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射虎》導學案(通用16篇)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1
一、目標點擊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塞下曲》,理解古詩《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重點)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體會李廣將軍的力大無比,射箭本領之高強。
二、文本解析
1、作者我了解
李廣,西漢名將,今甘肅秦安人,善于騎射,漢文帝時,參加反擊匈奴貴族攻掠的戰爭,為郎武騎常詩。景帝,武帝時任隴西,北地等郡太守,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為衛尉,后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數年不敢攻掠,被稱為“飛將軍”,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隨大將軍衛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責,被殺,他一生前后與匈奴作戰大小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戰著稱。
2、題目我解讀
李廣是我國西漢時的一位神勇無比的將軍,從文題看仿佛很容易想象出課文的內容,可當你看了課文就會明白,“射虎”其實是射石,用“李廣射虎”為題,不僅提示了射石的原因,也從側面襯托了將軍的機警何勇武。
3、教你一寫法
按順序寫
寫作文時,學會按一定的順序寫,把事情敘述得更清楚,更有條理,這樣才能給讀者留下清晰的印象,本文在第三自然段中有描寫李廣射虎的經過,先交代射虎的時間——一天夜晚,射虎的地點——一片松林,射虎的步驟——發現老虎,拈弓搭箭,拉開硬功,射出了箭.最后第四自然段交代射虎的結果.
4、寫作特點
氣氛渲染.形象刻畫,相得益彰.
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夜晚,地點是松樹林里,當天天色已晚,一陣疾風吹來,樹木野草發出“沙沙”聲響,深山密林向來是猛虎潛藏之地,這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其中有虎,渲染了緊張的氣氛。下文“用警惕的目光四處搜尋”表現了將軍警惕性之高,他連忙拈弓搭箭,運氣拉弓,動作敏捷有力,反映了將軍從容鎮定自容,刻畫了將軍武藝超群的形象。
寓感情與敘事中
本文采用“文包詩”的形式,敘述了漢朝名將李廣射虎的故事,贊美了“飛將軍”李廣高超的武藝,作者的這種贊美之情在故事的敘述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
烘托手法的運用
李廣射箭的力量有多大,不直接寫他的弓有多重,手臂有多粗,而是寫射箭進巨石里,“任將士們怎么拔也拔不出來”,讓你去想象李廣射箭用了多大的力量,當然這里面也不乏夸張的部分。
5、中心思想
本文采用“文包詩”的形式,通過講述李廣將軍在一個月黑風高的也問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頭中的故事,表現了李廣將軍的力大無比與神勇無比。
三、重點篩選
1、生字(讀準音,認清形,會書寫,會組詞)
唐 盧 組 期 邏 惕 搭 獵 呆 扎
2 、形近字辨析
盧戶 組租祖 期欺 惕踢剔 獵豬 呆呈
3、多音字
扎---(zha)扎根 (za)扎辮兒 (zha)掙扎
塞---(sai)邊塞 (sai)耳塞 (se)閉塞
4、重點詞語解釋
邊境:靠近邊界的地方。
驚呆:由于突然來的刺激而精神緊張,導致思想的停止。
巡邏:巡查警戒。
運足力氣:把力氣貫注到身體某一部分。
神勇無比:形容人非常勇猛,沒有人能比得上。
影影綽綽:模模糊糊,不真切。
5、近反義詞
(1)近義詞:邊境---邊疆,邊界 搜尋---搜查
(2)反義詞:警惕---麻痹
6、句段賞析
(1)詩句含義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有石棱中。
————第一句意思是在幽暗的深林里,一陣陣疾風刮來,草木為之紛披;第二句意思是將軍在夜色中發現老虎,拉弓射箭;第三句意思是第二天黎明去尋找粘有自己羽毛的箭(其實是去尋找老虎);第四句意思是(沒有發現老虎)卻發現箭深深地插進了堅硬的石頭中。
(2)文段的含義
李廣想到這一帶常有猛虎出沒,變用警惕的目光四處搜尋著。 ————"常有"這一帶不止一次發現過老虎,這就與上文"沙沙"的聲音呼應起來,說明李廣并不是無端的懷疑;“搜尋”又開啟了下文,為“發現”張目,表現了李廣作為一位軍人警惕性很搞的素質。
聽!大家全都驚呆了。原來李將軍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塊石頭!
-------這里用兩個感嘆號,又用“驚呆了”來形容大家驚訝的程度,這一方面表現大家對原先是老虎的估計落空了,更重要的是為下文作鋪墊,因為要射中一塊石頭并不難,而要把箭“深深地扎進石頭里”卻難之又難。
(3)語段分析
最后一個自然段是對全文主旨的揭示,也是點睛之筆。武將射箭,無論是射死的靶子,還是射活的動物,這都是他們分內的事,本不足為奇。傳說中不是也有過“百步穿楊”的故事嗎?如果這篇課文寫李廣射中的只是一只老虎,可能就沒有太多的吸引力。然而課文的題目是“射虎”,課文的結尾卻告訴我們射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塊石頭。這似乎是一個笑話,但我們不會嘲笑李廣的能力,反而佩服他的高超武藝。因為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沒有一個將軍能夠將箭深深地射進石頭中去的。有這樣高超武藝的將軍鎮守邊關,足以讓敵人膽寒。
7 疑難問題
(1)李廣是誰?古往今來射虎的人多得很,為什么偏偏要寫李廣,他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么?
(2)李廣是在什么情況下射虎的?結果如何?有沒有特別扣人心弦的情節?他和武松打虎有什么區別?
四、拓展聯想
(1)李廣的隨從看到深深扎進石棱的白羽箭,會說些什么呢《請學生圍繞這個話題展開想象,寫一段對話。
(2)小組學習
找出課文中帶引號的句子,探究一下這里的引號在用法上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課文中所出現的引號的用法大致有:
a這位“夜引弓”的將軍~~~~~~~(引用古詩中出現的詞)
b便是被人們稱為“飛將軍”的李廣(引用人們對李廣特別的稱呼)
c 樹木野草發出“沙沙”的聲音~~~“嗖”的一聲~~~~(模擬事物發出的聲音)
(3)搜集盧綸的其他詩作讀讀背背
五、課堂流程
第一課時
1、今日名言
2、明確目標,教師引領。
(1)課題導入
導入:(板書課題)請同學們看黑板,認識李廣么?從古至今以來射虎的人多得很,為什么偏偏要寫李廣,他有薩姆與眾不同的地方么?那里逛是在什么情況下射虎的?結果如何?他和武松打虎有什么區別?這么多的問題圍繞著我們,像中的答案么?那就一起來學習吧!
(2)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3)全班齊讀,整體感悟,談收獲。
3、自主學習,多元選擇。
(1)自讀課文2~3遍(讀準字音,讀通順)
(2)小組合作學習生字,詞,多音字。劃出文中好的詞語和句子(讀準音,人清形,會書寫,會組詞,找出形近字,多音字,近反義詞)
(3)學習詞語,積累詞匯
(4)熟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4、展示提升,穿插鞏固
(1)字,詞部分展示(板演講解);帶讀生字,詞
提醒讀音,生字組詞,積累近反義詞,多音字,重點詞語解釋。
5、當堂反饋,達標測評。
完成字詞部分
第二課時
1、今日名言
2、明確目標,教師引領。
復習導入:回顧生字,詞,復述課文。
3、自主學習,多元選擇。
(1)熟讀課文,能按順序說出李廣射虎的經過及結果。
(2)背誦古詩《塞下曲》及理解故古詩的大意。
(3)理解“猛然間~~~~拉開硬弓~~~~”
這一句是些李廣怎樣射虎的,有哪些動詞,這些動詞可不可以調換他們的順序?為什么?
(4)呀!大家全都驚呆了,原來李將軍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塊巨石!
————這里用兩個感嘆號,又用“驚呆了”來形容大家驚訝的程度,這一方面表現大家對原先是老虎的估計落空了,更重要的是為下文作鋪墊,因為要射中一塊石頭并不難,而要把箭“深深地扎進石頭里”卻難之又難。
4、展示提升,穿插鞏固。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意動詞的描寫。
(2)抓重點詞句分析,品讀感悟,重點李廣射虎的過程。
(3)合作完成擴展內容:形式多樣(個人展示,小組展示,師生互背)
5、當堂反饋,達標測評。
(1)李廣射的是真正的老虎么?其實是什么?這篇課文主要贊揚了李廣的什么精神?
