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精選15篇)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1
執教 浙江 王自文
評點:阿遠
未經授權,擅自評點,如有冒犯,多多海涵!
課前談話:還記得王老師嗎?給王老師打打招呼(學生有叫親愛的王老師,尊敬的王老師等)
師: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課。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兩首古詩,請同學們拿出課文,讀讀這兩首詩,結合注釋試著說說這兩首詩的主要意思。
。垡詫W生自學為主,通過注釋理解詩句意思,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從整體上感受兩首古詩。]
生讀課文,教師板書兩首古詩的詩題——《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師:誰來朗誦這兩首古詩。(大屏幕同時呈現兩首古詩)
一生讀第一首,老師指導朗讀“熏”;另一名同學讀另一首。
師:咱們一起來讀一讀,思考兩首古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圻@里是老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關注學習中的細節。]
生齊讀古詩。
生:這兩首詩的作者所處的朝代都在南宋。
師:你們對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簡單地說。
生:(介紹南宋的歷史)南宋王朝并沒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訓。
生:(介紹搜集的資料)
師:是的,那是個非常復雜的時代。(老師介紹歷史背景)。
。塾貌殚嗁Y料的方法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夠了解到宋朝的一些情況,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老師用富有情感的語言介紹歷史背景,給學生情感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師:誰來說說第二首詩題目的意思?
生: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意思是……
生:……
師:對這首詩的大意你能說說嗎?
生:(有點緊張)
師:別緊張,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說……
生:(用自己的話,基本講清楚了)
。圩寣W生用自己的話表到對詩句的理解,能夠鼓勵學生說完整,看出教師是還是有一定的尊重學生的意識的。]
師:淪陷區的百姓被稱為——
生:遺民(老師板書)
師: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以后,你覺得“遺民”應該怎樣理解?是“遺留在淪陷區的人民嗎?
生答:是遺棄的人民。
。蹖z民的理解教師采取了問的方式,加深學生的自我反思,把學生自己的理解提高了一個層次,從“遺留”上升到“遺棄”。]
師:詩句中的“胡塵”僅僅是灰塵嗎?
。úシ乓魳罚故驹娋湟龑W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音樂鏗鏘,確實把人帶到了金戈鐵馬的戰爭中,能激發學生的想像。]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連串的馬蹄聲,踐踏在人們的身上。
師: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婦女
生:孩子
。圻@里的想像,把遙遠的年代一下子拉到了學生的面前,如同電影的蒙太奇,學生甚至會想到自己就是胡塵中的遺民。]
師:他們留的是怎樣的淚。
生:流淚
師:那滴滴的淚是什么淚?
生答。(痛苦,憤怒,絕望,期盼……)(師板書:清涼)
師:北方的壯麗山川陷落了——西湖邊還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異族的欺壓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權貴們在歌與酒之間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復中原的部隊,望眼欲穿——南宋的統治者們終日尋歡作樂,早已將失地與那兒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讀了這首詩,你現在有什么樣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時感覺宋朝政府真是腐敗無能。(師板書:凄涼)
。劢處煾挥懈腥玖Φ恼Z言,完全把學生帶入了一個情感世界,把兩首詩的內容緊緊揉合在一起。從“清涼”到“凄涼”,學生經歷了一個情感過程,感受更加深刻了。]
師:是啊,他們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卻是他們的盼啊,盼啊!讀——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吶,……一年過去了,讀!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5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十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65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鄞颂幍脑O計可謂匠心獨運,把學生的情感推向新的高度,學生的朗讀中已經讓人感受到了這種變化。]
師:他們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拋棄了,被那些終日沉醉在湖光山色、鶯歌燕舞中的游人們拋棄了。
課件出示《示兒》,教師引讀,學生再讀。
師:詩人到死都沒有看到中原的統一,他的心情怎樣?
生:我感到詩人非常失望。
[《示兒》的引入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既整合了古詩的內容,增加了閱讀量,同時又是悄無痕跡,這種意義上的關聯,對現在兩首詩的學習又起到了“潤物無聲”的強化。]
師:內心的心涼之感是一種悲涼之感。(板書悲涼)
。蹚摹氨瘺觥钡健捌鄾觥,學生的情感確實已經上升到這一步了,有水到渠成之感。]
那令人心涼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讀林升寫的《題臨安邸》
生:山外青山樓外樓……
師:那令人心涼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讀。
師:那讓人悲涼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讀。
[這種質問,用詩句來回答是再巧妙不過了,讀中悟情,是為經典。]
師:對這首詩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嗎?
[此問是最平淡的一問,卻是最有價值的一問,是啊,我們的學生究竟有什么想法呢?他們的頭腦一直在進行著別人的思考,他們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思想自己的思想,現在機會終于來了。]
生:為什么說杭州把比作汴州?
師:對于汴州,你們想了解嗎?
生:想。
。ㄕn件展示《清明上河圖》,伴隨音樂介紹汴州:汴梁曾經是北宋的都城,是當時歷史上最發達、最繁榮的一個城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這幅全長5米多的《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地再現了一個都城的繁華與富裕:風景如畫、街道縱橫、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富足安寧……但是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從城門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從北宋的最后兩個皇帝被俘成為階下囚起就不復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蕭條,人民流離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淪陷了,可是那些達官貴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過上了暖風襲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樓外樓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華似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蕭條的今天,會不會變成杭州的明天?。)
師: “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無論在汴州還是杭州,那些權貴們不都是日日飲酒、朝朝作樂嗎?汴州已經淪陷了,杭州的命運又會怎樣呢?那些昏昏度日的當朝統治者斷送了一個汴州,難道不會再斷送一個杭州嗎?
生:……
師:你怎么理解這個醉字?透過這個“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們花天酒地,一個個大腹便便的……
師:通過這個醉字,你還能聽到什么?
生:……
師: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覺總有一天……
師:請你朗讀一下。
生朗誦。(掌聲)
。圩プ∫粋“醉”,通過學生的想像,活化了當權者的嘴臉,學生的感受又有了新的變化。]
師:當這兩首詩同時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敗無能。
生:我感到了一種鮮明的對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權貴們吃喝玩樂,……我覺得他們太對不起為他們流干眼淚的百姓了。(掌聲)
生:……
[學生的語言的大門被情感推開了,他們暢所欲言,和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情感合而為一。達到了語文學習的效果。]
師:而西湖旁邊的這些權貴們卻還在花天酒地之中。讀——
生讀:
師范讀,一生再讀。
有沒有注意第二個句子——“西湖歌舞幾時休”是個什么句子?
生:問句。
師:誰問誰?
師:是作者在問南宋統治者。
師: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問他們?
生:(有些憤怒地)——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現在,請你指著那些統治者的鼻子,你怎么問他們?
生:(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現在,就請你指著這個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問?
生:(越來越憤怒地)——西湖歌舞幾時休?
(臺下掌聲)
師:讓我們一起來問一問這個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幾時休?
。圻@里的朗讀指導,巧妙的讓學生讀出了情感。一直以來我們并沒有找到好的朗讀指導的方法,本詩教學中的幾處朗讀指導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讓我們在實踐操作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師:讀了這兩首詩,你有沒有發現,詩人有一顆怎樣的心?
生:憂國憂民之心。
師:面對終日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南宋權貴們,面對淪陷區苦苦掙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對野心勃勃、對江南之地虎視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對這兩首詩的作者,你想對誰說些什么?
生練筆。
請五名學生學生上臺。
生:……你們對得住哪些老百姓嗎?
生:……
(學生寫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鄞颂幇才诺木毠P,學生的情感宣泄在紙上,給學生一個自我表達的機會,感情的洪水一下子噴發出來了。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
師:強敵的入侵,面對淪陷的家園,面對人民的悲泣,一位位愛國志士站出來了,陸游就是其中一個;一個個民族英雄誕生了,岳飛就是南宋歷史上一位最著名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跡連同他的千古絕唱《滿江紅》,一同流芳百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滿江紅》)
師:讓我們在激昂的音樂聲中結束今天的這一課吧!
[激情的《滿江紅》歌曲,把情感推向了新的高潮!]
一堂課下來,學生隨著教師的精心設計,情感得到了升華,人文性得到了體現,學生朗讀水平有了提高,并且能感悟到一些朗讀的方法。
課程內容的整合,兩首詩+一首詩(示兒)+一首詞(滿江紅),還有學生查閱資料,有清明上河圖,還有音樂。每一處都出的恰到好處,都為學習文本服務,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讓學生通過老師介紹,自己想像等方式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整堂課中需要我們挖掘和吸收的還有很多。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吹毛求疵版)
未經授權,擅自評點,如有冒犯,多多海涵!
課前談話:還記得王老師嗎?給王老師打打招呼(學生有叫親愛的王老師,尊敬的王老師等)
師: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壅n前談話應該與整堂課的教學有著意義上的關聯,應該是一種精巧的設計。不知“老師”變成“叔叔”有什么深刻含義?是真要變成叔叔,還是在調侃?如果只是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似乎還有更好的辦法。如果只是為了活躍氣氛,是不是又破壞了整個教學的基調。對一節文化味極濃,欣賞品位很高的課而言,這樣的開始是唐突和不協調的。老師變成叔叔,真的可能嗎?真的可行嗎?就感情基調而言,已經有了虛情假意的開端。]
上課。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兩首古詩,請同學們拿出課文,讀讀這兩首詩,結合注釋試著說說這兩首詩的主要意思。
生讀課文,教師板書兩首古詩的詩題——《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蹖W生讀書,教師板書,各不耽誤,倒是一件省時省力的好事?墒,學生讀書的情況怎么樣呢?老師的眼睛只能向一個方向看。]
師:誰來朗誦這兩首古詩。(大屏幕同時呈現兩首古詩)
一生讀第一首,老師指導朗讀“熏”;另一名同學讀另一首。
。矍懊娴恼w感受在這里并沒有得到檢查,學生究竟讀出了什么,學生究竟感覺到了什么,學生的學習能力并沒有得到尊重,老師沒有讓他們表現的意思,可能是下面還有預設的更為重要的環節 。]
師:咱們一起來讀一讀,思考兩首古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齊讀古詩。
。鄄恢獙W生齊讀的時候怎樣去思考。]
生:這兩首詩的作者所處的朝代都在南宋。
師:你們對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簡單地說。
。邸昂唵握f”就是說一點,有這個意思就算了,因為這不是重點。]
生:(介紹南宋的歷史)南宋王朝并沒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訓。
生:(介紹搜集的資料)
師:是的,那是個非常復雜的時代。(老師介紹歷史背景)。
。蹖W生讀自己查閱的資料,就現場來看并沒有讀出什么,只是讀了一些零星的材料。老師也沒有深入評價學生搜索到的信息,到底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沒用的,應該如何檢索有用信息?老師沒有要評價的意思,總之挖到籃里即是菜。由此看來,讓學生匯報查閱的資料只不過也是為了適應課標要求,應付一下而已,教師的重點是自我表白,用那些語言去“感染”學生,其實就是讓學生逐漸被教師的情感同化。]
師:誰來說說第二首詩題目的意思?
生: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意思是……
生:……
師:對這首詩的大意你能說說嗎?
生:(有點緊張)
師:別緊張,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說……
生:(用自己的話,基本講清楚了)
。鄞颂帉W生表達不是很清楚,恰恰說明前面學生自己憑借注釋了解詩句意思時,并沒有弄懂大體意思。這幾個學生不清楚,其他的學生能清楚嗎?為什么沒有其他學生的評價和介入,教師完全可以放給學生,但是老師繼續了他的引導,因為教師教學的重點在后面。我想教師可能有這樣幾個考慮,一是怕講,二是為了不給人留下肢解詩句的印象,三是公開課的時間關系。]
師:淪陷區的百姓被稱為——
生:遺民(老師板書)
師: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以后,你覺得“遺民”應該怎樣理解?是“遺留在淪陷區的人民嗎?
