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書所見
夜書所見
【宋】 葉紹翁
蕭蕭⑴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⑵。
知有兒童挑⑶促織⑷,
夜深籬落⑸一燈明。
【注釋】
⑴ 蕭蕭:風聲。梧:梧桐樹。
⑵ 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⑶ 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
⑷ 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⑸ 籬落:籬笆。
【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賞析】
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于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于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促織。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極為準確。錢鐘書《宋詩選注》說:“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 笑籬落呼煙,世間兒女。’”若補上陳廷焯評姜詞所云:“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若,最為入妙”(《白雨齋詞話》卷二),便可想見詩人此時內心深處的悲哀了。
夜書所見
平湖市東湖小學 沈心蕾
一天,葉紹翁去外面游玩,突然,一陣蕭蕭的秋風迎面吹過來,頓感陣陣寒意。
秋風吹動著梧桐樹的樹冠,沙沙作響。一張張樹葉脫開了枝頭,隨風悠悠蕩蕩飄落到地上,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還給我們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形象,不禁勾起他對家鄉的思念。
天氣漸漸地涼爽起來,吵人的蟬聲被秋風吹走了。代替它的是晚間籬笆下石板縫里的蟋蟀、蟈蟈、油葫蘆的歡叫聲。一點點,一陣陣,一大片,遠遠近近,組成一部宏大的秋天交響曲。
忽然,遠處籬笆下冒出一閃一閃的亮光。那是什么呢?原來是兩個調皮的小孩子提著燈籠。一晃一晃地來到籬笆下。小男孩提燈籠,小女孩捉蛐蛐。
“捉到了。捉到了。”只聽見小女孩歡快地叫了起來,頓時小男孩也高興地笑起來,充滿勝利地笑聲隨著秋風越飄越遠……
我對《夜書所見》異見
課本原文注釋及相應理解: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注釋]
①蕭蕭:風聲。梧:梧桐樹。
②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③挑:捉。
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籬落:籬笆。
[解說]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我的理解
“知有兒童挑促織”中的挑不應理解為“挖、捉”,“挑”在本詩應為“挑撥、挑逗”解。
理由一:詩人不是真正的“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而是穿越時空的意想所看到“一燈明”,它不受房屋、籬笆等事物隔擋,這“一燈明”可以在籬笆下、屋子邊及房屋里。“夜深籬落一燈明”夜深兒童更應在屋子里。
理由二:“知有兒童挑促織”是由詩人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難忘的趣事引出的,而斗蟋蟀比捉蟋蟀更有趣、更難忘,所以把“挑”理解為“挑撥、挑逗”更符合實際,使古詩更生動,更有價值。
理由三:兒童捉蟋蟀是因為愛看斗蟋蟀。按大多兒童性情而論不會堅持“捉蟋蟀”到“夜深”,而會“斗蟋蟀”到“夜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