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精選10篇)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發布時間:2023-08-28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精選10篇)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下第7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景色壯觀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風吹拂的夜晚,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也襯托了賣木雕的少年美麗的心靈。

  本課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其中選木雕和放棄買木雕為課文的3-9自然段;送木雕為課文的10-15自然段。14自然段的“我們是朋友”為文章的中心句,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組,要注意讓學生積累并學會使用。

  為了突現印度少年的美好心靈,作者主要刻畫了人物的言行外加外貌描寫。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并結合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考慮,站在“每堂課務必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學有所獲”的角度,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學會14個生字,積累四字成語

  2、讀好課文,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

  3、感受中國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教學重點: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

  教學難點:理解中心句,為什么說“我們是朋友”

  二、說教學法

  為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顯語文學科的本體特點,我打算從讀入手,以求讀中感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邊讀邊想像的能力;并結合學生質疑,教師梳理來組織自己的教學,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讀,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拉近學生跟文本的心靈距離。

  2、形象感受法:語文是感性的語言。圖畫再現構思新穎的坐凳,表演還原買木雕和送木雕的情景,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質疑探究法: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緊緊圍繞“遺憾”和“朋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師的教離不開學生的學,我們要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在自己的課堂上“讀、思、議、劃、找”,培養他們自主探究,樂于參與的能力。

  三、說教程

  帶著這樣的理念,我將本文的教學分為以下四大板塊: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課前學生匯報自己收集的有關中國和印度友好往來的資料,是學生初步獲得跟課文有關的資料。導入時,教師再系統地出示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拉近跟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學習詞語

  這個環節,教師一定要舍得花時間給學生一定的朗讀實踐,使他們充分地鉆研課文到底寫了一件什么事,寫了哪些人,并在讀課文的時候認真的認讀本課的生字。

  初讀課文的時候,我們還一定要讓孩子講清楚講完整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獲得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學習了詞語,我將重心放在了文中的四字成語,如“名不虛傳、游人如織”等,因為這是本文最大的語言特色。

  3、緊抓“遺憾”,體會情感

  抓“遺憾”組織教學是我教學的中心環節。

  出示課文的第九自然段: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中國而感到遺憾。

  請學生認真的讀這一自然段,讀著讀著,同學們,你的腦海里出現了哪些疑問呢?

  學貴有疑,學生們肯定會提出:

  少年為什么遺憾呢?“我”為什么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中國而感到遺憾呢?……

  所有的答案都在書中,我們再好好來讀讀課文的3-8自然段找找答案吧!邊讀邊找答案,在自己的答案邊寫上自己的批注,以此培養孩子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我相信可愛的孩子們肯定會找到課文的第4自然段:“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文字畢竟是平面的,如何在學生的腦海里樹立起立體的形象呢?而且三年級的孩子雖然已開始從形象思維像抽象思維過渡,可直觀形象的物體還是會牢牢的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教師適時出示自己事先收集的坐凳的圖片,學生的注意力即刻被這些構思新奇的坐凳給吸引住了。

  是呀,坐凳如此構思新奇,怪不得“我”會“愛不釋手”。于是又一個疑問自然產生了:“既然愛不釋手,就買了呀,又為什么會有遺憾呢?”

  學生再次讀課文,先同桌互相演演課文的5-8自然段。再請兩個孩子演,演好了之后,問問演“少年”的孩子為什么你的眼睛里流露出“遺憾”的神情。理解人物,不僅僅借助言行,更要走進人物的心靈深處。

  那么少年和我一直遺憾下去了嗎?有沒有不再遺憾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鼓勵孩子們認真地讀讀課文的10-15自然段。

  讀吧,好好讀再來好好演,在演一演中將學生再次帶到當時的具體情境中,在演一演中幫助孩子們更深刻地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

  這里有一個詞,我覺得我們值得非常注意,那就是“沉甸甸”。文中第10自然段說: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啊!原來是一件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卻只有拳頭這么大。

  文中第6自然段也有個“沉甸甸”,是這樣寫的:我猶豫了:我即將回國,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怎么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

  讓孩子們比較朗讀這兩部分。又有疑問了:大象墩沉甸甸還說得過去,為什么小象墩也沉甸甸呢?不是只有拳頭大小嗎?探究得知,原來小象墩并不沉甸甸,沉甸甸的是印度少年隊我們中國人民那沉甸甸的友好情感呀!

  于是中心句順勢展示——課文的第14自然段:“我們是朋友!”我感動極了,連聲說,“我們是朋友!”

  文中連用了兩個感嘆號,表達了作者的強烈情感。孩子們,怎樣的人你稱之為“朋友”?你的朋友有誰?為什么中國人民和印度人民遠隔千里會是“朋友”呢?在一次一次的解疑中感受中國人民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最后再通讀全文,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課文的完整記憶!

  4、拓展延伸,積累詞語

  課文只是學習的例子。中國跟別國的友好往來不止文中一個故事,肯定還有很多很多,鼓勵學生課后繼續收集資料,擴大學生的視野,熏陶他們的美好情操。

  文中的四字成語,也可以說是中國漢字的精髓之一。讓學生認真地摘抄吧,積累下來為自己所用。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景色壯觀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風吹拂的夜晚,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也襯托了賣木雕的少年美麗的心靈。本課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組,要注意讓學生積累并學會使用。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組,并學會恰當地運用。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游覽、工藝品、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壯觀、出售、攤點、陳列、構思、五官端正、觀賞、清晰可辨、掏錢、即將、流露、一模一樣、付錢、標準”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3、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教學課時分為2課時

  第一課時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游覽、工藝品、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壯觀、出售、攤點、陳列、構思、五官端正、觀賞、清晰可辨、掏錢、即將、流露、一模一樣、付錢、標準”等詞語。

  2、能讀通課文,積累詞語。

  3、學習第1-4自然段,體會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感情朗讀。

  第二課時目標:

  1、學習5-15自然段,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2、感情朗讀課文。

  三、說教法

  語文教學要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時的教學方法為:

  1、采用啟發式教學。即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領會,讓學生動腦、動口、弄懂弄通課文的內容。

  2、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3、采用課件演示法教學。課件演示起著直觀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難點

  此外,在教學中還運用講讀法、板書法等,多法并舉。

  四、說學法指導

  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的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兩點:

  1、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指導學生自讀、自悟。

  2、在教學中,進行一定的拓展練習,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

  五、說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首先教師談話導入:小朋友,你曾經到過什么地方旅游?引出到非洲南部游覽一番。然后觀看瀑布的視頻片斷,并交流看后的感想。借機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發生在這個大瀑布的不遠處,那里有許多出售木雕工藝品的人,下面讓我們來結識一位賣木雕的少年。讀題,提問。

  【本環節的設計,采用課件引入新課,首先課件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能讓學生從心底喜歡上文本中的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讓學生提問,啟發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考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二、初讀課文。

  先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來讀讀課文,接著教師檢查學生的讀書的情況,抽讀生字卡片、詞語,然后讓學生分自然段讀一讀課文,讀完后留時間讓學生評價。

  【本環節讓學生初讀課文,借此來鞏固學生的生字詞。而且讓學生自讀、互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傾聽能力。】

  三、再讀課文,

  我以“非洲南部的什么景物吸引了眾多游客去觀光游覽呢?”這一問題讓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經過交流得出是瀑布和木雕吸引了游客。然后通過“瀑布、木雕又是怎么樣的?”請小朋友用(   )標出來,并想想你讀懂了什么?

