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木雕的少年教學案(通用2篇)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案 篇1
一、教材簡析
《賣木雕的少年》是魯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作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和白天看到了一模一樣的只有拳頭大小的木雕小象墩,從這個故事中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非洲少年的美好心靈。
二、設計理念
1、以生為本:學生學習的主體,課堂上力求體現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的教學思想。
2、以讀為本:“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課堂上以讀為本,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學過程,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堂上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質疑問難。
3、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本課抓住兩個詞“遺憾”和“感動”引導學生讀書思考
三、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會認8個生字,寫16個字。正確讀寫“游覽、工藝品、名不虛傳、游人如織、壯觀、出售、攤點、陳列、構思、五官端正、觀賞、清晰可辨、掏錢、即將、流露、一模一樣、付錢、標準”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2、過程與方法:
抓住“少年”和“我”的對話言行通過討論交流、反復品讀感受人物心靈。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四、重點、難點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少年對中國人們的友誼,積累四字詞語。
五、教學準備:cai課件 師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
六、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黑人少年對中國人們的友誼。積累四字詞語。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多媒體課件,欣賞一組非洲木雕藝術。
一、談話導課,激發興趣
1、師:課前我們看到的是一些非洲木雕的圖片,這些木雕大多出自民間藝人之手,造型怪異,表情刻畫生動,各國人民都樂于收藏。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一位賣木雕的少年。
2、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檢查字詞
課前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那這課的生字詞都讀正確了嗎?
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
叮囑 誠懇 掏錢 賓館 遺憾
栩栩如生 構思新奇
(1)指生認讀詞語 師強調讀準平翹舌音
(2)認識:“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
a、這個瀑布的名字不好讀,誰再來讀一讀?(2—3人)
b、播放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圖片
c、師介紹瀑布:莫西奧圖尼亞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瀑布的景色非常壯觀,到哪里游覽的人也很多,今天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瀑布的腳下。
。3)積累四字詞語:讀“栩栩如生、構思新奇”,教師告訴學生,文中像這樣的四字詞語還有很多,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它畫下來
2、整體感知課文:
字詞讀正確了,那這篇課文圍繞賣木雕的少年講了一件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課文想一想。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遺憾 感動
三、合作探究 品讀 “遺憾”
1、課文中的“我”和少年都感到遺憾,我們來讀一讀寫他們遺憾的句子
教師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1)指名讀句子
(2)點擊課件,兩個“遺憾”變紅
。3)理解“遺憾”的意思
“遺憾”這個詞在詞典中是什么意思?(不稱心)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滲透查字典的習慣:我們三年級的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明白的詞語,就能養成查字典的習慣,真了不起。
2、 “我”和少年為什么都感到遺憾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3---9自然段,讀一讀畫一畫 想一想
(1)學生默讀思考,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集體交流
l 品讀“我”的遺憾
。1)請學生回答:我為什么感到遺憾?(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2)為什么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呢?(這個工藝品很好,我很喜歡)課文怎么說的呢?誰來讀讀課文中是怎樣寫的?
。3)結合回答,出示句子:“說是坐凳,其實是一個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馱著一塊寸把厚的樹樁。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a、是啊,這些坐凳-----結合回答,教師點擊課件“構思新奇 栩栩如生”變紅色
b、 出示象墩圖片 看圖片說一說象墩的樣子,借助圖畫理解詞語
c、師: “我”看了這件精美的工藝品,拿起來仔細欣賞后還舍得放下嗎?用書上的一個四字詞語叫什么?(愛不釋手)
出示課件:我捧著象敦,仔細觀賞,愛不釋手。
(4)這樣一件構思新奇、栩栩如生、愛不釋手的工藝品,卻因為行李超重而不能帶回國,所以 ----生接讀“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l 品讀少年的遺憾
。1)我們讀懂了“我”的遺憾,那少年的遺憾又是為什么呢?(少年誠懇地讓我買,我沒有買 又猜出我是中國人)
(2)我們來讀一讀他們的對話吧:
出示課件:
“買一個吧!”坐凳的主人是個十五六歲、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說:“夫人,您買一個吧!”
