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集體備課教案(通用13篇)
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集體備課教案 篇1
《可能性》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104-105頁內容。其相關知識是新課標增設的教學內容,屬于統計與概率學習領域。本節課是學生首次接觸有關可能性的知識,是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從定性向定量的過渡。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皵祵W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根據這一理念,基于這樣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精心組織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究空間、交流平臺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案例描述:
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活動,充分體驗有些事情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情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描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2、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判斷、推理、概括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感受體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會判斷生活中“一定、可能、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教、學具:課件、彩球、塑料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初步感受事情發生的確定性
(1)用“一定”來描述事情發生的確定性。
師:同學們,老師最近學會了一種很神奇的魔法,想表演給大家看,你們想看嗎?
生:想看。
師:老師手里有一個魔袋(一個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裝著一些彩球,請同學們從里面任意摸出一個,我能猜出它是什么顏色的。你們相信嗎?
。▽W生有的說信,有的說不信)
師:那我們就試試吧。
。◣煶鍪疽粋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裝有彩球,請學生任意摸出一個球,老師都能準確猜出球的顏色。學生猜測,袋中裝的都是黃顏色的球。)
師:因為袋中裝的全都是黃球,所以從里面任意摸出一個,結果怎樣?
師:當事情確定會發生時,我們可以用“一定”來描述。(板書:一定)
把白球倒入空的不透明的袋子中,請學生描述會摸到什么顏色的球?
。墼O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開始由猜球游戲導入新課,使學生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興趣盎然、主動參與。使學生在參與猜球的過程中明白“一定”的涵義,初步體驗到什么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一定”的。]
。2)用“不可能”來描述事情發生的確定性。
師:林老師想從袋中(剛才裝白球的袋)摸出一個紅球,行嗎?為什么?
師:確定不會發生的事情,我們就用“不可能”(板書:不可能)來描述。從這個袋中還不可能摸出什么顏色的球?
。墼O計意圖:在學生已經理解“一定”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進一步體驗什么情況下事件的發生是“不可能”的。至此,學生對確定性事件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認識。]
2、初步感受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
。1)用“可能”來描述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
師:(往只裝有白球的袋中倒入若干個黃球)這時,任意摸出一個球,結果怎樣?
引導:用“可能”來描述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
。2)加深對“可能”的理解。
請學生從裝有黃、白、紅球的袋中任意摸出一個球,摸之前先猜一猜可能摸到什么顏色的球。
。墼O計意圖:讓學生在猜測中主動參與,學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事件發生的情況,為新知內化創造條件。]
二、互動交流,深層體驗
1、“生本”對話,描述可能性。
師: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知道,當事情確定發生時,我們可以用“一定”來描述,當事情確定不會發生時,我們可以用“不可能”來描述,當事情不確定發生時,我們可以用“可能”來描述。下面,老師給大家介紹書上的幾位小朋友(課件出示例1的插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對正要摸棋的小朋友說些什么嗎?
。墼O計意圖:對話是課堂學習、交流不可缺少的,讓學生和書本進行“對話”,學生覺得新穎有趣,樂于對話,敢于對話,在對話交流中既進一步鞏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推理、交流等數學能力。]
2、揭示課題
3、學習例2,判斷可能性。
出示例2,生獨立判斷,交流匯報。
。墼O計意圖;至此,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對于例2放手讓學生獨立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聯系生活,應用拓展
1、“生生”對話。
小組內活動:
、偻醒b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說一句話。
②提出一個要求,根據要求來裝球。
小組間活動:
小組派代表,向其它小組的同學提問題,當場解決。
。墼O計意圖:再次設計對話環節,小組內的生生交流,小組間的生生對話無不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辨一辨。(書本習題)
3、涂一涂。(書本習題)
4、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舉一舉生活中的例子。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數學去理解生活,結合生活去體會數學的價值。]
四、課堂總結,升華情感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覺得自己學得怎樣?心情如何?
教學反思:
1、 較好地整好教學資源。
這節課的教學應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在其中體驗。教科書提供了豐富的情境材料,在此基礎上,我以進行了整合。如例1這之前先設計摸球、猜球的顏色等活動來初步感知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對例1也進行了改編,與書本的小朋友進行對話,進一步體驗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2、 靈活地組織數學活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本節課的教學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的特殊性,靈活地組織數學活動,給學生提供較充足的活動空間,探索空間和創造空間,使學生在操作、比較、實踐中認識“可能性”如課一開始的“猜一猜”活動,接下來的“摸球”活動,小組內及小組間活動等,全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與判斷,可以說活動貫穿全課,“可能性”也融貫全課。
3、 精心設計教學對話。
每一堂課都離不開對話,本節課的教學對話可以說是一個亮點。在教學設計時,我非常注重“對話”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1) 師生對話
在與學生對話中,我注重用飽滿熱情、生動的語言,自然可親的態度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同時關注對學生表達、概括能力的培養。
。2) 生本對話
教學例1時,我設計了“生本”對話環節:“你能用一定、不一定、可能和書上這位正要摸球的小男孩說些什么嗎?”學生對這一活動感到新穎、有趣,樂于對話,敢于對話,在對話中既進一步鞏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推理、交流等數學能力。
(3) 生生對話
在教學完例2后,我又設計了“生生”對話環節。小組內的生生交流,小組間的生生對話無不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反思不足之處:
在小組間的交流活動過程中,教師過于放手,學生所提問題不能很好的圍繞“可能性”來展開。好果教師事先做一定的示范、指導,再放手讓學生活動,這樣可增強活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集體備課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44頁主題圖、例1、第45頁“做一做”及相關練習,第49頁“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目標:
1、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能列出簡單的隨機現象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能結合具體問題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2、借助猜測、實驗、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通過學生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的體驗,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結合具體問題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教學準備:
課件、節目卡片、抽獎盒。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活經驗
(一)游戲1:猜猜硬幣在哪只手里。
1、教師將枚硬幣握在手中,并在背后交換位置,讓學生猜一猜硬幣在哪只手里。說一說你能確定嗎?
2、教師打開沒有硬幣的手,再讓學生猜一猜硬幣在哪只手里。說一說你能確定嗎?為什么?
。ǘ┯螒2:猜猜拋出的硬幣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
1、教師將這枚硬幣拋出,讓學生說出可能是哪個面朝上,要求說出所有可能。
2、讓學生猜一猜是哪個面朝上。
3、教師揭示結果。
。ㄈ┙沂菊n題。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初步感知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為學生進一步探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集體備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想和對熟悉事物的討論,初步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能用合適的語言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3了解可以用數學語言描述某些生活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難點:
能用合適的語言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教學準備:紙鶴、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出示兩盒紙鶴)看到這些紙鶴覺得熟悉嗎?