  【本環節讓學生在讀讀標一標中學習,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

  四、品讀課文的重點詞句,加深體會。

  指名說瀑布是怎樣的,邊出示:

  ①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真是名不虛傳。這里游人如織,景色十分壯觀。

  品讀這句話,理解“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壯觀”,感情朗讀這句話。

  然后是指名說木雕是怎樣的,邊出示:

  ②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品讀這句話,理解“構思新奇”、“栩栩如生”,再出示投影圖片,讓學生觀看。最后感情朗讀這句話。

  【有了自讀和全班齊讀做基礎,配以圖片欣賞,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③攤點里陳列的木雕琳瑯滿目,各式各樣,想到朋友的叮囑,我在一個攤點前停下來,仔細地挑選。

  讓學生自己讀讀這句話,再理解“琳瑯滿目”、“各式各樣”,并進行想象說話,然后播放投影圖片讓學生觀看,再進行感情朗讀。  

  【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加強了對文本的理解,還能夠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聯系生活,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訓練。】

  五、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去欣賞了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的美景和精美的木雕,賣木雕的少年又給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六、作業

  摘錄4字詞語

  我覺得自己在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回答也沒有精彩的評價,有一個學生造句:“升旗時,天an門廣場上游人如織。”我沒有及時點撥判斷正誤。由于課前讓學生進行了充分的預習,所以在朗讀時沒有質的提高。俗化說: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所以還需要我不斷地學習,使之變得完美一些。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下第7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景色壯觀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風吹拂的夜晚,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也襯托了賣木雕的少年美麗的心靈。

  本課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其中選木雕和放棄買木雕為課文的 3-9自然段;送木雕為課文的10-15自然段。14自然段的“我們是朋友”為文章的中心句,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組,要注意讓學生積累并學會使用。

  為了突現印度少年的美好心靈,作者主要刻畫了人物的言行外加外貌描寫。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并結合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考慮,站在“每堂課務必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學有所獲”的角度,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學會14個生字,積累四字成語

  2、讀好課文,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

  3、感受中國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教學重點: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

  教學難點:理解中心句,為什么說“我們是朋友”

  二、說教學法

  為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顯語文學科的本體特點,我打算從讀入手,以求讀中感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邊讀邊想像的能力;并結合學生質疑,教師梳理來組織自己的教學,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讀,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拉近學生跟文本的心靈距離。

  2、形象感受法:語文是感性的語言。圖畫再現構思新穎的坐凳,表演還原買木雕和送木雕的情景,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質疑探究法: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緊緊圍繞“遺憾”和“朋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師的教離不開學生的學,我們要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在自己的課堂上“讀、思、議、劃、找”,培養他們自主探究,樂于參與的能力。

  三、說教程

  帶著這樣的理念,我將本文的教學分為以下四大板塊: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課前學生匯報自己收集的有關中國和印度友好往來的資料,是學生初步獲得跟課文有關的資料。導入時,教師再系統地出示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拉近跟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學習詞語

  這個環節,教師一定要舍得花時間給學生一定的朗讀實踐,使他們充分地鉆研課文到底寫了一件什么事,寫了哪些人,并在讀課文的時候認真的認讀本課的生字。

  初讀課文的時候,我們還一定要讓孩子講清楚講完整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獲得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學習了詞語,我將重心放在了文中的四字成語,如“名不虛傳、游人如織”等,因為這是本文最大的語言特色。

  3、緊抓“遺憾”,體會情感

  抓“遺憾”組織教學是我教學的中心環節。

  出示課文的第九自然段: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中國而感到遺憾。

  請學生認真的讀這一自然段,讀著讀著,同學們,你的腦海里出現了哪些疑問呢?

  學貴有疑,學生們肯定會提出:

  少年為什么遺憾呢?“我”為什么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中國而感到遺憾呢?……

  所有的答案都在書中,我們再好好來讀讀課文的3-8自然段找找答案吧!邊讀邊找答案,在自己的答案邊寫上自己的批注,以此培養孩子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我相信可愛的孩子們肯定會找到課文的第4自然段:“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文字畢竟是平面的,如何在學生的腦海里樹立起立體的形象呢?而且三年級的孩子雖然已開始從形象思維像抽象思維過渡,可直觀形象的物體還是會牢牢的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教師適時出示自己事先收集的坐凳的圖片,學生的注意力即刻被這些構思新奇的坐凳給吸引住了。

  是呀,坐凳如此構思新奇,怪不得“我”會“愛不釋手”。于是又一個疑問自然產生了:“既然愛不釋手,就買了呀,又為什么會有遺憾呢?”

  學生再次讀課文,先同桌互相演演課文的5-8自然段。再請兩個孩子演,演好了之后,問問演“少年”的孩子為什么你的眼睛里流露出“遺憾”的神情。理解人物,不僅僅借助言行,更要走進人物的心靈深處。

  那么少年和我一直遺憾下去了嗎?有沒有不再遺憾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鼓勵孩子們認真地讀讀課文的10-15自然段。

  讀吧,好好讀再來好好演,在演一演中將學生再次帶到當時的具體情境中,在演一演中幫助孩子們更深刻地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

  這里有一個詞,我覺得我們值得非常注意,那就是“沉甸甸”。文中第10自然段說: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啊!原來是一件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卻只有拳頭這么大。

  文中第6自然段也有個“沉甸甸”,是這樣寫的:我猶豫了:我即將回國,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怎么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

  讓孩子們比較朗讀這兩部分。又有疑問了:大象墩沉甸甸還說得過去,為什么小象墩也沉甸甸呢?不是只有拳頭大小嗎?探究得知,原來小象墩并不沉甸甸,沉甸甸的是印度少年隊我們中國人民那沉甸甸的友好情感呀!

  于是中心句順勢展示——課文的第14自然段:“我們是朋友!”我感動極了,連聲說,“我們是朋友!”

  文中連用了兩個感嘆號,表達了作者的強烈情感。孩子們,怎樣的人你稱之為“朋友”?你的朋友有誰?為什么中國人民和印度人民遠隔千里會是“朋友”呢?在一次一次的解疑中感受中國人民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最后再通讀全文,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課文的完整記憶!