生答:是遺棄的人民。
師:詩句中的“胡塵”僅僅是灰塵嗎?
。úシ乓魳罚故驹娋湟龑W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連串的馬蹄聲,踐踏在人們的身上。
師: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婦女
生:孩子
師:他們留的是怎樣的淚?
生:流淚
師:那滴滴的淚是什么淚?
生答。(痛苦,憤怒,絕望,期盼……)(師板書:清涼)
[這是教師提出的第六個問題,這個問題似乎匠心不夠,好幾個學生的回答都沒有抓住本質。這個問題確實也難以回答,“這是怎樣的淚?”“那滴滴的淚是什么淚?”如果變成這淚中蘊含怎樣的情?學生也許更能明白教師的意圖。但無論如何提問,情感這條線還是牢牢抓在教師手里,教師是在慢慢收網,力爭“一網打盡”學生的情感。]
師:北方的壯麗山川陷落了——西湖邊還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異族的欺壓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權貴們在歌與酒之間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復中原的部隊,望眼欲穿——南宋的統治者們終日尋歡作樂,早已將失地與那兒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ㄉR讀。)
師:讀了這首詩,你現在有什么樣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時感覺宋朝政府真是腐敗無能。(師板書:凄涼)
師:是啊,他們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卻是他們的盼啊,盼!讀——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吶,……一年過去了,讀!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5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十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65年過去了——+
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師:他們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拋棄了,被那些終日沉醉在湖光山色、鶯歌燕舞中的游人們拋棄了。
課件出示《示兒》,教師引讀,學生再讀。
師:詩人到死都沒有看到中原的統一,他的心情怎樣?
生:我感到詩人非常失望。
師:內心的心涼之感是一種悲涼之感。(板書悲涼)
那令人心涼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讀林升寫的《題臨安邸》
生:山外青山樓外樓……
師:那令人心涼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讀。
師:那讓人悲涼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讀。
師:對這首詩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嗎?
[此問是最平淡的一問,卻是最有價值的一問,是啊,我們的學生究竟有什么想法呢?他們的頭腦一直在進行著別人的思考,他們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思想自己的思想,現在機會終于來了。]
生:為什么說杭州把比作汴州?
師:對于汴州,你們想了解嗎?
[剛剛萌發了一個小芽,馬上又回到了教師手中,是啊,你了解汴州嗎?你查閱資料的時候查到汴州了嗎?對了,你不需要查,因為老師已經給你準備好了,你只要跟著老師就什么都有了。]
生:想。
(課件展示《清明上河圖》,伴隨音樂介紹汴州:汴梁曾經是北宋的都城,是當時歷史上最發達、最繁榮的一個城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這幅全長5米多的《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地再現了一個都城的繁華與富裕:風景如畫、街道縱橫、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富足安寧……但是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從城門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從北宋的最后兩個皇帝被俘成為階下囚起就不復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蕭條,人民流離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淪陷了,可是那些達官貴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過上了暖風襲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樓外樓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華似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蕭條的今天,會不會變成杭州的明天?。)
。蹥鈩莼趾甑你炅撼牵菤鈩莼趾甑拇蠖为毎,孩子你看懂了嗎?孩子你聽懂了嗎?對了,這里只是情境創設,這里只是整體感受,你不需要全懂!般曛萜扑槭挆l的今天,會不會變成杭州的明天?”孩子啊,你要想啊,這里究竟會不會改變。]
師: “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無論在汴州還是杭州,那些權貴們不都是日日飲酒、朝朝作樂嗎?汴州已經淪陷了,杭州的命運又會怎樣呢?那些昏昏度日的當朝統治者斷送了一個汴州,難道不會再斷送一個杭州嗎?
生:……
師:你怎么理解這個醉字?透過這個“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們花天酒地,一個個大腹便便的……
師:通過這個醉字,你還能聽到什么?
生:……
師: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覺總有一天……
師:請你朗讀一下。
生朗誦。(掌聲)
師:當這兩首詩同時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敗無能。
生:我感到了一種鮮明的對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權貴們吃喝玩樂,……我覺得他們太對不起為他們流干眼淚的百姓了。(掌聲)
生:……
師:而西湖旁邊的這些權貴們卻還在花天酒地之中。讀——
生讀:
師范讀,一生再讀。
有沒有注意第二個句子——“西湖歌舞幾時休”是個什么句子?
生:問句。
師:誰問誰?
師:是作者在問南宋統治者。
師: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問他們?
生:(有些憤怒地)——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現在,請你指著那些統治者的鼻子,你怎么問他們?
生:(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現在,就請你指著這個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問?
生:(越來越憤怒地)——西湖歌舞幾時休?
(臺下掌聲)
師:讓我們一起來問一問這個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讀了這兩首詩,你有沒有發現,詩人有一顆怎樣的心?
。蹖W詩到了這種地步,情感發展到現在,教師還不敢放開手腳,還在問,本來學生的心馬上就要和詩人的心交融在一起了,一下子又回到理性的追問,驟然變冷。]
生:憂國憂民之心。
。鄱嗝瓷n白而沒有情感沒有個性的表達,這就是老師需要的語言?這就是語文學習的終極結果?不管你有什么心,最后都要是這顆心。要正確解讀文本,但是這種書面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往往反映了學生內心并沒有被觸動。]
師:面對終日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南宋權貴們,面對淪陷區苦苦掙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對野心勃勃、對江南之地虎視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對這兩首詩的作者,你想對誰說些什么?
生練筆。
請五名學生學生上臺。
生:……你們對得住哪些老百姓嗎?
生:……
。▽W生寫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劭上У氖,多數學生說的是一些言不由衷的話語,為什么只對當權者說?那些百姓為什么要“南望王師又一年”竟然65年,沒有一個學生要問問嗎?]
師:強敵的入侵,面對淪陷的家園,面對人民的悲泣,一位位愛國志士站出來了,陸游就是其中一個;一個個民族英雄誕生了,岳飛就是南宋歷史上一位最著名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跡連同他的千古絕唱《滿江紅》,一同流芳百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滿江紅》)
師:讓我們在激昂的音樂聲中結束今天的這一課吧!
課結束了,教師的慷慨激昂還在眼前。下課了,老師還是不能平息自己的情感,讓我們這些聽課者感動?上У氖乔榫w激動的不是那些學生。我不是學生,所以我不知道最后學生究竟有了怎樣的情感。是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有了情感的變化,在老師的指導下,也有了立竿見影的朗讀效果。那學生是不是就真的被打動了?看看學生的表情,聽聽學生的話語,我想是老師大段的獨白,催生了一種虛假的情感。歷史遙遠而又不遠,情同此心,心同此理,學生應該能夠被打動。
一節課的時間太短,公開課要承擔很多內容,所以就有了這樣的壓縮餅干,有了大家看到的這些。
一點說明:本來在重慶的時候就覺得有些話要說,可是拖了幾天,要說的話就少了。這樣來評課,其實是對自己心力的一種考驗,也是對自己能力的考驗。寫著寫著就明顯感覺的氣血不足,看來應該學習的地方還有太多太多,本來還有一個《跳出語文版》的評價,只能暫時擱淺。
最近,看到一本《六頂思考帽》的書,其中有兩個觀點記憶深刻:其一是討論不是為了證明誰對誰錯,討論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我想既然是公開的教學,就是大家研討的素材,說上幾句應該是無妨的。
寫這些,可能對大家并沒有幫助,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是對我自己的一種深層次的追問,我在問別人的時候,也在問自己,我的課堂究竟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也是對語文教學的一種追問,語文教材應該如何把握?不同文體的教學有沒有規律可循?更是對教育觀念的追問,學生是主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主人?學生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參與?怎樣才能真正的進入學習的過程?
我知道問題的答案就在自己的教學實踐當中,需要我用心去體驗,用思想去實踐。也想以此和各位同仁共勉吧:)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2
教學目標:
1. 反復誦讀并背誦二首古詩。
2. 理解古詩主題及表達的感情。
3. 學習詩作精巧的構思、新奇的比喻。
重點:理解詩的主題及思想感情。
難點:詩作精巧的構思、新奇的比喻。
一、 自主學習
1. 王勃,字_______,_____代詩人,與駱賓王、楊炯、盧照鄰合稱“__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
2. 龔自珍是____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F存文章300余篇,詩詞近800首!禵_________》
代表了他詩歌方面的成就。
3. 解釋下列劃線詞的含義
天涯若比鄰:_____________ 無為在歧路:_____________
兒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 吟鞭東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
落紅不是無情物:_____________
4. 給下面詩句劃分節奏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 合作探索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點明送別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處,并勾勒出兩處的地理形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頜聯詩人從正面寫離情而話語急轉,變為勸勉。作者不愿將傷感流露出來,因而心思急轉。換了個話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頸聯作者以理性的議論展現友情和別情的新境界。用散文化的語言寫出這兩句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尾聯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勸慰對方:不要在告別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樣用手帕抹眼淚,免得讓人笑話。
這是一首_________,表達了詩人與知己的惜別之情,但全無世俗態。字里行間體現了一種____________的人生態度,___________的胸懷,體現了高遠的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
。ǘ>
寫作背景:詩人龔自珍生活在封建社會快要崩潰的時代。他渴望改革,寫了許多文章,指出許多辦法,但不被重視,被迫辭官回家。當時正值己亥年,在回家途中,他陸續寫了315首絕句,回憶了他平生經歷的哀樂,這些詩集結成冊即為《己亥雜詩》。這里所選的是第五首。
1.第一、二句抒寫了作者辭官離京時的_________!昂剖帯毙揎棥半x愁”寫出了“離愁”_________!鞍兹招薄睂懗隽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增添了一種____________的感覺。詩人知道此次一別實際上就等于永遠告別朝廷、告別仕途、告別京城,所以產生了一種永遠離開仕途的______________之感。
2.第三、四句詩人移情于物,贊美落花、贊美新生命:落花的生命并未終結而是獲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為培育新一代的鮮花發揮作用!奥浠ā薄白o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詩人以花___________,表達了對_________________的執著追求。
3.陸游也曾以落花自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龔自珍的思想境界更顯高遠。
三、 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這兩首詩的思想感情,比一比誰背得更快。
四、學(教)后收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3
內容預覽:
誦讀欣賞 古詩二首。
一、教學重點提示:
1、理解每首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流利誦讀,欣賞和背誦每首古詩。
二、教學時間:
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
賞析一、二首詩。
教學步驟:
一、檢查預習情況。
1、這兩首詩在古詩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詩?
律詩。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詩,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后一首是五律。
2、律詩的形式怎樣?
由四聯構成,首聯、頸聯、頷聯、尾聯。共八句,中間兩聯各自對偶;倦p句押韻。
3、請回憶兩首詩的作者、年代、作品選自的篇目等知識。(除幻燈片之外,教者可口頭介紹一些情況。)
出示幻燈片:
4、讀準下面的字音:
二、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注意音調、節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燈片,加注讀音節奏。(基本采用悲壯、慷慨之語氣語調,速度稍慢。)
三、學生齊讀,教者點評。
四、賞析兩詩內容,形式是讓學生邊對照書下注釋,邊揣摩回答問題:
《雁門太守行》
、倌阌X得詩人創造了一種什么樣的詩歌意境?
一場邊關戰爭的意境。
②既寫黑云壓城,又寫甲光向日,矛盾嗎?
不一定是實寫,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詞。云縫中透射一縷陽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覺得這一派邊塞風光可用什么詞語來形容?
壯美;蒼涼、悲壯。
④景色的描寫為下面寫戰爭渲染了一種形勢?
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莞桧灹四膬煞矫娴氖剡厡⑹浚
城內、城外。
、捱@首詩意在歌頌什么?