生:熟悉,都是我們自己折的。
。ㄒ詫W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師:是的,同學們在手工課上折了這么多精美的紙鶴,證明你們都是心靈手巧的孩子,你們很棒!那么老師相信今天這節數學課你們表現也會很棒,有沒有信心?
。◣椭鷮W生建立自信,為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奠定基礎。)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兩盒紙鶴,看每盒有什么特點?
生:1號盒子里全是紅紙鶴,2號盒子里既有紅紙鶴又有黃紙鶴。
(培養觀察能力。)
師:你們喜歡什么顏色的呢?
學生自由發言。
師:喜歡紅色紙鶴的人很多,老師也喜歡紅色的。因為紅旗是紅色的,紅領巾也是紅色的,紅色象征著熱情,我們對待生活就應該具有火一樣的熱情。
。▽W生進行情感教育。)
二、體驗與感悟
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在哪個盒子中一定能摸出紅紙鶴,在哪個盒子中不一定能摸出紅紙鶴?為什么?(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猜一猜結果,要說清為什么?(要求每個同學都發言,并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將課件中的“哪個”改成“1號盒”和“2號盒”,把“?”改成“!
課件演示“一定”、“不一定”
學生:
1、小組合作討論。
2、交流猜的結果及猜想的理由,重點討論“為什么”。
3、親自摸一摸,驗證自己的猜想。
3、親自摸一摸,驗證自己的猜想。
同時學會用“一定”、“不一定”描述摸紙鶴的結果。
4、將全班同學摸紙鶴的結果統計在統計表中。
5、觀察統計表,再次肯定猜想結果。
(培養合作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師:在剛才的活動中我們學會了用哪兩個詞來描述摸紙鶴的結果?
生:一定、不一定。
。ㄕ莆铡安孪搿炞C”的數學思維能力。)
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用“一定”或“不一定”描述下面的事件。
課件演示教材第30頁的內容:
1、9月10日是教師節。
2、扔一枚硬幣,背面朝上。
3、后天本地有雨。
4、地球每天都在轉動。
你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用上“一定”或“不一定”來說一說身邊的事嗎?
(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說一說”
1、在生活中有哪些現象是可能發生的,哪些現象是不可能發生的。
。ㄕn件演示教材第31頁的情景)
學生:(1)思考女兒與媽媽的年齡大小、身材高矮等方面的問題。
(2)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是確定的,哪些現象是不確定的。
。ㄔ谏钪袑W數學。)
2、判斷下面現象哪些是可能發生的,哪些是不可能發生的。
(課件出示教材第31頁的內容)
1)太陽從西邊生起。
2)每天都有地區下雨。
3)小樹一年長高一米。
4)亮亮一年長高一米。
總結: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問題討論”
(1)獨立判斷。
。2)全班交流。重點說一說判斷的理由。
(鞏固所學知識)
三、知識拓展
1、 指名讀一讀。
2、 討論“為什么叫爆出了冷門”
總結:出乎人們意料的事件發生就叫“爆冷門”。
四、小結
說一說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確定與不確定的現象。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數學知識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學設計中,不僅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了學生喜愛的游戲情境導入新課,游戲活動結果淺而易見,便于學生回答問題,還捕捉了大量的“生活現象”,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2、課堂教學活動化。
“ 以活動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個中心論”思想體系之一,也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以活動貫穿始終,教師真正實現了角色的轉換。課堂上使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斷體驗與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與不確定性。同時,又讓學生將活動中出現的現象及時抽象概括出來,上升為數學知識,體現了學生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學生學習自主化。
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本質特征。這節課的設計著眼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導”中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在每個環節中,都是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學生學得生動而充滿活力,主動而富有個性。
盡管本節課比較成功,但由于缺乏教學經驗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說,在提出每個問題后應該多指名學生問一些為什么,又比如在一次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后教師沒有及時總結出最關鍵的原因是什么,再比如說沒有總結出“一定”、“不可能”用來描述確定事件或現象,而“可能”用來描述不確定事件或現象等等。
“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蔽医窈蟮呐Ψ较蚴窃谡n堂中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讓小組合作,讓多媒體教學手段真正的用到實處,讓課堂樸實而不沉悶,活潑而不浮華。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思考,希望各位老師能夠多多地提出寶貴意見。讓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少走彎路,不斷的提升自己。
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集體備課教案 篇4
單元教學目標
1、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單元編寫意圖
本單元教材安排了一個摸球游戲,盒內放了9個白球、1個黃球,先讓學生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有哪幾種,摸到哪種球的可能性大。然后再通過實驗,實際摸一摸,摸20次,并記錄下來,進行統計,摸到哪種球的次數多,摸到哪種球的次數少,驗證自己開始的想法是否正確。當學生獲得一些經驗后,教材又配了一些練習,由學生進行推想。
三上可能性學習者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對事情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有了一定的認識的基礎上,來進一步學習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學生直觀感受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幾乎不存在困難。關鍵是要通過結合具體情境的活動,通過猜測——試驗——分析試驗數據,讓學生能進行初步的猜測和推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隨機觀念的培養是一個難點。學生對一些隨機概率的結論會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和不理解,如認為如果前幾次模的都是紅球,下一次就很可能會模到黃球(即所謂的賭徒邏輯)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澄清問題,形成對問題的正確認識。
摸球游戲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試驗—分析試驗數據”,經歷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動交流中發展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節教材創設了摸球游戲的情境,盒子里放入了9個白球、1個黃球,幾個學生在做摸球游戲。教材對組織這一活動,提出了三條“指導語”,活動之前先 “想一想”,摸到的球有幾種可能,摸到什么顏色球的可能性更大;第二步“摸一摸”,在小組內摸球,把每次的結果記錄在表內;第三步“填一填”,根據記錄表,統計摸到什么顏色球的次數多,摸到什么顏色球的次數少。這就是讓學生經歷“猜測—試驗—分析試驗數據”的過程。教學時,可以按這樣的順序組織活動。
盒子里放入了9個白球,1個黃球,我們來做摸球游戲。先“想一想”,摸到的可能是什么顏色的球?摸到什么顏色球的可能性大?可以在小組內猜一猜或同桌互相說一說。摸球活動:在小組內同學輪流摸球,摸出球后把顏色記錄在表格里,再把球放入盒子里,搖一下。每人做20次。
統計結果。摸到紅球幾次,摸到白球幾次。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完成“填一填”。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并驗證一開始的猜測是否正確。
試一試(1)可能出現的結果是:白球、紅球或黃球。
試一試(2)最有可能指向藍色區域。
教材安排“試一試”,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有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再次經歷“猜測—試驗—分析試驗數據”的探索過程。先猜一猜,再做一做,最后得出結論。
學生可能會對概率的某些結論產生疑問,一些學生可能會通過做實驗的方法去尋找答案,對于學生這樣的做法我們應當鼓勵。同時,也需要注意,實驗次數很大時,只能說明某一個事件的發生有一定的規律性,如:當實驗次數很大時,硬幣正面朝上的次數接近二分之一,但不一定正好等于二分之一。
隨機觀念不是一次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一次兩次的實驗就能形成的,學生常見的一些錯誤的觀點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引導他們對自己的觀點進一步反思,以澄清自己的認識。如:
“我摸了很多次都是紅球,這次該我摸到白球了”——球有“記憶”嗎?