  4、拓展延伸,積累詞語

  課文只是學習的例子。中國跟別國的友好往來不止文中一個故事,肯定還有很多很多,鼓勵學生課后繼續收集資料,擴大學生的視野,熏陶他們的美好情操。

  文中的四字成語,也可以說是中國漢字的精髓之一。讓學生認真地摘抄吧,積累下來為自己所用。

  本課的板書也很簡單:

  遺憾

  賣木雕的少年我

  朋友

  故事因“遺憾”而精彩,人物因“遺憾”而動人。一切的“遺憾”皆因“朋友”,因“朋友”

  不再“遺憾”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第27課。這篇課文講述“我”到非洲旅行與一位賣木雕少年之間令人感動的接觸,熱情地贊揚非洲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純真的友誼。本課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語。選編這篇課文讓學生學習有三個目的: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語,并學會恰當地運用。

  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把本課定為兩個課時完成,其課時目標分別為:

  第二課時

  1、鞏固文中的四字詞組,并學會恰當地運用。

  2、學習5-15自然段,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并以感情朗讀來體現。

  3、了解課文背景,讓學生感悟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誼。

  我把第二課時定為說課對象。本文篇幅較長,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較為疏遠,運用簡化閱讀教學手段,抓課文重要句段,“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并以感情朗讀來體現。”這一目標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對學情的了解決定著教學方法的運用。三年級的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但他們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較強,可塑性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對學生不求一樣的發展,但要有發展;不是同步的提高,但要有提高;不追求相同的規格,但必須合格。做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使“預設和生成”為課堂注入生命活力。

  三、說教法

  語文教學要符合教學規律,追求教學效率,教師教學方法的運用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為基本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本堂課將采用的教學方法為:

  1、朗讀體會法。簡化閱讀教學中的講讀環節,要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積極思考,以讀促思,以讀促情,從而體會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2、閱讀拓展法。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在閱讀文本的同時,補充課外資料,以幫助學生挖掘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對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

  3、讀寫結合法。在閱讀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創設情境進行寫話,強化表達能力,升華對買木雕少年的喜愛之情。

  五、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1、出示文中的四字詞語,如:愛不釋手   栩栩如生   各式各樣   名不虛傳   琳瑯滿目   構思新奇     游人如織   五官端正   語無倫次

  讀一讀,然后選用這些詞語口頭說說自己眼中的瀑布或木雕。 (這環節的設計不僅鞏固了文中的四字詞語,還巧妙地運用這些詞組來復習第一課時所學的內容。對詞語的運用,可以讓學生體會收獲的喜悅,更好地進入下一步的新知學習。)

  (二)讀文感悟

  1、教師談話導入,并提問:我與賣木雕的少年是什么關系?

  通過“我們是朋友”引出課文第13、14自然段,在指導朗讀過程中,突出“朋友”一詞。(本文中賣木雕少年的一言一行,跟“我”可能是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密切相關,全文濃縮成“朋友”一詞,把本課內容給讀薄了,然后以“朋友”為本課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引領學生感悟賣木雕的少年對我的友好之情,又把本課內容讀厚起來。)

  2、過渡,質疑:我是游客,少年是賣木雕的,怎么會是朋友呢?我們一起閱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用波浪線畫出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當時是怎樣想的。

  (2)四人小組交流畫出的句子,談談各自讀后的想法。(通過學生自讀自悟,自行交流學習成果,來提高他們的自主閱讀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這符合《新課標》提出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

  (3)集體交流。預設:

  ①指導朗讀第一次對話部分(5—8自然段)。

  少年為什么猜測我是中國人呢?他當時會怎么想呢?(通過賣木雕少年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他的內心活動,并以感情朗讀來體現,讓學生真正做到讀中感,讀中悟。)

  ②理解兩次出現的“遺憾”,想想我和少年為什么感到遺憾。(文中兩次出現 “遺憾”,可其表達的意義卻不一樣,讓學生明白一個詞語在不同的環境中意思也會有所不同,從而感受我們祖國語言的豐富性。)

  ③指導朗讀第二次對話部分(11—15自然段)。

  指導朗讀:我”說的話都有提示語,你看,“高興地喊”、“感動極了”,這些話容易讀出語氣;而少年的話該讀出什么語氣呢?(自由讀對話,琢磨少年說話的語氣)

  ④少年為什么說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而不說其他國家的人是他們的朋友?

  出示中國人曾大力援助非洲資料,如:周總理訪問非洲;中國醫生給非洲兒童治病;坦贊鐵路。

  閱讀后引導學生說說感受,以此理解“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這句話。(中國人曾大力援助非洲的資料對理解本文的主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它實質上是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課本學習不僅僅局限在課本之內,課外知識的補充也是我們理解課內知識的重要途徑,這也間接地培養了學生閱讀課外知識的興趣。)

  (三)指導朗讀,深化認識。

  過渡:賣木雕的少年多可愛呀,你能讀出他對中國人民友好的感情嗎?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讀這些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

  3、指名朗讀交流。

  (這環節的安排進一步深化文章主題,體現朋友間的友好,并力求注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讓學生抓住文本讀進去,又以朗讀表達出來。學生朗讀課文“讀進去,讀出來”的閱讀能力在此得到了提高。)

  (四)創設情境,升華感情,總結課文。

  1、課件出示情境:那天晚上,“我”和賓館里的各國游客,以及許多當地人都對這個黑人少年贊不絕口,大家紛紛夸起了這個黑人少年。請你先想一想,人們會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員,寫幾句話夸夸這個少年。

  2、書寫交流。

  見到非洲小男孩想要說什么?

  3、談話總結:非洲贊比亞的風景美,木雕美,那里的人們更美。世界各地的人雖然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讓世界充滿愛,讓各族人民都成為朋友。(通過總結,能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有助于深化主題,升華情感。讓學生回味無窮。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篇5

  尊敬的評委、親愛的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賣木雕的少年》。

  一、說教材:

  《賣木雕的少年》是魯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也是本單元關于國際理解和友好的第三篇課文。課文講的是“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出少年那美好的心靈。本課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熱情贊揚了非洲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的純真友誼。

  二、說設計理念:

  1、《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不光要注重傳授知識和培養技能,更要注意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因此,發揮學生的潛力,再現情景,構建充滿活力的教學體系是本課的一個重要設計理念。

  2、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一切從學情出發,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實踐性、互動性的特點。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結合設計理念,在教學中我擬定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鞏固文中的四字詞語,學會恰當地運用。

  2、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并以感情朗讀來體現。

  3、了解課文背景,讓學生感悟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誼。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人物的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的句子來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文本的橋梁,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緊緊圍繞“遺憾”和“朋友”,通過采用情境導入、品讀感悟、質疑探究、創設情景的教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二)學法:

  在教學中,我采用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過程引導學生讀、思、踐、賞、悟,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設計共分為五個板塊:

  第一板塊——創設旅游情境,走進非洲:

  第二板塊——把握文章脈絡,初識少年;

  第三板塊——品讀初次見面,體會“遺憾”;

  第四板塊——研讀再次見面,領悟“朋友”;

  第五板塊——拓展想象空間,深植“友誼”。

  第一板塊——創設旅游情境,走進非洲:

  我創設情境:同學們,我們乘坐的是飛往非洲贊比亞的航班。現在我們來到了非洲南部的贊比亞。讓我們一起領略那里的獨特風情吧!(出示圖片)這是舉世聞名的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在景色壯觀、游人如織的大瀑布不遠處,有一位賣木雕的少年,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他的故事。(此時板書課題:賣木雕的少年)

  (以這樣一次非洲之旅導入新課,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板塊——把握文章脈絡,初識少年;

  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脈絡。并思考:非洲少年為什么要送給我木雕小象墩?從而引出文章的中心句: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此時板書: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

  質疑:從哪里看出他把我看成朋友,他為什么把中國人當成是自己的朋友呢?

