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顆鉆石》教學案例
一、教學內容分析:本課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19課《七顆鉆石》,這篇精讀課文是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著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著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著神奇的變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里跳出的七顆鉆石升到了天空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著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跡,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
二、教學目標分析:
小學生對童話有濃厚興趣的特點,教學目標設計為通過學習童話,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話的豐富的想象力。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培養大膽想象的能力,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三、教學對象分析:
由于對象是三年級的孩子,他們對知識的把握需要教師的良好引導和正確指引,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雖容易把握,但對情感的體驗不是很深,因此只有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情境,方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目標。
四、教學重點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 愛心的神奇力量。在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懂得愛心可以創造奇跡,愛,可以改變一切。希望學生能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
五、教學難點分析:啟發學生的想像力,感悟愛的博大。體會愛心對別人乃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六、教學設計理念:
語文課側重于學生在讀中感、讀中悟。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教學中,我采用讓學生自由讀、個別讀、帶著感情讀這幾個環節,讓學生在對課文充分理解后,根據出示的問題去分析、理解課文,在此時起的是引導作用,帶動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有感而發、有感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