“我喜歡白球,所以我一定能摸到白球”——白球有“感情”嗎?是不是也象你喜歡它一樣喜歡你?
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集體備課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建大的統計圖、統計表及初步認識不確定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統計與可能性以及對事件發生可能性做出預測的基礎。由于該單元的學習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要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學習,借助操作實驗等實踐性活動逐步體會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夠借助實驗,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能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初步體會統計的工具性。
教學重點:
能夠借助實驗,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統計的工具性。
教學過程:
(一)學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名片
。ǘ┟▽傧啵
1.提出活動要求。
把小組的名片和在一起,每人摸10次,每次摸一
張,每次摸完后再放回去,打亂順序再摸。猜猜看,摸到什么屬相的可能性大?
2.小組同學先猜測,各選擇代表一種屬相。
3.實驗驗證。組長將組員每次摸的情況記錄并統計。
4.根據統計情況,你發現了什么?(小組討論)
小結:從這個游戲中,我們體會到了事件只要存在,就有發生的可能性,而且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存在數量越大,發生的可能性越大,存在數量越小,發生的可能性越小。
。ㄈ┟猩
1.說明活動要求:活動要求同前。
2.活動前,數數各小組內男、女生的人數(一樣多)估計摸到誰的可能性大?
3.小組開展活動。
4.全班交流統計結果。
5.根據結果,你發現了什么?
檢測反饋
自主練習第1題
1.女孩從箱內摸糖(10個草莓,20個巧克力)
2.男孩從箱內摸糖(10個草莓,10個巧克力)
他們分別摸出哪種糖的可能性大一些?為什么?
課外拓展
完成自主練習的2、3、4題。
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集體備課教案 篇6
篇一
《可能性》是五年級上冊數學里的統計與可能性的內容,是一節實踐活動課。是我在本學期“金燭杯”活動的參賽課,F代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本課依托新課程理念,注重為學生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從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自我建構新知,并從中掌握數學方法。努力為學生創設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在整個活動中,我的設想是希望課堂上自然地向學生們滲透了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引導學生們要通過猜想——操作——論證去發現一些規律。這節課主要是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學習數學。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實際,讓學生在猜一猜、想一想、試一試、說一說等情景中玩數學、學數學,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反思本節課,我認為做得比較滿意的地方是:
1、創設合理情景,注重聯系生活。
實際上整節課只設計了一個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情景:學校在月底要召開秋季趣味運動會了,為了這次運動會的成功舉辦,老師們正在認真地設計各種游戲規則,而學生們正在積極地投入到各種比賽活動的練習中,運動會上有各種比賽項目實際上就是學生的學習內容或練習,這樣設計層次清楚,思路清析,環節緊湊,便于教師組織教學,學生也感覺到今天的學習好像是在開“運動會”,在運動會中動腦學習一系列的數學內容,這樣設計,聯系了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活”用了教材,實現用教材“教”。
在設計與講課中,將教材中的“做一做”與練習中的3道題組合成了兩道練習,置身于兩個情境中“下跳棋”和“老鷹捉小雞”,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通過對比,發現必須平均分轉盤,必須采用正方體,保證每個面的大小是一樣的,才能使游戲公平,這樣做突破了教學難點。
3、以學生為主體,突出“生本”教育新理念。
在足球賽活動中創設了游戲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做數學實驗拋硬幣,每組拋40次,觀察拋硬幣的結果,發現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的次數都很接近總次數的二分之一,通過“猜想”,如果繼續拋下去會出現什么情況?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觀察歷史上的科學家做的拋硬幣的統計表,發現拋得次數越多,正面朝上的次數就越接近反面朝上的次數,讓學生親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增強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感受到科學家持之以恒和不畏難的精神。在其他活動項目中,我也注重盡量讓學生自己發現,讓學生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4、貫穿情感教育,適時德育滲透。
本節課要讓學生理解只有做到可能性相等,游戲才公平,在教學中,著重強調:這樣公平嗎?為什么?培養了學生公正、公平的意識,同時結合摸球游戲聯系生活中的中獎,理解摸獎游戲對于參與者來說是不公平的,教育學生不要參加摸獎,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課講完了,突然沒有了那種緊張和激動,心理上是一種輕松和一絲淡淡的遺憾。------心里總是想著這節課存在的不足:
(1)、挖掘教材不深,活動應“活”起來。
跳棋比賽中應設計成學生喜歡玩的電腦游戲“飛行棋”的形式,在課堂上真正讓學生玩一次,由理論到實踐,全班學生分為不同的三個隊,由隊代表來參與到活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又能夠使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2)、教師組織教學的能力有待提高。
通過講課發現自己在這次比賽中存在基本功不足的問題,激勵性語言較少,課堂上心里緊張,不能靈活運用教學語言組織教學,缺乏一種親切、自然、清析流暢的感覺;課中語言點拔不到位(拋硬幣實驗中出現正面朝上的次數與總次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導致在這一環節上用了較多時間引導點拔;還有是對學生出現錯誤狀況后反應不夠敏感(黑球個數是2,藍球是20,黑球出現的可能性不是十分之一)。
篇二
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這節課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個活動是摸球,先讓學生預測摸出的球一定是黃色嗎?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描述摸出的結果,然后讓學生親自摸一摸,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并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第二個活動是說一說,出示袋子里已裝好的球,讓學生說一說袋子里任意摸出一個球會是什么樣的情況,使學生進一步感知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個活動是拋硬幣,讓學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還是反面,切實感受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第四個活動是根據要求往口袋里放球,老師先讓學生試著判斷“要想達到預期結果,每次口袋里應該放什么顏色的球”。再讓學生實踐操作體驗各自的想法。
通過這樣的四次活動,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因而產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認識。注重思維拓展,體驗成功。在練習設計中,通過課件中準備的身邊的一些現象,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運用,使學生在“做一做”中進一步體驗生活中的確定和不確定事件。培養了學生傾聽意見,汲取經驗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更增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集體備課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可能性和概率是七年級下冊第三章《事件的可能性》的第3節內容。這是在學生通過具體情境了解了必然事件、不確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并在具體情境中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意義,會用列舉法(包括列表、畫樹狀圖)統計在簡單問題情境中可能發生的事件的種數的基礎上,對其中的可能性事件的進一步學習和提升。通過一些簡單的事例,初步認識概率的意義,導出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知道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為0,必然事件的概率為1,不確定事件的概率大于0且小于1。這樣的安排完全是按照《新課程標準》的分步到位,螺旋式上升的整體設計。