  (由這兩個問題切入課文的重點段落:作者與少年的兩次見面。由此進入教學的第三個板塊。)

  第三板塊——品讀初次見面,體會“遺憾”;

  抓“遺憾”組織教學是這個板塊的中心環節。

  首先出示課文的第九自然段:

  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中國而感到遺憾。

  讀這段話,抓住兩個“遺憾”設疑:作者為什么感到遺憾?少年又為什么感到遺憾呢?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品讀1-8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有關語句。接下來,學生匯報交流。

  (引導學生體會兩處“遺憾”,凸顯全文的主要矛盾。通過理解為什么遺憾,如何彌補遺憾,輻射全篇。)

  (一)我首先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遺憾。

  伴著非洲擊鼓樂的節奏出示非洲木雕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非洲木雕的迷人魅力。

  再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在大瀑布的不遠處,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藝品的攤點。木雕,是非洲最常見的工藝品。攤點里陳列的木雕琳瑯滿目,各式各樣,想到朋友的叮囑,我在一個攤點前停下來,仔細地挑選。

  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幾個坐凳上。說是坐凳,其實是一個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馱著一塊寸把厚的樹樁。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正要掏錢購買的時候,我卻猶豫了:我即將回國,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怎么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想墩子?

  (著重理解“構思新奇”“栩栩如生”“愛不釋手”“捧著”等重點詞語,感受作者對木雕的喜愛,然后將“喜愛”與“猶豫”的兩種矛盾心情做對比,體會作者的遺憾之情。相機板書“遺憾”。)

  (二)感受了作者的遺憾之情,再重點理解少年內心的遺憾。

  出示作者與少年的第一次對話:

  “買一個吧!”坐凳的主人是個十五六歲、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說:“夫人,您買一個吧!”

  “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我有些語無倫次。

  “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

  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

  分角色朗讀對話,體會少年非常希望作者能買下木雕的心情。接著,探究少年的遺憾,不僅僅是因為作者沒有買他的木雕,更重要的是因為作者是一個中國人。

  (可是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每天游人如織,少年為什么會因為一個中國人沒有買他的木雕而感到遺憾呢?由于學生對中非之間的國際交流所知甚少,因此體會少年的遺憾是本文的一個難點。怎樣突破這一難點呢?)

  我讓學生們交流自己搜集的與中非國際交流有關的信息,再適時補充一些歷史圖文資料。(出示)

  在上世紀60年代,面對非洲貧窮落后的現狀:

  ①周恩來總理曾三次赴非洲十國訪問,不遠萬里捎去中國人民的問候。

  ②非洲的醫療設施非常落后,中國曾派出了100多個醫療隊支援非洲,為非洲人民送去健康。

  ③中國援助修建了著名的坦贊鐵路。為修這條鐵路,中國政府提供無息貸款9.88億人民幣。有64個中國人為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通過交流相關信息和對歷史資料的補充,增加了學生對中非友誼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國人民對非洲人民的無私援助和關愛,在非洲是多么的深入人心。有效地突破了難點。)

  在此基礎上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進行拓展想象練習:

  此時此刻,少年的內心無法平靜,他忘不了作者(    )時的喜悅,忘不了作者(    )時的猶豫,更忘不了作者帶著(    )離去的身影。他想:一定要(           ),因為(             )。于是,他(                     )。

  讓學生揣摩少年的內心世界,對小木雕的由來進行補白。從中領悟到:

  少年忘不了作者(選木雕)時的喜悅,忘不了作者(買木雕)時的猶豫,更忘不了作者帶著( 遺憾   )離去的身影。他想:一定要( 送一個小一點的木雕給我 ),因為(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于是,他(可能去別處買了一個,也可能自己精心雕刻了一個…… )。

  (在這一個環節中我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體驗,鼓勵學生多角度想象小木雕的來歷,

  感受少年淳樸、善良、知恩圖報美好品質,初步理解了“朋友”的含義。 然后由拓展想象再回歸文本,進入第四板塊。)

  第四板塊——研讀再次見面,領悟“朋友”;

  充滿著感恩之心的少年在與作者第二次見面時,送給了作者一件精致的木雕小象墩,彌補了作者的遺憾。我先讓學生認真默讀課文10-15自然段,畫出描寫人物語言、神態的句子來研讀。再重點指導朗讀、感悟作者和少年第二次見面時的對話。

  出示對話: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啊!原來是一個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卻只有拳頭大小。

  “太好了!”我高興地喊起來,掏出錢包就要付錢。

  少年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

  “我們是朋友!”我感動極了,連聲說,“我們是朋友!”

  (從詞語“沉甸甸”中體會禮物的珍貴和作者的感動,相機板書“感動”;從“暮色中專門等候” “不用錢”體會少年的真誠。)

  然后再出示: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

  “太好了!……”

  “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

  “我們是朋友!我們是朋友!!……”

  在每句對話的后面加上省略號,通過小組合作分角色表演的形式,給每句對話補充合理的內心獨白,幫助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這回您不用遺憾了,可以把這個帶回中國做個紀念。”

  “太好了!這真是個驚喜,謝謝你!這個多少錢?”

  “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中國援助非洲,給我們多少無私的幫助啊!管朋友要錢,那就不是朋友了!”

  “我們是朋友!我們是朋友!是的我們互幫互助,是最好的朋友。我們的友誼地久天長。”

  最后回歸文本,師生伴樂對讀。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啊!原來是一個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卻只有拳頭大小。

  “太好了!”我高興地喊起來,掏出錢包就要付錢。

  少年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

  “我們是朋友!”我感動極了,連聲說,“我們是朋友!”

  (有了前面補白的心靈體驗,學生的情感和文本人物心心相通,通過入情入境地朗讀,自然而然地將對人物內心的感悟讀出來,豐滿了人物的形象:一個善良熱情的少年,一個激動驚喜的作者。加深了對朋友含義的感悟。然后進入第五個板塊。)

  第五板塊——拓展想象空間,深植“友誼”。

  首先拓展想象:作者在非洲之旅結束回國后,每當看到這個精致的木雕小象墩時,會想到些什么呢?

  (師生對答)每當我回國后看到這精致的木雕象墩時,都會想到一個人——非洲少年。都會回味和珍藏一種感情,那就是——感動。

  此時出示中心句:我們是朋友!

  引讀:

  在作者需要幫助的時候,少年熱情地伸出了雙手,因為

  ——我們是朋友!

