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三上的習作教學的理念與實踐
2.聯系實際,指導方法。
例子只是起到幫助入門的作用,寫作不能總是依賴例文。所以我們也要聯系實際教給學生一些基本方法。引導學生掀起“思想風暴”,在頭腦中組織材料,打好腹稿。比如:
(1)再現事物原樣,理清基本思路。
言語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語言的基本特征是:詞只和個別表象結合著(“藝術品”就是在象牙上刻字繪畫);句子的連接只限于親自經驗歷程或與形象思維過程結合著
(句子順序與行為過程一致)。所謂選詞造句,就是依據記敘對象所固有的特征與規律,運用語言材料再現事物原樣或加工修飾的活動方式;布局謀篇,就是根據對記敘對象的認識組織文章結構的活動方式。(直接的:移植事物的發展順序或矛盾側面的自然原樣,構成文章的條理順序;間接的:對自然原樣進行適當加工改造)小學生主要學寫簡單記敘文,所謂構思,就是利用事物本身的時空順序與人的觀察認識順序的平行同構規律,參照事物原樣,搭建作文框架的活動過程。
(2)圍繞表達需要,考慮組織剪裁。
作文本身就是一種有目的的交際行為,表達的實質是表現自我達于他人,進而影響他人。所以構思作文時,必須隨時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怎樣寫才更能達到寫作目的,提高表達效果?這樣才能圍繞目的,按照需要去斟酌詳略取舍,剪裁組織材料,調整文章布局,而不是按照老師的要求或文章作法的固定模式去組裝作文。
(三)起草
1.對學生來說,要集中精力,排除干擾,抓緊時間,一氣呵成。
起草是把構思形成的“胸中之竹”變成“手中之竹”,是“十月懷胎”后的“一朝分娩”,應盡快按構思好的整體框架一次成形。要克服重落筆輕構思的傾向,防止在整體思路還沒理清的情況下就急于動筆,想一句寫一句,寫一段停一停的現象。起草要全神貫注,不要為外部干擾或個別字詞分散注意力,或閾于局部的得失,為追求一詞一句的完美大傷腦筋,打斷整體思路的貫通。
2.對教師來說,要盡量為學生保持安靜的寫作環境。
學生起草時,教師可以在行間巡視,了解學生寫作情況,為“二次指導”搜集反饋信息,也可對確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但必須動作輕巧,輕聲慢語,不能一發現問題就急于講解,或隨意插話打擾學生。
(四)加工
1.教師要就習作初稿的修改加工作“二次指導”。
修改加工不僅是對文稿的完善與升華過程,也是鍛煉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針對學生在起草中出現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就修改加工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作簡要的提示指導。要讓學生明白,對文稿修改加工“不光是語言文字之事,也是思想認識之事”,這是全面提高自己的好機會。可先從宏觀人手,看基本內容,總體思路是否具體明確;再微觀細查,看組詞造句是否文從字順。
2.學生要對習作草稿作深入細致的修改加工。
可分兩步進行:先通讀全文,進行“語感診斷”和“換位咨詢”:站在讀者的角度質疑發問。先從整體上看有無缺漏錯訛、累贅多余和不明之處。再逐句推敲,一字一詞有錯必糾,必要時得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進行匡正。要學會與“胸中之竹”即生活經歷進行核對。陸機說:“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文賦》)“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令人叫絕,就是作者認真推敲狀物之詞是否稱物,抒情之文能否逮意,意象之間是否和合的結果。要讓學生從小養成這種認真推敲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