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思品認識周圍的鄰居
認識周圍的鄰居教學目標:
認知:懂得鄰居之間要和睦相處,和睦相處不僅大家都愉快,還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
情感:
1.愿意與鄰居和睦相處。
2.樹立維護和增進鄰居之間和睦的責任感。
行為:
1.說話辦事考慮左鄰右舍的利益。
2.對鄰居講謙讓,能量解人。
3.鄰居有困難,熱情幫助。
教學難點、重點:認識周圍的鄰居。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引出問題
生活在社會中,我們要經常與人打交道,尤其和左鄰右舍接觸更多,因此,鄰居之間和睦相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的人和事談一談鄰居之間相處得不好時會存在什么問題。
(設計思路:與鄰居相處對于山區農村的孩子來說并不陌生,他們在與鄰居朝夕相處中已經積淀了許多活生生的素材。所以,我的問題直接切入他們的生活經驗——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的人和事談一談鄰居之間相處得不好時會存在什么問題。以用這個問題激活他們的生活積淀和參與熱情。)
二、走進生活 找問題。
1.各小組成員結合自己耳聞目睹或親身經歷的事,談一談鄰居之間相處得不好時會出現什么問題。
2.各小組成員交流。
3.各小組匯報交流的結果。
4.歸納總結。
(設計思路:“走進生活,找問題”這一環節主要是發揮團隊的力量和智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使更多的生活問題呈現出來。為以后的“身同感受,出點子”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身同感受,出點子
1.各小組成員結合自己耳聞目睹或親身經歷的事,談一談鄰居之間相處得好的做法。
2.各小組成員交流。
3.各小組匯報交流的結果。
4.歸納總結。
設計思路:與鄰居相處對于山區農村的孩子來說并不陌生,同樣,他們的生活中更不缺乏鄰居之間和睦相處的榜樣和自己身同感受且行之有效的做法。故此,讓學生結合實際給鄰居和睦相處出點子,他們不但不覺得生疏,還會體驗到快樂。)
二、名言警句中的鄰居關系
●遠親不如近鄰 ●得好鄉鄰勝過親●多年鄰居變成親
●鄰居好,一片寶 ●家有患難,鄰保相助
●親幫親,鄰幫鄰 ●親望親好,鄰望鄰好 ●親向親,鄰向鄰
●人到難處鄰里來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
●賊打火燒喊四鄰 ●鄰家失火,不救自危
●是親必顧,是鄰必護
●沒有木頭,支不起帳房;沒有鄰居,過不好日子(藏族)
●鄰居好,勝金寶 ●和得鄰居好,猶如穿皮襖
●隔鄰居,不隔心
●陰險的鄰居比兇惡的敵人更可怕(拉丁美洲)
●不要選擇房屋,而要選擇鄰居(日本)
●千金買鄰,八百置舍 ●行人好伴,住要好鄰
●在家里結鄰,出門要結伴(阿拉伯)
●動身之前,要找好侶伴;蓋房之前,要找好鄰居(阿富漢)
●光顧自己的人,跟鄰居合不來(蒙古)
(設計思路:這些名言警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具有很強的說理性。讓學生讀一讀,悟一悟,會加深學生對鄰居和睦相處重要性的認識和理解。)
三、前車之鑒,可以為師
1.讀故事《六尺巷》并交流收獲
2.講述《孟母三遷》的故事
(設計思路:俗話說:“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我們不但可以從現實中汲取智慧,還可以從古人的做法中獲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