  當非洲人民遭受苦難的時候,中國人民熱情地伸出了雙手,因為

  ——我們是朋友!

  愿我們能夠永遠珍惜彼此關愛的點點滴滴,因為

  ——我們是朋友!

  (通過三次深情地引讀,升華了對中非友誼的理解,將情感推向高潮!)

  接下來讓孩子們暢談非洲,談談自己對今日非洲的了解。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打算怎么將中非友誼傳承下去?讓學生充分交流,暢所欲言。

  最后我深情總結: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愛的傳遞也是相互的。正是中國人民的付出,才贏得了非洲少年的友誼!中國與非洲相聚遙遠,盡管相隔千山萬水,但友誼把中非人民的心永遠連在了一起。此時板畫愛心與絲帶。

  (這一設計通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暢談自己的想法,抒發自己的情感,從而將文中滲透的人文精神更真切地植入孩子們的內心。)

  六、說作業設計

  我切合本單元“國際理解和友好”的主題和本課的思想內容, 推薦學生閱讀兩篇文章,并搜集關于國際友誼的小故事,課下與同學交流。以此來鼓勵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的感情。

  七、說板書設計    

  11、賣木 雕 的 少 年

  感動

  遺憾

  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

  (該板書與板畫相結合,設計簡單、精煉。展示作者從遺憾到感動的心路歷程,同時折射了非洲少年那美好的心靈,凸顯了文章的中心。與本節課的教學相得益彰,起到了幫助學生感悟文本的作用。)

  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大家的傾聽。我愿在各位評委和老師的幫助下,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現生命價值的綠洲!謝謝!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第27課。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景色壯觀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風吹拂的夜晚,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也襯托了賣木雕的少年美麗的心靈。本課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組。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組,并學會恰當地運用。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會認11個生字,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游覽、工藝品、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壯觀、出售、攤點、陳列、構思、五官端正、觀賞、清晰可辨、掏錢、即將、流露、一模一樣、付錢、標準”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3、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二、說教法

  語文教學要遵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本課將采用的教學方法為:

  1、朗讀體會法。簡化閱讀教學中的講讀環節,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復誦,在誦讀中積極思考,以讀促思,以讀促情,從而體會中非人民的友情。

  2、閱讀拓展法。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在閱讀文本的同時,補充課外資料,以幫助學生挖掘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對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

  3、讀寫結合法。在閱讀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創設情境進行寫話,使“其言皆若出吾口,其意皆若出吾心”,強化表達能力。

  三、說學法

  學生以“遺憾”為中心點,以賣木雕少年的言行、神情為線索,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在自讀、自悟、交流反饋中,逐步實現對文本的深層理解,深入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通過寫話,拓展思維,加強語言訓練,進一步深化對文章中心的感悟。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三、熟讀課文,了解大意

  四、精讀描寫瀑布、木雕的句子

  這節課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去欣賞了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的美景和精美的木雕,賣木雕的少年又給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讀讀詞語

  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十分壯觀清晰可辨(大瀑布)

  琳瑯滿目各式各樣構思新奇栩栩如生(木雕)

  仔細觀賞愛不釋手五官端正語無倫次(人物)

  2、運用詞語

  請你選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詞語,夸一夸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

  (將文中詞語內化成自己的語言練習表達,加深對詞語的理解,訓練組織語言的能力,讓學生積累好的語言,促其語言的內化。)

  二、品讀課文

  抓重點詞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1、學生自讀。

  師(引導):小朋友,課文里介紹的木雕象墩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的確讓人愛不釋手;但賣木雕的少年更可愛,更讓人感動。怎樣走進少年的心靈,去品味這份感動呢?我們還得細讀課文,在文字深處去感受。請靜思默想,或輕聲讀讀,畫出寫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體會體會。(教師巡視,了解學情)

  2、學生讀后反饋。

  誰想站起來讀讀你畫出來的描寫少年的句子。

  3、尋找深入感知課文的切入點。

  課文里寫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確實很多,我們是否有必要一句一句地研讀呢?大家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寫少年神情有個句子是寫眼神的,你們發現了嗎?

  第9自然段有這么一句話:“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指名讀這個句子)讀這個句子引起你怎樣的思考呢?

  生質疑:①少年為什么感到遺憾?②他怎樣對待遺憾呢?

  (設計“質疑問難”的環節,意在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在內容理解上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

  4、研讀第一次對話

  課件出示對話: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說:“夫人,您買一個吧!”“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我有些語無倫次。“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

  (1)自由讀讀他們之間的對話,注意讀出語氣。

  (2)誰想站起來讀讀少年的話?(誠懇地說該怎么說。猜測的話誰來試一試。)

  (3)分角色朗讀。(誰想當一下黑人少年,“我”的話誰想讀。看看你們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遺憾的神情。)

  (4)少年為什么感到遺憾,明白了嗎?

  5、研讀第二次對話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興地喊起來,掏出錢包就要付錢。少年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他笑了,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

  ⑴指導朗讀:我”說的話都有提示語,你看,“高興地喊”、“感動極了”,這些話容易讀出語氣;而少年的話該讀出什么語氣呢?(自由讀對話,琢磨少年說話的語氣)

  ⑵分角色朗讀:誰想站起來讀讀黑人少年的話,表達表達感情;誰想讀讀“我”的話,高興高興,感動感動!

  ⑶讀著讀著,你明白了嗎,最后,黑人少年為什么笑了?

  三、補充閱讀

  小朋友們,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景區游人如織,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成千上萬的游客,賣木雕的少年為什么卻特別喜歡中國人呢?想知道嗎?

  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人曾大力援助非洲。(教師出示課件,打出相關圖片或網頁:①周總理訪問非洲。②中國醫生給非洲兒童治病。③坦贊鐵路。)

  周總理曾三次赴非,訪問非洲十國;中國派出了100多個醫療隊支援非洲;特別是幫助他們修建了著名的坦贊鐵路。

  坦贊鐵路東起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西至贊比亞的新卡比里姆博希,是把坦、贊兩國連結在一起的一條主要交通干線,全長1860公里,全部由中國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完成。為了修這條鐵路,政府提供無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發運各種設備材料100萬噸,工程浩大,技術復雜,條件惡劣,有60幾個中國人為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黑人少年對中國人的友好是有著歷史淵源的,不了解那些歷史背景,就很難理解這位少年的表現。這一環節中相關資料的補充大大拓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體現了對語文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至關重要。圖片資料感性、直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文字資料引導學生大量閱讀,積累課外知識。本設計力圖通過這些資料的運用,促進學生理解課文,提升情感。)

  四、情境寫話

  1、屏幕出示提示:那天晚上,“我”和賓館里的各國游客,以及許多當地人都對這個黑人少年贊不絕口,大家紛紛夸起了這個黑人少年。請你先想一想,人們會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員,寫幾句話夸夸這個少年。

