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廬山的云霧》導學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初步認識總分的構段方式,重點學習第2.3自然段的寫法,并能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廬山云霧的奇幻魅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詞語.課文.
難點:認識總分段式.
三.教材分析:
<廬山的云霧>是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六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作者以優美的語言,用比喻和聯想等手法.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了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
全文層次分明,第一自然段總寫出了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第2和3自然段采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具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第四自然段寫出了人們對云遮霧繞的廬山的喜愛與流連忘返,文章景物特點鮮明,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把情境的形態美和文章的語言美結合起來,情境交融,為豐富學生語言積累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
四.課題講析
云霧是指云和霧,是作者的寫作對象,廬山,山名,在江西省,廬山的云霧直接點名了作者描寫和贊美的對象.
五、寫作背景.
美麗的廬山,是世界級的名山.她地處江西省北部,風景區總面積38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雄奇險秀,剛柔并濟,形成了世所罕見的壯麗景觀,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東如玉,更構成一幅充滿魅力的主體天然的山水畫,歷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熱愛此山,世人贊美此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孕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內涵,使她不僅風光秀麗,更集教育名山,宗教名山,文化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4000余首詩歌賦予的文化名山的確名不虛傳。
六、重點知識
1、學會本課生字。廬,瀑,幻,似,姿,籠,罩,系,瀉,返,
(1)、“似、姿”平舌音。(2)“罩、遮、瞬”是翹舌音。(3)“瀑”讀pu不讀bao。
2、形近字;
廬(廬山)爆(火爆)幻(幻想)似(相似)姿(姿態)
爐(火爐)瀑(瀑布)幼(幼小)擬(擬人)資(資料)
蘆(蘆葦)暴(暴躁)
返(返回)飄(飄揚)罩(籠罩)
反(反面)漂(漂浮)罪(犯罪)
3、近反義詞
近:神秘----神奇秀麗-----秀美增添-----增加
千姿百態------姿態萬千
反:神秘-----平常秀麗——丑陋增添——減少
變幻無常——恒久不變
4、多音字
xi(關系)shi(似的)
系似
-ji(系鞋帶)si(相似)
5、重點詞語理解:
瞬息萬變: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
一瀉千里:瀉;水往下流。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遠。也比喻文筆或樂曲氣勢奔放,也形容價格猛跌不止。
流連忘返:留戀不止,舍不得離去。
彌漫:a、充滿,到處都是:煙霧彌漫,黃沙彌漫的山野b、漫遠、路途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