(2)討論“快樂導航”中的相關內容。
第三課時
1、今日名言
2、明確目標,教師引領。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及背誦古詩《塞下曲》
談感受:認識了李廣,他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形象。
3、展示提升,穿插鞏固。
(1)古詩及句子的品讀感受
(2)搜集有關盧綸的其他詩作讀讀背背
4、當堂反饋,達標測評。
完善“快樂導航”中的相關內容。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2
教學內容 語文 學科 第 6 冊第 三 單元課題:李廣射虎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塞下曲》。 2、學會9/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積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成語,與《塞下曲》相關的古詩。 3、通過朗讀、想象,體會“飛將軍”李廣的神勇無比的。 4、體會本文人物動作描寫的準確傳神。 5、初步了解引號的不同用法。 6、繼續指導和訓練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想象,體會“飛將軍”李廣的力大無窮和神勇無比的。 教學難點 初步了解引號的不同用法。 教學準備 配套光盤 課時安排 3
第一課時
教學 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初步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的大意,知道“文包詩”的特點。 4、指導和訓練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教學 重難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一、扣題導入,介紹課文背景知識。 1.今天我們學習第八課——誰來讀讀課題? 請四個組長匯報一下小組同學預習的情況。表揚、提醒。 2.同學們預習了課文,相信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誰來說說,你了解了些什么?(李廣是西漢著名將領,漢之飛將軍)。表揚:預習很認真。 3.你知道“飛將軍”這個稱號是怎么來的嗎?語文補充習題上就有答案,我們來讀一讀。 提醒學生:語文補充習題上有很多和課文有關的知識,在預習的時候可以先看一看。 4.李廣不但十分勇猛,而且還很有謀略,很有膽量。想再聽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李廣的故事嗎?講李廣“百騎智斗敵千騎”的故事。 5.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給我們介紹的是李廣的什么故事?——“李廣射虎”的故事。唐朝詩人盧綸將這個故事寫成了《塞下曲》這首邊塞詩。 板書:邊塞詩 正音。對比“堵塞” 讓學生查一下字典:塞的兩種讀音。完成多音字組詞練習。 那什么是邊塞詩呢?請同學們同樣讀一讀補充習題上的介紹。 6.指導讀好《塞下曲》。 指導讀好“驚風”,兩個后鼻音;讀好“沒”字,多音字;讀好“棱”字,不讀“凌”。 二、初讀課文。 1.過渡:我們知道,這第八課有一首詩,又有一個故事。故事的內容就是解釋這首詩的意思的,像這樣的課文,叫做“文包詩”(板書)。 2.我們讀好了古詩,接下來就來讀讀課文。先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注意讀準確。 學生自由朗讀。 3.指導讀好以下詞語的讀音:鎮守邊境將軍將領神勇無比朦朧搜尋影影綽綽蒙蒙亮扎進拈弓搭箭特別是“蒙蒙亮”,要指導與“蒙古”“蒙蔽”對比。“扎進“要與“包扎”對比。指導學生查詞典,并立即完成多音字組詞練習。 4.指名讀課文,其他同學要跟讀,并注意聽他讀得對不對。 5.齊讀課文。 6.組織交流詞語的意思,指導學生做好筆記。 特別是“拈弓搭箭”的“拈”是指用兩三個指頭夾取東西(以動作模仿來理解和加深印象)指導學生查字典。 理解下列重點的詞語。 石棱:石頭的棱角,是石頭最硬的地方。 朦朧:月光不明。 疾風:猛烈的風。 插入對“疾”字的理解。(1)疾病。(2)痛苦。(3)痛恨。(4)急速、猛烈。 “疾風”的“疾”應該選哪一項?(4) 方法指導:要正確選擇帶點字的解釋,一定要根據詞語的意思。 巡邏:巡查警戒。 搜尋:搜查。 警惕: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保持敏銳的反應。警覺。 影影綽綽:隱隱約約,不真切。 7.了解課文大意。 課文都讀準確了,交流:李廣射的是什么?巨石。他怎么會把老虎當巨石的呢?課文到底寫了一件什么事?指導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可以在書上劃一劃。 討論交流:師指導學生交流,板書,然后指導學生根據提示自己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本文主要寫了一天夜晚,月色朦朧,李廣在樹林里巡邏,把巨石當成了老虎,把一支白羽箭深深射入石棱中去了。或者:本文主要講了一天夜晚,月色朦朧,李廣將軍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巨石中去的故事。 7.指導詩文對照:仔細讀讀古詩,再對照一下課文,詩的前兩句是課文哪一段具體介紹的?詩的后兩句呢? (前兩句是第三段,后兩句是第四段) 這就是“文包詩“的特點,文章就是根據古詩來編寫的。 三、作業練習 1.習字冊作業點評。 2.完成一課一練的一二題。 3.當場交流第一題。 四、回家作業布置。 1、抄寫詞語。 2、再讀課文,準確流利。 3、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8 李廣射虎 塞下曲邊塞詩 時間:一天夜里 地點:樹林里 人物:李廣 事情:巡邏射虎(巨石) 作業設計: 抄寫詞語、背誦古詩、朗讀課文 課后札記: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3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塞下曲。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按故事發展順序寫一件事的寫作方法。
4.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塞下曲這首古詩是贊美“飛將軍”李廣武藝高超的。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小黑板、錄音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激發興趣
二、初讀課文
1.自學課文。
要求:(1)讀準生字字音,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標出自然段序號,讀通每句話。
(2)查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石棱、神勇無比、邊境、朦朧、巡邏、疾風、警惕、搜尋、影影綽綽、獵物、驚呆
2.教學效果。
(1)指讀課文,卡片正音,強調“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導比較“扎”的其他讀音和意義。
(2)了解詞語的掌握情況,重點領會下列詞語意思。
石棱、朦朧、疾風、巡邏、警惕、影影綽綽
3.指導書寫生字。
(1)齊讀田字格里的生字。
(2)指導書寫。
(3)學生練字,教師巡視指導。
4.范讀課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讀(教師相機指點)
6.各自輕聲讀課文,思考討論。
(1)文章的題目是李廣射虎,“射虎”的含義是什么?
(2)根據課文的故事內容,說說塞下曲每句詩的意思。
先小組討論,再全班討論,對詩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
(3)范讀塞下曲。
(4)指名讀、齊讀塞下曲。
三、作業
1.練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聽寫生字詞
二、細讀課文
1.細讀第1自然段
(1)指名讀。
(2)讀后討論: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
(3)介紹盧綸和他的塞下曲。
(4)指名讀塞下曲。
(5)齊讀塞下曲。
2.細讀課文第2自然段。
讀讀議議。
(1)詩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將軍是誰?
(2)他是怎樣的將軍?
(3)齊讀第2自然段。
3.細讀課文第3自然段。
(1)默讀課文,思考討論
這一自然段寫了一件什么事?(討論,相機板書:夜晚風吹草動以為有虎拉弓猛射)
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2)練習朗讀,對照掛圖,說說李廣射虎的經過。
(3)繼續討論。
課文寫將軍聽見風吹草動的聲響,想到虎,搜尋虎、發現虎、射虎這一過程說明了李廣怎樣?(機警、敏捷、善射、勇敢沉著)
(4)指導朗讀。
(5)詩文對照解釋塞下曲的前兩句。
4.細讀課文第4自然段。
(1)輕讀課文。
(2)討論。
“蒙蒙亮”指什么時候?
李廣的隨從去射虎的現場尋找獵物,為什么全都驚呆了?(相機板書:清晨尋找獵物扎進石頭)
“深深地扎進”、“怎么也拔不出來”說明什么?(武藝高超,力大無窮)
(3)指讀課文。
(4)詩文對照解釋塞下曲的后兩句。
(5)將全詩的詩意連起來說一說。
三、總結全文
1.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2.教師小結:本文采用“以文包詩”的形式,敘述了李廣將軍一次夜巡,路過一片松林,光線暗淡,風吹草動,誤以為虎,射箭入石的故事,表現了李將軍的機警勇敢,武藝高超,力大無比。
四、課堂練習
背誦塞下曲。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4
教學內容:
學習按故事發展順序寫一件事的寫作方法。
學生學習過程:
一、聽寫生字詞
二、細讀課文
1、細讀第1自然段
(1)指名讀。
(2)讀后討論: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
(3)介紹盧綸和他的塞下曲。
(4)指名讀塞下曲。齊讀塞下曲。
2、細讀課文第2自然段。
讀讀議議。
(1)詩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將軍是誰?
(2)他是怎樣的將軍?
(3)齊讀第2自然段。
3、細讀課文第3自然段。
(1)默讀課文,思考討論:這一自然段寫了一件什么事?(討論,相機板書:夜晚 風吹草動 以為有虎 拉弓猛射)
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2)練習朗讀,對照掛圖,說說李廣射虎的經過。
(3)繼續討論。課文寫將軍聽見風吹草動的聲響,想到虎,搜尋虎、發現虎、射虎這一過程說明了李廣怎樣?(機警、敏捷、善射、勇敢沉著)
(4)指導朗讀。
(5)詩文對照解釋塞下曲的前兩句。
4、細讀課文第4自然段。
(1)輕讀課文。
(2)討論。
“蒙蒙亮”指什么時候?
