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思品身邊的朋友
鄂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案
第一單元 社區是我們的大家庭
身邊的“朋友”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鄂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身邊的“朋友”》。本課是在學生全面了解社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社區中的公用設施與人們生活得密切關系,學會愛護社區環境,養成文明生活的習慣。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看: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區建設也越來越趨向成熟,社區的配套公共設施,和睦的人際關系,精彩的社區生活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另一方面,社區的取名來自各行各業,人們受教育水平各不相同,對待公共設施的態度也有所差別。
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程度上分析:幫助孩子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學習并開始嘗試以熱情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樂于為社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德行引導。
因此,本課針對上述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在學生全面了解社區的基礎上,引導其進一步關注社區中的公用設施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通過調查比較分析,體驗社區里的功用設施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了解社區公共設施的使用情況,學會借助相關的社區公共設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難點是:通過本課的學習,提高文明意識,自覺愛護社區公共設施,自主地去養成一些文明生活的習慣,并試著幫助、影響他人更文明地生活。
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孩子感受,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我們的家往往是一個社區中的一戶,社區需要大家共同建設和維護。打破狹義的“小家”的認識范疇,建立社區是我們所有居民的“大家”這一概念,克服自私心理,學習在社區大家庭里找到“自我”和“他人”的契合點。引導孩子學會與人溝通,并通過正當的渠道維護社區公共設施。
設計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公共設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愛護公共設施是每個人的基本行為準則。但是,現實生活中也不時出現一些破壞公共設施的現象。因此,培養學生從小愛護公共設施的意識和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以游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自然的走入學習狀態。將教學生活化的理念貫穿于整堂課,課前收集大量學生生活場景的圖片、場景,力求教學內容從生活中來,應用到生活中去,也使教材內容更具有說服力。整堂課在師生共同探究中完成教學任務。逐步引導學生懂得愛護公共設施。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公共設施給人們帶來的幫助,對公共設施產生感激之情。
2.能力:知道如何愛護公共設施,培養愛護公共設施的好品德。
3.知識:知道在我們生活的社區有哪些公共設施,明白公共設施給人們帶來方便,帶來舒適。
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公共設施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愛護公用設施。
教學難點
不損壞公共設施,能自覺,并能影響他人也自覺去愛護公用設施。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教材p12-p13頁內容,話題為“他們幫助了我們”。
第二課時完成教材p14-p15頁內容,話題為“公用電話的訴說”。
第一課時 它們幫助了我們
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比較分析, 了解社區的各種設施所在的位置和使用情形。
2.明白社區成員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公共設施,感受社區公共設施和人們生活關系密切,初步樹立自覺愛護社區公共設施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