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教學設計
(1)你怎么理解這句詩的呢?教師幫助指導。
(2)你從哪個詞語中品味到春光的美麗?(“無邊”——“一時”——“新”)
(3)指導朗讀。
3.“放”手學習三、四兩句詩:“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同桌間相互讀一讀,討論對這句詩的理解
(2)你從哪個詞語中品味到春光的美麗?
(3)指導朗讀。
(理念闡釋:1、著眼學生長期主動發展:教給方法、由扶到放; “魚”——“漁”;2、古詩有情意交融的意境。體會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教師以導學生細細品味詩中每一個詞,以體會春天的“美”,并力圖用其學習和積累的最優秀的現代語言來轉述,對學生既是一種想像力的訓練,也是訓練學生更準確和更詩意地使用語言的有效手段。學生通過這種“翻譯”,不僅更深刻地內化了古詩的語言,更產生了使自己的語言變得美麗起來的意識。這種意識將帶給學生持續學習語文的激qing和動力。)
四、想象描繪,體會創造美(12分鐘)
過渡:詩的每一個詞語都經過精心的推敲,讓我讀過后感受到春天的美麗意境,你能把凝練的古詩展開,用優美的現代語言來描述詩里的意思嗎?
(1)同桌討論。
(2)全班討論。教師一邊引導學生討論,一邊把學生說得優美的句子用電腦展示出來;
預設如:
“在一個明媚的早晨,我來到了泗水邊,尋找著春天美麗的景色。
放眼望去,遠處的山、近處的水、路邊的草地都換了美麗的新妝!
輕輕微風拂面。
呵,別以我不知道,
是那徐徐的東風,
像一個神奇的畫家,
將春天繪得萬紫千紅……”
(3)古詩與現代詩的對比誦讀。(男女同學或師生分讀古詩和學生說的現代詩)
(設計意圖:這是對上一環節,讓學生學會用優美詞語來解釋古詩中的每一個詞語的提升。學生將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產生更強烈的成就感,從而強化學詩的興趣。)
五、歸納提升,突出個性美(8分鐘)
(1)與《詠柳》進行對比,想想兩首詩的異同。
(2)作者介紹,學生討論查閱資料。(設計目標:不僅喜愛春天,也是為了尋訪孔子教學的遺跡,尋芳之途也表現出詩人對先賢的崇尚和對知識的追求)(3)
(3)帶著這份作者的喜悅的心情,配樂朗讀詩句。背詩。(3)
理念闡釋:
(1)人教版課本的選文是經過精心的挑選和排序的,這兩首詩入選在同一篇課文里,源于它們有相同的主旨。而這兩首詩卻有著迥異的審美情趣,一首是從一棵柳推及整個春天,由小見大,從具體感知宏觀;一首卻著眼于全景式的、散點式的鋪排與渲染,氣魄宏闊,意境恢宏。讓學生對比兩首詩,可以使學生全體兩首詩不同的審美意趣,更能給以其朦朧的寫作角度的差異意識,為其將來文學欣賞和創作,做一次輕輕的鋪墊。
(2)而對作者創作意圖的更深層次的探究,可以使學生理會到這首詩感性層面之后的理性追求,體會詩人對知識、對歷史、對先賢的追慕,從而激發其共鳴。
(3)背詩,是學生學習一首古詩的最基本要求。但這種基本的積累工作既有著重要的意義,卻在教學中屢屢被忽視。本課抽出時間來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記和背,減輕學生課后的學業負擔,鞏固了當堂學習的效果,突出語言積累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