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兵臨城下,緊張危急,披堅執銳,嚴 悲壯蒼涼: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陣以待。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半卷紅旗,潛師夜襲,勇往直前,保 歌頌英雄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衛邊疆。
《別云間》
①你認為別云間,除了別故鄉,還有其它意思嗎?
詩人內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條龍,從此將要從云間消失了。
②首聯充滿了一種什么感情?
悲苦感嘆。
、蹫槭裁丛娙擞X得天地不寬廣?
祖國山河淪陷敵手,自己本欲振翼搏擊,誰知落入羅網,所以頓覺天地變窄了。
④別故鄉難,難在何處?
事業未成,老父殉國,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將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無限留戀。
、葑詈笠宦,使全詩格調起什么樣的變化?
由悲而壯,由低沉而高亢,顯示了詩人的沖天豪氣。
、拚w上,這首正氣歌飽含了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愛祖國,愛家鄉,為之奮斗而視死如歸。
三年羈旋客,今日又南冠。 回憶征程,放眼河山。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落入羅網,悲苦感嘆。 愛祖國愛家鄉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由悲而壯,無限眷戀。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視死戰斗,沖天豪氣。
五、齊誦兩首詩。
六、布置作業:整理筆記,翻譯兩首詩。背誦兩首詩。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4
教材分析
本課圍繞單元主題“水”選編了《浪淘沙》和《初晴后雨》兩首古詩。第一首作者是白居易,詩中語言奔放,頗有氣勢,生動地再現了波濤洶涌、遼闊壯觀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產生的聯想。第二首是蘇軾的作品,風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寧靜素雅、美輪美奐的西湖景致。
課文分析
《浪淘沙》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作品。浪淘沙:唐教坊曲名。《樂府詩集》列為“近代曲辭”。他在這首詩里描寫了海上的變遷,告訴世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不斷的變化的,顯示出了作者詩文的現實主義風格,可算是樸而近古,對后世影響極深。
首句“白浪茫茫與海連”,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浩大雄渾的境地當中:一望無際的大海上,波濤洶涌,白色的浪花一朵連著一朵,翻滾著澎湃著,舉目望去,海的盡處是天,天的盡處是海,海天連成一片,令人心境開闊。僅僅7個字就刻畫出如此壯美博大的畫面。
“平沙浩浩四無邊”,平沙,泛指水中可以作為田地的地方,平川、平地的意思。這句詩是說水中間的田地十分的遼闊,也是看不到盡頭。此句和首句呼應十分工整,意境營造得蕩氣回腸,令人心中陡覺豁達。
接下來作者話鋒一轉,十分令人心生感慨:“朝來暮去淘不住”,海水每天從朝霞升起到暮色漸至不停地推擁著大地,沖滌著大地。這一句詩正是為下文埋下了伏筆,讓人不禁心生許多感觸。
“遂令東海變桑田”,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道出了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遂令,致使,就讓。東海變桑田:神話中仙人麻姑,自稱自己三次看見東海變為桑田。后指人世變化頻繁。此句的意思是說,就致使浩瀚無際的東海變成令人贊嘆的美麗的桑田。借此句感嘆世間萬物的變化無常,告誡我們在這樣大浪淘沙的時代里,就算是浩瀚的東海都會變成桑田,又何況其他的萬事萬物。寥寥數語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要點建議
1.對重點詞句的理解,包括對詩句本意的理解,更要有對所揭示的道理的透析。例如“遂令東海變桑田”蘊涵的深刻的道理,萬事萬物都在不斷地變化,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應該讓學生重點理解仔細體會。
2.對詩句文字美感的體會,詩文的前兩句意境雄渾,對仗工整,讀起來氣勢磅礴,可培養學生的語感。
3.可以滲透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即用描寫景物或事物,來表達自己要說明的道理。這一點可以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情況教師自己掌握。 教法建議
1.根據本班的情況,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詩文的意思。白居易的詩力求通俗,所以學生應該不難理解。這樣可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也可以讓他們感到,原來古詩不難學,培養他們的興趣和自信心。
2.詩中所闡述的道理,教師不必一味地強調自己的看法,可以多聽學生的見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可以相機地加以引導,做到讓孩子有自己的收獲。
3.可以提前讓學生查找和水有關的其他詩文,和本課的進行對比,在體會詩的意境的同時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課文分析
《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作品。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是熙寧六年,蘇軾在西湖和朋友泛舟宴飲的即興之作。
詩題也叫《飲湖上初晴后雨》,即詩人與朋友在西湖上飲酒游覽,適逢天氣由晴轉雨的意思。詩人抓住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征,描繪了西湖的風采神韻,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的熱愛與贊美。
首句“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特別的美。“瀲滟”:水光蕩漾,波光閃動。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是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詩人與朋友在游覽美麗的西湖,起初陽光艷麗,后來細雨紛飛,但是這并沒有影響詩人的心情,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的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特的。“晴方好”,“雨亦奇”就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美。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用了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西子:西施,古代美女!暗瓓y濃抹”:素淡的妝容或是濃重華麗的打扮!翱傁嘁恕币蛔鳌耙蚕嘁恕保钦f都非常的合適。作者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都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重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資質,不需要借助外物,不需要人為的雕飾,隨時都能展示美麗的風致,西施無論是薄施粉黛還是濃妝華服,總是風情萬種。西湖無論是晴天的瀲滟波光,還是雨天的空蒙山色都讓人留戀忘返,美妙無比,令人贊嘆!這個精妙的比喻既傳神又巧妙,令人讀后不禁拍案叫絕!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的概括性很強,它不是寫西湖的一時之景,一處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為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要點建議
1.教學中可以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從中理解感悟。例如用西施和西湖的類比,如此的傳神和精妙,可以引導學生重點理解作者為什么這么比喻,從而感受西湖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秀美風光。
2.可以發揮韻文形式利于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3.可以把重點放在對古詩意境的理解上,這首詩對仗工整,用詞優美,體現出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灑脫不羈的性格。例如:晴方好”、“雨亦奇”、“湖光瀲滟”、“山色空蒙”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豁達胸襟。
教法建議
1.初讀時,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邊讀邊將不理解的字、詞、句畫出來。然后,借助工具書,或者和小組同學交流,試著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課桌巡視,了解學生對古詩的理解程度,以及朗讀的情況。這一環節促使學生及時找到自己在內容理解上的空白點,進而帶著強烈的求知欲積極參與,更好地進入下面的學習活動中。
2.自學以后,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展開討論,相互交流,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環境中,撞擊知識的火花,獲得對知識的理解。
3.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蘇軾的這首詩意境奇美,可用創設情景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潛能。例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有誰去過西湖?能給大家講講西湖的美麗景色嗎?也可以播放一段西湖的風光片,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4.可以挖掘學生的學詩經驗,幫助學生歸納整理學詩的方法,科學劃分小組角色,營造小組競賽的氛圍,教師則可以深入學習小組中,及時和學生溝通。
5.在學生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和情感美,使學生在讀書活動中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入情入境。
6.拓展學習,開發資源。通過描寫其他風景的詩句,喚起學生的認知,激發學生背誦更多的詩詞,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祖國文化,促進知識積累,提高語文素養。同時引導學生把對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結合自己搜集的風光圖片或文字資料等和大家共同交流,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業。
認寫生字4個
本課生字不難,可以采用自學的方式。提示:形聲字“軾”與“拭(擦拭)、試(測試)”相比較;“!鄙厦嫒齻“又”最后一筆都是點;“宜”下面是“且”。
思考交流
1.這兩首詩你更喜歡哪一首?為什么?
對于兩種不同風格描寫水的古詩,學生喜歡的理由會多種多樣,也許是因為詩中所描繪的景象與氣勢;也許是因為古詩所揭示的道理;也許是因為古詩的對仗與用詞……總之,只要能說出理由都可以。
2.你還知道哪些與“水”有關的古詩?介紹給大家。
這是進行拓展學習。介紹給大家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在班內搞一個詩歌朗誦會,還可以制作古詩小報進行展覽等。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5
【本講教育信息】
一. 教學內容:
第三單元:母親河
單元課文:《古詩二首》《黃河之水天上來》
《古詩二首》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增強朗讀能力,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反復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跟老師一起學:
1、黃河是聞名世界的萬里巨川,是中國第二大河,黃河奔騰不息,無私地滋潤著兩岸的土地,養育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古代歌詠黃河的詩歌很多,我們將要欣賞到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和劉禹錫的《浪淘沙》,我們先來學習《涼州詞》。
2、介紹作者:王之渙,字季凌,盛唐著名詩人,至今享有盛譽。天寶間,與王昌齡、崔國輔、鄭昈聯唱迭和,名動一時。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3、理解詞語:
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4、朗誦詩歌,初步感知詩意。
5、感知詩歌內容
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描寫戍邊士兵的還鄉情,但沒有絲毫的頹廢消沉,表現詩人的廣闊胸懷。
6、這首詩前兩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7、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8、這首詩中詩人是怎樣展開想象的?
9、學習劉禹錫的《浪淘沙》。
10、交流資料
介紹作者: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中唐詩人。出仕后,其主張革新,被貶。后復用,至禮部尚書!度圃姟肪幤湓娛。其詩高亢激昂、意氣縱橫,語言剛健,筆鋒犀利。晚年與白居易酬唱頗多。所作《楊柳枝詞》、《竹枝詞》、《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轉,語調清新,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頗有新意。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薄皷|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薄八故锹遥┪岬萝!敝两駨V為傳唱。
補充介紹:
浪淘沙:唐代一種曲子的名稱。
11、理解詞語:
直上銀河:傳說漢武帝派張騫(qiān)尋找黃河的源頭,經過一個多月,張騫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見到織女。
牽牛、織女:即牽牛星、織女星。古代神話把這兩顆星宿說成牛郎、織女,他們結成夫妻,因觸怒天帝,被分隔在銀河兩岸,每年只許他們在農歷七月初七相會一次。
12、朗誦詩歌,初步感知詩意。
這首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描繪了黃河的雄偉瑰麗。
13、本詩前兩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1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5、這首詩中詩人是怎樣展開想象的?
《黃河之水天上來》
教學目的:
1、了解黃河的自然情況,感受黃河的美麗景觀。
2、激發對黃河的熱愛,進而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以朗讀感受黃河的雄偉壯麗,體會作者對黃河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1、用空間與時間順序來介紹事物的方法。
2、學寫解說詞。
跟老師一起學:
1、交流資料。
黃河,中國第二大河,是聞名世界的萬里巨川。中國古代的《山海經》《禹貢》和《水經注》等書,皆稱之為“河”。河水經黃土高原,遂成黃色,故得名“黃河”。
黃河全長5464千米。從源頭的涓涓細流,沿途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成千上萬條溪川,形成每年平均約480億立方米水量的滾滾洪流,一瀉千里。他源出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由此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其間,有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有風光綺麗的崇山峻嶺,有廣闊無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渾粗獷的黃土高原,有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有歷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有豐富的物產和地下寶藏。整個黃河流域,生息著1.1億各族兒女。
2、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汩汩gǔ 北麓lù 湍急tuān 穿梭suō 塑造sù 樞紐shū
氣勢磅礴pángbó 溝壑hè 步履lǚ 積淀diàn 清澈chè 繁衍yǎn
3、再讀課文,交流探究:
(1)你認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為什么?
。2)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黃河的?
(3)面對黃河目前的狀況,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運用了大量的修辭,你能找出并說出它的作用嗎?