  2、學生自由寫話。

  3、交流評點。

  (學生在理解感悟、體驗情感的基礎上,與文本產生共鳴,對賣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認識,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的真情實感在筆尖流淌,讀寫結合,在寫中積淀語言,在寫中升華情感。)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賣木雕的少年》是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是圍繞“國際理解和友誼”組織教材內容的;這篇課文是敘述性文章,反映了外國朋友對中國人民的友好和尊重。在前提下,我將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定位在———通過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揣摩人物內心活動,從而體會中國人民與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誼。

  課文講了“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作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課文向我們展示了少年美好的心靈。課文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圍繞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語。

  本課能體現的學段“課標”: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粗知文章大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

  二、說學情:

  本班共有學生36名,男生多女生少。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較高,并且有一些‘字理’方面的基礎。學生能夠根據字的構成猜測字的意思,能根據字的意思大致了解詞語的意思。學生通過預習能做到正確且比較流利的朗讀課文,學習了默讀,能邊默讀邊思考一些簡單的問題。能初步了解課文內容,但敘述主要內容是不夠簡練和全面,因此需要借助老師的提示才能完成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敘述。對于一些簡單的詞語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意思,但對于一些體驗情感的詞語還不能很好的理解,需要借助老師的幫助。

  三、說目標:

  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積累一些四字詞語并學會恰當運用,如:構思新奇、栩栩如生、愛不釋手等。學生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中國人民同非洲人民的感情。通過學習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學生能感受到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的友誼。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積累一些四字詞語并學會恰當運用,如:構思新奇、栩栩如生、愛不釋手等。

  通過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學生能夠做到揣摩人物內心活動,體會中國人與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誼。

  教學難點:

  通過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學生能夠揣摩人物內心活動,體會中國人與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誼。

  四、說思路: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過程中力求畫出語文教學的圓。

  詞語訓練畫個圓:

  課文開始,引導學生思考:從哪些語句的描寫中能感受到木雕是精美的工藝品。

  學生找到了這樣幾個詞語:構思新奇、栩栩如生、仔細觀賞、愛不釋手。

  緊接著,我讓學生自己從哪里感受到木雕是精美的工藝品,并用讀告訴大家。學生在此處進行的是詞語的積累。課文的后面,學到少年送我一個一模一樣的小木雕時,我又問學生,這個小木雕什么樣,你能完成這個填空嗎:

  這個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也是一個,它,雕得讓我。

  學生完成這個填空就是要用到上面學習到的四字詞語。由學習積累到運用我在此處為我的學生設計了一個語文教學的圓。

  課文理解畫個圓。在備課時,我讀到了遺憾這個詞語。于是我就緊緊圍繞這個詞語來設計教學。首先找到帶有遺憾這個詞語的話,分別是: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下第7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景色壯觀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風吹拂的夜晚,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也襯托了賣木雕的少年美麗的心靈。

  本課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其中選木雕和放棄買木雕為課文的3—9自然段;送木雕為課文的10—15自然段。14自然段的“我們是朋友”為文章的中心句,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組,要注意讓學生積累并學會使用。

  為了突現印度少年的美好心靈,作者主要刻畫了人物的言行外加外貌描寫。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并結合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考慮,站在“每堂課務必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學有所獲”的角度,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學會14個生字,積累四字成語

  2、讀好課文,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

  3、感受中國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教學重點: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

  教學難點:理解中心句,為什么說“我們是朋友”

  二、說教學法

  為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顯語文學科的本體特點,我打算從讀入手,以求讀中感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邊讀邊想像的能力;并結合學生質疑,教師梳理來組織自己的教學,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讀,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拉近學生跟文本的心靈距離。

  2、形象感受法:語文是感性的語言。圖畫再現構思新穎的坐凳,表演還原買木雕和送木雕的情景,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質疑探究法: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緊緊圍繞“遺憾”和“朋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師的教離不開學生的學,我們要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在自己的課堂上“讀、思、議、劃、找”,培養他們自主探究,樂于參與的能力。

  三、說教程

  帶著這樣的理念,我將本文的教學分為以下四大板塊:

  1、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課前學生匯報自己收集的有關中國和印度友好往來的資料,是學生初步獲得跟課文有關的資料。導入時,教師再系統地出示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拉近跟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學習詞語

  這個環節,教師一定要舍得花時間給學生一定的朗讀實踐,使他們充分地鉆研課文到底寫了一件什么事,寫了哪些人,并在讀課文的時候認真的認讀本課的生字。

  初讀課文的時候,我們還一定要讓孩子講清楚講完整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獲得對文本的整體感知。

  學習了詞語,我將重心放在了文中的四字成語,如“名不虛傳、游人如織”等,因為這是本文最大的語言特色。

  3、緊抓“遺憾”,體會情感

  抓“遺憾”組織教學是我教學的中心環節。

  出示課文的第九自然段: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中國而感到遺憾。

  請學生認真的讀這一自然段,讀著讀著,同學們,你的腦海里出現了哪些疑問呢?

  學貴有疑,學生們肯定會提出:

  少年為什么遺憾呢?“我”為什么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中國而感到遺憾呢?

  所有的答案都在書中,我們再好好來讀讀課文的3—8自然段找找答案吧!邊讀邊找答案,在自己的答案邊寫上自己的批注,以此培養孩子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我相信可愛的孩子們肯定會找到課文的第4自然段:“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文字畢竟是平面的,如何在學生的腦海里樹立起立體的形象呢?而且三年級的孩子雖然已開始從形象思維像抽象思維過渡,可直觀形象的物體還是會牢牢的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教師適時出示自己事先收集的坐凳的圖片,學生的注意力即刻被這些構思新奇的坐凳給吸引住了。

  是呀,坐凳如此構思新奇,怪不得“我”會“愛不釋手”。于是又一個疑問自然產生了:“既然愛不釋手,就買了呀,又為什么會有遺憾呢?”

  學生再次讀課文,先同桌互相演演課文的5—8自然段。再請兩個孩子演,演好了之后,問問演“少年”的孩子為什么你的眼睛里流露出“遺憾”的神情。理解人物,不僅僅借助言行,更要走進人物的心靈深處。

  那么少年和我一直遺憾下去了嗎?有沒有不再遺憾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鼓勵孩子們認真地讀讀課文的10—15自然段。

  讀吧,好好讀再來好好演,在演一演中將學生再次帶到當時的具體情境中,在演一演中幫助孩子們更深刻地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

  這里有一個詞,我覺得我們值得非常注意,那就是“沉甸甸”。文中第10自然段說: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啊!原來是一件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卻只有拳頭這么大。

  文中第6自然段也有個“沉甸甸”,是這樣寫的:我猶豫了:我即將回國,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怎么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

  讓孩子們比較朗讀這兩部分。又有疑問了:大象墩沉甸甸還說得過去,為什么小象墩也沉甸甸呢?不是只有拳頭大小嗎?探究得知,原來小象墩并不沉甸甸,沉甸甸的是印度少年隊我們中國人民那沉甸甸的友好情感呀!

