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三上的習作教學的理念與實踐
一、作文教學的現狀《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作文的本質在于表達和交流,即表現自我,達于并影響他人:表達和交流什么?是自己“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收獲或積蓄。用什么來表達?用語言文字。怎樣表達?要根據日常生活即現實交際的需要,根據不同交際目的和不同的交際對象,創造性地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
由于知識本位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三無三假的嚴重傾向。
三無:一是無明確的表達動因,只知道為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或應試而寫;二無具體的對象,只把教師當成惟一讀者;三無真情實感,只知道按照教師的要求,用自己的嘴講想聽的話。
三假:一是內容虛假,作文脫離生活實際。文中描述的生活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相去甚遠,甚至望風捕影、無中生有地編造故事。二是情感虛假,作文遠離精神生活。表達的情感價值取向與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大相徑庭,甚至掩蓋、違背自己的真實思想和心愿,趨時附勢套用時髦的觀點,張揚高尚的情操。三是語言虛假,語言運用脫離交際實踐。本應用來表達感情交流思想的語言,變得既與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搭界,又與現實的交際需要不相干,所寫凈是一些充滿八股味的假話、大話、空話、套話。
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就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樹立作文教學新理念,探索作文教學新途徑。由知識本位轉變為以人的發展為本位,把學生由作文的奴隸轉變為交際的主人。
二、小學習作教學的目標定位
《標準》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習作總的目標要求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這是迄今為止國家對小學到初中階段作文教學目標定位最低,要求最簡單、最明確的表述。中小學作文教學是打基礎的習作階段,定位過高,貪大求全,是不利學生入門的。《標準》的目標定位,最值得注意的特點是重基礎,小而實。抓住最基本的作文要素,制定最起碼的要求,旨在培養學生起碼的實用性寫作能力:①對寫作內容只要求“具體明確”;②對語言運用只要求“文從字順”;③對表達技巧只要求根據“日常”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這就是說,只需具備最基本的認識基本功、語文基本功、應對基本功,不設任何多余的限制障礙,不提任何盲目拔高的要求。
從《標準》對小學各階段的目標定位來看,還有幾點新意值得我們關注:一是重情感態度,把懂得為什么而作,培養寫作興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二是重過程,強調觀察、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重視選材、構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環節;三是提倡自主寫作、減少束縛,鼓勵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
三、蘇教版國標本習作教材的編寫特色
過去的課本大抵是閱讀課本,作文只是綜合練習中的一個題目。教師感到很難操作,隨意性太大。蘇教版安排了習作課文,使語文課本成為真正的“語文”課本。習作課文每單元1課,每冊安排7-8課。本冊安排習作8課。每課一般分3部分:一是揭示本次習作的話題情境,激活習作的興趣和動因;二是提供相關的例文;三是在鼓勵自主擬題、自由表達的前提下,適當提出習作要求。習作的范文均由小學生謄寫,有利于給學生提供良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