4、本文由黃河的源頭開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紹了黃河。
5、隨著黃河輸入下游的泥沙不斷增多,在下游的一些城市已經出現了“地上懸河”的現象,如河南省開封市。針對這種日益嚴重的情況,請你查找有關資料,幫助解決這一問題。
《最后的“淇淇”》
教學目的:
(1)了解“淇淇”的艱難生活經歷。
(2)喚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
。3)引發人們對長江流域環境問題的深深思索
教學重點:說明方法的運用和作用
教學難點:采用說明和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來闡釋道理
跟老師一起學:
1、長江水域遭受嚴重污染,導致許多生物的生存危機,白鰭豚就是其中之一。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介紹白鰭豚的文章。
2、交流資料:
1980年1月11日,漁民在長江洞庭湖城陵磯捕到了這只體重36.5千克、體長1.45米的雄性幼豚,取名為“淇淇”。
2002年,7月4日,白鰭豚“淇淇”在武漢去世,人們了解白鰭豚的生活的這一窗口就這樣關閉了。“淇淇”由人類成功飼養了22年,是世界上存活時間最長的4頭淡水鯨類之一。去世前,“淇淇”已體長2.07米,重達98.5千克,約25歲,在淡水鯨類已屬老齡,相當于人的70歲高齡。
3、字詞
微薄bó 白媼ǎo 孑遺jié 趨勢qū 樹蕨jué
庇護bì 彌補mí 奢望shē 容納nà
4、交流探究
。1)這篇文章用許多方法來介紹“淇淇”,你能找出來嗎?并說說它的作用。
。2)對白鰭豚這樣的孑遺生物造成生存威脅的因素有哪些?
。ń膰乐匚廴荆泵竭\和亂捕濫撈。)
。3)如果白鰭豚滅絕了,那么它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是什么?
。4)為了保護僅存的這些白鰭豚,你認為長江流域應采取哪些措施來改善自然地理環境?
(5)除了白鰭豚之外,你還知道我國的哪些瀕危動物?你想為它們做點什么?
5、展開聯想
據有關報道,“淇淇”已經死去,想一想“淇淇”去世前的生活情景,寫一寫“孤獨的淇淇”。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0分鐘)
一、給多音字注音
度:寬宏大度( 名詞)的度( 姓)老師,一向度( 動詞)德量力,從不以己度( 動詞)人。
哄:他那像哄( )小孩似的話,引得人們哄( )堂大笑,大家聽了一哄( )而散。
喪:他在為喪( )葬費發愁,神情沮喪( )、垂頭喪( )氣。
差:他每次出差( ),差( )不多都要出點差( )錯。
扎:魚拼命掙扎( ),魚刺扎( )破了手,他隨意包扎( )一下。
埋:他自己懶散,卻總是埋( )怨別人埋( )頭工作。
盛:老師盛( )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幫我盛( )飯。
二、填成語,使填上的前后兩個字組成古今作家名。
( )山流水 ( )可而止 是丁,卯是卯。 )瓏剔透
。 )冠李戴 。 )往開來 。 )當益壯 己救人
。 )消瓦解 ( )曠神怡 。 )暗花明 云直上
三、選詞填空
囫圇吞棗 張冠李戴 飽經風霜 橫刀立馬 張牙舞爪
。 )地介紹 ( )地看書 ( )的關公
( )的架勢 ( )的臉龐
四、選擇帶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把序號填在括號里。
精神:a. 宗旨 b. 表現出來的活力
c. 活躍,有生氣 d. 人的意識、思維活動等
1、東東的爺爺患了一場大病后,精神有些錯亂。 ( )
2、夏天來了,我們學習的時候更要振作精神。 ( )
3、同學們在荒山上植樹,越干越有精神。 ( )
4、的精神在全國各行各業得到了深入貫徹。 ( )
五、閱讀
媽媽的手
媽媽的手是粗糙的,手背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幾根青筋。你乍一看,一定會覺得沒有什么希奇,可這雙手卻使我羨慕。
我家門前有一片無用的空地,雜草叢生,干巴巴的,媽媽拿來鐵鍬,一下一下地挖。不到一頓飯功夫,這雙手就把這一小片荒蕪的土地變成了菜地。
平時,這雙手沒有歇過,不停地為家人服務。買菜、煮飯、縫縫補補、拖洗地板、整理房間,家里所有的活全包了。
媽媽的手不僅勤勞,而且很靈巧。一塊布經它裁剪就成為樣式新穎的裙子;一套舊衣服經它拼湊,就能改成我喜歡的新衣;幾個線團經它編織就成為漂亮的毛衣。秋季的一天,媽媽正在為我織一件毛衣,我在一旁仔細地瞧。那雙手一針過來一針去,針針顯得那樣歡快。每個動作都是那樣嫻熟、準確,我簡直看呆了!
媽媽的手既平凡,又不一般。我喜愛媽媽的手!
1、根據要求寫出詞語。
“嫻熟”的近義詞( ) “靈巧”的近義詞( )
“清楚”的反義詞( ) “新穎”的反義詞( )
2、簡要回答問題。
(1)媽媽的手“平凡”表現在什么地方?
(2)媽媽的手“又不一般”,除“勤勞”之外,說“不一般”還有哪些具體表現?
3、讀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試題答案】
一、給多音字注音
度:寬宏大度(dù名詞)的度(dù姓)老師,一向度(duó動詞)德量力,從不以己度(duó動詞)人。
哄: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話,引得人們哄(hōng)堂大笑,大家聽了一哄(hòng)而散。
喪:他在為喪(sāng)葬費發愁,神情沮喪(sàng)、垂頭喪(sàng)氣。
差: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點差(ch。╁e。
扎:魚拼命掙扎(zhá),魚刺扎(zh。┢屏耸,他隨意包扎(z。┮幌。
埋:他自己懶散,卻總是埋(mán)怨別人埋(mái)頭工作。
盛:老師盛(shèng)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幫我盛(chéng)飯。
二、填成語,使填上的前后兩個字組成古今作家名。
。ǜ撸┥搅魉 。ㄟm)可而止 (。┦嵌,卯是卯。幔┉囂尥
。◤垼┕诶畲鳌 。ɡ^)往開來 。ɡ希┊斠鎵选 (舍)己救人
。ū┫呓狻 。ㄐ模⿻缟疋 。┌祷鳌 (青)云直上
三、選詞填空
囫圇吞棗 張冠李戴 飽經風霜 橫刀立馬 張牙舞爪
(張冠李戴)地介紹 (囫圇吞棗)地看書 (橫刀立馬)的關公
(張牙舞爪)的架勢 (飽經風霜)的臉龐
四、選擇帶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把序號填在括號里。
精神:a. 宗旨 b. 表現出來的活力
c. 活躍,有生氣 d. 人的意識、思維活動等
1、東東的爺爺患了一場大病后,精神有些錯亂。 ( d )
2、夏天來了,我們學習的時候更要振作精神。 ( c )
3、同學們在荒山上植樹,越干越有精神。 ( b )
4、的精神在全國各行各業得到了深入貫徹。 ( a )
五、閱讀
媽媽的手
媽媽的手是粗糙的,手背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幾根青筋。你乍一看,一定會覺得沒有什么希奇,可這雙手卻使我羨慕。
我家門前有一片無用的空地,雜草叢生,干巴巴的,媽媽拿來鐵鍬,一下一下地挖。不到一頓飯功夫,這雙手就把這一小片荒蕪的土地變成了菜地。
平時,這雙手沒有歇過,不停地為家人服務。買菜、煮飯、縫縫補補、拖洗地板、整理房間,家里所有的活全包了。
媽媽的手不僅勤勞,而且很靈巧。一塊布經它裁剪就成為樣式新穎的裙子;一套舊衣服經它拼湊,就能改成我喜歡的新衣;幾個線團經它編織就成為漂亮的毛衣。秋季的一天,媽媽正在為我織一件毛衣,我在一旁仔細地瞧。那雙手一針過來一針去,針針顯得那樣歡快。每個動作都是那樣嫻熟、準確,我簡直看呆了!
媽媽的手既平凡,又不一般。我喜愛媽媽的手!
1、根據要求寫出詞語。
“嫻熟”的近義詞(熟練) “靈巧”的近義詞(靈活)
“清楚”的反義詞(模糊) “新穎”的反義詞(陳舊)
2、簡要回答問題。
。1)媽媽的手“平凡”表現在什么地方?
媽媽的手是粗糙的,手背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幾根青筋,沒什么希奇。
。2)媽媽的手“又不一般”,除“勤勞”之外,說“不一般”還有哪些具體表現?
靈巧,一塊布經它裁剪就成為樣式新穎的裙子;一套舊衣服經它拼湊,就能改成我喜歡的新衣;幾個線團經它編織就成為漂亮的毛衣。
3、讀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略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6
《古詩二首》編排了兩首古詩,它們從不同的觀察角度描寫了春天。
《村居》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學后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詠柳》是首詠物詩,描寫了早春二月的楊柳,借柳樹歌詠春天。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對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較好地與課文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師可利用這一點,激發課堂教學的情趣,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古詩教學達到魅力無窮、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課的古詩教學中,要以讀為主,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進入到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去,在讀中意會,讀中感悟,讀中體驗,在讀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教學建議
學習本課,可引導學生先自讀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詩中的畫面,然后再看圖,感悟圖文相通之處。還可先引導學生依據插圖來體悟課文,把課文與圖意融為一體,再啟發學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對詩句的領會、理解,從而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古詩含義,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中春天的美景。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在語境中整體認讀、自主識字,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識字。
2.借助畫面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小組合作朗讀、想象、體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春光的美好和鄉村兒童生活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句,背誦古詩。
難點
1.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鄉村兒童生活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古詩的配樂曲子,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彩筆及畫紙。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時目標
1.會認“鶯、拂、堤、柳、醉”5個生字,會寫“詩、村、童”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村居》,背誦古詩《村居》。
3.理解古詩《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鄉村兒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點難點
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體會詩人對春光的贊美之情和對兒童的喜愛之情。
三、激趣導入
在二三月間,公園里、學校中,到處都是春暖花開的景象。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一首古詩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隨老師一起吧。ò鍟n題:村居)
四、自讀古詩
1.請大家自由讀古詩,用自己喜歡的學習符號標記應重點注意的地方。(如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難寫的字等)
2.(出示風箏圖,上面帶有生字)大家瞧,這些風箏多美呀,你能將它們放飛得更高嗎?(指名認讀生字)
提示:“鶯”的韻母是“ing”,不要念成“in”。
“堤”的聲母是“d”,不是“t”。
3.同學們真不錯,將漂亮的風箏都放上了天。讓我們再來認認它們。R讀生字)
4.自讀古詩,想一想:古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5.小組交流。
五、品悟古詩
。ㄒ唬⿲W習第1、2句。
出示: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師: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靜的嗎?它有怎樣的美景?
1.自由讀讀古詩,你會有很多發現的。
2.學生自由讀第1、2句。
3.你看到了什么?分組交流。
4.你能把你看到的景物帶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嗎?(指名讀第1、2句)
重點引導學生通過“長”“飛”“拂”“醉”等字眼體會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機。
5.瞧,早春二月里,草兒吐出嫩綠的新芽,黃鶯也飛來快樂地歌唱,河堤上的楊柳仿佛陶醉在這迷人的春色里,在春風中輕拂堤岸。我們的小山村變成了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世界。你們想配合這美麗的畫面再來讀讀嗎?(指名讀)
6.你還有什么發現,有什么感受?能說給大家聽嗎?(生匯報)
7.這么多美妙的感受,我想大家一定能讀好這兩句詩的。(生齊讀第1、2句)
。ǘ⿲W習第3、4句。
出示: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1.你能讀好它嗎?