  于是中心句順勢展示——課文的第14自然段:“我們是朋友!”我感動極了,連聲說,“我們是朋友!”

  文中連用了兩個感嘆號,表達了作者的強烈情感。孩子們,怎樣的人你稱之為“朋友”?你的朋友有誰?為什么中國人民和印度人民遠隔千里會是“朋友”呢?在一次一次的解疑中感受中國人民和印度人民的友好情感。

  最后再通讀全文,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課文的完整記憶!

  4、拓展延伸,積累詞語

  課文只是學習的例子。中國跟別國的友好往來不止文中一個故事,肯定還有很多很多,鼓勵學生課后繼續收集資料,擴大學生的視野,熏陶他們的美好情操。

  文中的四字成語,也可以說是中國漢字的精髓之一。讓學生認真地摘抄吧,積累下來為自己所用。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第27課。這篇課文講述“我”到非洲旅行與一位賣木雕少年之間令人感動的接觸,熱情地贊揚非洲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純真的友誼。本課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語。選編這篇課文讓學生學習有三個目的: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語,并學會恰當地運用。

  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把本課定為兩個課時完成,其課時目標分別為:

  第一課時

  1、會認11個字,寫14個生字。并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習第1-4自然段,體會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感情地朗讀。

  第二課時

  1、鞏固文中的四字詞組,并學會恰當地運用。

  2、學習5-15自然段,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并以感情朗讀來體現。

  3、了解課文背景,讓學生感悟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誼。

  我把第二課時定為說課對象。本文篇幅較長,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較為疏遠,運用簡化閱讀教學手段,抓課文重要句段,“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并以感情朗讀來體現。”這一目標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對學情的了解決定著教學方法的運用。三年級的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但他們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較強,可塑性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對學生不求一樣的發展,但要有發展;不是同步的提高,但要有提高;不追求相同的規格,但必須合格。做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使“預設和生成”為課堂注入生命活力。

  三、說教法

  語文教學要符合教學規律,追求教學效率,教師教學方法的運用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為基本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本堂課將采用的教學方法為:

  1、朗讀體會法。簡化閱讀教學中的講讀環節,要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積極思考,以讀促思,以讀促情,從而體會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2、閱讀拓展法。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在閱讀文本的同時,補充課外資料,以幫助學生挖掘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對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

  3、讀寫結合法。在閱讀感悟文本的基礎上,創設情境進行寫話,強化表達能力,升華對買木雕少年的喜愛之情。

  4、多媒體課件展示法。課件演示起著直觀的作用,通過對重點句段和相關背景資料的展示,讓學生有重點地進行朗讀訓練,同時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中非人民的友好之情。

  四、說學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法地指導和習慣的養成。

  1、在朗讀中學習本文語言的用法,體會文章的主旨。如四字詞組和兩個“遺憾”的不同意義。

  2、學會自主探究,他們帶著要求自讀自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生成新的知識,形成新的技能。

  3、通過寫話,拓展思維,加強語言訓練,進一步深化對文章中心的感悟。

  五、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1、出示文中的四字詞語,如:愛不釋手栩栩如生各式各樣名不虛傳琳瑯滿目構思新奇

  游人如織五官端正語無倫次

  讀一讀,然后選用這些詞語口頭說說自己眼中的瀑布或木雕。

  (這環節的設計不僅鞏固了文中的四字詞語,還巧妙地運用這些詞組來復習第一課時所學的內容。對詞語的運用,可以讓學生體會收獲的喜悅,更好地進入下一步的新知學習。)

  (二)讀文感悟

  1、教師談話導入,并提問:我與賣木雕的少年是什么關系?

  通過“我們是朋友”引出課文第13、14自然段,在指導朗讀過程中,突出“朋友”一詞。

  (本文中賣木雕少年的一言一行,跟“我”可能是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密切相關,全文濃縮成“朋友”一詞,把本課內容給讀薄了,然后以“朋友”為本課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引領學生感悟賣木雕的少年對我的友好之情,又把本課內容讀厚起來。)

  2、過渡,質疑:我是游客,少年是賣木雕的,怎么會是朋友呢?我們一起閱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用波浪線畫出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當時是怎樣想的。

  (2)四人小組交流畫出的句子,談談各自讀后的想法。

  (通過學生自讀自悟,自行交流學習成果,來提高他們的自主閱讀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這符合《新課標》提出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

  (3)集體交流。預設:

  ①指導朗讀第一次對話部分(5—8自然段)。

  少年為什么猜測我是中國人呢?他當時會怎么想呢?

  (通過賣木雕少年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他的內心活動,并以感情朗讀來體現,讓學生真正做到讀中感,讀中悟。)

  ②理解兩次出現的“遺憾”,想想我和少年為什么感到遺憾。

  (文中兩次出現

  “遺憾”,可其表達的意義卻不一樣,讓學生明白一個詞語在不同的環境中意思也會有所不同,從而感受我們祖國語言的豐富性。)

  ③指導朗讀第二次對話部分(11—15自然段)。

  指導朗讀:我”說的話都有提示語,你看,“高興地喊”、“感動極了”,這些話容易讀出語氣;而少年的話該讀出什么語氣呢?(自由讀對話,琢磨少年說話的語氣)

  ④少年為什么說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而不說其他國家的人是他們的朋友?

  出示中國人曾大力援助非洲資料,如:周總理訪問非洲;中國醫生給非洲兒童治病;坦贊鐵路。

  閱讀后引導學生說說感受,以此理解“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這句話。

  (中國人曾大力援助非洲的資料對理解本文的主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它實質上是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課本學習不僅僅局限在課本之內,課外知識的補充也是我們理解課內知識的重要途徑,這也間接地培養了學生閱讀課外知識的興趣。)

  (三)指導朗讀,深化認識。

  過渡:賣木雕的少年多可愛呀,你能讀出他對中國人民友好的感情嗎?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他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讀這些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

  3、指名朗讀交流。

  (這環節的安排進一步深化文章主題,體現朋友間的友好,并力求注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讓學生抓住文本讀進去,又以朗讀表達出來。學生朗讀課文“讀進去,讀出來”的閱讀能力在此得到了提高。)

  (四)創設情境,升華感情,總結課文。

  1、課件出示情境:那天晚上,“我”和賓館里的各國游客,以及許多當地人都對這個黑人少年贊不絕口,大家紛紛夸起了這個黑人少年。請你先想一想,人們會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員,寫幾句話夸夸這個少年。

  2、書寫交流。

  (情境地創設,拓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并把聽說讀寫各種技能結合到一起,不僅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對賣木雕的少年有了深刻的認識,把他那真、善、美的美好品質永遠保留到學生的心中。)

  3、談話總結:非洲贊比亞的風景美,木雕美,那里的人們更美。世界各地的人雖然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讓世界充滿愛,讓各族人民都成為朋友。

  (通過總結,能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有助于深化主題,升華情感。讓學生回味無窮。)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本日說課的標題是小學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 《賣木雕的少年》。

  一、說教材:

