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最好的你》教學反思
【3】今天在學校開了開了一節《做一個最好的你》的公開課,它是第二單元“美與丑”的一篇主體課文。課的開始我以班級的“悄悄話信箱”里的一封信引入,讓學生產生了親切的感覺,并初步了解到班上絕大部分的學生沒有這種無助的心理狀態。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存在這一現象。接下來對全班學生進行心理測驗,從學生舉手的測試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還是充滿自信,能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接下來以此引入課題。開頭的導入聯系生活實際,比較有新意。為了建立起孩子們的自信心,培養成功意識,先是以“羅森塔爾試驗”的結果點明:如果一個人有自信心,對自己懷著期望,他就會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直至成功。接著我讓學生看課文中的問卷,讓學生檢查自己的心理狀態,并且采用了自主的表達方式,最后文章對如何樹立自信提出了幾點建議,并以富有哲理性的段落作結,深化主題,發人深思。學生在用“如果不能……就”形式寫話時,都比較精彩,給人啟迪。縱觀全文,層次清晰,深入淺出,情感發展由弱漸強,結尾令人心情激蕩。本文告訴我們:人人渴望成功,成功需要自信,自信須建立在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上。相信在這一節課里,學生也從中得到了很好的鼓勵。
《做一個最好的你》教學反思
使用師大版教材以來,我一直在琢磨這套教材的特點。雖然教材中以單元的形式編排文章,但是每個單元中的每篇文章的文體大相徑庭。我想:教材的編者有意這樣安排,這是為什么呢?我想教材這樣組織課文是想讓學生從一個“專題”出發,了解對于同一專題的不同表達方式。比如,我們這個“美與丑”的單元中,收錄的幾篇文章――《唯一的聽眾》、《寓言二則》、《做一個最好的你》、《有些人》、《丑公主》(劇本)。這些文體不同的文章組合在一起,我想編者也有意讓學生廣泛地了解更多的文體。因為,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閱讀的文章不僅僅局限在一般性的記敘文,而是各種各樣的文體并存的。比如,《讀者》、《青年文摘》這樣的雜志中,就收錄了各種各樣文體的文章,我們不可能教給學生怎樣讀懂每一篇文章,我們要在現在給他們幾把鑰匙,以讀懂所有他們遇到的文本。這也正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吧。
再回過頭來,看我們的課文――《做一個最好的你》這篇課文正是這樣的一個范例。課文不僅記錄了一個心理學家的測試,并且收錄了一大段的文字,用來寫一個很長的測試題,最后講述了幾種增強自信心的可行方法,最后用一個自然段意味深長地點明了主旨。不論是作者的記敘,還是轉述,還是抒情,這都是語文的范圍。因此,在教學時,我就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讓他們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走進文本,讓他們在測試題上進行自我測試,并且從文中找到答案,把自己對號入座,了解自己,與本文產生共鳴。
每個學生都渴望別人的贊譽,渴望成功,因此,正在成長的孩子自然對《做一個最好的你》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本文以親切、中肯的語氣娓娓道來,揭示了自信對于我們成長的重要性,并告訴我們如何樹立自信心,從容面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