2.自由讀這兩句古詩。
3.在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說)
4.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樣喜歡這美妙的春天嗎?他們在干什么?(分組交流)
5.你們能配合畫面,說說這兩句詩所描繪的情景嗎?(分組交流,嘗試練說)
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歸來早”“忙趁”體會孩童歡暢的心情。
6.讀了這兩句詩,你有什么感受?能說給大家聽聽嗎?(生匯報)
7.你們的想法都很有意思,你們能將自己的想法融進詩里讀出來嗎?(指名讀)
8.想不想加入他們放風箏的隊伍中去呢?這樣吧,讓我們朗讀古詩,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吧。(生齊讀第3、4句)
六、背誦古詩
1.早春的山村,草長鶯飛,楊柳依依。孩子們也將自己心愛的風箏放飛。多美的春景圖呀!它不僅吸引了詩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這首古詩你們一定能背下來。
2.集體配樂吟誦。
3.生自由背。
七、指導書寫
指導寫好生字“詩”“童”“村”,重點寫好生字“童”。
1.看“電腦小博士”的筆順順序,學生認真觀察筆順順序、筆畫寫法。
2.指名反饋。
“童”字是上下結構,共有12畫,可組詞為“兒童、童年”。
3.觀察田字格中的“童”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找到關鍵筆畫,再通過課件演示,提醒學生“立”的最后一橫最長。)
4.教師范寫3個生字。
5.學生描紅并臨寫3個生字。
6.師生評議。
八、梳理板書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的夏日童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古詩的愿望。
教學重點: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的夏日童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古詩的愿望。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引入新課
1、學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歡(干什么)。
2、今天,老師將和你們一起學習一首寫小孩情趣的詩,它叫--
板書課文題目:《池上》解題:題目是什么意思?(荷花池上)
二、初讀全詩,了解大意
1、教師:《池上》這首詩非常容易讀,愿意自己把它讀通嗎?
2、請學生自由讀古詩,在難讀的字下面作上記號。
3、教師:把你認為難讀的字告訴同桌,請他教你讀。
4、教師:你認為哪些字難讀,能提醒一下同桌嗎?(“撐”、“艇”、“萍”都是后鼻韻。)
6、抽讀生字卡片,讀得好的同學教全班讀。
7、指名讀全詩、互相評價。
8、齊讀全詩。
三、再讀古詩,讀出停頓
1、教師范讀,請小朋友用“/”標出詩的停頓。
2、與老師標出的停頓對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標正確。
3、學生自己練習朗讀。
4、請能正確讀出停頓的同學讀給大家聽。
5、全班齊讀。
四、細讀古詩,品味情趣
1、引導學生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是誰?在干什么?允許學生多元解說,只要說得有理就行,說得不對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導學生在自讀古詩中得到答案。
2、自讀古詩,試著理解詩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討論解決。教師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借助圖畫、實物幫助理解;也鼓勵學生互相幫助。
過渡:小孩撐小艇干什么?討論:從“偷采白蓮”你想到了什么?
。1)碧綠的荷葉,映著雪白的荷花,實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愛之情才去偷采白蓮。
。2)小孩擔心別人不讓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頑皮……(偷采和偷盜不一樣)
3、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句,讀出小孩對白蓮的喜愛之情,讀出小孩的頑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換詞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佰欅E”可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就是“行動留下的痕跡”。“浮萍”可借助圖片和資料來理解!耙坏篱_”用想象畫畫的辦法理解。
4、討論:從“不解藏蹤跡”你想到了什么?
五、指導有感情朗誦全詩
1、讀出節奏、抑揚頓挫。
2、讀出情感。
六、背誦古詩,拓展交流
師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描寫荷花的古詩。
第二課時
一、情境導入,再掀情趣。
1、教師引導學生從古詩《池上》的朗誦中轉入另一首體現夏日情趣的古詩--《小池》:夏日,可愛的小娃撐著小艇偷采白蓮。而楊萬里這位大詩人卻對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獨鐘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課件出示畫面(與課文中插圖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圖),引導學生看圖說話:--“我看見了,聽見了。
3、引出古詩《小池》:詩人楊萬里可別有一番獨特的發現--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二、初讀古詩,正確識字。
1、學生朗讀詩句,對于在自學過程中用鉛筆標出的認識的字,借助課文的拼音多讀幾遍。
2、學生充分朗讀:同桌互讀互考。如果發現同桌讀錯了,一定要教同桌多讀幾遍。
3、引導學生全班齊讀,齊讀之后輪讀。考查學生是否都會讀了。
4、學生讀生字,教師檢測。
。1)學生自由讀。
。2)重點抽讀,用生字卡片抽讀,主要抽讀“泉、流、愛、柔、荷、露、角”7個較難認的字。
。3)抽讀重點(抽學困生讀)。
。4)全班齊讀。
5、導學:我們已經認識了生字,讓我們再來讀讀古詩,你能把它讀好嗎?請大家再次自由地大聲朗讀古詩,爭取把字音讀得更準確,句子讀得更通順。
6、學生自由練習讀古詩,教師巡視指導讀詩節奏,糾正字音。
7、導學:下面我們開展一次朗讀比賽,比一比讀古詩的時候,誰的聲音最洪亮,句子讀得最正確、最流暢。
8、學生先在小組內兩兩賽讀,最后選出一名優勝者,然后每組派一名優勝者進行組與組之間的賽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評選出你認為讀得的選手。
三、熟讀成誦,感知大意。
1、教師導入:同學們朗讀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學都已經熟讀成誦了吧,我們來比一比誰背誦得最快。
2、學生自由背誦。
3、教師抽背,表揚背誦得好的同學,鼓勵背誦稍慢的同學。
4、教師引言:背得不錯!話題交流:讀了詩,我覺得這方小池。我們讀一下前兩句詩,都有什么景物?詩人什么情感?后兩句呢?
5、美麗的畫,需要同學們動情的朗誦來襯托,讓我們一起盡情朗誦吧!
四、指導書寫。
1、呈現“首、無、愛、角、采、樹、尖”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4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整體范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位置。
3、學生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鑒,教師巡視指導。
4、班級展示。
五、積累誦讀。
1、教師導言:(充滿激情地)這首詩寫的夏日可真美呀,短短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這么美的景象。你們還知道哪些描寫夏日的詩嗎?(引導學生擴展背詩,激發其喜愛朗讀古詩的情感。)
2、搜集更多古詩,參加下周班級開展的“古詩誦讀會”。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8
二. 學習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
生字:曛xūn 渭wèi 浥yì 氓méng 怠dài 遂suì 溺nì
多音字:
形似字:
正音字:頃qǐng,不讀qīng 且qiě,不讀qiè
作者:
高適:字達夫,唐代詩人。近50歲時科舉及第,官至左散騎常侍。他熟悉邊疆的自然環境和軍事生活,寫了許多優美的邊塞詩,是唐代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詩名與岑參齊名。
王維:字摩詰,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官至尚書右丞。王維的詩意境高遠,詩中有畫,其中五律、五絕成就最高。王維在書法、繪畫上也頗有造詣。
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東人(今山西永濟)。柳宗元20歲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里行,主張革新,后遭貶。著作有《河東先生集》。
2. 能力目標
理解詩文大意并熟練背誦默寫。
3. 思想情感目標
理解兩首古詩中所表達的真摯的感情。寓言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三.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熟讀及背誦,掌握詩文內容。
難點:詩中的真摯別情,文中道理的普遍意義。
四. 課文分析:
1. 《古詩二首》:
先補充一些注釋:
董大:是當時的著名音樂家,董庭蘭,行大,稱行序而不稱名是唐代的一種風俗,這種風俗延用至今。黃云:形容塵土彌漫如云。曛:日光昏暗。前路:即將前去的地方。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即好朋友。君:你,指董大。
元二:王維的朋友,具體情況不詳。使:赴。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所在地,在今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境內。渭城:即咸陽故城,在今天陜西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的雨。浥:沾濕,濕潤。浥輕塵:雨后塵土被沾濕,不再飛揚?蜕幔郝玫,這里指送別的地方。盡:光。故人:老朋友。陽關:在今天甘肅敦煌西南,是出塞要道。
《別董大》是一首送別詩。自古詩人傷離別,所以說,明確了這一點就初步了解了本詩的抒情基調。
一、二兩句是寫別時的景色:天空布滿黃云,白日西沉,而且有些昏暗。凄寒的北風勁吹,雁陣凌空,雪花紛紛吹落。這是一幅凄涼卻又雄渾壯闊的景象。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渲染送別時的氣氛,而且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使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既傷悲又雄壯。
三、四兩句是叮囑,更是勸慰。是寫詩人的心語。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響亮而又有力,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特別是最后一句,讓人頓覺心胸開朗、豁亮,語氣雄壯,給人以力量和鼓舞,讓人覺得詩人胸懷無比開闊,放達而又樂觀。評論中抒情,情感昂揚向上,達到頂峰。
總之,這首詩寫的很別致,沒有一點傷離別的小家子氣,讀后讓人深受鼓舞,讓人昂揚奮進,是“送別詩”的精品。
《送元二使安西》也是一首送別詩。這首詩在當時就被譜成曲子廣為傳唱,名叫“陽關三疊”,后來把“陽關三疊”當作送別的代名詞。
一、二兩句寫景,點明送別的時間、地點、景物、特點。寧靜的清晨,細雨剛歇,空氣清新,一塵不染,柳色顯新綠,寧靜而又充滿生機。詩人就是用淡筆素描,寫出了送別時景物的清新亮麗的特點,烘托了送別的氣氛和人物的心情。
三、四兩句直接寫送別的場面,直接抒情。再喝一杯吧,西出陽關以后再也沒有什么老朋友了!一個“更”字把詩人頻頻舉杯殷勤相讓的情態生動地表現出來了。這個字含義豐富,意情并兼,非常傳神。一個“無”字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無限關懷和擔憂,惆悵之情油然而生,友情至真及深,感情細膩及綿,傷感神態躍然紙上。
如果說前一首詩抒發喜別之情,這一首詩抒發的是惜別之情。如果說前一首詩里充滿了詩人對友人的激勵,這首詩里則充滿了詩人對友人的留戀?傊,都是送別詩,寫作角度不同,別情不同,風格各異,但都是此類詩的精品。
2. 《吾腰千錢》
本文是柳宗元的《哀溺文》的序,屬寓言故事。
先來解釋詞語:
氓:民,普通百姓。咸:全,都。暴甚:暴漲很多。絕:橫渡。中濟:應為“濟中”,渡到河中心。尋常: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兩尋為一常。這里說他游一次游的距離短,平常。何后為:應為 “為何后”,為什么落后呢。腰:腰間圍著。是從:應為“從是”,因此。去:扔。有頃:一會兒。益。焊悠7Α1危翰婚_通、蒙蔽。這里是糊涂的意思。且:將要、快要。前一個“且”當連詞用,譯為“一邊”。何以貸為:要錢做什么用呢?遂:就,于是。
這則寓言極具諷刺性,它通過刻畫一個“要錢不要命”的人的行為和心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這則寓言告誡我們:一個人如果愛錢到癡迷的程度,甚至比生命還重要時,那么他無論有多大的本領也發揮不出來,而且結局很慘。
這則寓言的寓意在今天也很有現實意義。
本文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0分鐘)
一. 背誦默寫兩首古詩。
二. 獨立譯《吾腰千錢》一文。
三. 為下列字注音。
曛 渭 浥 客舍
四. 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 本文的兩首詩是古代送別詩的名篇,其中的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為后人廣為傳唱。
b. 《別董大》共有兩首,這是其一。董大即董庭蘭,是唐代著名的音樂家。
c. 《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景,先從渭城的風物談起,淡筆素描,點明送行的地點、季節,描繪了一幅凄涼又雄渾的景象,景中寓情。
d. “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個更字,把詩人頻頻舉杯殷勤相讓的情態生動地表現出來,意味深長。
五. 填空。
。1)《別董大》,作者 ,是 代詩人,是盛唐 詩派的代表作家,與 齊名,并稱“高岑”。
。2)《送元二使安西》,作者 ,是 代詩人, 家。他是 詩派的作表作家,與孟浩然并稱“ ”。
六. 閱讀分析
水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游。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為后?”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為貸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1. 解釋加點的字。
水暴甚 絕湘水 是以后 有頃益怠
2. 翻譯句子。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為貸為?
3. 讀過本文你獲得什么啟示?