教材中通過以下步驟建立概率的意義:通過實例認識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定義概率——在等可能性的前提下用比的形式來表示概率。其中第3個步驟“等可能性”這個前提十分重要。課本通過說理的方法來讓學生認識等可能性。有關概率的概念,本教科書將在八年級下冊學習頻數和頻率的基礎上,主要安排在九年級上冊學習。因此在本章教學中盡量不隨意提高要求,主要是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也進一步使學生了解概率的產生與發展是與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的。
(二)學情分析
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遵循啟發式原則,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本節課采取發現與探究結合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教師組織、引導、合作的作用,凸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經歷實際問題的情景,這是認識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的唯一途徑。教學中應通過大量的實際例子,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等可能性?怎樣認識兩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計算等可能事件發生的概率對學生來說不太容易。 涉及一些簡單事件的概率計算,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初步認識概率的意義,以及在等可能性的條件下概率的一種直觀表現形式。這是學生學習了事件的可能性后的一個自然延伸。在教學中,應注意所學內容與日常生活、自然、社會和科學技術領域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還應注意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事件的可能性與概率的意義。這些不僅是學習本節的關鍵,對于學好本章及至以后各章也是很重要的。
【教學目標】
1、 了解概率的意義
2、 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
3、 會用列舉法(包括列表、畫樹狀圖)計算簡單事件發生的概率
進一步認識游戲規則的公平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率的意義及其表示
難點:例2涉及轉盤自由轉動2次,事件發生的條件構成比較復雜,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引例:小紅與小李被同學們推選為班長,獲票數相等,誰擔任正班長哪?老師決定用抽簽的辦法來決定:做4個紙團,其中只有1個紙團里寫有“正”字。由小紅從中任取1個紙團。抽出有“正”字的紙團,就決定由小紅擔任正班長。這個辦法公平嗎?如果不公平,怎樣改正才會使之公平?
分析:小紅從4個紙團中抽出寫有“正”字的紙團的可能性是 ,即小紅擔任正班長的可能性是 。如果小紅抽到寫有“正”字的紙團,就決定由小紅擔任正班長,這個辦法不公平。然后由學生共同合作討論,得到改正的方法。而且,這改正的方法不止一種。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合作精神,讓學生積極參與。
解答:這種抽簽決定正班長的辦法是不公平的,如果僅對小紅而言是不公平的。如果小李也按這個辦法實行,小李擔任正班長的可能性也是 ,也就是說,雙方獲勝的可能性相同。這個辦法才是公平的。(改正的方案不唯一)
。ㄟ@樣的引入,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素材與學生現實緊密結合,從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而促進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鼓勵合作學習。從多角度思考,采用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創造積極合作、討論的氛圍。)
(二) 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從此題解答中可以得到,在客觀條件下使小紅與小李抽簽勝出的可能性大小相等(也稱機會均等)那么才是公平的。而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指明可能性大小的情況:教師可舉一些描述實際生活中有關可能性大小的幾個例子:
①小明百分之百可以在一分鐘內打字50個以上,即小明在一分鐘內打字50個以上的可能性是100%。
②小華不可能在7秒內跑完100米,即小華在 秒內跑完100米的可能性是0。
③通過搖獎,要把一份獎品獎給10個人中的一個。每人得獎的可能性是 。
接著類似的可以讓學生自己結合生活經驗獨立舉一些例子。
。ㄟ@樣的安排是使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并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要合理、正確都予以高度肯定,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學生難免犯錯,但相信同學之間也能糾錯。教師放手讓學生在互相討論和互相評價中得以提高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學生評價中,集思廣益,能體會到如何更完善和辨證地分析問題。)
然后教師歸納,在教學中我們把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也稱為事件發生的概率,一般用 表示。事件 發生的概率也記為 ,事件 發生的概率記為 ,依此類推。
如果我們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相同的各種結果的總數,并且知道其中事件 發生的可能的結果總數,那么就可用以下式子表示事件 發生的概率:
強調:概率的數學意義是一種比率,這個概率公式適用的條件——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結果的可能性都相等。這一點學生容易疏忽。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確定是否再舉一些實例加以辨別各種可能結果的可能性是否都相等。
例如:任意拋擲一枚硬幣,有“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兩種結果。由于硬幣質地均勻,拋擲時具有任意性,所以出現“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認為是相等的。適用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而對于“投籃”,雖然也只有兩種可能結果:“命中”與“沒命中”,但由于投籃的命中率與投籃者的技術水平相關,“命中”與“沒命中”的可能性通常是不相等的。
(三) 講解例題,綜合運用:
在弄清等可能性的含義后,就可以應用本節課的概率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例1:任意拋擲一枚均勻的骰子,當骰子停止運動后,朝上一面的數是1的概率是多少?是偶數的概率是多少?是正數的概率是多少?是負數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由于一枚骰子有六個面。當骰子停止運動后,每一個面朝上的可能性都為 。即為等可能性事件。因此可用概率的公式計算。
解:任意拋擲一枚均勻的骰子,當骰子停止運動后,朝上一面的數有可能性相同的 種可能,即1、2、3、4、5、6。所以朝上一面的數是 只有 種可能,即朝上一面的數是 的概率 ;是偶數的有 種可能,即2、4、6。所以朝上一面的數是偶數的概率 ;是正數的有 種可能,即1、2、3、4、5、6。所以朝上一面的數是正數的概率 ;是負數的可能結果有 種,即所有可能的結果都不是負數,所以朝上一面的數是負數的概率 。
一般地,必然事件發生的概率為100%,即 。不可能事件發生的概率為0,即 。而不確定事件發生的概率介于0與1之間,即 。
。ɡ1的目的主要鞏固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教師著重講清解法的思路和方法步驟。解這類問題的基本思路是先分析判斷是否適用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然后統計所有可能的結果數和所求概率的事件所包含的結果數,再把它們代入公式求出所求概率。)
從例1中自然引出必然事件的概率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為0,不確定事件的概率為 。
(四) 練習反饋,鞏固新知:
做一做:
1、 從你所在小組任意挑選一名同學參加詩朗誦活動,正好挑中你的可能性是多少?
。ǜ鶕嗉壐餍〗M的實際人數回答)
2、 轉盤上涂有紅、藍、綠、黃四種顏色,
每種顏色的面積相同。自由轉動一次轉盤,
指針落在紅色 區域的概率是多少?
指針落在紅色或綠色 區域的概率是多少?