李廣的隨從去射虎的現場尋找獵物,為什么全都驚呆了?(相機板書:清晨 尋找獵物 扎進石頭)
“深深地扎進”、“怎么也拔不出來”說明什么?(武藝高超,力大無窮)
(3)指讀課文。
(4)詩文對照解釋塞下曲的后兩句。
(5)將全詩的詩意連起來說一說。
三、動畫設境,感情朗讀
1、過渡:剛才我們跟隨課文朗讀古詩,品味故事,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廣的神勇無比。是的,李廣將軍真是神勇無比!有這樣“神勇無比”的將軍駐守邊關多好啊!學習了課文后,你再讀《塞下曲》這首詩,感覺一定更深刻了。(屏幕顯示詩句:指名讀)
2、看得出來,同學們被這個扣人心弦的故事迷住了,相信你也一定更喜歡這首詩了吧,一起再來讀讀。(練習背誦古詩。)
3、想欣賞一下李將軍射虎的神勇氣概嗎?(欣賞動畫)
4、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拓展延伸,課外作業
李廣是我國歷的一員名將,贊頌他的可不只是盧綸一人,唐代的大詩人王昌齡、高適等都寫詩贊頌過他。我們一起來看看王昌齡的《出塞》。(課件出示)跟老師讀。
作業設計:
1、把《李廣射虎》的故事講給別人聽,讓更多的人了解李廣這位射虎英雄。
2、課外閱讀《李廣射虎》小說。再一次感受人們對李廣的敬佩與懷念。
3、練習寫話:
板書設計:
李廣射虎
膽大藝高 神勇無比 力大無窮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5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塞下曲》。
2、理解古詩《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3、體會李廣將軍的力大無比,射箭本領高強。
學習過程:
一、課前組內幫對檢查
學案5、6、7題完成情況。
二、課內檢查預習
1、小組交流:同學們課前都預習了課文,生詞會讀了嗎?下面小組內互相檢查:學案2(1、6號;2、5號;3、4號),隨即糾正,錯的改正過來,一會找同學讀一讀。看哪個組讀得最快、最正確。找一兩個組的6號讀,其余同學、老師相機糾正指導。集體讀。
2、小組交流:同學們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嗎?下面小組內分工讀(組長分工),讀錯的及時糾正,再讀一讀,讀對為止。
集體交流:找一個組同學讀課文,師生相機糾正指導。齊讀課文。
3、質疑、解疑:
(1)小組內交流對詞語的理解。
(2)通過預習,同學們可能還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組內交流一下,解決不了的小組長進行匯總,一會兒提出來。
(3)小組長匯報(寫在各自的黑板板塊上)。
(4)小組間解疑。解決不了的,老師引導讀書,思考、解疑,或者精讀時解決。
4、精讀理解,感情朗讀:
(1)齊讀1、2自然段,說說“神勇無比”的意思。當時發生了怎樣的一件事呢?
(2)下邊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第3自然段,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你覺著李廣將軍怎么樣?從哪里看出,標畫出有關語句。交流:李廣將軍怎么樣?(力大無比)讀讀有關語句。教師相機指導,讀出李廣將軍的力大無比——大家練習感情朗讀。
(3)下邊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第4自然段,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你覺著李廣將軍怎么樣?從哪里看出,標畫出有關語句。交流:李廣將軍怎么樣?(射箭本領高強)讀讀有關語句。教師相機指導,讀出李廣將軍的射箭本領高強——大家練習感情朗讀。
(4)結合3、4自然段,說說《塞下曲》這首詩的意思:自己說——幫對說——集體交流,教師指導。
(5)背誦并默寫《塞下曲》:自己背——幫對檢查——集體檢查——自己默寫——改錯3遍。
5、李廣的隨從看到深深扎進石棱的白羽箭,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圍繞這個話題展開想象寫一段對話。
說一說——自己寫——小組交流修改。
6、找出課文中帶引號的句子,探究一下這里的引號在用法上有何相同與不同。
這位“夜引弓”的“將軍”(引用古詩中出現的詞)
便是被人們稱為“飛將軍”的李廣(引用人們對李廣特別的稱呼)
樹木野草發出“沙沙” 的聲音。“嗖”的一聲。(模擬事物發出的聲音或象聲詞)
7、搜集盧綸的其他詩作,讀讀背背。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詞語;
2.背誦《塞下曲》,并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理解其意思;
3.了解李廣,體會其神勇無比。
【教學重難點】
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到李廣的神勇,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前準備】
李廣的資料,《塞下曲》一組詩,相關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展示性認讀和朗讀。
1.認讀生字詞。
2.課文的朗讀。
二、背景資料:學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資料,教師補充、完善。
1.李廣其人。
2.西漢時期。
三、自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同桌交流,解決初步的疑問:小組合作或集體交流。
五、再讀課文,自我體會李廣的神勇無比。
六、寫字教學,完成課后生字的書寫:觀察字形特點,教師提示并范寫。
【設計意圖】三年級要初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本課時教師通過檢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自學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開展自我學習的促進。學生的自讀課文產生的疑問和一些簡單的問題,則交給學習小組來解決,這也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和自我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方式。第一課時的目的是為第二課打好鋪墊,但同時也更多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自悟的能力,包括課文朗讀、資料搜集、解決問題和觀察字形,都充分地體現了這一目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生字詞。
鎮守 邊境 巡邏 朦朧 出沒 警惕 拈弓搭箭 石棱
2.分段朗讀課文。
3.通過昨天的學習,李廣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
【設計意圖】熟悉生字詞是讀通課文的前提,故先安排了詞語的復習。在簡單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迅速地切入本課的'主要任務:感受李廣將軍的神勇無比。這只是初步的印象,缺少具體的材料支撐,于是自然而然地進入下一步的——讓學生通過自讀,尋找這種認識的依據,促使學生去學習語言文字。
二、默讀課文,找出體現李廣神勇無比的語句。
【設計意圖】真正實效的課堂需要學生有這樣一段時間安靜地自學。
三、集體交流。
(一)夜巡:膽識過人
“一天夜晚,月色朦朧,李廣帶兵外出巡邏,路過一片松林。一陣疾風吹來,樹木野草發出‘沙沙’的聲音。”
1.讀一讀,體會一下,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2.如果你在場,你會有什么表現?會想到什么?
3.這樣的夜晚,李將軍出來巡邏,說明什么?
大將軍自己帶兵出來巡邏,不是貪生怕死的首領;夜巡,說明膽量過人;還說明他很負責任。
(有這樣的大將軍,邊境何愁不安全?)
4.讀出當時的險境,就能體現出李將軍的勇敢。誰來?
(這里又沒有老虎,更沒有敵兵,你怕什么?)
5.理解:朦朧 疾風
【設計意圖】主要是營造一種情境,讓學生體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巡邏是什么感覺。其實學生在生活也有害怕的體驗,但這樣的環境更為兇險,學生會結合自己的體驗與閱讀經歷想像出在這樣的環境中的感受與李廣的膽量。由于有了充分的情感支撐,朗讀表達出這種感受自然就會水到渠成。而“朦朧”和“疾風”則是為了古詩首句——“林暗草驚風”的教學需要而設。
(二)射虎:臨危不亂
導語——而此時的李將軍會是什么表現呢?
“李廣連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聲射了出去。”
1.李將軍怎么會想到有猛虎?
說明他經常巡邏,熟悉情況,十分警惕。
2.“連忙”說明什么?——反應很迅速
如果換成“慌忙”會怎么樣?——箭會射不準;沒有力量
比較兩句話:
(1)李廣連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聲射了出去。
(2)李廣慌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聲射了出去。
讀一讀,體會李廣將軍此時的表現——動作連續;沉著。
3.“拈”是什么意思?誰來示范一下?——用兩三個手指拿
硬弓是什么意思?一般人用兩三個手指能拉得開嗎?
4.“嗖”字能看出什么?——速度很快,說明李廣的力氣大。
比較兩句話:
(1)李廣連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嗖’地一聲射了出去。
(2)李廣連忙拈弓搭箭,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5.這一切都說明什么?——李廣將軍警惕、沉著、反應迅速、力氣大。
6.讀出李將軍的這種大將風度!誰來?
(1)指名讀,并進行指導。
(2)齊讀,感受李廣的英勇表現。
【設計意圖】通過關鍵詞句的比較,體會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的描寫表現人物的品質。通過比較,感受到用字造句的準確性;通過比較,讓朗讀教學不再生硬;通過比較,感受到李廣的臨危不亂。這一切都在教師的主導下,由學生自已感受而得到,充分體現和尊重學生的自我學習。
(三)尋箭:神勇無比
導語——這一箭下去會是什么結果呢?
1.教師范讀第4自然段,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出人意料”。同學們,你們有什么感覺?說說看。
2.“呀”字到底包含著哪些驚訝?
昨天夜晚那不是老虎呀,箭竟然射入了石頭呀,竟然扎得那么深呀……
誰來讀一讀這個“呀”?
怎么樣就叫做“驚呆了”?誰來示范下驚呆的表情?
3.“任將士們怎么拔也拔不出來”,那將士們會怎么拔呢?
想一想,如果把“深深”去掉行嗎?
比較朗讀:
(1)那白羽箭深深地扎入了石頭中。
(2)那白羽箭扎入了石頭中。
4.“石棱”是什么地方?,出示“棱”的義項,給學生選擇。并用方體粉筆盒示范出“棱”的位置。箭射到這個位置一般會出現什么情況?
所以這是最“出人意料”的,如果你在場會說什么?
生:李廣將軍的力氣真大呀!
生:如果真有老虎在這兒,肯定被射穿了。
生:跟著李將軍打仗,肯定會打勝仗。
生:李將軍箭術這么好,一定讓敵人聞風喪膽。
生:李將軍真是神勇無比呀。
5.那就把你們的這種驚訝與敬佩之情讀出來吧。
6.現在,你們知道西漢的皇帝為什么派李廣鎮守北方邊境了吧?
【設計意圖】教師的范讀,體現師生共同的學習過程和感覺,因為課堂是學生的,也是教師的,教師當然也要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呀”的示范,則是對文章理解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朗讀和形體語言;“棱”位置的示范,準確而形象地解決這個詞的理解。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課堂,是活動的課堂!“深深”和“棱”為古詩最后一句——“沒入石棱中”的教學需要而設。
(四)誦詩:李廣揚名
唐代大才子盧綸為此還給李將軍寫了一首詩《塞下曲》。
1.出示詩句,齊讀。
2.此詩是為贊揚李廣將軍的神勇無比的,你得讀出剛才在文中的感受。
3.聯系課文,自己理解詩句的意思。
4.質疑。
5.拓展:贊揚李廣神勇的詩還有
《出塞》 唐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設計意圖】有了對課文內容的充分理解和人物品質的充分感受,以及關鍵詞語的教學和理解,古詩的教學已經不再是問題,所以,應該完全由學生自己去理解。古詩的拓展則是對深化人物形象的有效補充。
四、自主作業:
1.其實有關李廣的故事和詩還有很多,你們想知道些什么嗎?