七. 閱讀理解
黔之驢
柳宗元
(1)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⒁娭,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2)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⒁蛳,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譯文: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載了一頭驢進了黔地。送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做了神奇的東西。于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考慮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領。
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大為驚駭,頓時遠遠地逃跑;認為驢子將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懼。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像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似的;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度更為隨便,碰擦闖蕩、沖撞冒犯它。驢禁不住發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到:“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1. 寫出出自這個故事的兩個成語。
2. 老虎初見驢子時,印象如何?
3. 找出三個形象勾畫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態的詞。
4. “虎因喜”,你能說說老虎為什么高興嗎?
5. 本文通過一頭驢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訴人們什么道理?
6. 讀完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你是否覺得黔驢可悲呢?然而它又可悲在什么地方呢?
【試題答案】
一. 略。
二. 略。
三. xūn wèi yì shè
四. c
五. 略。
六. 略。
七. 1. 龐然大物、黔驢技窮。
2. 見其“龐然大物”,“以為神”。
3. 蔽、窺、稍。
4. 老虎經過大膽、謹慎的試探,終于摸清了驢的虛實,知道驢的伎倆不過如此,自然非常高興。
5. 貌似強大的東西不足畏懼,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勝它。
6. 形體龐大好像很有風度和德性,聲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實際上是徒有其表,名不副實,這是第一可悲之處;既不知自己無能,更不知敵手強大,輕舉妄動,終于落了個被“斷喉”“盡肉”的下場,這是第二可悲之處。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9
[教學目標]
1、會認“曉、慈”等12個生字,會寫“湖、蓮”等8個生字。掌握多音字“行”。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能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說出詩句描繪的畫面。
3、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識記生字,背誦古詩。
2、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品詩賞句,感受詩人所描繪的美景和詩人的心境。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出示詩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指名讀、齊讀。教師注意指導“凈慈寺”的讀音及詩題的停頓。
2、相機解釋“凈慈寺”和“林子方”。
3、從詩題當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詩題是什么意思。
。ㄔ娙藯钊f里)早晨從凈慈寺出來送別他的朋友林子方。
二、朗讀古詩,識記生字
1、朗讀古詩。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爭取讀得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檢查指正。
(3)聽朗讀音頻,指名讀,指導古詩要讀得字正腔圓、抑揚頓挫、有節奏感。
。4)分組比賽讀,讀出詩的韻味。
2、學習生字。
。1)學生根據讀詩的感受,指出不好讀的字,教師指導。
。2)玩一玩“快樂連連看”游戲,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三、再讀古詩,整體感知
1、教師讀古詩,學生仔細聽,思考下列問題:
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這首詩寫了些什么呢?
2、小組內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板書。(西湖六月風光:蓮葉荷花)2、這首詩的作者是代詩人。這首詩寫的是(季節)西湖的美景。
四、品析詩句,想象意境
過渡:我們知道詩人在詩中寫了西湖六月的蓮葉和荷花。那么詩中具體是怎樣寫的呢?
1、出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1)自由讀第一句“接天蓮葉無窮碧”,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樣的蓮葉?(碧綠碧綠的蓮葉無窮無盡的綠色)
①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接天無窮碧)
②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看,體會這句詩。
③請學生來講一講自己看到的畫面,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茏寣W生解釋“接天”的意思,教師引導學生領會。(荷葉挨挨擠擠,往遠處看,看不到盡頭,仿佛與天相接了。)
、葜该首x。指導朗讀時語速放慢,讀出壯觀的感覺。
(2)讀“映日荷花別樣紅”,在這一片碧綠之中的荷花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佟皠e樣”是什么意思?
②這西湖六月的荷花果真特別的嬌艷,你看,她紅得像什么?(圖片展示)
、圻@荷花為什么這么紅?(映日,在太陽的照射下)還有什么原因?(在荷葉的`映襯下)
。3)詩人是早上從凈慈寺出來送別林子方的,此時的太陽是朝陽,同學們再想想,在碧綠的荷葉上,你還能看到什么?(晶瑩的露珠……)(齊讀詩句)
2、出示: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1)這兩句詩告訴了我們什么?(地點:西湖時間:六月)
。2)為什么詩人會說西湖六月的風光“不與四時同”?
。3)指名讀,指導學生讀出贊嘆的語氣。
3、有感情地朗讀整首詩。
(1)看著這樣一幅圖,假如你是詩人楊萬里,來盡情地贊頌一下這六月的西湖吧!誰來讀讀這首詩?(指名朗讀)
(2)師配樂朗誦,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再說說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
(3)全班入情入境地誦讀全詩。
五、指導寫字
學習“湖、蓮、窮、荷”4個生字。
1、出示生字課件,指導學生觀察生字結構及書寫順序。
2、進行口頭組詞訓練,加強記憶。
3、學生描紅,教師巡視指導。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小組比賽,背誦《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和詩人楊萬里一起欣賞了西湖六月的美景,這節課我們再一起來學習“詩圣”杜甫寫的一首《絕句》,走進古詩的世界,去感受古詩中如畫的春天美景吧。(板書課題:絕句)8、默寫《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按上節課的方法,自讀學習。學習生字,進行識記,讀準字音。
2、交流自學情況。
。1)出示卡片認讀生字,說說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的。
。2)個別字注意擴詞練習,加深對字意的理解,促進識字。
3、指讀詩句。抓住重點的字音進行指導。
三、想象畫面,理解詩意
1、理解第1、2句。
(1)你們從詩句中讀出了哪些景物?(黃鸝、柳樹、白鷺、青天)
(2)“鳴”是什么意思?(叫)“翠柳”指什么?(碧綠的柳樹)
(3)此時正是春天,想一想:詩人看到的會是一棵怎樣的柳樹?(引導背誦《詠柳》)
2、齊讀第二句詩,理解“行”“上青天”。(行:行列。上:飛上。青天:藍天。)
3、理解3、4句。(展示圖片,加強對詞語的理解)
。1)“窗含”是什么意思?(窗對著)“千秋雪”指什么?(終年不化的積雪)
。2)“泊”是什么意思?(停泊靠岸)
4、指名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1)、解釋下列字詞。
鳴:泊:千秋雪:
。2)、找出古詩中表示顏色的詞語。
。3)、根據意思寫詩句。
。4)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歡快地唱歌。
5、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景物的呢?(由近及遠)
6、結合插圖想象說話,說說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美景,并體會詩人的心境。(表達了詩人閑適的心境和開闊的胸懷,同時也表達了對閑適、寧靜的生活的向往。)
。1)透過窗戶看得見西嶺上終年不化的積雪。
四、指導寫字
書寫“絕、含、嶺、吳”4個字。
1、引導學生從字形、結構等方面進行觀察。學生找出自認為難寫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書寫時需要注意的地方說清楚。
2、教師范寫,邊寫邊強調需要注意的地方。
“含”和“嶺”中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的上部是“今”,“嶺”的右邊是“令”。
3、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評價。
[教學板書]
15古詩二首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絕句
六月西湖蓮葉:接天,無窮碧
荷花:別樣紅
莘綣獠揮胨氖蓖
黃鸝叫白鷺飛
千秋雪萬里船秀美
[教學反思]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本課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仿佛置身于自然美景中。
在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時,我遵從了從整體感知到品讀悟情,再到感情誦讀的教學規律。在教學中,我力求做到教學從學生出發,落實讀,悟,品等每一個環節,讓學生感受到詩中的美景。在教學《絕句》這首詩時,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更鼓勵學生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色,理解詩意,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古詩的意境美。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10
寧夏銀川市第二十一小學 陳曉秋
師: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陶冶人的情操。以前我們學了很多古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
(師板書詩題,生讀題)
師:詩的作者是誰呢?下面我們打開書,讀一讀詩,注意讀準字音,可以讀出聲音。誰愿意來?
指名讀。
師:全詩共28個字,有6個多音字,你都讀對了,真了不起。讀對字音對你理解古詩的意思很有好處。我們一起來讀。
(生齊讀)
師:下面老師要看看同學的自學能力,借助書本注釋和工具書,可以用筆寫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
。ㄉ詫W)
師:現在小組的同學一起來交流交流,因為三人行,必有我師。
。ㄉ〗M交流)
師:哪個小組來匯報一下。
生:我們學的是最后兩句,我們提出的問題是:“又綠”是什么意思?是指春風吹綠了江南,家鄉很美麗,他非常想家。
師:從這兩句你體會出什么?
生:思念家鄉的感情。
師板書。
生:我們學的是第一、二兩句,體現了思鄉情,長江是很寬的,詩歌把它比作一水間,靠得很近,“瓜洲”和“南京”應該相隔很遠,詩歌上說只有幾座山 。
師:老師為你喝彩。瓜洲在哪里?
生:在長江的北岸(師畫簡筆畫)
師:那京口在哪里?
生:在長江的南岸。
師:你怎么知道了京口和瓜洲在這個位置?
生:從注釋上看出來的。
生:從圖上看出。
生:查資料找到的。
生:從詩句中的“一水間”知道的。
生:“泊船“是什么意思?是停船的意思。
師板畫小船
師:那泊船瓜洲的整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生答。
師:理解了詩意只是讀懂古詩的第一步,剛才同學們也感覺到王安石的思鄉之情,找出表示思鄉之情的字眼。好好品味。
生:我找到的三個詞和一個字,“一水間”,說明相隔近;“只隔”說明僅僅隔了幾座山;還有“又”、“何時”。
師:你找到了,能不能把他讀出來?
。ㄉx)
生:還有第三行詩的“又綠”,這也是表現了江南兩岸的景色美,說明他想回到家鄉。
師:能不能把下面兩句讀出來?
。ㄉ钋槔首x)(一片掌聲)
師:剛才同學們都說到這個“綠”,能不能把它換成其它字?
生:吹,拂,碧,到,滿。
師:其實,王安石在寫詩的時候,也考慮到了這些字,但他最后選擇了“綠”,你們知道為什么?
。▽W生討論)
生:因為“綠“最能表現春天江南的美麗景色,表現他愛家。
生:表示家鄉的美,有動感,有力量。
生:春風一吹,把江南的景色變得春意盎然。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找資料。
師:對,讀書就應該從多方面吸取。
。R讀)
師:我們的家鄉雖然不在江南,但一個“綠”字讓我們感受到江南的風光。
(放錄像,欣賞江南美景)
師:美嗎? 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傳開了。通過王安石改字,你覺得我們可以向他學什么?
生:我們應該學習他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
師:對字詞的推敲實際上是我們小學生最應該學習的。我們進行讀詩比賽,請同學們準備一下。
生練讀詩。
師:讀詩要把自己當成詩人,想像一下,把自己當成詩人。
生:我會想:我的家鄉是多么美。
……
師:再一次請同學來讀,我想應該讀得更好了。
。ㄉ僮x)
師:你讀錯了,下次不能再讀錯了。
師:下面聽老師來讀一下(師范讀,音樂起)
師:誰來讀一讀,讀得比老師還要好。
。ㄉx,配上音樂)
師:讀得真好,我們一齊來讀一讀。
。ㄉR讀)
師:我們學第一首詩,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下面我們來學習孟郊的《游子吟》。
師:學這首詩我們自由組合進行學習,你們打算怎么學?
生:表演,賞析。
生:朗讀。
(生下座位小組學習)
師:哪些好伙伴來?
生:感情誦讀。
。ㄐ〗M同學讀)
生:這首詩寫了母親為出行的兒子縫衣服,把衣服縫得密密的。
生:我們是把詩意串連起來,再表演。(生上臺表演)
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一種感情?
生:報答詩人對慈母的愛。
師:那我們一起來讀讀古詩,把這種慈母情送給天下所有的母親。
師:你們還找到了哪些思親的古詩?
