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神》第二課時說課稿(精選2篇)
《軍神》第二課時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軍神》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記敘了劉伯承在重慶治療受傷的眼睛時,拒絕使用麻醉劑的事情,表現了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表達了作者對劉伯承的敬佩和贊揚的感情.課文先寫了沃克醫生給劉伯承檢查眼睛傷勢,發現這個郵局職員是個軍人;接著寫沃克給劉伯承做手術,劉伯承拒絕用麻藥,最后寫手術后沃克對劉伯承的敬佩。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并通過人物對話、神態的描寫,表現人物的品質。
二、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勤于動腦,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有敢于質疑和樂于釋疑的習慣,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較強。但在創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會不自覺地受到思維定勢的約束,在感情朗讀的同時不能完全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等。
三、設計理念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學習過程,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得到充分發揮。教師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自主精神,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調動學生樂于探究的積極性,鼓起學生創新的勇氣。
四、教學目標分析
語文課程目標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教學目標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互相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本組教材的教學要求、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以及本班學情特擬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能力】
通過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走近人物,研究人物,領悟抓住語言、動作、神態來刻畫人物的方法;搜集、整理有關資料,培養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試演課本劇,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和再創造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
以“自讀、感悟、質疑、探究”的學習方式架設文本與學生間的交流平臺,使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課程資源的熏陶下,體會劉伯承鋼鐵般的堅強意志;有意識地激發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五、教學重、難點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本冊教材也在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求中強調課堂教學要多讀少講,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準確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軍神》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劉伯承,但描寫人物時,重點卻寫沃克醫生的神態和情緒變化,其目的是以沃克醫生神態、情緒的變化來襯托劉伯承的堅強意志。這對于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讀懂重點段落,體會劉伯承的堅強意志。教學難點確定為:讀懂描寫人物對話、神態的語句,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六、教學方法分析
我們都知道學無止境,教無定法。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法與學法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教法與學法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憑借本課教材特點、教學重難點,聯系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時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如下:
導讀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合作學習法
七、教學流程設想
《軍神》第二課時的教學,應緊緊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根據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以“讀”為主線,以聽、說、疑、議、想、寫為學習重點,引導學生讀懂重點內容,感受到軍神鋼鐵般的意志,悟出文中之情,并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想象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整個課堂教學分為五個大環節:
(一)課前講故事,激趣并鋪墊
在課前兩分鐘小預備時,給學生講述故事:三國時期,蜀國名將關云長不用麻藥刮骨療傷,全無痛苦之色,神醫華佗尊稱他為“天神”。講述這個故事主要是為了下面的“讀詩,深化情感”這個環節做鋪墊。