2.學習了本文后你想為自己設計什么作業?
生:默寫《塞下曲》這首詩。
生:把李廣射虎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生:收集李廣將軍英勇善戰的故事。
生:找盧綸的其他詩讀一讀。
生:了解西漢時期的歷史。
3.同學們真會學習,你們設計的作業都很有價值。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做一做,相信同學們都能做得很好!下節課我們將展示大家的作業!
【設計意圖】作業的產生來于學生,再由學生自主選擇作業完成,并將展示學生的作業,充分地尊重了學生學習的愿望,很好地激發了學生主動完成作業,做好作業的積極性。這也是學生主體性的一種體現。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7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塞下曲》。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廣將軍的力大無比,射箭本領之高強。
4.理解古詩《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并能詩文結合理解詩意。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 出示古詩,指名讀。理解詩意嗎?
2、其實呀,課文中已經告訴我們了。《李廣射虎》是一種特殊的題材,就做文包詩。(板書)什么叫文包詩呢?你們看看這三個字,也許能猜出來。
3、其實,所有的文包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詩的意思蘊涵在文章里面。你們能找找這首詩的意思在文章的哪里嗎?
二、初讀課文
1.自學課文。要求:
(1)讀準生字字音,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標出自然段序號,讀通每句話。
(2)查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石棱、神勇無比、邊境、朦朧、巡邏、疾風、警惕、搜尋、影影綽綽、獵物、驚呆
2.教學效果。
(1)指讀課文,卡片正音,強調“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導比較“扎”的其他讀音和意義。
(2)了解詞語的掌握情況,重點領會下列詞語意思。
石棱、朦朧、疾風、巡邏、警惕、影影綽綽
3.指導書寫生字。
4.范讀課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讀(教師相機指點)
6.各自輕聲讀課文,思考討論。
(1)文章的題目是李廣射虎,“射虎”的含義是什么?
(2)根據課文的故事內容,說說塞下曲每句詩的意思。
(3)范讀塞下曲。
(4)指名讀、齊讀塞下曲。
第二課時
一、聽寫生字詞
二、細讀課文
1.細讀第1自然段
(1)指名讀。
(2)讀后討論: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
(3)介紹盧綸和他的塞下曲。
(4)讀古詩。指名讀、齊讀
2.細讀課文第2自然段。
(1)詩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將軍是誰?
(2)他是怎樣的將軍?
(3)齊讀第2自然段。
3.細讀課文第3自然段。
(1)默讀課文,思考討論
這一自然段寫了一件什么事?(討論,相機板書:夜晚風吹草動以為有虎拉弓猛射)
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2)練習朗讀,對照掛圖,說說李廣射虎的經過。
(3)討論:課文寫將軍聽見風吹草動的聲響,想到虎,搜尋虎、發現虎、射虎這一過程說明了李廣怎樣?(機警、敏捷、善射、勇敢沉著)
(4)指導朗讀。
(5)詩文對照解釋塞下曲的前兩句。
4.細讀課文第4自然段。
(1)輕讀課文。
(2)討論。
“蒙蒙亮”指什么時候?
李廣的隨從去射虎的`現場尋找獵物,為什么全都驚呆了?(相機板書:清晨尋找獵物扎進石頭)
“深深地扎進”、“怎么也拔不出來”說明什么?(武藝高超,力大無窮)
(3)指讀課文。
(4)詩文對照解釋塞下曲的后兩句。
(5)將全詩的詩意連起來說一說。
三、總結全文
1.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2.教師小結:本文采用“以文包詩”的形式,敘述了李廣將軍一次夜巡,路過一片松林,光線暗淡,風吹草動,誤以為虎,射箭入石的故事,表現了李將軍的機警勇敢,武藝高超,力大無比。
3、李廣的隨從看到深深扎進石棱的白羽箭,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圍繞這個話題展開想象,寫一段對話。
四、搜集盧綸的其他詩作讀讀背背
板書:
8李廣射虎
力大無窮 神勇無比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李廣射虎》交流課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塞下曲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會按故事發展順序寫一件事的寫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閱讀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課文采用“文包詩”的形式介紹了唐代詩人盧綸所寫的著名
詩篇〈塞下曲〉,引導學生利用所寫之文深入淺出地理解詩句的意思。懂得〈塞下曲〉這首詩是贊美“飛將軍”李廣武藝高超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李廣將軍的力大無窮和神勇無比。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學會生字;理清課文脈絡,學習按故事發展順序寫一件事的寫作方法。
2、教學難點
明白課文所揭示的道理。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與學互助設計
★★★★★第1課時★★★★★
(一)創設情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水滸轉》中“武松打虎“的故事你們一定都知道,李廣射虎的故事你聽說過嗎?
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一篇新課文(板書課題)
【提示】你讀了這個題目,你希望這篇課文告訴你哪些內容?(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
質疑問難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圍繞課題提出問題,可以使我們讀書更有目的,讀后的收獲會更大。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自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標出自然段序號,讀通每句話。
(2)查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石陵 、神勇無比 邊境證 朦朧 巡邏輯性 疾風馬牛不相及 警惕性 搜索 影影綽綽 驚呆
【提示】給學生讀書時間,讓他們通過自己努力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點撥】分自然段朗讀逐步指名朗讀,在集體讀的過和中糾正錯誤,提高朗讀水平。強調“塞、搜”都是平音,“境、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導比較“扎”的基他讀音和意義。
⑶分組交流詞語的掌握情況,重點理解下列詞語意思。石棱、朦朧、疾風、巡邏、警惕、影影綽綽
2. 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寫作方法和主要內容。
【點撥】課文采用“文包詩”的形式介紹了唐代詩人盧綸所寫的著名詩篇《塞下曲》。
3.范讀課文。思考討論;
⑴文章的題目是李廣射虎,“射虎”的含義是什么? ⑵根據課文的故事內容,說說塞下曲每句詩的意思。
【點撥】先小組討論,在全班討論,對詩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
4.學生寫字
【提示】對照田字格里的生字,自主學習,互相交流。
【點撥】區分形近字、音近字。
(三)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1、指導書寫生字
⑴齊讀田字格里的生字。
⑵學生練字,教師巡視指導。
2、課外閱讀成語故事,可以自幾動手查閱資料,了解成語意思。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9
一、激趣導入
1、出事李廣圖片,讓學生談談對李廣的印象和了解,然后介紹李廣的一些資料。
李廣(?—前119),漢族人,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西漢名將。李廣的祖先是秦朝將軍李信 ,曾率軍戰敗燕太子丹。李廣接受世傳弓法,射得一手好箭。李廣的一生,幾乎都是在北方度過的。當時我國北部的匈奴人不斷南下騷擾,李廣奉命抗擊。他擅長騎射,身經七十余戰,有效地保衛了北部邊境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因為李廣行動快,箭法精,忽來忽去,叫人摸不準他的路子。所以匈奴人給他起一個外號叫“飛將軍”。李廣做了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害怕飛將軍,不敢進犯。
故事:公元前129年,匈奴派兵進犯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懷來東南)。漢武帝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名將軍帶領人馬分頭出擊。匈奴的軍臣單于探明了漢兵的情況,知道四名將軍中最難對付的是李廣,就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門,沿路布置好埋伏,命令部下活捉李廣。匈奴兵多勢盛,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李廣的人馬被打散,李廣自己也受了傷,被匈奴兵俘虜。
匈奴兵看李廣受了重傷,把他放在用繩子絡成的吊床里,用兩匹馬馱著,送到單于的大營去。李廣躺在那張吊床上動也不動,真的像死了似的。大約走了十幾里地,他偷偷地瞅準旁邊一個匈奴兵騎的一匹好馬,使勁一掙扎,猛地跳上馬,奪了弓箭,把那匈奴兵推下馬去,調過馬頭拼命往南飛奔。
匈奴派了幾百名騎兵追趕。李廣一面使勁夾住馬肚子,催馬快跑,一面回轉身來,拈弓搭箭,一連射死了幾個追在前面的匈奴兵。匈奴兵眼看趕不上李廣,只好瞪著白眼讓他跑了。
心理戰:有一次,匈奴進了上郡,李廣帶著一百個騎兵去追趕三個匈奴射手,追了幾十里地才追上。他射死了其中的兩個,把第三個活捉了,正準備回營,遠遠望見有幾千名匈奴騎兵趕了上來。李廣手下的兵士突然碰到那么多匈奴兵,不由得都慌了。李廣對他們說:“我們離開大營還有幾十里地。如果現在往回跑,匈奴兵追上來,我們就完了。不如干脆停下來,匈奴兵以為咱們是來引誘他們的,一定不敢來攻擊我們。”
接著,李廣下令前進,在離開匈奴陣地僅僅兩里的地方停了下來,命令兵士一齊下馬,
把馬鞍全卸下來,就地休息。
兵士們都發急了,說:“匈奴兵馬這么多,又這么近,要是他們打過來,怎么辦?”