。1/4,1/2)
(五)變式練習,拓展應用:
例2:如圖所示的是一個紅、黃兩色各占
一半的轉盤,讓轉盤自由轉動2次,指針2
次都落在紅色 區域的概率是多少?一次落在
紅色 區域,另一次落在黃色 區域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
。1)由于轉盤上紅、黃兩色面積各占一半,轉盤自由轉動一次,指針落在黃色 區域和落在紅色 區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2)統計所有可能的結果數,讓學生自己列表或畫樹狀圖。應注意轉盤的兩次自由轉動意味著事件的發生分兩個步驟,各種可能包括了順序的因素。
(3)統計所求各個事件所包含的可能結果數。
解:根據如圖的樹狀圖,所有可能性相同的結果數有4種:
黃,黃;黃,紅;紅,黃;紅,紅。
其中2次指針都落在紅色 區域的可能結果只有1種,所以2次都落在紅色 區域的概率 ;
一次落在紅色 區域,另一次落在黃色 區域的可能有結果2種,所以一次落在紅色 區域,另一次落在黃色 區域的概率 。
變式:在例2的條件下,再問:第一次落在紅色 區域,第二次落在黃色 區域的概率是多少?講解時注意讓學生自己分析同例2的第二問的區別。從中求出變式的正確的解答為 。
(本環節主要讓學生體驗變式中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嚴謹的科學態度,提倡題后反思。)
(五) 反思總結,布置作業: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所學知識,反思有什么樣的收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參與反思的學生更多。在交流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后布置作業,有助于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五、教學說明:
本章計算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只涉及簡單的獨立事件。一般每次取1個,最多取3次。教師應把握好教學要求。
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集體備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步確定的。
2、能結合已有的經驗對事情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判斷,并簡單第說明理由。
3、在判斷可能性的過程中,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鞏固對可能性的認識,能夠多角度的思考生活現象,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過程:
活動程序與教師提示活動內容關注要點
一、游戲激趣,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么?今天這幾只小螃蟹要進行一場跑步比賽,它們都雄心勃勃,想取得勝利,不信你聽。ㄕn件)
你們說說誰能得第一?要是再來一場比賽呢?
是呀,在不同場次的比賽中,每一只螃蟹都有可能取勝,這就是可能性。(板書:可能性)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動手動腦來體會可能性。
學生交流。
使學生產生興趣,能夠自然地進入到可能性的學習中。
二、活動體驗,自主探究
1、師生共同體驗“一定”、“不可能”
師:我這有一個神秘的盒子,里面裝著一些彩球,都有可能是什么顏色的`呢?,誰來摸一個給大家看看?
師:你知道這個盒里的小秘密了嗎?
小結:正像你們所說的,這個盒子里都是粉色的球,任意摸一個,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球。(板書:一定)
師:在這個都是粉球的盒子里,有可能摸出你們剛才所說的黃色的球嗎?為什么?
小結:是呀,正因為這個盒子里沒有黃色……的球,任意摸一個就不可能是黃色的。(板書:不可能)
2、小組合作,體驗“可能”。師:在我們摸球的同時,有幾個小朋友也在摸球,看看他們是怎么摸的?
師:看明白了嗎?做這個游戲時應該注意什么?在組長的帶領下按順序摸球,請把結果填在表一中。
師:我們統計一下,你們組摸到粉球幾次,黃球幾次。
師:觀察每組摸到粉球和黃球的次數,你發現了什么?
師:大膽的想像如果盒子里粉球黃球的個數同樣多,那摸到粉球、黃球的次數會怎樣?你想說什么?
三、聯系生活,學以治用
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著許多可能性的問題,有些事情是一定會發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還有些事情是不能確定的。下面我們來做個小練習。
2、像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你能說說嗎?
四、總結全課
誰來說一說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指名摸球,其他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1)你們猜猜他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顏色的球?
。2)你說說你有可能摸出什么顏色的?
(3)我也想猜猜,你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的。(生拿球)給我點鼓勵
。4)誰還想摸?你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顏色的?
。5)我猜一定還是粉色的。
(6)誰還想來試試?
師生驗證,一個一個地拿出來。
學生交流。
學生觀看錄像。
交流摸球時應注意的問題。
小組活動。
小組交流。
獨立思考,動手驗證。
全班交流。
學生回答并簡單地說明理由。
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集體備課教案 篇9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可能性》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及學法、教具、學具準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關于可能性這一內容,小學數學教材分兩次進行了集中編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級上冊,主要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則是不確定的。第二次就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基礎上的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形象,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能用恰當的詞語(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等)來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情況。
2、說教材
可能性屬于統計與概率方面的教學內容,概率的基礎是隨機現象,這就涉及確定事件(包括一定與不可能兩種)與不確定事件,在不確定事件中,有很多種可能出現的結果,雖然每種結果都是隨機出現的,但出現的次數在統計上存在一定的規律性,這也決定了概率與統計是密不可分的,在本單元教材中也基本上是以實驗數據的統計為基礎來探討可能性的大小的。
本單元共安排了三個例題和一個實踐活動,本節課是其中的例1,感受確定事件與不確定事件,本節課是在三年級上冊基礎上的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深入,能用恰當的詞語(如“一定”“不可能”“可能”)來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同時根據學生實際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產生興趣,使學生能在玩中學,在學中悟。
二、說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學過程中創設的問題情境力求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所以本節課中,應多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從而樂于探究。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對本節內容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并能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的結果。
2、創設有趣的活動和游戲,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培養學生的猜想意識、表達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斷和推理能力。
3、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與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滲透愛祖國愛家鄉和怎樣做人的思想教育。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本節課的教學關鍵是如何讓學生把對“隨機現象”的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特制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隨機事件發生的確定和不確定性,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詞語正確地描述這些事件。
教學難點: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和不確定性。
五、教法及學法
情境教學法、引導發現法、觀察實驗法。
六、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盒子、彩色乒乓球、節目簽。
七、說教學環節
為了能更好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結合新課標的理念,教學時為學生創設了豐富的情境教學,并通過游戲、實踐操作、小組合作等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游戲中學,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形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ㄒ唬┯螒蚣と,引出課題
(二)觀察體驗,建立概念
。ㄈ⿲嵺`探索,發散思維
。ㄋ模┻\用新知,解決問題
(五)暢談收獲,總結全課
下面我將一一闡述這五個教學環節:
。ㄒ唬┯螒蚣と,引出課題
通過猜一猜老師帶來的禮物的游戲,感受可能性中的不確定事件,并引入本節課的學習的主題——可能性。接下來通過謎語的形式猜出老師帶來的禮物,再次感受有些事情的發生又是確定的。
我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選用游戲的方式導入新課,讓每個學生投入、參與其中,不僅使學生對“可能性”有了初步感知,而且能領悟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產生探索的需求,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觀察體驗,建立概念
建立“可能”“一定”“不可能”的概念。
首先創設情境,因情境中活動的需要而組織學生開展了“抽簽表演節目”這一活動,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可能”“一定”“不可能”這三個概念,感知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1、活動:出示三張卷起來的紙條,上面分別寫上唱歌、跳舞、朗誦,找同學上來抽一張,引導學生先思考一下,會抽到什么?(學生會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誦。這三種情況都有可能。)
師小結:每位同學表演節目類型是一件不確定的事件,有三種可能的結果。
2、(以抽簽時學生抽一張跳舞簽為例)師引導:如果再找一名同學來抽簽,可能會抽到什么?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誦。引導學生質疑:有沒有可能會抽到跳舞?指生回答:不可能,因為剩的兩張簽里沒有跳舞(推理能力)。找生抽一張,驗證學生的猜測是否正確。
3.引導:最后只剩一張了,你們能猜一猜這一張可能是什么嗎?生可能會回答:一定是朗誦,因為只剩下朗誦這張紙條了。
4.小結:剛才在猜測會抽到什么節目時,第一次同學們用的詞是“可能”,第二次同學們用的詞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發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種情況。并且明確“可能”這種情況屬于不確定的,“一定”“不可能”是確定的。
。ㄈ⿲嵺`探索,發散思維
正確運用“可能”“一定”“不可能”這些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現象。接著以一個“摸球獲獎”的游戲,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可能”“一定”“不可能”來描述事件的確定性和事件的不確定性。
1、活動:1號盒中有6個紅球,2號盒中有3個紅球和3個綠球。請學生從1號盒中摸球,引導學生思考會摸到什么球?再請一位學生從2號盒中摸球,引導學生思考會出現什么情況?并根據摸到的球給予相應的獎勵。老師設定條件,不可能摸到紅球,讓學生幫老師選擇從幾號盒中摸?想摸到綠球,又該從幾號盒中摸?從哪個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紅球?
