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楊桃教學設計
(2)后來老師為什么變得和顏悅色?
指導生用“不像……像……”造句。讀一讀這段對話。
設計意圖:引導生抓住幾個同學和老師前后截然不同的反應對比,去理解。同時對其進行朗讀指導。通過讓學生朗讀老師、同學們的對話,體會兩者不同的態度,進而理解文章內涵。
(二)學課文的第1—2自然段
過渡:通過同學和老師的反應,可知我把楊桃畫得怎樣(很準確)。為什么我能把楊桃畫得很準確?
學生讀書,回答。
板書: 認認真真看 老老實實畫
引導:我看到的楊桃是–––––,就把它畫成了—––,是聽了__。(父親的叮囑)
理解父親說的話。
引導:什么是“叮囑”?誰在什么時候叮囑過你,叮囑什么?
什么是“想當然”?如果“我”把楊桃畫成了平時的樣子,犯了什么錯誤?(畫走了
樣)為什么會畫走了樣?(因為想當然了)
引導:要想不“想當然”,要想不畫走樣,在畫畫時應該怎么辦?課文上怎么說的?生讀書,回答。
(父親:“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
板書:是什么樣 畫什么樣
師指導生朗讀。
談話:課文中還有哪句話和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生回答(我們應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這是誰說的?(老師說的)
設計意圖:通過抓住重點詞語“想當然”、“走了樣”兩個詞的理解,幫助學生理解句意。讓其知道父親要求是:看到什么樣畫成什么樣,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三)重點學課文的第19自然段
過渡:我們來讀讀,看看老師都說了些什么?。
出示老師的話,指讀理解。
用“不要……要……”,說說句子。
理解并舉例說說什么是角度不同,樣子也就不一樣?
出示數字“9”或看簡筆畫“水壺”(橫切面),讓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通過舉例,使生初步領悟到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事物,看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朗讀思考:
(1)一共有幾句話。
(2)關于畫楊桃老師講了幾個方面的意思?(這四句話可分成兩層意思。前兩句用畫楊桃這個例子說明: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樣子。后兩句告訴學生懂得了這個道理之后應該怎么做)
過渡:我們應如何評價別人的畫呢?
師出示楊桃,指導生評價個別生的畫。(要根據課文內容說)
設計意圖:出示楊桃,通過引導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營造出平等、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其懂得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看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道理。
引導:同一事物,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樣子?
從課文中出有關句子。(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同)
(3)聽了老師的話,你想到了什么?
(當別人的看法、做法與自己的不同時,不要急于下結論,認為別人錯了,很可能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