生:我找到《靜夜思》。
生:我找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業:
1、收集王安石和孟郊的詩,還有思鄉思親的詩
2、寫一篇散文《游子吟》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11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本課兩首詩都是詠物言志詩,可以說是寫馬詩里的壓卷之作。雖都寫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馬》一詩,作者用雄健的筆力刻畫雄健之馬。全詩分前后兩部分,詩的前四句寫馬的外形動態,是實寫。詩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傳神之筆為我們描畫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馬。它嶙峋聳峙,狀如鋒棱,四蹄騰空、凌厲奔馳。這匹寶馬良駒在詩人細致的刻畫下,是那樣的氣韻生動,維妙逼真。詩的后四句轉寫馬的品格,用虛寫手法,由詠物轉入了抒情。寫它縱橫馳騁,穿空闊度險峻越障礙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包含著無盡的期望和抱負,將意境開拓得非常深遠,它既是寫馬馳騁萬里,也是期望房兵曹為國立功,更是詩人自己豪邁情懷、壯闊胸襟、雄偉志向的寫照。
李賀的《馬詩》通過詠馬來表現詩人遠大抱負及不遇于時的感慨與憤懣。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想要報效國家及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的渴望,但這些,詩人都是得不到的。詩歌描寫了清冷大氣的場面,寫出了靜態中的馬的蒼勁有力,同時詩人通過“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來表達自己想要實現理想的迫切心情。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背誦兩首古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2.獨立識字、學詞,認字3個,寫字7個。
3.理解市局的意思,初步體會這兩首古詩詠物言志的寫法特點。
教學重難點
古詩的詩句以學生誦讀為主,朗讀要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自悟詞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讀體會的基礎上合作學習,交流對語句的體會。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同學們喜歡馬嗎?你最喜歡馬的哪些方面?給大家說一說。通過這一階段的閱讀,馬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們來學習兩位著名的詩人筆下的馬,看看能為我們帶來哪些新的感受。(板書課題:古詩二首)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后借助注釋,試著說說兩首詩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讀古詩,一人讀一首,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3.全班齊讀兩首古詩,邊讀邊想:這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詩人,隨機讓學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關資料,談談對作者的了解,教師作適當的補充,介紹背景。(課件出示)
。2)都描寫了馬。隨機設疑:寫馬只為寫馬嗎?對此我們需要認真體會。
三、交流釋疑、品悟詩情。
中心議題1:這兩首詩分別描寫了怎樣的馬?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有效策略:
1、反復朗讀詩句,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字詞及詩句的意思,在書上批注。(學生先學,師補充關鍵詞意思)。
大宛:漢代西域國名,素以產“汗血馬“著稱。
竹批:馬的耳朵似劈開的竹子。
驍騰:健壯、快捷。
鉤:一種彎刀,古代的一種兵器。
金絡腦:貴重的鞍具,象征馬受重用。
何當:什么時候才能夠。
2、自由讀詩,用“----”畫出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詩句,反復朗讀、體會,簡單批注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中心議題2:這兩首詩都是寫馬的,比較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有效策略:
1、這兩首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特點和不同點?(相同點:詠物言志。不同點:《房兵曹胡馬》前四句正面寫正面寫馬的外形動態,是實寫,后四句轉寫馬的品格,由詠物轉入抒情,是虛寫。《馬詩》沒有直接描寫馬的外形特點,而是借馬的品格,表達自己的感情。)
2、這兩首詩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不同的思想感情?(《房兵曹胡馬》表達了作者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抱負!恶R詩》表達了作者想要實現理想卻懷才不遇的復雜心情。)
四、感受意境,總結全文:
如果說《房兵曹胡馬》的前四句主要是通過描寫馬的外形特點來刻畫馬的雄健神駿,表達詩人內心所受到的視覺沖擊的話,那么在詩歌的后四句,則是通過轉寫馬的品性來抒發自己的豪邁情懷,英豪之氣?吹椒勘軗碛腥绱说暮民R,詩人杜甫的靈感煥然噴發,于是他大筆一揮,創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備、惟妙惟肖的“胡馬”圖,言簡意賅又淋漓盡致。千載之下,我們都似乎可以體會到杜甫在寫作此詩時那種欲罷不能、不吐不快的創作欲望及詩人建功立業的鴻鵠之志,壯闊胸襟!
《馬詩》一、二句展現出一片富于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三、四句借馬以抒情: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呢?顯然,這是作者熱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
五、拓展延伸,實踐積累
搜集其它描寫馬的古詩,欣賞交流體會。
六、當堂檢測:
1、 說說兩首古詩中重點字詞意思及詩句意思。
2, 兩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 背誦古詩。
七、分層作業。
必做題:背誦古詩并默寫。
選做題:收集馬的成語。閱讀《同步閱讀文庫》相關篇目。
板書設計:
古詩二首
房兵曹胡馬 馬詩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賀
無空闊 托死生 何當金絡腦
驍騰有如此 萬里可橫行 快走踏金秋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12
教材分析:
《江畔獨步尋花》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詩歌的大意:春天詩人獨自悠閑的在江邊散步,看見百花盛開,黃鶯在枝頭鳴叫,蝴蝶在花間飛舞,心情非常愉快。
《游園不值》是一首贊美春天景色的詩,作者是宋代詩人葉紹翁。作者游園時想看花卻進不了門,本來是一件掃興的事,但他從露出的墻頭的一枝紅想象出滿園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掃興轉為欣慰。
教學重難點:古詩的詩句以學生誦讀為主,朗讀要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自悟詞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讀體會的基礎上合作學習,交流對語句的體會。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1.請學生給大家背誦學過的古詩。
2.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古詩可以說是其中的一顆明珠。好多古詩都描寫了引人人勝的景色,進而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在學習古詩的時候,只理解詩的字面意思還不夠,還要把詩中的語言文字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使自己深入到詩境中去悟情。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
3.板書課題:江畔獨步尋花。
二、解題,介紹作者。.
1.請學生根據注釋解題。(在江邊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
2.師生交流有關詩人的資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李白并稱李杜,代表著唐代詩歌的兩座高峰。自幼好學,很有政治抱負。漫游各地,與李白相識。安史之亂前住在長安,生活貧困。
安史之亂后,棄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邊筑草堂。晚年離開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詩歌敢于大膽揭露社會矛盾,批判統治者的罪惡,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歷史,被稱為詩史。
三、抓字眼,明詩意。
1.自讀古詩。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字眼)。
(“黃四娘”是誰?“自在”什么意思?“嬌鶯”什么意思等?)
2.分組互助學習,可查字典。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來理解字詞的意思。
(“黃四娘”,杜甫的鄰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皨生L”是指黃鶯嬌柔的歌喉。)
3.師生共同討論,理解詩意。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這兩句的意思是:黃四娘家的小路上開滿了鮮花,千朵萬朵,壓得枝條低垂下來。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這兩句的意思是:戲鬧的蝴蝶戀戀不舍地盤旋飛舞,自由自在的黃鶯放開嬌柔的歌喉不斷地啼唱。
四、提問題,悟詩情。
1.“話”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詩中的意思變成頭腦中的畫面呢?我們不妨針對詩中詞語來提幾個“什么樣”和“怎么樣”的問題。
2.給前兩句提問題,悟詩情。
(1)鼓勵學生提問題,教師可做示范。
(“什么樣的小路上,開滿了什么樣的花?這些花壓得枝條都怎么樣了?”)
(2)針對這些問題來想一想,當時的情境怎么樣呢?也就是說,你頭腦中的畫面是什么樣的?
(3)出示一張場景圖畫投影片,啟發學生思維。
(黃四娘家門前有一條曲折的小路。小路旁開滿了各色各樣的鮮花,成千上萬朵花壓得枝條都低低地彎下了腰。)
3.給后兩句提問題,悟詩情。
(1)學生分組討論提問題。
(什么樣的蝴蝶怎么飛舞?黃鶯的叫聲怎么樣?它好像在說什么?)
(2)針對這些問題來想一想,你頭腦中的畫面是什么樣的?
(留連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叢中上下追逐著、戲鬧著。自由自在的小黃鶯叫聲宛轉動人,好像在說:這里多美呀!)
五;想畫面,詠詩句。
1.想象當時的畫面,詩人看到、聽到后的反應。
(感嘆春光給予視聽的無窮美感,表達了詩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以及久經離亂后得以安居時的喜悅心情。)
2.指導朗讀。
(采取學生練讀、評讀的形式,要求讀出對生活的熱愛,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悅心情。)
六、根據你的想象,把詩中描寫的景物畫下來。
1.學生自畫。
2.集體交流。
作業設計:
聯系春游中觀察到的春天的景象,結合詩句說說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鳥這些景物的特點,再動筆把這首詩描寫的意境繪成一幅畫。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宿、依”12個生字,會寫“危、敢”8個生字,理解“蒼蒼、茫!钡仍~語的意思。
2.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3.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等,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聳入云和草原的高遠遼闊。
【教學重點】朗讀和背誦古詩,感受山寺的高聳入云和草原的高遠遼闊,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3個生字。
2.背誦并默寫《夜宿山寺》。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重點)
4.啟發學生處處想象,揣摩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受。(難點)
【教具準備】課件(筆順動態演示朗讀音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出示圖片:
教師口述:
介紹寫作背景:詩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個寺廟,發現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經樓,于是便登了上去。憑欄遠眺,星光閃爍,李白詩性大發,寫下了這一首紀游寫景的短詩。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夜宿山寺)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出示圖片,簡介寫作背景,導入課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簡介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主要作品:《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三、初讀感知
1.聽范讀。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努力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生字,識記。
①注意讀準:平舌音“宿寺”,翹舌音“辰”,后鼻音“恐”。
、谧R記生字
形近字辨析:“辰一晨”
形聲字結構識記:“恐、驚”,都是形聲字,“心、忄”表意,“鞏、京”表音。
。2)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住宿宿舍山寺寺廟星辰時辰恐怕驚恐
。2)學習多音字:宿(sù xiù xiǔ)
練①讀句子,找發現。
大學生一般都在學校宿舍住。
在這里,“宿”讀“sù ”,意思是“;年老的;平素”,另一個讀音是“xiù”,意思是“星座”,還有一個讀音是“xiǔ”,意思是“夜”。組詞如下:
宿sù(宿舍)(宿將)(宿愿)
xiù(星宿)
xiǔ(一宿)(兩宿)
、谧x一讀:
小時候,爺爺常常給我講有關星宿(xiù)的故事。
由于大學離家較遠,哥哥就一直住在宿(sù)舍里。
昨天,媽媽工作了一宿(xiǔ)沒有合眼。
。3)識字游戲
放氣球游戲,看誰放得氣球多。(讀對一個,氣球就被摘下。)
。4)指名讀古詩,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設計意圖:初讀感知,學習字詞,為閱讀掃清障礙,提高學生積累字詞的能力。】
四、學習“會寫字”
危敢驚
1.學生字
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ā拔!卑氚鼑Y構,“敢”左右結構,左右等寬,“驚”左窄右寬。)
(2)老師范寫,重點指導左右結構的字“危”,學生練寫。
“!钡陌氚鼑Y構,“?”居上居中,從豎中線起筆;“廠”橫筆寫在橫中線上方,寬于“?”;橫折鉤的鉤尖抵豎中線;“乚”的鉤部超出上部橫折鉤。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設計意圖:多元認字,是部編版教材強調的重點,書寫的指導,規范學生的書寫習慣,使學生愛寫字、會寫字!
五、品讀釋疑
1.學習第一、二句:“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1)解釋詞語
“!弊,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天空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寫了出來。
“摘星辰”用極其夸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的高聳云霄!罢浅健蓖ㄟ^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云的“危樓”的向往。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前兩行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景象?
預設:山上寺院的高樓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人在樓上好像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
3.學習第三、四句:“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1)詞語解釋
“恐驚”從詩人深“怕”的心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極近,這樣,山寺的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后兩行,作者想到了什么?
