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快樂的語文課──《給予樹》課堂實錄及點評
師:是呀!媽媽由衷地希望能夠讓孩子們分享圣誕節的快樂,但是家里并不寬裕。你能夠讀出媽媽的這份擔心嗎?
(生練習,教師指導)
點評:教師給學生自己閱讀、體驗、感悟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劃出“媽媽感情變化的句子”。劃出句子后,讓學生練習朗讀,在朗讀中體會媽媽的感情變化。匯報的時候,讓學生朗讀這些句子,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這些設計就是讓學生體會閱讀的方法,默讀感受,劃下重點句子,然后用朗讀體會人物情感,同時用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師出示改動過的句子,學生通過比較感受到“只”“卻”“怎么可能”“分享”這些詞語背后的意思,從而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這種比較是教師在閱讀中引導作用的積極體現,教師并沒有通過問答的形式讓學生像猜謎語一樣去找答案,而是給學生一個學習情境,讓學生在這個學習情境中,自己比較、自己思考、自己感悟,得出自己的答案。語文學習的目標更為明確了,就是通過文本中語句來體會人物情感,通過詞句的比對來感受作者寫作的獨特匠心。閱讀的方法已經蘊含在教師的引導中,學生以后閱讀的時候也會注意追索詞句,體會詞語背后隱含的意思,讀書會不斷深入,最終會實現自能讀書。
師:媽媽的擔心似乎是多余的。當她帶孩子們到商場去購物時,孩子們都很高興。但是,回來的路上,我們卻發現媽媽很生氣,這又是為什么呢?請你自己讀一讀下面的句子,
(投影打出剛才學生標畫的句子: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20美元做了什么?)
生讀。
師:我注意到你在讀的時候特別強調了“只”字和“到底”這個詞語,為什么?
生:我覺得這樣才能夠讀出媽媽的生氣。因為她只買了棒棒糖,說明沒有其他的禮物了。即使媽媽給她的錢不多,也不能光買那么多棒棒糖啊?
生:我覺得這里面不光是生氣,還有媽媽的疑惑。媽媽想,她到底拿那些錢干了什么呀?怎么也沒跟我說一聲呢?
師:這時,如果你是媽媽,你可能會想她用這20美元──
生:買自己喜歡的零食吃了。
生:禁不住誘惑,買了一些小畫片什么的?
師:可是她的塑料口袋里只有棒棒糖啊?
生:也許怕媽媽說,藏在衣服里了。(笑聲)
生:我想,她還可能沒舍得花這么多,想留起來以后再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師:可是,作為媽媽,她多么希望金吉婭能夠心里想著兄弟姐妹,即便是家庭并不寬裕,也能夠把親情放在自己的心中啊!回到家中,不等媽媽問金吉婭,金吉婭就主動向媽媽講述了事情的經過,于是媽媽激動的擁抱了她。請你再次讀讀課文,找一找讓媽媽激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生讀句子。)
(教師打出文字投影。)
媽媽,我拿著錢到處逛,本來想送給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禮物。后來,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她一直盼望圣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買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禮品區。我的錢就……只夠買這些棒棒糖了。可是媽媽,我們有這么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么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