(二)鎖定重點,品軍神內涵。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先板書課題,然后請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沃克醫生夸獎劉伯承是軍神的句子讀一讀,理解“鋼板”的意思,引導“鋼板有什么特點”?然后說一說沃克醫生為什么這樣說?引導學生們從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三個片段來探究劉伯承的堅強品質。這樣直奔課文中心句,由中心句引導學生對課文展開探索。
(三)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特點,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之一。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發揮語文課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獨特功能,使學生在感受語文材料、感悟人文內涵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語文課程標準》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性發展為目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當然,由于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因而語文教學應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是這樣安排的:(1) 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先出示自學要求,自學要求:
★畫一畫:自由讀文,找出有關的語句,用筆畫出來。
★想一想:讀一讀畫出的句子,想一想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說一說:把自己體會到的和小伙伴說一說。
讓學生學有目標學有方法,然后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自學文本后,再小組交流。(2)集體交流反饋時,教師主要是引領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句子和詞語,緊扣細節,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并重視以讀促理解,重視各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默讀、范讀、分角色朗讀等使學生在老師創設的各種情境中,主動讀書,自主發現。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前來求治,劉伯承傷勢雖重,但十分鎮定;手術之前,不用麻醉藥的意志非常堅定;手術中,承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疼痛;雖忍受折磨,但清楚地數下了72刀手術!”語句,重點學生抓住“一聲不吭”、“緊緊”、“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居然”等詞語,充分感受劉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驚人的毅力、鋼鐵般的意志。沃克醫生的態度由“冷冷地問——有些不悅——愣住了——雙手微微顫抖,對年輕人說……——擦著汗,對年輕人說——嚇了一跳——失聲喊道——關上門,親切地注視……”更讓人感受到軍神劉伯承的高大形象。并且在學生匯報交流的時候,每次感悟完一個片段,我都以引讀——“了不起!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來適時小結,這樣就顯得教學結構嚴謹,整合。
在交流與探討中,那些融入自己獨特感受的理解相互碰撞,使學生獲得了關于文本的更豐富的信息,對“軍神”內涵把握得更加深刻了。由于學生與文本之間存在的時空距離,教師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背景,使學生從中獲得啟迪,打開思路。比如在“求治”這部分引導學生領會劉伯承的鎮定時,學生不知道劉伯承受傷嚴重的程度,教師就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述來打動學生來領會劉伯承的傷勢之重,“1916年,在一次戰斗中,劉伯承為了救一位戰士,猛撲過去,敵人的一顆飛彈射中了他的太陽穴,又從右眼飛出,劉伯承當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使學生動情,然后再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與劉伯承做比較,這樣更容易走進文中,理解起劉伯承的鎮定也容易了。在學生讀懂文章的基礎上,我又請同桌的孩子選擇他們最感興趣的一次對話練習分角色朗讀。這不僅能使學生再次感受手術室里兩個人物不同的心情,積累語言;還能再現語境,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在此基礎上,很自然地進行了下一個環節——口語訓練:沃克醫生這樣夸劉伯承元帥的,我們也來夸夸劉伯承,好嗎?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以讀為本,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加強讀書的指導,適當補充資料,使學生入情入境,讀得更有滋有味。讀悟對話過程中得以升華,讓枯燥的文字,在學生心中變成了流淌著的濃濃的情意!
(四)、擴展延伸,深化情感
當學生受到劉伯承堅強意志的感染時,我創設這樣幾個情境:
1.出示小詩,感情朗讀。
贊軍神
英雄壯舉泣鬼神,鐵骨鋼筋鑄軍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勝似昔日刮骨人。
2、撰寫碑文,提升情感
《軍神》這個故事發生在重慶的臨江門外,如果我們重慶人民想在那兒立一座碑來紀念劉伯承元帥,你會在碑上寫點兒什么?
3.教師總結,深化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這里,教師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聯系學生的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的熏陶感染。由此學生的情感將會獲得提升。
(五)課后延伸,強化主題
語文應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注重知識的遷移,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訓練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后應該是一個新的學習輪回的開始,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能使學生從中吸收知識、開闊視野、拓寬思路、發展個性。在課堂最后這個環節,我遵循三年級小學生的特點,尊重學生學習的選擇性,提出幾個課后練習供學生選擇。