  《賣木雕的少年》是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是圍繞“國際理解和友誼”組織教材內容的;這篇課文是敘述性文章,反映了外國朋友對中國人民的友好和尊重。在前提下,我將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定位在---通過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揣摩人物內心活動,從而體會中國人民與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誼。

  課文講了“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作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課文向我們展示了少年美好的心靈。課文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圍繞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語。

  本課能體現的學段“課標”: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粗知文章大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

  二、說學情:

  本班共有學生36名,男生多女生少。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較高,并且有一些‘字理’方面的基礎。學生能夠根據字的構成猜測字的意思,能根據字的意思大致了解詞語的意思。學生通過預習能做到正確且比較流利的朗讀課文,學習了默讀,能邊默讀邊思考一些簡單的問題。能初步了解課文內容,但敘述主要內容是不夠簡練和全面,因此需要借助老師的提示才能完成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敘述。對于一些簡單的詞語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意思,但對于一些體驗情感的詞語還不能很好的理解,需要借助老師的幫助。

  三、說目標:

  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積累一些四字詞語并學會恰當運用,如:構思新奇、栩栩如生、愛不釋手等。學生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中國人民同非洲人民的感情。通過學習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學生能感受到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的友誼。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積累一些四字詞語并學會恰當運用,如:構思新奇、栩栩如生、愛不釋手等。

  通過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學生能夠做到揣摩人物內心活動,體會中國人與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誼。

  教學難點:

  通過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學生能夠揣摩人物內心活動,體會中國人與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誼。

  四、說思路:在教學過程的設計過程中力求畫出語文教學的圓。

  詞語訓練畫個圓:

  課文開始,引導學生思考:從哪些語句的描寫中能感受到木雕是精美的工藝品。

  學生找到了這樣幾個詞語:構思新奇、栩栩如生、仔細觀賞、愛不釋手。

  緊接著,我讓學生自己從哪里感受到木雕是精美的工藝品,并用讀告訴大家。學生在此處進行的是詞語的積累。課文的后面,學到少年送我一個一模一樣的小木雕時,我又問學生,這個小木雕什么樣,你能完成這個填空嗎:

  這個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也是一個,它,雕得讓我。

  學生完成這個填空就是要用到上面學習到的四字詞語。由學習積累到運用我在此處為我的學生設計了一個語文教學的圓。

  課文理解畫個圓

  在備課時,我讀到了遺憾這個詞語。于是我就緊緊圍繞這個詞語來設計教學。首先找到帶有遺憾這個詞語的兩句話,分別是: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精選10篇) 相關內容:
  •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稿

    一、說教材《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下第7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

  • 《賣木雕的少年》課堂實錄(精選17篇)

    師: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27課《賣木雕的少年》,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作者到非洲旅行,想買一件木雕帶回國做紀念,但因為太重,只有放棄,這是一件多么遺憾的事啊!...

  •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實錄(精選17篇)

    一、談話引出課題1、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有幾大洲嗎?我們中國在哪個洲?對,是亞洲。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今天,我們要走進世界第二大洲非洲。2、說到非洲,你的腦海里出現了什么畫面?你說,你說。...

  •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案例(精選15篇)

    設計理念: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融入角色,體會課文的情感。尊重每一個孩子的閱讀體驗,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教學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提高理論的水平,下面是關于《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歡!《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第七單元的課文充滿愛,充滿真情,充滿溫馨,一篇篇課文學習下來,總能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情感得到升華...

  • 人教版六冊《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實錄(精選17篇)

    課前談話:師:現在已經是下午第三節課了,你們還有精力繼續學習嗎?能堅持得住嗎?生:能!師:你不用語言,只用表情、動作告訴我,你的確能堅持再學習一節課嗎?生:(學生挺直腰身坐得端端正正,目光炯炯有神)師:你們真是堅強的孩子...

  • 《賣木雕的少年》快樂練習:強化練習(通用15篇)

    【課業設計】一、選擇正確讀音栩(yǔxǔ)賓(bīnbīng)甸(diāndiàn)二、組詞構()端()辨()堆()模()掏()溝()喘()辮()推()摸()淘()三、填空名()虛()()人()織 琳瑯()()栩栩()()()()釋手...

  • 《賣木雕的少年》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6篇)

    【教學設想】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

  • 《賣木雕的少年》教案(精選17篇)

    第一課時目標:1、會認11個生字,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游覽、工藝品、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壯觀、出售、攤點、陳列、構思、五官端正、觀賞、清晰可辨、掏錢、即將、流露、一模一樣、付錢、標準等詞語。2、能讀通課文,積累詞語。...

  •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設計第二課時(精選16篇)

    一、回顧引入1、出示卡片,認讀詞語,并給詞語歸類。名不虛傳 游人如織 十分壯觀 清晰可辨 (描寫瀑布)琳瑯滿目 各式各樣 構思新奇 栩栩如生 (木雕)仔細觀賞 愛不釋手 五官端正 語無倫次 (人物)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認為少年是一...

  • 《賣木雕的少年》獲獎說課稿范文(通用8篇)

    一、說教材《賣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第27課。這篇課文講述“我”到非洲旅行與一位賣木雕少年之間令人感動的接觸,熱情地贊揚非洲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純真的友誼。...

  •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案例分析(精選17篇)

    [理想描述]我一直追求簡約的語文課堂。在我看來,簡約就是簡煉而高效。尤其是在閱讀課中,簡約是一種美,簡約,更是一種境界。首先,在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應該是直指其要的,只有需要解決的一兩個目標即可。...

  • 《27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積累文中的四字詞組,并學會恰當地運用。2、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并以感情朗讀來體現。3、了解課文背景,讓學生感悟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誼。...

  •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精選7篇)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賣木雕的少年是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賣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不便攜帶,只好放棄。...

  • 《賣木雕的少年》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7篇)

    走進黑人少年的心靈一、復習引入1、讀讀詞語(出示課件)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十分壯觀清晰可辨(大瀑布)琳瑯滿目各式各樣構思新奇栩栩如生(木雕)仔細觀賞愛不釋手五官端正語無倫次(人物)2、運用詞語(出示課件)師:出示一段話,運用新...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 国产骚妻 | 国产日韩91 | 日本无码免费久久久精品 |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ass日本丰满熟妇pics | 中文字幕专区 | 麻豆视频免费观看 | 在线天堂资源www中文 | 国产婷婷综合在线视频中文 | 色偷偷日本 | 青青97| 正在播放国产多P交换视频 亚洲欧美视频网站 |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 |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一本到无线 | 17c在线视频观看免费播放 |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 日本在线黄色 | 精品久久视频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六区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不卡 | 樱花草在线观看播放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色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网站上 | 亚洲自拍99 |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在线 | 中文国产 | 精品精品国产毛片在线看 | 午夜影视大全 | jvid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视频 | 欧美熟妇另类久久久久久不卡 | 亚洲一区二区色 | 我爱avav好色 |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黑人巨大亚洲一区二区久 |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高潮久久久久久无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