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
濰坊風箏以其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強烈的地方色彩而名揚四海。胡敬珠、孫永春等藝人扎制的“龍頭蜈蚣”風箏長達數百米,曾獲全國風箏比賽一等獎。
而南通風箏以“板鷂”最具代表,箏體以大為勝,箏面裝滿哨口,扶搖九天,聲震四方。
風箏制作工藝考究,集扎、糊、繪、放于一體,具骨架結構、系線的位置、線的長短和根數、迎風的角度和力度,都有很講究,否則就飛不高、飛不穩。風箏的題材豐富多彩,造型夸張,繪制精細,并充滿著美好的理想與寄托,如蝴蝶、燕子表示春天的到來,荷花、鴛鴦象征著純潔的愛情,蝙蝠、仙鶴童子寓意福壽,龍與鳳表示歡樂吉祥、國泰民安。風箏是吉祥物,它的發展都與各地民間習俗聯系在一起。每年農歷立春之前,谷雨之后,各家到野外放飛,然后切斷引線,任其自由飛翔,意欲驅邪保平安。有的元宵節之后有長輩送晚輩風箏的習俗,表示贈予力量和福分。同時,兒童放風箏時,眼睛隨著風箏在藍天晴空下時遠時近、或左或右地移動,是一種眼睛得到休養的好方法。古時就有小孩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內熱”、“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說。可見,放風箏既能娛樂,又能健體。中國的風箏約在公元六世紀開始流傳至亞、歐、美各國。現在,風箏這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品,越發具有現代魅力,放風箏已成為一項世界性的體育活動。
中國從八十年代起,先后在濰坊、北京、南通舉行過多次國際風箏會,它不僅云集了國內眾多的風箏高手和愛好者積極參與,同時,也吸引了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朋友參加風箏表演和比賽。小小的風箏已經超越國界、種族、語言成為溝通人們情感和友誼的紐帶。
歷代風箏詩風箏,又叫紙鳶,在我國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歷代詩人曾寫下不少形象生動的風箏詩令人賞趣。風箏成為娛樂用品,當在唐代之后。
唐代詩人高駢在《風箏》詩中寫道:“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當時放風箏不僅裝有弦或笛,有時還把明亮豪華的燈籠帶到夜空,猶如“花雨陣灑仙凡路,紅燈遙映碧宵空”。
南宋大詩人陸游以擬人的筆法描寫紙鳶,十分生動:“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詩不但生動地刻劃了紙鳶的姿態,而且令人想見那放鳶子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愛,多么歡樂。
明代時,民間放風箏的活動就很普遍。明代詩人徐渭簡直是個風箏迷,他寫了《風鳶圖詩》25首,如“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便是當時放風箏熱鬧情景的真實寫照。
清代的風箏制作和放飛更為盛行,人們爭相娛樂。詩人高鼎在《村居》一詩曾這樣描繪兒童放風箏的情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生動地描繪了春光明媚,柳絮紛飛的時節,活潑的兒童舒臂牽線,喜放風箏的情景,構成了一幅生活氣息的畫面。
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寫兒童放風箏的詩:“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描寫兒童風箏放不上天,急待恕罵天公,使一個天真而又剛健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其實,喜愛風箏的決不單是兒童,還有成年人和老翁。清代一位詩人的《北京竹枝詞》寫道:“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飛上碧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