“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我有些語無倫次。
“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
我點了點頭。
a、請一名學生讀。讀后評議
b、教師指導讀好對話,滲透閱讀指導(抓標點符號和提示語)
“買一個吧!”這句是什么標點符號?(問號)應該怎樣讀?教師滲透朗讀時注意標點符號
“夫人,您買一個吧!”少年在說這句話時是怎樣說的?(誠懇)該怎樣讀?教師滲透朗讀對話時還要注意抓提示語
根據剛才老師指導,誰能讀好后面的兩句對話
學生練讀 師生合作讀讀出他們的遺憾
(3)我們又深入的讀了他們的對話,說說少年為什么遺憾?(一是少年真誠的讓我買,我沒有買,少年感到遺憾,二是少年猜出我是中國人我沒買感到遺憾,三是少年因為我遺憾而遺憾)
。4)教師小結:少年猜對我是中國人,我因為行李重,路途遠沒有買木雕,少年看到我遺憾了,他也感到遺憾,所以----齊讀“少年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深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5)你從少年的語言、神態中想象一下這位少年的心里可能會想什么?(這位買木雕的夫人是一位中國人,我得象墩太重了,她沒法帶回國,真可惜)
四、朗讀感悟 體會感動
1、 “我”和少年都感到遺憾,那課文的最后卻說,我感動極了,這又是怎么一回呢?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課文的10---15自然段
2、小組交流
3、請學生說說我感動的原因(專門送 一模一樣拳頭大小 不要錢 我們是朋友)
4、我們來讀一讀少年讓我感動的原因,提示學生注意提示語和標點符號
出示課件:
……看樣子,他是專門在這里等我的。
“這個小,可以帶上飛機。”少年將一件沉甸甸的東西送到我手里。。≡瓉硎且粋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見到的一模一樣,卻只有拳頭大小。
“太好了!”我高興地喊起來,掏出錢包就要付錢。
少年連連擺手,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說;“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
“我們是朋友!”我感動極了,連聲說,“我們是朋友!”
。1)自由朗讀讀出我的高興,讀出我的感動
。2)指名讀
4、探究提問,拓展升華
。1)課文讀到這里,在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什么問題?
。2)學生質疑:(在旅游區賣東西的人都想賣出自己的東西來掙錢,而這位少年因為我們是朋友就不要錢,少年和夫人素不相識,怎么是朋友呢?在世界各地游客中,少年為什么單單會說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呢?)
。3)滲透質疑問難的習慣:這位同學真會讀書,能夠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掌聲送給這位會提問題,敢提問題的同學。希望我們班有更多的同學能夠像他那樣善思考,會提問題,敢提問題。
。4)拓展延伸
我們怎么是朋友呢?
a、請一名同學回答,結合學生回答,教師肯定學生課前預習時,能夠查找資料,篩選資料,這個查找資料的習慣多好啊!
c、教師補充資料:
中國一直非常重視與非洲的友好交往,(出示毛主席、周恩來出訪非洲的照片),(出示坦贊鐵路照片)這就是剛才同學說的坦贊鐵路,為修這條鐵路,中國政府提供無息貸款9.88億人民幣。有64個中國人為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條鐵路被稱為中非友誼之路。不僅如此,中國先后向非洲派出一百多支醫療隊(出示醫療隊照片)支援非洲建設。多年以來,中國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非洲援建了800多個成套項目,有工廠、學校、醫院、體育館、鐵路等。非洲人民在我們的長期的無私幫助下,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們的無私幫助感動了非洲人民,他們把我們為非洲人民做的點點滴滴的事情都深深地記在了心里,就連十五六歲的少年也知道中國人是他們真摯的朋友,
所以,這位少年送我一個和白天一模一樣的小象墩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出示課件:“不,不要錢。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
看來感動是相互的,正是昔日我們的無私援助感動了非洲人們,才有今天我被少年的行為所感動。我連聲說:
出示課件:我們是朋友!我們是朋友!
讓我們再來深情的讀一讀這句對話:
教師板書:我們是朋友
五、回歸全文,感知形象
1、少年笑了,露出了兩排潔白的牙齒。回顧全文,想想這是一位什么樣的少年呢?
2、結合回答,教師小結:這是一位真誠、善良、可愛、對中國人民友好的少年,
六、總結全文
我和非洲少年雖然語言不同,膚色不同,但因為我們彼此感動,彼此是朋友,我們就是一家人,我們是朋友?窗鍟R讀:我們是朋友
六、布置作業,鞏固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抄寫文中你畫出的四字詞語
板書設計
11 一個賣木雕的少年
遺憾 感動
我們是朋友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案 篇2
扎扎實實教語文——《賣木雕的少年》教學案例
案例背景
《賣木雕的少年》這篇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講述了“想買木雕——挑選木雕——放棄木雕——少年送小木雕”的過程。文章講述“我”到非洲旅行與一位賣木雕少年之間令人感動的接觸,熱情地贊揚非洲人民與中國人民之間純真的友誼。本課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語。選編這篇課文讓學生學習有三個目的: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語,并學會恰當地運用。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5-15自然段。帶著這樣的問題——少年和阿姨見了幾次面?他們談了些什么?用筆畫出少年的言行
生默讀,個別同學拿起筆,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可以動手畫一畫。
師:見了幾次面?
生:兩次。
師:兩次見面就有兩次交談,我們先來看第一次對話(出示課件)
“買一個吧!”坐凳的主人是個十五六歲、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正要掏錢購買的時候,我卻猶豫了:我即將回國,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了,怎么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誠懇地說:“夫人,您買一個吧!”“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我有些語無倫次。
“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
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師:自由讀對話,注意讀出語氣。
師:怎么把對話讀好呢?老師送你們四大法寶——關注提示語;標點藏感情;表情會說話;用心去感受。
我們一起用一用。(生以揣摩心態讀)
師:少年的話怎么讀,誰試試?
生:“買一個吧!”