2、小結:當一個盒中全部是紅球,任意摸一球,一定摸到紅球,不可能是其它顏色的球,當一個盒中既有紅球又有紅球,可能會摸到紅球,也可能會摸到紅球。(設計意圖: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學習數學知識,發展興趣、愛好,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對可能性的三種情況提出問題,并能形象的描述事出件發生的現象,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口頭表達能力,也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使學生主動學樂于學。)
。ㄋ模┻\用新知,解決問題
為了檢測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我設計了下面兩個練習:
1、涂一涂(課件出示)
2、連一連(課件出示)
。ㄔO計意圖:這兩個練習按照由易到難分層設計,既鞏固了知識,又深化了學生的認知。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這些“一題多解”的題目進行訓練與培養,既能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也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在練習的設計中我更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盡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使學生體驗新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課堂學習的快樂。)
。ㄎ澹⿻痴勈斋@,總結全課
我以“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的提問引發學生暢談本節課的學習體會和收獲。
引導學生歸納:
1.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三種情況,分別是: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且明確可能這種情況是不確定的,不可能和一定是完全確定的。
2.一題多解,考慮問題要全面。
3、生活中有數學。
。ㄔO計意圖:通過課堂小結,引導學生整理、復習、鞏固教材知識,深化對課堂教學主題的理解和把握,使得新知識具有更大的遷移價值,為后繼的學習和運用它們奠定基礎。同時讓領悟數學思想和進行適當的思想教育。)
八、板書設計
我覺得這樣設計簡潔明了,突出重點。
九、教學反思
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課堂不是車間的流水線,一成不變,同樣的教學方式方法,二三十名學生可能有二三十種不同的反應。但是,老師一定要把握住底線,這個底線是由學生發現知識而不是老師去灌輸。
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集體備課教案 篇10
一、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材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可能性的大小—摸球游戲》,見課本第87—88頁。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我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通過實驗操作活動,進一步認識客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
B.能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實驗操作的過程,在觀察、思考、討論以及合作交流過程中認識可能性的大小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積極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精神,同時滲透概率的思想,從數的角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體會用數據表示可能性的簡潔性。
教學難點:學會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具、學具準備
我準備了盒子、不同顏色的乒乓球若干個,黑白棋子若干
五、教法、學法:
。1)引導發現法
。2)分組討論法
(3)游戲和搶答
六、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欣賞乒乓球隊員精彩圖片,樹立向他們學習、為國爭光的目標,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突然問乒乓球比賽時,怎樣決定誰先發球的?學生有可能不會答,老師告知乒乓球比賽猜球決定誰先發球。并問,這樣做公平嗎?(公平,因為,球在左手和右手共有兩種可能性,左手和右手的可能性相等。)
2、摸球游戲(復習可能性的大。
首先,我談談第一個環節:摸球游戲。(貼出五個盒子的圖片)
。ㄕn堂情境模擬)“同學們,老師這里準備了五個紙盒,紙盒里面裝有不同顏色的乒乓球,請大家仔細觀察,這五個盒子中,哪個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哪個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老師,我認為1號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因為里沒沒有白球!”“我認為5號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為里面白球最多有七個!”“我認為2號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為里面全是白球!”學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我讓他們進行簡短的交流。
。ㄟ@樣的引入,學生既復習了可能性的大小,又自然過渡到新知識,為進一步學習本課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筆。)
3、機智問答(用0和1表示“不可能、一定”)
“同學們,請看第一個盒子,能摸到白球嗎?”生:不能。“那么,誰能用一個數來表示1號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老師,就用0表示吧,0就是沒有!”好,我們就用0表示不可能發生的可能性(在“不可能”邊寫下0)。那么,第二個盒子,可以用什么數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這時,有的學生說用1表示,有的學生說用2表示,因為里面有2個白球,我讓他們進行簡短討論,最后,統一了意見,用1表示一定發生的可能性(在“一定”旁邊寫下1)。
4、感知數據,體驗生活中的0和1:
那么,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發生的可能性可以用0或1表示呢?這里,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了,有的說母雞下蛋的可能性為0,有的學這節數學課真有趣的可能性為1……
這里,我放手讓學生去說,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用0或1表示事物發生的可能性,讓他們把數數回歸到生活中去,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有了前兩個盒子作鋪墊,第三個盒子,學生很快就找到了1/2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緊接著,我把問題拋向學生“怎么用一個數來表示第四、五個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讓他們自己去先思考,再討論,再匯報。最好,學生得出了用1/8表示第四個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用7/8表示第五個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我再引導學生說出,這里的8表示的是盒子里共有8個球,共有八種可能的結果,這里的1是4號盒子里只有一個白球,同樣,再引導學生說出這個7/8中的8和7各表示什么。
。ㄟ@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所在,讓學生用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我在給出0和1作鋪墊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這些問題由簡入難,層層深入,步步為營,學生碰到問題時進行小組討論,運用小組討論的學習方法,從而得出用一個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從而突出了難點,也突破了重點)
5、為了進一步鞏固今天所學知識,我讓學生小組做課后的“做一做”摸球游戲,并指導學生做好記錄,再次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熱情,課堂氣氛達到高潮。然后,讓學生解析為什么有的小組共摸了2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數是12次,而有的小組摸了1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數只有3次,而不一定是1/2?讓學生認識實際摸球活動中記錄的數據和標準概率1/2是有差距的,讓學生明白摸球的次數越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接近標準概率,這就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可能性的高度。
6、接下來練習題的設計是發展學生的思維,對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數來表示作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7、最后通過聽要求給紙盒里增減球來進一步體會可能行的相關知識,搭建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平臺。
七、板書
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一定能可能性是1
不可能可能性是0
1黃1白黃球1/2
白球1/2
1黃7白黃球1/8
白球7/8
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集體備課教案 篇11