李廣說:“我們這樣做,表示不走,使敵人相信我們是誘騙他們的。”
匈奴的將領看到李廣這樣布置,真的有點害怕。他們遠遠地觀察漢軍動靜,不敢上來。
這時候,匈奴陣地上有一個騎白馬的將軍,走出來巡視隊伍。李廣突然帶著十幾名騎兵翻身上馬,飛馳過去,一箭把他射死。然后再回到自己隊伍,下馬躺在地上休息。
匈奴兵越看越懷疑。天黑下來,他們認定漢軍一定有埋伏,怕漢軍半夜襲擊他們,就連夜全部逃回去。到了天亮,李廣一瞧,山上已沒匈奴兵,才帶著一百多名騎兵安然回到大營。
2、讀題質疑(李廣是什么樣的人?李廣在什么情況下射虎的?李廣為什么要射虎?)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唐代 盧綸 一組 時期 巡邏 警惕 拈弓搭箭 獵物 驚呆 扎進
石棱 朦朧 搜尋 影影綽綽
1、了解詞語的掌握情況,重點領會下列詞語意思。
石棱、朦朧、巡邏、警惕、影影綽綽
石棱:石塊突出部分
朦朧:月光不明,暗淡
巡邏:巡查警戒
警惕:謹慎小心,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時刻注意著
影影綽綽: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三、檢查課文閱讀情況
1、分節指名朗讀(相機指點)
2、再讀課文,相機介紹一些資料
a、塞下曲六首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調箭又呼鷹,俱聞出世能。
奔狐將迸雉,掃盡古丘陵。
亭亭七葉貴,蕩蕩一隅清。
他日題麟閣,唯應獨不名。
白羽箭:古代的兵器,長約二三尺的細桿上裝上尖頭,桿的末梢附有白色的羽毛。詩中“白羽”采用借代的方法,以部分代整體,指的就是白羽箭。
b、介紹詩人:盧綸:(748—約799)唐代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其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七言亦佳,多唱和贈答之作。“大歷十才子”之一,詩風較為雄壯。
c、在我們的課文里,有一對標點符號特別的活躍,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1)找出文中使用雙引號的地方,思考用法。
(2)指名回答,教師相機補充。
(3)小結:雙引號在文中的三種特殊用法。a、引用古詩里的句子或詞語。b、特別稱謂。c、使用象聲詞。
《李廣射虎》是一個故事,那么故事該按照什么樣的順序寫呢?(事情發展的順序)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10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塞下曲》。
2、學會9/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知道《塞下曲》是贊美西漢飛將軍李廣神勇無比的,激發學生對民族英雄的敬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充分利用故事,理解詩意,了解詩的意境。
教具準備:
投影片、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扣題導入,激發讀書興趣
1、板書課題,生讀題。
2、有誰了解李廣的故事,在哪兒見過的?
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哪些問題?
(李廣是個怎樣的人?他是怎樣射虎的?)
二、初學指導
1、自學課文
要求:
(1)讀準生字的讀音,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2)讀正確,讀通順每句話,并畫出不懂的地方。
2、檢查自學效果
(1)指讀課文,糾正讀音。
(2)卡片出示,讀準生字的音。
(3)重點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警惕:對可能發生的危險情況保持敏銳的反應。
巡邏:巡查警戒。影影綽綽:模模糊糊,不真切。
3、指導書寫生字。
4、范讀課文。
5、學生輕聲讀課文,思考《塞下曲》的含義。
小組討論,再指名說說詩的意思。
指名讀《塞下曲》,再齊讀。
三、作業
1、練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聽寫生字詞
二、精讀課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讀。
(2)介紹盧綸和他的《塞下曲》。
(3)指導朗讀。
(4)齊讀《塞下曲》。
2、第2自然段
(1)默讀課文,思考:詩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將軍是誰?他是怎樣的將軍?
(2)指名說,齊讀第2段。
過渡:(3)輕聲讀,思考:哪一自然段寫的是《塞下曲》前兩句所講的內容?哪一自然段寫的是《塞下曲》后兩句所講的內容?
(4)交流討論。
3、第3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想:這一段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此時此景,將軍為什么以為這兒有虎呢?
(2)指名回答。從這兒可以看出李廣將軍有什么特點?
(3)李廣將軍還有什么特點?從哪兒看出來?
(4)指導朗讀。
(5)解釋:暗、草、驚、風。并說說前兩句的意思。
4、第4自然段
(1)輕聲讀課文,解釋:平明、尋、沒,并說說后兩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3)從課文中的哪句話可以看出將軍的什么特點?
出示:那白羽箭深深地扎進了石頭里,任將士們怎么拔也拔不出來。
指導回答。
三、總結課文
1、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2、教師小結,你從這課中明白了什么?
四、作業
背誦《塞下曲》,并連起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11
《李廣射虎》是蘇教版教材中一種新的結構形式,即“文包詩”的形式。這堂課,教者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和教材的編寫意圖,概括起來有以下二個特點:
一、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文包詩”這類教材學生在一、二年級都接觸過。教者通過回顧以前學過的內容,激活了學生原有的學習經驗,總結出“詩文對照,讀文悟詩”的方法,并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自主學習,從整體上理解詩意,體會詩情。但學生對詩中關鍵詞語的理解往往比較忽視,而“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正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也是學習古詩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學生交流詩意時,教者順學而導,幫助學生發現并總結出“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詩句意思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習得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至關重要。
二、尊重學習主體,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在學習方式上,以學生“潛心讀書”為本。課中貫穿一個“讀”字,從“學生自讀——詩文對照,整體悟讀——小組交流,分句講讀——自選內容,全班賽讀”通過一次次不同形式的讀把學生逐步帶入詩文所描寫的意境中。
在學習內容和方法上,尊重學生,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可讀、可思、可講、可演,讓學生有更多的展示才華的機會。如學生通過表演,把“將軍夜引弓”的情節具體化、形象化,再現了詩的藝術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再如看到“箭沒巨石”后的想象練說,給了學生思維馳騁的空間,再次感受到李廣將軍臂力過人,武藝超群,激發起學生對民族英雄的敬愛之情。
在作業設計上,除必做作業外,還安排了自選作業,自選作業題又來自學生的創意。這種個性化的作業設計,不僅順應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調動了學生參與作業設計的積極性。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12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7
《李廣射虎》教學設計二
作者:顧曉紅 文章出處:練小博客
一、復習導入。
【歡迎瀏覽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課文題目關鍵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地址是www.jcsycorp.com】
1、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李廣射虎)。
師:唐代詩人盧綸寫的一首著名的詩——《塞下曲》,你還能正確、流利地讀給大家聽?那么,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呢?哪些詞語你還不理解呢?
2、 生交流,師相機板畫。師:這首詩里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你們想讀嗎?
二、學習課文、理解內容。
師: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到西漢時期,跟隨李廣將軍去夜巡吧!
學習3、4自然段
(1)過渡:請大家輕聲讀讀課文3、4自然段中的小故事,看看詩中的哪些小問號,你能解決了?
(2)生自讀課文,嘗試解決小問號。
(3)交流:瞧,大家自信滿滿的樣子,看來你們心中都有答案了。可老師讀完了這個小故事后,對“夜引弓”還不理解,你們能幫幫我嗎?
a “將軍夜引弓”中的小問號
1、 你從哪些句子中理解的。
引導學生:我是從“猛然間,李廣發現前方的草叢中,影影綽綽蹲著一只老虎,便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嗖”的一聲,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這些句子中理解“夜引弓”就是……(相機板書:拉弓猛射)
2、(將軍是怎樣引弓的?)你具體從那些詞語中理解的。
從中體會你到了什么?(李廣射虎威武,神勇無比)
2、 想不想學一學李廣?老師做了一張簡易的弓和箭,誰來表演一下。
4、點評:說說他表演得怎么樣?
5、說說你的體會。(射箭不容易,每個動作都要做到位。)
過渡:這只是一把簡易的弓箭,小朋友拉開它都覺得費勁,要拉開李廣將軍就更不容易了,需要更多的力氣。
6、那請小朋友讀讀這兩句話,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李廣力氣大,神勇無比)
你是從哪體會到的?(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嗖)
這些句子中,除了李廣氣力大,你還體會到了什么?從哪些詞語中體會的?
(猛然間 連忙)看出李廣非常機敏,神勇,果斷。
7、指導朗讀。師:體會了這么多,你能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嗎?
師:對于他的朗讀,你有什么想對他說的。生評
指名再讀,師:這就是將軍夜引弓。
8、(將軍為什么要引弓呢?)(將軍為什么認為有老虎呢?)(板書:以為有虎)引出“林暗草驚風”
“一天夜晚,月色朦朧,……沙沙的聲音。”說說你的理解
9、師:李廣將軍夜間外出巡邏,樹林深處風吹草動,發出了“沙沙”的聲音,(林暗草驚風),李廣將軍以為有虎,便“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射出了一枝白羽箭。(將軍夜引弓)。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李廣將軍射虎時的情景。
過度:李廣將軍夜引弓射出一枝白羽箭,可“平明尋白羽”,卻“沒在石棱中”這些詞語,你又是從哪理解的呢?
b“平明尋白羽”中的小問號
“沒在石棱中”中的小問號 討論。
1、生:我理解的“平明”是……
“蒙蒙亮”指什么時候?(板書:清晨)“石棱”實物教學
2、師:第二天清晨,李廣的隨從去射虎的現場尋找被白羽箭射中的獵物,
(相機板書: 尋找獵物)
相機出示:“呀!大家全都驚呆了。……”為什么全都驚呆了?