師:同學們覺得怎么樣?買不買?請你把郭老師當做吳晴阿姨,連著第二句也讀一讀。
生:(望著老師)買一個吧!夫人,您買一個吧!
師:我感覺到你非常地——(看著學生)
生:誠懇
師:這就是提示語。不妨把它劃下來。除了這一個,你還發現了哪個?
生:猜測!
師:誰來用猜測的語氣讀讀?
生:“您是中國人吧?”
師:這樣的方法就是關注提示語,大家一起讀一讀(生讀“您是中國人吧?”)你還有什么發現?
生:我還發現書上有“!”和 “?”,也是提示我們怎么讀課文的。
生:還有“……”
師:你很用心!那是阿姨的話。誰來讀讀阿姨的話?
生:“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
師:這句話應該怎么樣讀好?
生:語無倫次。
師:你很會讀書。這就是用心感受。你讀讀!
生:“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
師:大家一起!
生:“啊,不,路太遠,這個太重……”
師:誰能再用心感受感受阿姨此時此刻的心情?
生:很不好意思
生:很遺憾!
師:能不能用上老師的法寶?對了,表情會說話!我們來個師生分角色朗讀,老師讀旁白,你們讀對話。
師:誰遺憾了?為什么?
生:少年遺憾了,因為他很想把木雕賣給吳晴阿姨。
生:阿姨很遺憾,因為她即將回國,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了,不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
師:你們猜猜這時少年是怎么想的?寫一寫。
生:少年可能想,我不能讓阿姨帶著遺憾離開。
生:少年可能想,我要幫阿姨完成這個心愿。
生:他想,我要找一個小一點的送給阿姨。
師:你們體會得很準確,一起再讀第一次對話。
案例評析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實踐,我對新課程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收獲,針對課堂教學也有了幾點深的體會。
一、 找切入點,進行有效教學
《賣木雕的少年》這篇課文中的“我”是一位到非洲旅行的游客,很想買一個非洲的木雕做紀念,但行李超重,無法帶上心儀的象墩木雕,只好放棄,心存遺憾,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我”十分感動。這是歌頌中非人民友誼的一篇文章,這樣的課文,這樣的命題離學生有點遠,怎么樣讓學生更快地走近文本呢?
這次選了這篇課文,好久都感覺無從下手,找哪個點呢?長長的一篇課文,哪一個點是文章中“牽一發而動全文”的呢?后來,發現“我”與少年共見了兩次面,于是我讓學生畫出少年的言行的句子,這樣一個問題的提出,防止了長篇累讀,使得學生細品課文中人物的言行神態,觸摸人物的情感變化,從而感受到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二、補充資料,幫助理解感悟 突破難點。
對于中非珍貴友誼的準確理解是本課的難點。
三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那么,資料中僅有文字恐怕是不夠的,圖文結合才會給學生很強的沖擊,補充資料呈現圖文結合。圖片有二組,一組是中國人民全身心投入修筑坦贊鐵路的照片,文字里介紹了一些有力的數據;另一組是中國醫療隊無私奉獻,為當地人民醫治的情形。這兩組圖片的出示,對學生而言應該是極具震憾力的。我想處理得當,學生就會被當時的情形,中國人民的無私奉獻感動,對于少年的那份熱愛中國之心理解了。學生就會走近少年的心里,從少年的角度展開想象。
三、重視朗讀,讀中培養學生語感。
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蘊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還讓學生轉換角色去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讀出語感,也是我在這節課上所要追求的。在學習送木雕部分,以讀代講的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非洲少年的情感,同時創造性地進行朗讀,如:少年連連擺手,說: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在一次次的導讀中,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少年的那份友愛。
案例建議
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讓學生通過的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通過個性化的朗讀體會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體會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愛的表達愛的傳遞也是相互的。大膽嘗試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由于種種原因,整堂課下來,自己覺得有許多不足之處。
一、注重對朗讀的訓練,但不深入
中年級的閱讀教學主要是以朗讀為重點,從讀中悟,讀中感。在教學時,充分讓學生讀,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讓學生讀出“誠懇、語無倫次、猜測、感動極了”的語氣。但是在學生讀的時候,如果教師在深入點撥、指導,效果可能就更好了。
二、對文本挖掘不到位。
“你是中國人吧?”“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這兩點是文本的重中之重。在教學時,在講“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時,出示中國援建鐵路的資料,讓學生感受中國人民對非洲人民的無私幫助,從中體會到非洲人民對中國人的感激、尊敬。進一步體會中非人民的友誼,讓學生有感情地讀了讀,學生體會并不深。
課堂教學中,許多時候,不是學生沒有能力感悟,也不是學生無話可說,而是,作為老師能否很好地找準文本情感的生發點,適時地將學生“請”至文中特定的情境之中,激活生活與文本的聯系,從而更深入地感悟文本。
閱讀教學中,教學應當目標明晰,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語言,聯系生活,將文本的語言變成學生自己的語言,教師應當留給學生思考與學習的空間,以讀寫結合落實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本色語文也可以簡簡單單地教,扎扎實實地學。這些都是我以后應該追求的教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