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設計
西沙群島的貝殼真是( )、( )!
第三步:自主研讀第三自然段。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圈圈畫畫重要詞語的方法自主研讀第三自然段,然后組織學生開展口語表達活動:為海產品做代言人,看看誰介紹得準確、有趣。學生興致盎然地投入到活動中。一會兒,一場別開生面的海產品自我介紹會拉開了序幕:珊瑚:大家好,我是海底的美麗公主──珊瑚,我和我的姐妹們形態各異,美麗多姿。你看,我們的樣子像不像一朵朵盛開的鮮花?
海參:(慢條斯理地)你們好,我是海參,在海底,我們的家族成員可多了,我們經常懶洋洋地蠕動著,大家都叫我們“海底老人”。
大龍蝦:(粗聲粗氣地)我是大龍蝦,是海底的治安管理員,壞家伙們看見我一身厚厚的鎧甲、一對威武的大鉗子就嚇得逃走了。大家以后有什么麻煩,就來找我,我一定幫忙。
魚:我們魚兒家族遍布海底的各個角落,兄弟姐妹多得數也數不清。我們被稱為“海底時裝模特隊”。你瞧,我們每天都穿著漂亮的衣服在海底作巡回演出呢!
三、思考
表面上看,a教師在這堂課里“輕松解決”了四個自然段的教學任務,而b教師只完成了a教師的一半。但是,從教學實效上看b教師的課更為扎實有效,學生的收獲會更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富饒的西沙群島》語言十分優美,可以作為學生語言積累的好素材。
a教師卻忽視了語文課姓“語”的特性,將語文課上成了“觀光課”“旅游課”,以為學生對語言有所感悟就船到碼頭了,語言的學習只停留在表層。b教師抓住了“語言”這根語文課的命脈,先扶著學生學習語言,再放手讓學生學習語言。特別是,“海產品自我介紹”的活動設計非常巧妙──學生非常喜歡這種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學生要做海產品的代言人,就必須理解描寫海產品特點的詞語,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學生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過程也非常到位,這才是真正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