僅僅驚嘆射中了巨石嗎?
大家驚呆的是白羽箭深深地扎進石頭里……相機板書:扎進石頭
深深地扎進石頭里,沒在石棱中。
3、從這些句子中“深深地扎進……怎么也拔不出來”你體會到什么?(武藝高超,力大無窮)
4、指導朗讀:白羽箭深深地扎進石頭里怎么也拔不出來,不光將士們的驚訝,我們也驚呆了,你能讀出這驚訝和對李廣將軍的佩服嗎?
三、朗讀背誦
1、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學習§3、4,明白了《塞下曲》這首詩的意思,還知道了李廣不愧是一位神勇無比的將軍。
師:你們佩服李廣嗎?讓我們想著故事的經過讀一讀《塞下曲》,相信大家一定能讀得更好!
2、有感情朗讀課文
師:你能再讀一讀課文的§3、4,體會詩的意境,讀出李廣的神勇無比、讀出你對他的佩服嗎?
(一二兩大組讀§3 三四兩大組讀§4)
3、師:《塞下曲》這首詩,寥寥二十個字,就寫出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那你能看著古詩,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嗎?師相機插話,這就是“林暗草驚風”……
4、練習背誦古詩。
(1) 自由練背。師:李廣將軍如此神勇,《塞下曲》如此著名,你有信心把這首詩記到自己的頭腦中去嗎?
(2)背給你四人小組的同學聽一聽,還可以大家一起背!
(3)閉上眼睛想象當時的情景一起來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
唐代詩人盧綸寫過一組以《塞下曲》為題的詩,我們課本上只是其中一首,老師還為小朋友準備了一首。這里面也藏著一個小故事呢?
附板書:
8李廣射虎
夜晚 風吹草動 以為有虎
神勇無比 拉弓猛射
清晨 尋找獵物 扎進石頭 【歡迎瀏覽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課文題目關鍵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地址是www.jcsycorp.com】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13
一、說教材
“文包詩”的課文是蘇教版教材的首創。我非常喜歡這種形式的課文,因為我的孩子們喜歡。我的孩子們喜歡這類課文,是因為這類課文所寫之事往往淺顯易懂,文中所包的詩也往往是他們似曾相識或早已熟背的,特別能夠引發他們的興趣點,更重要的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能夠幫助孩子們自己讀懂古詩,這讓他們很有成就感。
《李廣射虎》就是這樣一篇“以文包詩”的課文。它采用“文包詩”的形式介紹了唐代詩人盧綸所寫的著名詩篇《塞下曲》。課文生動地敘述了李廣將軍一次夜巡,在朦朧的月光下,樹林深處風吹草動,誤以為虎,箭射入石的傳奇故事,表現了了李廣將軍力大無窮和神勇無比。所寫之文為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古詩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本文思路清晰,層次分明。課文由介紹《塞下曲》開篇,引出“飛將軍”李廣。第三、四自然段具體描述了古詩所表現的情景,便于學生理解古詩的大意。
二、說教法學法
我想男孩子會特別喜歡這篇課文,也許因為他們有崇拜英雄的天性吧。所以我想初步感知課文對于學生來講,并不困難。難的是:一字詞的理解,如神勇無比、影影綽綽等;二是對“飛將軍”的理解,什么樣的人被稱為“飛將軍”?李廣為什么能將箭射入石頭中?對于這一點,我想孩子們能夠體會到的是李廣力大無窮,對“神勇無比”的體會則需要通過李廣的心理活動“想到這一帶常有猛虎出沒”、李廣的動作“便用警惕的目光四處搜尋著”“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來感悟。而第四自然段“那白羽箭深深地扎進了石頭里,任將士們怎么拔也拔不出來”則進一步說明了李廣的力大無窮和神勇無比。因此,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學是重點。其中第三自然段描述了《塞下曲》前兩行詩的內容,第四自然段描寫了后兩行詩的情境。
對于以上難點,我設計了從故事中理解古詩,通過古詩來講故事這兩個環節,并穿插表演,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三、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李廣射虎)。
師:唐代詩人盧綸寫的一首著名的詩--《塞下曲》,你還能正確、流利地讀給大家聽?那么,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呢?哪些詞語你還不理解呢?
2、 生交流,師相機板畫。師:這首詩里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你們想讀嗎?
二、學習課文、理解內容。
師: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到西漢時期,跟隨李廣將軍去夜巡吧!
1.學習3、4自然段
(1)過渡:請大家輕聲讀讀課文3、4自然段中的小故事,看看詩中的哪些小問號,你能解決了?
(2)生自讀課文,嘗試解決小問號。
(3)交流:瞧,大家自信滿滿的樣子,看來你們心中都有答案了。可老師讀完了這個小故事后,對“夜引弓”還不理解,你們能幫幫我嗎?
a “將軍夜引弓”中的小問號
1、 你從哪些句子中理解的。
引導學生:我是從“猛然間,李廣發現前方的草叢中,影影綽綽蹲著一只老虎,便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嗖”的一聲,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這些句子中理解“夜引弓”就是……(相機板書:拉弓猛射)
2、(將軍是怎樣引弓的?)你具體從那些詞語中理解的。
從中體會你到了什么?(李廣射虎威武,神勇無比)
3、大家想不想學一學李廣?老師做了一張簡易的弓和箭,誰來表演一下。
4、點評:說說他表演得怎么樣?
5、說說你的體會。(射箭不容易,每個動作都要做到位。)
過渡:這只是一把簡易的弓箭,小朋友拉開它都覺得費勁,要拉開李廣將軍就更不容易了,需要更多的力氣。
6、那請小朋友讀讀這兩句話,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李廣力氣大,神勇無比)
你是從哪體會到的?(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嗖)
這些句子中,除了李廣氣力大,你還體會到了什么?從哪些詞語中體會的?
(猛然間 連忙)看出李廣非常機敏,神勇,果斷。
7、指導朗讀。師:體會了這么多,你能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嗎?
師:對于他的朗讀,你有什么想對他說的。生評
指名再讀,師:這就是將軍夜引弓。
8、(將軍為什么要引弓呢?)(將軍為什么認為有老虎呢?)(板書:以為有虎)引出“林暗草驚風”
“一天夜晚,月色朦朧,……沙沙的聲音。”說說你的理解
9、師:李廣將軍夜間外出巡邏,樹林深處風吹草動,發出了“沙沙”的聲音,(林暗草驚風),李廣將軍以為有虎,便“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射出了一枝白羽箭。(將軍夜引弓)。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李廣將軍射虎時的情景。
過度:李廣將軍夜引弓射出一枝白羽箭,可“平明尋白羽”,卻“沒在石棱中”這些詞語,你又是從哪理解的呢?
b“平明尋白羽”中的小問號
“沒在石棱中”中的小問號 討論。
1、生:我理解的“平明”是……
“蒙蒙亮”指什么時候?(板書:清晨)“石棱”實物教學
2、師:第二天清晨,李廣的隨從去射虎的現場尋找被白羽箭射中的獵物,
(相機板書: 尋找獵物)
相機出示:“呀!大家全都驚呆了。……”為什么全都驚呆了?
僅僅驚嘆射中了巨石嗎?
大家驚呆的是白羽箭深深地扎進石頭里……相機板書:扎進石頭
深深地扎進石頭里,沒在石棱中。
3、從這些句子中“深深地扎進……怎么也拔不出來”你體會到什么?(武藝高超,力大無窮)
4、指導朗讀:白羽箭深深地扎進石頭里怎么也拔不出來,不光將士們的驚訝,我們也驚呆了,你能讀出這驚訝和對李廣將軍的佩服嗎?
三、朗讀背誦
1、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學習§3、4,明白了《塞下曲》這首詩的意思,還知道了李廣不愧是一位神勇無比的將軍。
師:你們佩服李廣嗎?讓我們想著故事的經過讀一讀《塞下曲》,相信大家一定能讀得更好!
2、有感情朗讀課文
師:你能再讀一讀課文的§3、4,體會詩的意境,讀出李廣的神勇無比、讀出你對他的佩服嗎?
(一二兩大組讀§3 三四兩大組讀§4)
3、師:《塞下曲》這首詩,寥寥二十個字,就寫出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那你能看著古詩,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嗎?師相機插話,這就是“林暗草驚風”……
4、練習背誦古詩。
(1) 自由練背。師:李廣將軍如此神勇,《塞下曲》如此著名,你有信心把這首詩記到自己的頭腦中去嗎?
(2)背給你四人小組的同學聽一聽,還可以大家一起背!
(3)閉上眼睛想象當時的情景一起來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
唐代詩人盧綸寫過一組以《塞下曲》為題的詩,我們課本上只是其中一首,老師還為小朋友準備了一首。這里面也藏著一個小故事呢?
附板書: 8李廣射虎
夜晚 風吹草動 以為有虎
神勇無比 拉弓猛射
清晨 尋找獵物 扎進石頭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14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塞下曲》。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廣將軍的力大無比,射箭本領之高強。
4.理解古詩《塞下曲》,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并能詩文結合理解詩意。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 出示古詩,指名讀。理解詩意嗎?
2、其實呀,課文中已經告訴我們了。《李廣射虎》是一種特殊的題材,就做文包詩。(板書)什么叫文包詩呢?你們看看這三個字,也許能猜出來。
3、其實,所有的文包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詩的意思蘊涵在文章里面。你們能找找這首詩的意思在文章的哪里嗎?
