐活動,無法進一步體現平面圖形的周長含義,操作起來難度很大,因此進行了更改。)
五、教學反思
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創設了一個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氛圍。教師真正成了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本課的教學力求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中重視了“學生的親身感受”。由于學生既參與了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又體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促進了思維的發展。在教學中,根據生活實際和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得孩子們在動感的參與中感知周長的含義,掌握了知識。但是也應該看到,由于教師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實際水平,有些教學設計不符合學生的特點,如:讓學生畫圖并計算出周長,孩子們操作起來難度就很大,好在教師及時發現了問題,馬上進行了糾正。因此,再進行教學時,教師應該反復分析教材、分析學生才行。
六、案例點評
以往的教學重點是對周長的計算,學生可以利用公式算出數據繁瑣的周長,卻不知周長的具體含義。課程標準指出,在本學段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建立周長的概念,同時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本課首先創設螞蟻搬運食物的情境,為學生初步感知周長奠定了基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讓每個學生用筆描述路線圖,更好地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周長的含義。整個教學環節教師以動手操作為主線,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知識,使整個環節張弛有度,讓學生學得輕松主動。在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測量方法多樣化的認識,輕松地掌握了周長的含義。從這個意義上看,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