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思品遠親不如近鄰
遠親不如近鄰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與鄰里怎樣和睦相處。
2.過程與方法: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與鄰里小伙伴發生的小矛盾。
3.情感、態度、價值觀:① 懂得鄰里要和睦相處;
② 有愛心、尊重別人、盡力幫助別人。
教學理念設計
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在積極參與和體驗中獲得內心體驗,通過發展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來塑造他們的人格,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本課的核心,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是本課的基本理念。對于學生來說,當他們走出家庭進入社區時將面臨一個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讓學生掌握必要與人交往,與人合作的能力,幫助他們認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事和人,怎樣看待這個社會關系,這些是本課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懂得怎樣和睦相處。
教具準備:cal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播放“誰幫我家收了被子”課件導入。
2.互動交流:聽了這個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
3.教師小結:正如俗話所說:遠親不如近鄰,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鄰居的幫助。剛才的短片就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鄰里之間親如一家的故事。
4.播放課件“媽媽不在家時”
小組討論:
(1)故事中鄰里之間是如何互相幫助的?
(2)故事中的“我”聽了李阿姨的一番話后,為什么會流淚?當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
5.班級交流。
6.教師小結:好的鄰里關系會給我們帶來溫情,帶來方便,使大家心里都暖融融的。
7.過渡話:還記得鄰居與自己家之間互相關心、幫助的事嗎?找自己的好伙伴說一說或演一演。
8.學生表演。
表演中請學生互評:你覺得他或他們這樣做對嗎?為什么?他或他們的表演怎樣?
9.現場采訪
學生表演完后,教師現場采訪表演的學生:當時你和家人有什么感受?當你得到鄰居的幫助后,或者鄰居得到你的幫助后,你們兩家的關系怎樣?
10.教師小結:鄰里之間應該和睦相處,這種相處是相互的,當你幫助別人越多時,得到的幫助就越多。鄰里之間應和諧相處,那么我們鄰居小朋友應該如何做呢?
11.播放課件:“我和鄰居小朋友做作業、捉迷藏”
12.互動交流:自己和鄰居家的小伙伴是否常在一起玩?在一起時干什么?
13.教師小結:聽了同學們的介紹,老師知道大家都有自己要好的鄰居小伙伴,你們經常在一起學習、游戲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
14.班級討論:
(1)教師播放課件:“一位男孩因媽媽不讓自己下樓與小伙伴玩,而感到苦惱”。
(2)學生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小男孩為什么感到苦惱?這樣的苦惱我們該怎樣解決?
(3)請小組代表發言。
(4)教師小結:不能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確是一件令人煩惱的事情,如果我們將自己的這種感受告訴家長,讓他們能體會到你的苦惱,相信我們的爸爸媽媽會改變自己的這種做法。
15.播放課件:“我和鄰居小伙伴開心相處”。
16.說一說:剛才短篇中的幾位小伙伴之間是怎樣友好、開心相處的?猜一猜:他們當時會說些什么?心情怎樣?
17.過渡語:同學們也有自己的小伙伴,能將自己與他們友好、開心相處的事情講給同學們聽聽嗎?
18.互動交流:由2——3位學生講述自己與他們友好、開心相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