本文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數學《可能性》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是新課標中新增的內容,屬于統計與概率的范疇。在人教版教材編寫中在三年級上冊中初步認識了可能性,學生學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詞語描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確定性;還會用“經常”、“偶爾”等詞語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冊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初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基礎上,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并加深對 “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并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同時,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使學生擴大并加深對統計知識的理解,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統計與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今天我對本冊《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進行了教學,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認識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并會求簡單的事件發生的概率,并用分數表示;重點:感受等可能性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會用分數進行表示。難點:驗證擲硬幣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為。
本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是我也是旨在突破難點,學生輕松掌握重點,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進行以下幾點的反思:
1. 課堂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隨機事件的課,需要實驗的驗證,體驗和感悟的。例1是教學用幾分之一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驗證——感悟”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建構“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經驗,得出猜想。再組織學生進行驗證。課堂提供足球比賽拋硬幣決定哪一個隊先開球是否公平的素材,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數據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有的組是相等的,有的組是不相等,但是比較接近,學生大膽想出試驗的次數越多,就越接近。因此,學生自己實踐的過程中得出了正確的的結論,并能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練習設計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拓展應用時,我采用了書上的三道練習題,自己又選擇了一道,這些練習題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游戲中,讓學生感覺很親切,學生不僅解決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數來表示,還能夠自己設計游戲轉盤,讓游戲更公平,從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況下,游戲才會公平。
3.教學活動過程有條不紊,能放能收。
往往老師在上課時,都特別害怕學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亂教師的教學過程,導致教學任務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學實踐中,越發發現學生動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獲得的知識最不容易遺忘,所以開始教學這個班時,只要需要學生操作活動交流的,我一定會讓他們去做,慢慢地,學生的操作活動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雖然是拋硬幣,但是還是非常順利地進行了,只要把活動要求給學生明確,他們知道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學生都會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雖然這節課學生掌握情況還不錯,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在板書時,我在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下面打了一個箭頭,寫了相等、公平,這樣會給學生造成歧義,覺得只有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才是公平的誤會。
2.在處理最后一道拓展應用時,這節課本是可能性是幾分之一的教學,而最后一道題卻出現了幾分之幾的可能性,難度有些大,沒有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3.本想在教學的最后介紹一些有關概率的知識,但是由于時間的把握不好,沒有介紹。
這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地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把學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腦海里,受用終身。
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集體備課教案 篇12
教學內容:六年級數學上冊第94-96頁例1、例2及“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八的第1、2、3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會用分數表示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進一步加深對可能性大小的認識。
2、能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設計相應的活動方案,能聯系實際對可能性大小的計算結果,判斷相關游戲的規則是否公平。
3、在學習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感受數學思考的嚴謹性與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4、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明確生活中任何幸運和偶然的背后都有科學規律支配的。
教學重點:會用分數表示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學難點:理解并掌握用分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昆山商廈正在進行迎國慶購物中大獎活動,凡購物滿100元,可以到轉盤上轉1次指針,猜猜中獎規則是怎樣的?
(1)學生憑生活經驗闡述(指明學生交流)。
。2)提問:雖然有些不同,為什么大家都認為指針停在紅色區域是一等獎?(指針停在紅色區域的可能性最小,有利于商家)你知道中一等獎、二等獎的可能性是多少嗎?
2、小結:以前我們用“可能、一定、不可能”來描述可能性的大小,那可能性的大小能不能用更簡單的數學語言來表示呢?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可能性。(板書課題:可能性的大。
二、初步感知。
1、教學例1
。1)例1場景圖 ,提出問題。
談話:打乒乓是同學們喜愛的一項運動。你們打乒乓球時是怎么決定誰先發球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介紹一般比賽中的方法。)
提問:用猜左右的方法決定由誰先發球公平嗎?為什么?
(2)學生討論后明確:一共有2種情況,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對于運動員來說,無論猜左還是猜右,猜對的可能性是一半,猜錯的可能性也是一半。
(3)問:可能性是一半用分數怎么表示?你怎么想到是1/2?
追問:2表示什么?1呢? (及時板書)
。4)小結: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所以猜的結果只有“對”或“錯”兩種可能,猜對與猜錯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2。用這種方法決定誰先發球是公平的。
。5)以前都是說一說誰的可能性大一些,誰的可能性小一些,現在我們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完成課題板書: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
2、同步體驗(第94頁的“試一試”)。
課件呈現一個不透明的口袋。
。1)談話:接著,我們來研究一下摸球活動中的可能性。這個袋子里原來有一些球,現在放入一個紅球,從中任意摸出一個球,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學生肯定有疑問)
。2)打開袋子(一紅一黃)問:有答案了嗎?你怎么想的?
。3)交流中明理:一共2個球,任意摸一個,有2種情況:摸到紅球或摸到綠球,所以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1/2。
。4)如果再往袋中放入一個綠球,現在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為什么?摸到綠球和黃球的可能性呢?
(5)討論:為什么兩次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會不同呢?這說明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6)小結:雖然袋子里紅球只有一個,但球的總數發生了變化,所以每次摸到紅球的可能性也在變化,可能是1/2、可能是1/3等等。
。7)追問:如果要使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1/6,口袋里至少要怎樣放球?(答案不唯一,鼓勵學生大膽交流,教師及時給予肯定。)
三、遷移提升。
1、教學例2
出示例2中的實物圖:誰來介紹一下這六張牌?(或者讓學生一起說說)
。1)問:把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從中任意摸一張,摸到紅桃a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你是怎樣想的?
。2)交流后明確:因為一共有6張牌,紅桃a有1張,摸到紅桃a的可能性是1/6。
。3)追問: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摸到其他每張牌的可能性呢?
