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顆鉆石》教學案例
2 給童話故事畫插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未來社會的人沒有合作的態度是不行的,在這一環節上,放到了課外,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去充實和完整課堂內容,學生通過排課本劇、畫插圖等形式對童話內容作補充,演課本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沒有合作的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這里有導演、演員的分工、道具的使用,這個過程不單單讓學生記住了故事的情節,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九、板書設計:
這節課的板書以“愛心”為中心,輔以小姑娘水罐的變化,充分體現“愛” 的主體。
十、教學評價反思:
《七顆鉆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這篇課文情節比較簡單,但內涵比較深,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課的重點,同時引導學生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體會愛心對別人乃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是本文的意圖所在。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抓住課文的主線,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進行朗讀、想象與感悟,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抓住主線,走進文本
在什么情況下小姑娘去找水?小姑娘的水罐是怎樣變化的?是什么原因使水罐發生這些變化的呢?這樣幾個問題,雖然簡單,是學生學習課文的主要線索。課堂上,無論是朗讀、想象、還是語言訓練,都圍繞教學的主線展開,為教學重點服務。而文中愛的情感的逐漸升華則是本文的又一條線索,兩條線一明一暗,相輔相成,最終促進了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注重方法,感受文本
由于兒童生活區域的局限性,這篇文章與我們孩子生活仍相距甚遠,課上,我充分利用圖片、flash動畫,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如: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這場旱災之大,我利用多媒體將干裂的土地、干涸的河流水井、干枯的草木叢林、干渴而死的人和動物的圖片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從而使他們真正體會到這場旱災是多么的嚴重。
三、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節簡單,但“愛”的主題非常鮮明。學生在感知課文“愛”的同時,可以讓學生以課本為引子,感悟生活,關注社會。本課的教學難點也是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關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