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教學反思
當《望天門山》這首詩講完,心里備感輕松。不光是按規定課時講完,而且在課堂上沒有我反復冗長的講解,多數是我與孩子們之間的互動交流。認真回顧一下整個教學過程,有這樣一個設計環節牽引著我和孩子們,讓我感覺這首詩教下來很順利。
初備課時,反反復復看教材參考,自我感覺這首詩難講。怎樣避免課堂上的一言堂,同時又要帶動大家的興趣呢?于是教學初設計這樣的環節:關于李白的詩我們學了很多了,通過這些詩你覺得李白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他是個豪邁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浪漫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大氣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非常有才氣、敢大膽想象的詩人等等。同時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們還例舉許多的詩來證明。看來孩子們對于李白了解得比較多。下面就請同學們跟隨李白去欣賞一段美景,欣賞結束學生發出了由衷的贊嘆。接著讓孩子們反復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說說這首詩給你留下什么樣的感受?孩子們結合詩人的風格,一下子就說對了這首詩的基調:壯觀。緊接著發問: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教師對難點適當點撥, 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銳的觀察力,精煉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在我的引導下,他們既說出了天門山的險,又談到了楚江的洶涌。輕輕松松學下了這首詩。
反思這節課,我沒有從以往常規的教學步驟教學這首詩,而是從詩人的風格上來作為突破口,即學了詩,又加深了對詩人的進一步的了解?磥韺W習古詩這種教學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
從東營回來后,我覺得王菘舟老師的詩意語文值得我們去借鑒,特別是在古詩方面,于是在教授《望天門山》時我嘗試一下。于是上網搜集了很多有關天門山的資料。希望模仿王菘舟老師上一堂精彩的課。
在惴惴嘗試后,有喜有憂,特此記錄,與學園老師共勉。
1、抓詩文切入口。我認為本文的切入口就是題目《望天門山》,詩人所有的活動幾乎都是圍繞天門山展開的。年輕的李白來到天門山,寫下了三首詩歌,其中《望天門山》是李白的力作。李白用自己文筆為我們描繪了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的景色。
2、抓住詩文的敘述順序。這首詩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氨獭弊置鲗懡祵懡; “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3、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詩文的意境。在講授這一課時,我發現很多學生能夠照著工具書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但是對整首詩意境的理解太差了,這首詩的教學目的雖然不是讓學生多么理解意境,但是就此放過尤為可惜,于是我發動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討論這首詩,我加入到討論中去,希望能帶給同學們中國詩歌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