。4)小結:一共有6張牌,摸到每張牌的可能性都是1/6。
2、提問遷移。
。1)提問:從這6張牌,你還想到什么問題?(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2)指名口述問題,可能有:摸到紅桃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摸到a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摸到2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
。3)逐題交流,重點交流第1個問題,明確各種思考方法。
方法可能有:
、倜矫繌埮频目赡苄远际1/6,紅桃有3張,摸到紅桃的可能性是3個1/6,也就是1/2;
、谝还6張牌,紅桃有3張,摸到紅桃的可能性是3/6,也就是1/2;
、6張牌平均分成2份,紅桃是1份,摸到紅桃的可能性是1/2。
3、教學“試一試”。
談話:剛才我們研究的幾個問題都是可能性相等的例子,實際生活中遇到的都是可能性相等的情況嗎?我們繼續研究摸球活動。
。1)課件出示第95頁“試一試”題目及圖片。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交流各自的想法,多請幾位學生來說說。
。2)比比兩種球的可能性的大小,思考為什么。
4、談話: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96頁,獨立完成第1題。
課件出示練習十八第1題,學生完成后進行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追問:如果在每個口袋里任意摸一個球,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分別是多少?
學生在書上寫出分數后進行交流,教師及時評價并關注全體學生練習情況。
四、全課總結。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你覺得這些知識有什么用?想想,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也是可能性知識的運用。(學生舉例說明)教師結合學生所舉例子簡單分析,如拋硬幣時出現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相等,各是一半,可能性都是1/2;玩飛行棋扔色子時每個數朝上的可能性也是相等的,可能性都是1/6,等等。
五、實踐與應用。
1、課件出示練習十八第2題。
。1)學生思考第1個問題,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及時評價。
(2)出示第2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和同桌交流,再請幾位學生交流,教師及時評價。
2、課件出示練習十八第3題。
提問:桌上有9張卡片,任意摸1張,小明和小紅在玩游戲,出示規則:如果摸到奇數算小明贏,摸到偶數算小紅贏,這個游戲公平嗎?為什么?
追問:游戲規則怎么改就公平了?
3、課件出示問題:教材95頁“練一練”
提問:我們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再來研究一下商場里摸獎用的這個大轉盤。指針轉動后,停在紅色區域的可能性是幾分之幾?停在黃色或藍色區域呢?如果指針轉80次,可能有多少次停在紅色區域,可能有多少次停在黃色或藍色區域?停在紅色區域一定是10次嗎?
小結:這只是根據可能性進行的預測,實際結果是不確定的,可能正好是10次,也可能大于10或小于10次。
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集體備課教案 篇13
教學內容
小學六年級教科書第131頁例1、例2,課堂活動第1、2題,練習二十六第1--3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操作,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游戲規則的公平性。
2.進一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知道可以用一個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教學重點
感受不確定現象,討論比較簡單的用一個數來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教具準備
課件、乒乓球和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玩游戲導入,復習舊知
1、玩小魔術,激趣。
2、玩真的:一個小紙團,任意放在一只手中,可能在哪一只手中,(可能在左手,也有可能在右手)也就是說有兩種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是多少?(能回答給予鼓勵)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可能性大小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可能性大小)
3、檢測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請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判斷下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并簡要說明理由。
地球每天都在轉動。
三天后下雨。
太陽從西邊升起。
小方吃飯時用左手拿筷子。
小明的年齡比他爸爸小。
4、過渡語: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得非常好,相信這節課會合作愉快,輕松學會、掌握新知識。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摸乒乓球游戲(教學例1):出示課件
(1)教師口述并演示:袋中有3個相同的球,分別標上數字1、2、3。從袋中任意摸出一個?赡苊鰩滋柷颍坑袔追N可能的結果?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嗎?
(2)猜一猜(四人小組內合作議一議)。
學生:可能摸出1號球、2號球或3號球。
有3種可能的.結果。
1號1/3,2號1/3,3號1/3(引導或鼓勵會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了)
教師:也就是說,摸出三號球的可能性相同,都是1/3。
(3)試一試(摸一摸)。兩個同學上臺(一個同學摸,一個同學或全班記----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摸、記、放回再摸,連續3--15次):驗證每個號球出現的可能性。
(4)反饋明確:(摸出每個號球的次數接近;如果繼續摸下去,摸的次數越多,摸出每個號球的次數越接近),這說明從袋中摸出每個號球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摸出三號球的可能性都是(1/3)。
2、摸卡片游戲(課堂活動第1題):(出示課件)
生:齊讀游戲規則。
師:這個游戲規則公平嗎?你是怎么想的?
生:同桌交流后匯報(公平,共10張,1和0各5張,各占一半,可能性是1/2)
師:也就是說,可能性相同的情況下,游戲規則具有公平性。
分左右兩組,各選兩位代表上臺,一人摸一人記錄,全班同學監督:先摸3次,得分相差多少?再摸3次,......
明確:取的次數越多,得分就越接近,勝的可能性就越接近,獲勝可能性是1/2。
教師小結游戲規則的公平性及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游戲規則中各方可能性相同的情況下,游戲規則才具有公平性。
過渡語: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為了賺錢,設計了一些不公平的游戲。希望同學們要高度警覺,不要中了這些人的圈套,上當受騙。
3.教學例2。
轉盤游戲:出示一個大的轉盤(上面有三個區域,紅色區域占整個圓盤1/2,黃色和藍色區域各占整個圓盤1/4)。
(1)游戲(方案)公平嗎?為什么?
生:不公平,……
師:也就是說,紅色區域的面積大,占了整個圓面積的1/2;黃色區域和藍色區域的面積小,各占整個圓面積的1/4;所以這個游戲規則不公平。同時也說明,面積越大,可能性越大。
(2)怎樣設計這個轉盤才公平。
同桌交流后匯報:
平均分成三份,三種顏色各選擇其中一種,三人的可能性都是1/3。
平均分成四份,四種顏色各選擇其中一種,三人的可能性都是1/4。
(3)計算:指針停在四種顏色區域的可能性各是多少?(1/4)
如果轉動指針100次,估計大約會有多少次指針是停在紅色區(100x1/4=25)
4.抽牌游戲:1、2、3、4四張牌,抽出小于3的甲勝,大于3的乙勝。
這樣約定公平嗎?為什么?
小于3的有1和2,占四張中的二張,可能性是1/2。
大于3的只有4,占四張中的一張,可能性是1/4。
你愿意是甲,還是乙?(甲——選擇可能性大的)
師:這說明了什么?(數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練習:練習二十六第2--3題。
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同桌互議,最后集體反饋、評價。
四、學生談收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你有哪些收獲?
附板書設計:
可能性的大小
1號---------1/3紅區-------1/2小于3的--------1/2
2號---------1/3黃區-------1/4
3號---------1/3黃區-------1/4大于3的--------1/4
可能性相同--------公平面積越大,可能性越大數量越多,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