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思品與生活下冊《分享快樂》教案
一、教材分析:當代學生從誕生的“自然人”轉化為社會化的過程中,直接享受到豐富的改革開放的成果。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人和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將更為密切。由于他(她)們處于家庭“獨”字號的環境,他(她)們與以前的學生相比,知識較廣,參與社會的意識較強;但一方面,他(她)們較為自私、任性,欠缺禮貌,一切都以自我坤洲小學為中心,自理能力較弱。他們對自己參與的生活感到好奇,敢于冒險,也易于自我解釋,并充滿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雖然愿意與周圍的人真誠交流,喜歡新朋友,并開始意識到了他人的想法和行動,但卻因不會溝通而易和他人沖突。
《分享的快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共歡樂”,分為《不一樣的你我他》、《換個角度想一想》和《分享的快樂》三課!斗窒淼目鞓贰肥潜締卧牡谌n,本課在設計中力求讓學生體驗在集體中講求團隊精神,體驗由共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從而學習到合作與分享,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二、 教學目標:
(一)情感與態度:
1.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愿意與他人分享。
2.實際參與合作,體驗來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獻出關愛,相互幫助體現了一種生存的道德智慧。
(二)行為與習慣:
1.大家共同分享自己所有的情境,組織學生展開該活動。
2.熟悉班集體環境,能利用班里同學間相互關心與幫助解決自己的問題。
(三)知識與技能:
1. 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
2. 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共同完成“設計活動”;
3.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的普遍問題,培養心中有他人的集體主義精神。
(四)過程與方法:
1.體驗參與合作和分享的過程。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1.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愿意與他人分享。
2.明白分享也是獻出關愛,相互幫助體現了一種生存的道德智慧。
3.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共同完成“設計活動”。
4.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的普遍問題,培養心中有他人的集體主義精神。
四、教學資源:
本課為學生提供了一些信息資料,這些信息資料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坤洲小學運用了實地考察、搜集及應用計算機課件。
實地考察:慰問敬老院的老人,實際體驗自己與老人的情感。
搜集資料:查找有關合作與分享的事例及現象。
計算機課件:《分蘋果》的動畫片。
五、學生實態:
當代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條件較優越,生活在被父母寵愛的環境里,自我中心的意識較強。在他們的生活不容易體會到由于缺乏別人分給的“零食”而給生活帶來的不便和困難,同時,由于學生年齡小,缺乏這方面的意識。
六、教學策略:
針對學生年齡偏低、認知水平尚淺并偏重于形象思維的特點,教師應避免太多的理論說教。師生多方搜集相關信息,擴充課文內容。嘗試結合學生以及身邊其他人在學校、社會中的具體事例進行引導,使學生在實際事例的體驗中,學習合作與分享,培養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