二、初讀課文
1.自學課文。要求:
(1)讀準生字字音,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標出自然段序號,讀通每句話。
(2)并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石棱、神勇無比、邊境、朦朧、巡邏、疾風、警惕、搜尋、影影綽綽、獵物、驚呆
2.教學效果。
(1)指讀課文,卡片正音,強調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導比較扎的其他讀音和意義。
(2)了解詞語的掌握情況,重點領會下列詞語意思。
石棱、朦朧、疾風、巡邏、警惕、影影綽綽
3.指導書寫生字。
4.范讀課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讀(教師相機指點)
6.各自輕聲讀課文,思考討論。
(1)文章的題目是李廣射虎,射虎的含義是什么?
(2)根據課文的故事內容,說說塞下曲每句詩的意思。
(3)范讀塞下曲。
(4)指名讀、齊讀塞下曲。
第二課時
一、聽寫生字詞
二、細讀課文
1.細讀第1自然段
(1)指名讀。
(2)讀后討論: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
(3)介紹盧綸和他的塞下曲。
(4)讀古詩。指名讀、齊讀
2.細讀課文第2自然段。
(1)詩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將軍是誰?
(2)他是怎樣的將軍?
(3)齊讀第2自然段。
3.細讀課文第3自然段。
(1)默讀課文,思考討論
這一自然段寫了一件什么事?(討論,相機板書:夜晚風吹草動以為有虎拉弓猛射)
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2)練習朗讀,對照掛圖,說說李廣射虎的經過。
(3)討論:課文寫將軍聽見風吹草動的聲響,想到虎,搜尋虎、發現虎、射虎這一過程說明了李廣怎樣?(機警、敏捷、善射、勇敢沉著)
(4)指導朗讀。
(5)詩文對照解釋塞下曲的前兩句。
4.細讀課文第4自然段。
(1)輕讀課文。
(2)討論。
蒙蒙亮指什么時候?
李廣的隨從去射虎的現場尋找獵物,為什么全都驚呆了?(相機板書:清晨尋找獵物扎進石頭)
深深地扎進、怎么也拔不出來說明什么?(武藝高超,力大無窮)
(3)指讀課文。
(4)詩文對照解釋塞下曲的后兩句。
(5)將全詩的詩意連起來說一說。
三、總結全文
1.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2.教師小結:本文采用以文包詩的形式,敘述了李廣將軍一次夜巡,路過一片松林,光線暗淡,風吹草動,誤以為虎,射箭入石的故事,表現了李將軍的機警勇敢,武藝高超,力大無比。
3、李廣的隨從看到深深扎進石棱的白羽箭,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圍繞這個話題展開想象,寫一段對話。
四、搜集盧綸的其他詩作讀讀背背
板書:
8李廣射虎
力大無窮 神勇無比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15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自儀征漫網 點擊數:93
三年級語文《李廣射虎》課堂實錄——故事語文的實踐
時間:XX年3月29日上午八點三十五分
地點:溧陽市新昌中心小學三(2)班 【歡迎瀏覽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課文題目關鍵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地址是www.jcsycorp.com】
上課學生人數:43人
一、激疑導學
師:(實物投影盧綸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請你來讀一讀這首詩。
生:讀。(讀得通順,但沒有什么感情。)
又請三位學生讀,情況一樣不妙。
師:你們知道為什么剛剛幾位同學讀得不太好嗎?
生思考,有一位舉手。
王成成:我想是因為我們沒有理解這首詩的意思。
師:你們理解這詩歌的意思嗎?
生:不理解。
生:有一點點懂。
師:是呀,要朗讀好一首詩或者一篇文章,除了多練習,多琢磨朗讀技巧,恐怕首先得深刻地理解它才行。你們說是嗎?
生:是。(回答大聲)
師: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呀,課文中已經告訴我們了。《李廣射虎》是一種特殊的題材,就做文包詩。(板書)什么叫文包詩呢?你們看看這三個字,也許能猜出來。
生:文包詩的意思就是文章里面包含著一首詩。
師:你們明白了沒?其實,所有的文包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詩的意思蘊涵在文章里面。你們能找找這首詩的意思在文章的哪里嗎?
生:在第2、3兩自然段。
師:是的,而且巧的很,這兩段合起來正好的一個小——?
生:故事。
二、激趣引探。
師: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當我們真正理解了這個故事,我們也就明白了這首詩的意思。那么,怎么才算理解了這個故事呢?在古代,人們知道一個故事,一般是從“說書人”的口中知道的,所謂“說書人“,是指一種職業,也指專門從事給別人說故事的人,一般說的是整本故事書。說書人講故事很好聽,他們能即將故事說得非常有意思、表現得淋漓盡致,生動有趣,讓人聽后深有體會。你想聽嗎?
生:想呀!
師:那你一邊聽,一邊想想你從我講故事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什么?能做到嗎?可以用筆做做必要的簡單的記錄。現在開始了。
師:我拿一個塑料的磁帶盒子往桌子上一拍,(告訴學生,這是驚堂木,驚堂木一拍,就表示請安靜,故事即刻開講。)再一拍。話說——
(我學著說書的在講臺前繪聲繪色地講了開去。學生聽得入迷了。等我講完,有兩位學生開始帶頭鼓掌,其余學生馬上也鼓起掌來了。)
點評:這里以說書人的角色,以講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好地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的2、3兩段。其實也是一種學習目標的暗示:即像說書人一樣將這個故事說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其實,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學生就一定能夠將這兩段朗讀好。但是,這樣的寓目標于無形之中,讓興趣增濃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生動活潑。
三、精讀感悟。
師:你從我的講故事中體會到了什么?請整理一下,一分鐘后交流。
生:動筆整理。
生:我從你講故事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李廣的神勇無比、力大無窮。
師:(驚喜地)哦,你從什么地方體會到的?
生:我從“那白羽箭深深地扎進了石頭里,任將士們怎么拔也拔不出來。”這句中體會到的。
師:請你讀一讀。注意將你的感受讀出來。讀完再談談你的體會。
生:(讀得還不錯。)我從中體會到,箭扎得很深,肯定要很大很大的力氣才能做到。
(附:第一課時,我受到黃達愿的橡皮泥和小的塑料大刀。在教繩子“扎”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這兩樣東西用得著。便將它們從口袋里掏出來,然后把刀插進了橡皮泥的深處,于是學生自然輕松明了扎的動作和程度。)
師:還有誰來讀一讀。
生:(喊了兩位,后半句都沒有讀好,問題出在句中的停頓上。)
師:點撥——在怎么拔后面停頓一下將會讀得更好。
(示范后,請同學自己練習。)
生:讀得很好。
師:我從你的朗讀中體會到了利廣力量很大。這不光是你讀得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文章寫得好。如果這句話變成這樣,你讀讀看,感覺如何?(出示句子:那白羽箭深深地扎進了石頭里,將士們拔不出來。)
生:我感覺沒有原文的那種氣勢了。
生:我覺得沒有原文好,因為如果這樣說,讓人感覺不到將士們為了拔箭是用盡了辦法和力量的。
師:比較得好!的確文章是用了“任……怎么也……”這個句式來表達的,這種表達方式讓人覺得堅定。你也用它來說句話。
生:今天的家作真是多,任我們怎么寫也寫不完。
師:說出了作業多,很好。不過有一點不能說謊。今天家作不多吧?!
生:這首詩很難懂,任我們怎么讀也讀不明白。
師:道出了這首詩很難懂。剛才同學們造的這兩個句子,讓人覺得表達很堅定。現在將你造的句子講給同桌聽,相互學習和提提建議。
生:練說。
師:請再次齊讀一遍。
生:有感情地齊讀了一遍。
師:請接著發表高見和體會。
生:我體會到聲音很大。
師:哦?哪里感受到的?
生:讀“一陣疾風吹來,樹木野草發出‘沙沙’的聲音。”
師:你們也覺得聲音很大,是嗎?(生都點頭)好 請再讀一讀體會一下聲音的大小。
生再次朗讀。
生:我覺得聲音并不大。因為是“沙沙”的聲音。
師:你們一起模仿一下沙沙聲。
教室里發出了一陣沙沙聲。這種聲音不是很大。
師:聲音不大呀,剛才為什么你們都感覺到聲音很大呢?你們可以將這段的前兩句讀連起來讀讀看。
生讀完,覺得當時周圍很安靜。雖然是巡邏,但是肯定不會有多大的聲音的。
師:你們體會得很好。是呀,當時,環境安靜。你來讀一讀吧。
生:(個人和集體讀都讀得很好,已經入當時的情境了。)
師:請繼續。
生:我覺得李廣聽到沙沙聲,以為是老虎時,顯得很慌張了。讀“猛然間,李光發現前方的草叢中,影影綽綽蹲著一只老虎,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我從連忙這個詞語體會到的。
師:同學們,你們也來體會體會呢?有道理嗎?
生:我覺得不是慌張,而是如果不連忙射的話,老虎可能會走的。
生;老虎也有可能會朝他們撲過來的。
師:那,這樣說來,還是說明李廣慌張嗎?
