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秋天》說課稿
我所執教的是語文蘇教版第五冊《北大荒的秋天》的第二教時。課文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令人遐想,表達了熱愛的真摯情感。筆法細膩,色彩絢麗多姿。基于課堂認知發展的和諧其核心,鑒于三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生活環境,我主要通過讀讀、說說、議議等方法,并且恰當地利用網絡,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情趣,使學生在語言文字、實物美景、描摹聯想之中,感悟文本的內涵,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理解、感悟的創新能力,努力實現在課堂中情感的和諧。從以下方面具體說一說:
一、借景賞讀,品味色彩美。
這篇課文在第3-4節中,出現了許多表示色彩的詞語。如:“一碧如洗”、“銀灰”、“橘黃”、“血紅”、“絳紫”“黑紅”等等。這些顏色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要真正感知這些紛繁的色彩,學生有一定的障礙。因此,首先采用多種形式的讀。有輕輕的集體讀,有富有感情的個人讀,有自由的大聲朗讀等。通過讓學生朗讀,把自己認識到的、理解到的、感悟到的東西表達出來了。其次,要使教師的 “教”與學生的 “學”要達到和諧,即實現“教”與 “學”同步,我們就要善于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其中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項資源,如在課堂中我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深對流云色彩的認識, “你在生活中見過這些顏色嗎”,學生會說“銀灰色的轎車”“橘黃色的發圈”“鮮艷的紅領巾是血紅的”“熟透的葡萄是絳紫色的”;另外,我又通過網絡,將學生置入于北大荒真實的場景之中,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屏幕上顯示的是“五彩斑斕”的流云,“清澈見底”的小河等畫面。這樣,將色彩與景物和諧地融為一體,一方面,使得色彩具有了生命的意義,另一方面,使它承載了豐富的情態內涵。學生在認識、領悟色彩美的過程中,不只是盯著色彩,而是關注其所處的整個環境,無論是語言的,還是畫面的。學生面對這多姿多彩的景物,對各種色彩的感悟就能品味出它的美不勝收了。
二、擬人入情,感悟富饒美。
在讓學生感知第4小節中北大荒原野熱鬧非凡的景象時,我不但讓學生反復地朗讀,在讀中感知,而且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就是大豆,發出“嘩啦啦”的笑聲;就是高粱,進行“樂呵呵”地演唱?學生模擬著“嘩啦啦”地笑、“樂呵呵”地唱。這一笑、一唱,使學生情趣盎然,好像自己完全來到了北大荒的原野,入景入情,情緣景生,景隨情發,情景交融。北大荒豐收在望的景象和人們喜悅的心情,就像一幅美侖美奐的動感圖,在學生心中活起來了。接下來啟發學生想象一下田野、山嶺、江河、草甸子會捧出哪些寶物呢?學生馬上就說出了豐富的物產:大豆、高粱、稻子、南瓜、野果子還有河中的魚蝦、螃蟹等等,這時,學生感悟北大荒的美麗而富饒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