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靈走進文本——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教材研讀討論會發言稿
讓心靈走進文本——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教材研讀討論會發言稿時間:2007/9/20下午第三節課
地點:三年級教研組
人員:寧婷 錢進 王友娣 賀秀群 饒翠萍
主講人:錢進
新學期又開始了,我們又將在新教材的引領下走向新的輝煌。就我們的實際看,教師與教材互動著,教師因教材而不斷更新著理念,教材也因教師而不斷煥發出新生機,教材是抓手,是依托,是載體,但看教材,不能僅僅靠兩只眼睛,我們一定要睜開第三只眼睛——心。今天,我就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的教材研讀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一是向大家學習,提高自己,二是圍繞這個話題,盡量能為我們組的集體備課提供一點參考資料。
◆對本單元課文教學的整體認識
第二單元編排了三篇寫景的文章,有農村的,有城市的;有秋天的,還有春天的;有北方的,也有南方的。我覺得學習這類課文的目的有四個:一是間接觀賞祖國的風景名勝,受到美的熏陶,增強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二是在語言的品味中提高語感;三是學習作者觀察的角度和表現的方法;四是以此為契機,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去進一步了解相關的景物,比如查資料,到實地旅游等。
對寫景物文章的教學,最容易出現的是不良做法是,教師搜集了大量的文圖資料,把語文課上成音像欣賞課,或者上成了資料的展示課,而忽視了語言文字的實踐。再者是把課文分析的支離破碎,好像這樣才能展現景物的美,學生心中建立不起完整的印象。我想,我們還是把學生當作真正的讀書的主人,把有層次性的讀作為主要的學習手段,把積累遷移當作主要的教學任務。對美的欣賞需要人一輩子去探究,美也能影響一個人的一輩子。
◆第5課 北大荒的秋天
首次讀了這篇課文,在頭腦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北大荒并不荒涼,而是生機無限,景色誘人。全文緊緊圍繞一個“美”字,這些既源于大自然的真實的美,也源于作者表現方法的新穎。讀著這些內容,也想到了第一次習作,這不就是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精妙的運用嗎?從教學的角度看文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要點:
一、題目。這里的秋天,對小學生并不陌生,應該說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經驗。但北大荒卻是比較生疏的,需要教師幫助。由知道的推測不知道的,是引導學生探究的好機會。
二、課文。從三個方面來表現“美”,二、三、四自然段分別寫了一個內容,而結構則基本相同,都是總分的寫法,這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一個表達方法。
三、寫作手法。比喻和擬人的運用,正是這些句子使文章更增不少色彩,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并有意識的學習模仿。
關于教學,我的想法如下:
一、讓學生讀題目,從自己的經驗和老師的介紹去猜測北大荒的秋天。
二、學生自讀課文,看哪些地方猜對了,哪些地方沒有猜對,這些正是需要好好思考的,也可能是文章的特色所在。與同學交流,北大荒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根據學生個人理解,可以是具體的詞句,也可以是高度的概括)。
三、能通過讀書來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嗎?試一試。(老師要給機會的)。注意聽取老師和同學的幫助意見。
四、精讀課文,想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北大荒的?理清層次,相互補充修正,不要期望一步到位。(天空、小河、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