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簡單單上略讀課《路旁的橡樹》
原教學設計存在較大問題,總體上要求太高,還不是“略讀”課的教學設計。根據略讀方法要求,提出如下修改意見。一、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了解課文內容,能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能舉例說說“對這一件事的看法”,體會路人尊重生命等“高尚”的心。
略讀課類似自學課,用“學習目標”好。以上目標側重理解指導,并具有操作性。
二、指導過程
(一)指導自學
(二)檢查、交流(學習目標一)
(三)練習感情朗讀(學習目標二)
三、作業
具體學案詳見《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案例與設計》
由此設想,教師可以根據參考《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案例與設計》編寫學案,甚至直接應用,關鍵是體會設計者的意圖,特別是教學后的反思與總結。
附原教案
路旁的橡樹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識。
2、知識目標:認識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平坦、灌木、延伸、楔子”等詞語。
3、能力目標:理解課文內容,能表達出對一件事情的看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
六年前,杭州修筑第一條高架橋的時候,引發了一場爭議:
樹齡分別為500多年和300多年的兩棵大香樟,一起長在杭州市文暉路與上塘路的岔路口,擋了杭州市政府決定當年動工的上塘路高架橋的道。2001年6月4日晚,兩棵古樟樹連體遷移到了70多米遠的文暉路口,但政府為之花了近400萬元。兩棵樟樹的移動耗資400萬。值得嗎?
(出示:兩棵樹?400萬)
值得嗎?
(補充材料:) 2000年5月,就在中河高架路延伸到上塘路段前戛然而止的時候,杭州傳媒拋給了杭州人一個樹與路孰輸孰贏的話題,擊起滿城千層浪。保樹派認為:“高架橋的壽命能有幾十年?古樟樹已經活了幾百年呀。我們的城市不能只有鋼筋水泥,毀綠破綠就是對城市的破壞對人民的犯罪。”保路派則說:“從杭州整體城市規劃、長遠發展的目標來看,這兩棵大樟樹可以遷移,這叫不破不立。樟樹和高架路,應該說是芝麻和西瓜的關系,不能因小失大。”更有市民建議:“如果是錢的問題,我們可是募捐。”
傳媒的市民熱線打爆了,杭州市12345市長熱線也是人聲鼎沸,熱烈之余無人提及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游北京天壇公園時的感慨:“以美國科技實力,我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很容易地復制出你們的寰丘和祈年殿。但復制這些古樹,卻必須用上千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二、讀文
(過渡:有這樣一篇文章也是講人和樹的故事,你們讀過嗎?)
(一)出示課題:8*路旁的橡樹
(*這表示什么?)
讀書有很多種方法:有些文章要細嚼慢咽叫精讀,有些要了解大意,叫略讀,有些只要收集一些信息,叫瀏覽.這篇課文我們就粗略的來讀讀.
(二)讀閱讀提示:出示:讀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這件事情的看法.
(請同學們讀讀閱讀提示,看看我們可以怎么來學這篇課文?)
(三)一讀課文
1. 請同學朗讀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把難讀的句子劃一劃,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 哪些句子比較難讀,但你讀準了,請你來試一試。
3、 同學們有疑問嗎?
(橡樹、馬蹄形、楔子)
( 四)默讀課文,請你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概括)
(五)(過渡語:???)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師說。
“橡樹也不可以改。”工人們說。
a;“計劃”怎樣?請劃劃句子,要劃完整。
交流,引導用自己的話說完整。(從北方到南方的兩座大城市之間,人們打算修建一條公路。這條公路將會寬闊、平坦又漂亮,并且像箭一樣筆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