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和鹿》聽課記錄及評課
上課時,老師手里捧著教案,不時瞟幾眼,這都說明教師在備課時沒有把教案備到心里去。
二、回歸略讀課文
文本解讀的準度決定教學的效度,教師在教學的把握上就是精讀課文的處理。而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應該讓它回歸到略讀課文教學中去。
建議:“多一點”“少一點”
1、多一點學生的自讀自悟,少一點教師的牽引
由于教學將其當精讀課文來教,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引得過多,放得不開。剛才有老師也點評了,如在概括主要內容這個環節,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的環節等,都放得不夠。
不過,中段的略讀課文與高段略讀課文處理也應有所區別,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可以半扶半放。比如,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個環節,教師在預設時有兩個層提示。第一次提示:()的鹿角()的鹿腿
第一次的提示性語言少,讓學生的發揮空間大。
第二次提示:鹿來到池塘邊,看見自己水里的倒影,鹿非常欣賞自己(),而抱怨四條(),當獅子撲來時,鹿()幫助他死里逃生,而()卻掛住樹枝上,險些讓他喪命。
第二次的提示可以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說得更完整,更全面。
假如教師真的按預設來教,倒是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一種好方法。可惜的是,老師出示第一次提示語時,根本沒讓學生練,接著很快就進入第二次提示練習。
2、多一點默讀瀏覽,少一點朗讀指導
讓學生實踐、錘煉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是略讀課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取向。可以這樣認為:略讀課文教學中的“略讀”教學,就是“引導學生把握閱讀材料大意”的教學;“瀏覽”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教學。在教學中,教師應瞻前顧后,有機融合。引導學生把從精讀課文學習中習得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力用于閱讀實踐,逐步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將學生逐步渡向獨立閱讀的彼岸。
由于教師一開始就將定位定在精讀教學上,因此,教學中還是偏重朗讀指導,而學生的默讀、瀏覽得不到實踐。
3、多關注導讀提示
每篇略讀課文前面都有導讀提示,本文的導讀提示是:《陶罐和鐵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下面這篇課文又會給我們什么啟發呢?認真讀讀課文,了解課文講了個什么故事,再聯系實際說說自己的體會。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把這兩篇課文聯系起來,想想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在學習之前,也可引導學生先關注“導讀提示”,對“導讀提示”的所示要求進行梳理,以“導讀提示”為參照,進一步明確學習要求和讀悟要點,并以此為線索,串連和主導閱讀探究活動。
策略:嘗試歸納法
可以說,本節課教師用的是演義法。什么叫演義法?就是教師帶領著學生逐段學習,逐段感悟,最后讓學生懂得了一個道理。教師不妨嘗試歸納法。在整體概覽后,問學生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或許學生認識到的道理不那么深刻,不那么準確,但也沒關系。讓學生帶著這種感悟,再回歸課文,去尋找依據,來論證自己感悟到的道理。這樣更能體現略讀課文那種“放”。
我們設想一下,孩子在整體感知課文時,可能會初步感悟到:鹿的角很美卻差點送命,鹿的腳很丑卻救了命。教師就讓學生帶著這種感悟去找句子認證:鹿角的美,美在哪兒?美的角卻差點送命,哪里可以體現?鹿的腳很丑,丑在哪兒,丑的腳卻挽回了生命,體現在哪兒?
隨著不斷深入教材,孩子的感悟會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