生:不是,應該是沉著,要是一般人,給老虎嚇的手都發抖了。
生:是呀,我覺得是他動作迅速,能夠抓住機會,不愧是一位神勇的將軍。
師:確實神勇,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還能動作迅速,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這一連串的動作是那樣熟練,令人佩服。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將這一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
生練習。
生:(兩位依次讀,接著是齊讀,學生讀出了夜的靜謐,情況的危急,李廣的神勇,讀得很好。)
師:那,現在同學們都理解這個故事了吧。你想和老師一樣將這個故事說一說嗎?(多數學生說想。)你們肯定行,只要稍加練習,肯定能說得很好,爭取超過我。
生很起勁地練說。
生:象模象樣地說了起來。
一共有兩位同學上講臺講,他們都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隨后,為了給每位同學都有說的機會,就請同學們回家后講家人聽。
師:你們不僅讀懂了故事,而且說得這樣好,我想,現在這首詩也懂了,是嗎?那么現在請你讀,能讀好了嗎?
生:(讀得很好。)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這首詩。
師:下課。
點評:這里還是以講故事的形式來結束教學,用意是二,一是為了檢查學生的理解,就是反饋作用,二是為了激起學生投入地學習“說書“,其實就是練習有感情地誦讀。
總評:以“說書”的形式激發興趣,以“說書”的形式促進誦讀,這樣的實踐是故事語文的思想的一種很好的體現。
轉載自儀征漫網【歡迎瀏覽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課文題目關鍵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地址是www.jcsycorp.com】
《李廣射虎》導學案 篇16
教學理念:
課文采用“文包詩”的形式,由介紹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開篇,引出“飛將軍”李廣。通過講述李廣將軍在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頭中的故事,表現了李廣將軍的力大無窮與神勇無比。課文創設了古詩所描繪的情境,描述了一個有關“飛將軍”的傳奇故事,為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古詩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幫助。整節課我以講故事的形式來開始教學,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自我探究意識。以講故事結束是為了檢查學生的理解,同時激起學生投入地學習講故事,練習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圍繞詩句,精讀課文,體會“飛將軍”李廣武藝高超神勇無比;理解文中的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能力目標: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朗讀、默讀中體會;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
情感目標: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激發對李廣將軍的敬佩之情。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理解《塞下曲》這首古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理解《塞下曲》這首古詩的意思。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詩文導入,質疑問難
1、昨天我們學習了課文《李廣射虎》的生字,同學們還記得怎么讀嗎?學生齊讀生字詞語。(媒體出示生字詞語)
2、在課文中,有一首唐代詩人盧綸寫的古詩《塞下曲》,你會讀嗎?指名學生讀,齊讀。(媒體出示古詩《塞下曲》)。名學生讀,齊讀)代詩人盧綸寫的古詩《塞下曲》,你會讀嗎?
3、這首詩會讀了,可是你了解它的意思嗎?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指名學生說,教師對疑問詞句劃線作記號。)
4、詩句中的“將軍”就是指李廣,李廣是個什么人呢?(板書李廣)
【設計意圖:從學生會讀的生字詞語及古詩句入手,喚起他們對教材的親切感,既復習了舊課,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李廣是個什么人”學習課文,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理清思路,為學好下文打好基礎。】
二、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過渡:這些問題怎么解決呢?今天我們就來認真地學習課文,相信同學們讀了課文就會把這些問題解決了。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課文的第幾自然段介紹了李廣?
(1)請同學們默讀這個自然段,看看這個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李廣的什么情況呢?李廣是什么人?
(2)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西漢 神勇無比 “飛將軍”
(3)“飛將軍”是當時人們給李廣起的綽號,在你的想象當中,什么樣的人才稱得上“飛將軍”呢?(指名學生說)
3、李廣是不是這樣一個人呢?請同學們聽老師講《李廣射虎》這個故事。同學們翻開書本,認真聽老師讀課文。(教師板書:射虎)
4、同學們通過讀,一定會讀得比我更好。在你們練習之前,老師要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就是一邊看書本朗讀,一邊在腦海里想象故事發生的情景。如果你讀了課文還是想象不出來,說明你這個地方還是不懂,待會我們提出來一起討論。(學生朗讀第三、四自然段)
5、學生提出不懂的語句,師生討論交流:
(1)什么叫“朦朧”?誰知道?(指名學生說)
(2)什么叫“拈弓搭箭”?誰看過別人射箭?請他上來表演:弓放在哪?箭放在哪?會射箭的學生表演,其余學生讀句子。
(3)那你們來想像一下李廣要是射箭,會不會是這樣的?(動作快,箭法準)誰來讀讀這句?把當時李廣射虎時嫻熟的箭藝表現出來。(教師指導朗讀李廣射箭的句子)什么叫“白羽箭”?看圖:有白色羽毛的箭。
(4)什么叫“影影綽綽”?指導學生說出AABB結構的詞語。誰來讀“猛然間……一只老虎”這句話?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媒體出示句子:猛然間,李廣發現前方的草叢中,影影綽綽蹲著一只老虎,)
(5)什么叫“猛然間”?什么叫“疾風”?老師查了字典,同學們來看一看字典上的解釋,你來說說看。 (媒體出示“疾”的意思。)當時樹林里夜色朦朧,一陣疾風吹來,你有什么感覺?(媒體播放疾風聲音)你能讀出這種害怕的感覺嗎?指導學生朗讀句子。(媒體出示句子:一陣疾風吹來,樹木野草發出“沙沙”的聲音。)
6、李廣射虎的結果如何呢?請同學們默讀第四自然段。
(1)為什么天剛蒙蒙亮,李廣的隨從就要去尋找獵物?說明他們的心情怎樣?
(2)他們找到老虎了嗎?課文中哪句話告訴我們?理解“石棱”的意思。(媒體出示圖片)
【設計意圖: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老師僅僅充當學生學習的評價者、引導者和學習活動的組織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李廣射箭的動作,我讓見到過別人射箭的學生做射箭的動作,說一說射箭的感覺。然后部分學生表演射箭的一系列動作,部分學生誦讀射箭的句子,學生興致盎然。緊接著問他們:“李廣射箭時是不是象你們這么慢動作的?”學生們爭著說出弓箭是如何快地射出去,接著讓學生讀一讀李廣射虎過程的句子,找出表示動作的詞語“拈、搭、運、拉、射”。把課堂推向了一個高潮,這時再讓學生帶著對李廣的敬佩之情朗讀時,他們就會讀得有聲有色,能更好地體會李廣將軍的神勇無比,可謂“水到渠成”。】
三、創設情境,朗讀訓練
1、這個故事同學們基本都弄懂了,我相信同學們會講的很好。請同學們自由練習講講這個故事,看誰講的有聲有色,是不是講出了故事當時的情景。(女同學講故事,男同學點評。)
2、我們課文中說李廣是個神勇無比的將軍,讀了這個故事以后,誰來說說李廣是個怎樣的人?你覺得李廣怎么樣呢?從哪兒看出來的?請你來讀讀這句話。
3、同學們對李廣有了更深的認識,他機智勇敢、武藝高超,我們男同學想不想做這樣的人呀?老師相信男同學講這個故事會講得更好。請男同學起立,把這個故事講給女同學聽。
【設計意圖:以讀入手,以讀為本,在讀中使學生感受到真情實感的熏陶,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為了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我先讓學生自由練習講故事,邊講邊想象當時的情境,再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由聽眾當評委評價。學生們講得得繪聲繪色,可以很好地檢查出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及朗讀情況。】
四、回顧全文,理解詩意
1、這個故事講完了,再回頭來看看這首詩你明白它的意思了么?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一下。
2、哪一小組說說你們討論的結果?你們明白了什么?你們知道了這句詩的意思,能把它們都好嗎?
3、還有哪一小組愿意來說一說?(媒體出示圖片石棱)箭深深的扎進了石頭中,有什么感覺呀?(力氣很大)把這句來讀一讀,想象一下當時李廣射箭的風采。
4、老師聽了你們的理解,你們也把我教會了。我來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看看我讀的是不是和你們想象的事一樣的,好不好?(教師范讀古詩)
5、老師把你們想象的情景表達出來了,你們也來試一試背一背這首古詩,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學生練習背誦古詩)
6、教師小結:這首詩寫了李廣將軍深夜帶兵巡邏,路過一片松林,風吹草動他誤以為有虎,箭射入石這么一個故事,表現了李廣機智、勇敢、武藝高超、力大無比。
【設計意圖:學會了《李廣射虎》的故事,為學生深入淺出的理解古詩《塞下曲》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幫助。“文包詩”的課文,古詩是重點,我從讀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在反復朗讀古詩中,不斷提升讀的層次。】
五、拓展延伸,課外作業
1、老師再給大家介紹一首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出塞》,教師示范讀,這里面也有一個你們認識的人,是誰?你怎么看出來的?(媒體出示古詩《出塞》)
2、唐代詩人盧綸總共寫了6首《塞下曲》,我們學的只是其中的一首,在唐代有很多詩人都寫了《塞下曲》,在那些《塞下曲》里面又寫了哪些傳奇人物?有哪些故事?同學們回去交流交流,好不好?
3、課堂小練筆:李廣的隨從看到深深扎進石棱的白羽箭,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圍繞這個話題展開想象,寫一段話。
【設計意圖:在本課教學中,我根據教材實際,適當補充了對“飛將軍”李廣的介紹資料,補充了王昌齡的《出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讓學生開闊知識的視野,引導學生不拘泥于課本所學,開辟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天地,不斷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對語文作品的閱讀產生出更加濃厚的閱讀興趣。】
板書設計:
李廣射虎
西漢 “飛將軍” 神勇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