自由舞臺:
★加入堅強大本營:
入營條件:要做一個堅強的孩子,并寫一件能證明自己堅強的事。
★辛勤的小蜜蜂:搜集有關劉伯承的故事講給同學聽,或關于意志力的名人名言進行摘抄。
★黃金搭檔:同學之間自由組合,排演課本劇《軍神》。
課本劇的排演,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把書面文字轉換成適合于舞臺的口頭語言、形體動作,變死的課本知識為活的演出實踐,同時培養學生的活動能力、組織能力、創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質。
八、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遵循板書為教學服務的教學理念。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圖文并茂的板書易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當學生讀中感受到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以后,我在“軍神”下面板書“意志堅強”,這能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當學生撰寫碑文后,我再一邊總結一邊畫上紀念碑。至此,劉伯承元帥的形象將留在師生的心中,成為一座高大的豐碑。
《軍神》第二課時說課稿 篇2
《軍神》是蘇教版第五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學習它,學生有什么收獲,如何去收獲;學生閱讀文本有什么困難,怎樣解決。這是我備課前思考的問題。《軍神》寫的是劉伯承元帥年輕時有一次眼睛受重傷后,堅持不用麻醉藥,忍受巨痛接受手術治療的故事,通過人物語言和沃克醫生神態、情緒的變化表現了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體會劉伯承的鋼鐵意志既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基于以上分析,教學本課要達到四個目標:1、學會10個一類字,會認9個二類字,把字寫正確,寫規范。10個一類字中,要重點指導劉伯承的“承”字,中間三橫要短,左邊的橫撇要舒展,右邊的撇是一小撇,最后的捺要伸出去。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初步感知課文大意。解決“嶄新”的“嶄”、 “不禁失聲喊道”的“禁”的讀音和 “一位頭纏繃帶的年輕人/走進了重慶城里/一家德國人開的診所”這個長句中的停頓是關鍵。這兩個目標將在第一課時完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驗人物情感是本課應達成的第3個目標;感悟劉伯承堅忍不拔的鋼鐵意志,學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是本課應達成的4個目標。這兩個目標要在一個課時達到,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求我們對教學設計作認真的思考。
課文是以事情發展順序敘述的,我第一次教學這篇課文是按劉伯承在“求治——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種種表現的思路進行的。結果,我發現這樣安排不符合現在小學生的學習心理,不利于情感的熏陶和體驗,也沒有體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效率不高。于是我在第二次教這篇課文的時候,采用了“一點突破”的教學方法。也就是以沃克醫生最后對劉伯承的的贊揚這一點,切入全篇的教學,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重點詞句進行品讀,體會軍神的真正內涵,體驗人物的情感,感悟劉伯承堅忍不拔的鋼鐵意志。
于是就有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從課題入手,找準突破點。沃克醫生不禁失聲喊道:“了不起,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一位軍神!”。這句話就是突破點,要引導學生充分品讀,讀出個性。
二、探究軍人素質,巧妙鋪墊。軍神首先是一個軍人,由沃克醫生的第三句話:“不,你是軍人!”沃克醫生有些不悅地說,“我當過軍醫,這么重的傷勢,只有軍人才能如此鎮定。”引導學生探討為什么沃克醫生知道劉伯承是軍人,突出“軍人”一詞,探究“軍人”的素質,領悟“鎮定”的特定內涵,為轉入下面的教學作好鋪墊。
三、立體感悟,體驗人物情感。
學生要真正體會到劉伯承的鋼鐵意志,需要一個過程,我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看無聲的電影《青年劉伯承》片段,觀察人物的神態和動作。再請學生自由讀課文,在文中找出描寫人物神態和動作的詞語,如沃克醫生冷冷地、不悅、愣住、微微顫抖、擔心、嚇一跳、不禁失聲喊道,親切注視,劉伯承堅決、懇切、平靜、緊緊抓住、汗如雨下、勉強一笑等等。揣摩人物的神態和情緒的變化,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表現出來,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然后再一次觀看有聲的電影片段,在聲情并茂的情境中感悟人物的神態和對話;最后小組交流感悟并模仿表演。特別是要提煉出劉伯承在手術中數清72刀的典型細節,在品讀劉伯承和沃克醫生的對話中體會軍神的內涵。做到四突出:突出沃克醫生非常驚奇,突出劉伯承無比堅毅,突出沃克醫生贊嘆軍神的由衷欽佩,突出劉伯承被稱為軍神的當之無愧。通過層層推進的立體式感悟,達到體驗人物情感的目標。
四、走出文本悟真情。在與文本深入對話之后,引領學生走出文本,聯系生活,并補充閱讀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從而深切體會劉伯承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至此,一位軍神的形象已呼之欲出,沃克醫生為什么稱劉伯承為軍神的難題也迎刃而解。
五、以聲傳情,升華情感。通過為電影片段配音、分角色表演朗讀等形式,以聲傳情,引導學生經歷由讀到悟,再回到讀這樣一個來回的過程,讀懂文字背后的文字,使情感體驗獲得進一步升華。
小結:
我在第二次教學本課時就是這樣做的,學生學得非常主動,氣氛十分活躍,朗讀越讀越精彩,效果很好。在座的各位如果想嘗試這種方法,我很樂意和大家做進一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