預設:站在這里,我不敢大聲說話,唯恐(害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夜宿山寺》這首詩運用了極其夸張的手法,描寫了寺中樓宇的高聳,表達了詩人對古代廟宇工程藝術的驚嘆以及對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5.《夜宿山寺》的前兩句寫了哪些事物?(危樓、星辰)
想到要想看得更遠,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
6.《夜宿山寺》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夸張、想象)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品讀詞語和詩句,結合圖片,想象意境,弄清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2.指導朗讀
(1)朗讀時,要注意詩句中的停頓!讀出山寺屹立山巔的非凡氣勢。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2)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后評議。
3.當堂背誦
七、總結課文主旨
本文寫了什么?告訴我們什么?
《夜宿山寺》詩人借助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聳和夜晚的恐懼寫的很逼真,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筑展現在讀者面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板書設計
樓高高百尺
景物星辰手可摘心情愉悅
夜宿山寺豪爽率真
不敢大聲說話
感受
害怕驚動天上人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敕勒歌》。背誦古詩。
2.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出示圖片:
教師口述:
你認識上面的景物嗎?(草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草原的一首古詩,看看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板書:敕勒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聽范讀。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生字,識記。
①注意讀準邊音“廬”,前鼻音“蓋”,后鼻音“籠”。另外,“見”在這里是“出現、顯露”的意思,應該讀作“xiàn”。
、谧R記生字
形聲字構字特點識記:“蒼、!。
熟字相加的方法識記:“陰似野”。
聯系生活識記“蒼蒼、茫!薄
。2)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廬山草廬籠蓋籠罩蓋住
。3)識字游戲
放氣球游戲,看誰放得氣球多。(讀對一個,就放飛一個氣球。)
。4)指名讀古詩,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三、學習“會寫字”
陰似野蒼茫
1.學生字
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多元識字,交流不同的識記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培養學生善于表達自我的能力和喜歡識字的興趣!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ā罢铡鄙舷陆Y構,“煙掛”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皬]”半包圍結構。)
。3)老師范寫,重點指導“野、陰”,學生練寫。
“野”:“里”的末筆橫改提,頂部左右齊平,底部“予”低,“予”的第三筆橫勾從田字格中心左側起筆,略向上斜行。
“陰”左窄右寬,左邊“阝”略高,“阝”的起筆橫撇彎勾一筆寫成,鉤部在橫中線上;“月”的“丿”從豎中線起筆,撇尖穿插到左下方。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四、品讀釋疑
1.學習第一、二句:“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1)詞語解釋
敕勒: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
川:平地、平原。這里指草原。
穹廬:游牧民族居住的圓頂帳篷,用氈子做成。
籠:籠罩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的前兩句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景象?
預設: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陰山腳下。天像圓頂的帳篷,籠罩著四面的原野。
3.學習第三、四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蒼:青色(包括藍和綠)。
茫:遼闊,深遠,看不到邊際。
見:同“現”,出現。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后兩行,我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預設:藍藍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現出了隱沒于草叢中的牛羊。
4.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
寫了大草原、陰山、天空、草、牛羊等景物。給我們呈現了廣闊壯美、空曠高遠、草木茂盛、牛羊肥壯的美麗圖畫。
5.《敕勒歌》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景的?
是按照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順序寫的。山川是低處景物,天空是高處景物,草木牛羊是低處景物。
【設計意圖:借助課文插圖或者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和句子。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2.指導朗讀
(1)注意詩句的節奏,作者的心情。
讀出草原的蒼茫遼闊,敕勒人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后評議。
。3)感情朗讀。《敕勒歌》表達的是作者對內蒙古陰山腳下土地遼闊、牧草豐茂、牛羊肥壯的草原風光贊美之情。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交流讀后的感受)
3.當堂背誦
六、課堂拓展
推薦閱讀《獨坐敬亭山》
聽讀《獨坐敬亭山》,借助譯文了解詩意,然后跟著錄音多讀幾遍,試著把這首詩背下來。
七、總結課文主旨
本文寫了什么?告訴我們什么?
《敕勒歌》描繪了陰山腳下土地遼闊、牧草豐茂、牛羊肥壯的草原風光,反映北方少數民族殷實富足的生活,表現了他們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
八、主題延伸
請選擇其中一首古詩,根據自己的理解,畫一張簡筆畫。
九、課后作業
板書設計
位置:陰山下
敕勒歌
遼闊壯美
天:蒼蒼似穹廬
景色殷實富足
野:茫茫牛羊藏其中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1.這份教學設計的教學內容相對集中在這首古詩詩意的理解、體會和朗讀上,沒有無限的拓展、延伸,更沒有引入相關的史料、類似的古詩等,干凈明了。教什么、學什么,以文本為核心。
2.這份教學設計的教學內容并不深奧:研究題意;字字思考,理解詩意;處處想象,體會詩意;行行朗讀,表現詩意。教學內容是明確的,也是適度的。如:“!弊衷趺唇忉專俊拔恰笔鞘裁礃拥臉牵空驹凇拔恰敝希魍巴猓瑫惺裁礃拥母杏X?這樣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又適合學生的學習程度,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思考,自然學得明明白白,感覺踏踏實實。
不足之處: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14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
這次的古詩教學算是一種教學設計的新嘗試。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題西林壁》比和《登飛來峰》兩首古詩在一節課中整合完成。設計的基本環節是一、通讀古詩,整體感知,二、分步解讀,感悟哲理。三、對比閱讀,深入體會。四、拓展閱讀,學以致用。一節課下來,學生在投入的學習感悟中,也讓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一、打破常規,改革古詩教學的課堂結構。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有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詞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課前我讓學生們充分的預習。課堂上,從談論登山的感受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兩首古詩。而后,讓學生匯報他們的相同點,不同點。教師通過安排交流學習方法,匯報學習收獲、指導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活學活用等環節,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為了改變串講的教學結構,我抓住重點進行教學,兩首古詩沒有平均的使用力氣,《題西林壁》比《登飛來峰》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詩作為學習詩意及交流學習古詩方法的重點。
二、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的、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當學生讀橫看陳嶺側成峰時,沒讀出嶺的感覺來,老師問:“嶺是什么意思?”讓學生理解嶺是連綿起伏的以后,再帶上手勢指導學生讀,學生很準確的理解并讀出了這種意思。
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系。學習完《登飛來峰》后,補充出示的另兩句詩,不但增長了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培養了他們這種學習的能力。還有本堂課的最后一環節,讓學生將學過的詩句運用到短文中去,這正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三、存在問題:
在教學后,反思一節課的教學過程還有很多思考不成熟的環節:比如對比閱讀環節幫助學生理解《題西林壁》深刻哲理的材料不夠充實,課堂上教師有時的評價語不夠豐富。
總而言之,學生的精彩讓我興奮,領導的評點讓我激動,伙伴的協助讓我感懷,課堂的思考讓我成長!
《古詩二首》課堂教學賞析 篇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偶鬢衰三個生字,了解古詩大意。
能力目標: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據題質疑
1、介紹背景。(出示課件插圖)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老爺爺,他的名字叫賀知章,這位老爺爺啊活了85歲,相傳在他十歲的時候,就和父親離開了家鄉去求學,離開家鄉后,和父親兩人生活十分艱苦,有的時候吃不上一口飯,有的時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賀知章克服困難堅持讀書,因此他的書讀得非常好。他和愛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兩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詩,相處得十分融洽。八十三歲那年,賀知章邁著蹣跚的步子,回到了家鄉。瞧。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們時的情景。小朋友,請你仔細觀察,說說你從中了解到些什么?
2、揭示題目:
此時賀知章十分激動,于是就寫下了一首古詩《回鄉偶書》。讀題《回鄉偶書》。
3、據題質疑:
、抛x了題目你能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重點理解“偶書”,這里的“偶”“書”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師:自由讀詩,讀準生字新詞,并邊讀邊觀察,想想你從詩中讀懂了什么?
2、生自學,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讀懂了什么?
3、檢查反饋:(課件)
、懦鍪旧中略~,指名讀,師生糾正;再齊讀生字新詞。
、浦该x詩;分組讀詩;齊讀古詩。
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1、師:小朋友,剛才在老師的介紹中已經了解到賀知章在10歲那年就離開了家鄉,直到82歲才回到家鄉,古詩中哪個詩句向我們介紹了這個內容?
2、引出并學習詩句一:(課件)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 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意思嗎?
● 師:賀知章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鄉。這就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個詩句的后半句“鄉音無改鬢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問嗎?
● 引導理解:
鄉音:①小朋友,咱們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講的話一樣嗎?
、诶蠋熃o大家一句話,請你們用自己家鄉的話來說說。
③秋天到了,天氣變冷了,我們要多穿點衣服。指名用家鄉話說,理解“鄉音“一詞。
鬢毛:頭發
衰:白了
● 師:小朋友們,賀知章在回到家鄉時頭發都白了,可見模樣發生了改變,可是什么沒有改變呢?(鄉音)
● 指名說說詩句一的意思:賀知章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鄉。這時,他的家鄉話沒有改變,但是頭發白了,模樣變老了。
● 知道感情朗讀詩句一。
3、引出并學習詩句二:(課件圖片)
● 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是賀知章牽著馬兒回到家鄉來到村口時的情景。請你讀讀詩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聯系圖片,猜猜他們在干什么?
● 交流并小結:
孩子們看見賀知章卻都不認識,于是笑著問賀知章:“老爺爺,您是從哪兒來的?”
● 指導感情朗讀。
4、感情朗讀整首古詩。
5、請同學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古詩的意思。
四、故事續編。
1、小朋友們,82歲的賀知章老爺爺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離開了那么多年,此時此刻,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激動)孩子們遇到這位老爺爺,他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高興)
2、看圖進行想象,孩子們和詩人賀知章還會說些什么,作些什么?
賀知章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鄉。這時,他的家鄉話沒有改變,但是頭發白了,模樣變老了。孩子們看見賀知章卻都不認識,于是笑著問賀知章:“老爺爺,您是從哪兒來的?”
——賀知章也笑著激動的說:“我呀也是這個村的人,很小的時候離開了家鄉,現在回來了,你們歡迎我回來嗎?”孩子們聽了,高興的說:“歡迎您回來,老爺爺去我家做客吧!”賀知章老爺爺看著孩子們那么熱情,就更加激動了,激動得流著眼淚說:“謝謝你們,家鄉真好!”(等等)
3、師:小朋友們,這么動人的你會忘記嗎?你愿意把它講給家長聽嗎?(要求學生把古詩背給家長聽,并用自己的話把古詩變成故事講給家長聽。)
五、小結。
小朋友們,你聽說過“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這句詩句嗎?我們的賀知章老爺爺在回到家鄉時就有著這樣深切的感受,離開家鄉多年,又重新回到家鄉,這種心情是激動的,又是喜悅的。讓我們帶著賀知章老爺爺的那種心情把古詩背一遍吧。
教學反思:
古詩《回鄉偶書》是唐詩中的極品,這首詩中的“鄉音無改鬢毛衰”在教學中孩子們顯得有點難以捉摸,卻對“笑問客從何處來”產生出會心的微笑。在這首古詩教學中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手段,使孩子們感受到“易”“趣”“活”,比如,我以著名詩人李白的靜夜詩引出賀知章,并且讓孩子們知道李白與賀知章是好朋友,他們都是很有名的詩人,以及簡單介紹賀知章的一些情況,讓孩子們知道賀知章的一些生活經歷,從而對賀知章產生一種敬仰和敬佩之情,有了這種情感來學習對于理解詩句很有幫助。其次,在課堂上我不再是那種沒完沒了的單調重復的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回答,把學生引入古詩描繪的情景中,以其中的兒童身份把學生融入之中,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除此,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表演詩中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尋味的情感,使得那種回鄉之情深深地印到學生的腦海里。因為學生愛表演,這是他們的天性。在深入理解古詩的語言之后,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續編故事孩子們編得很好,表演的也很好。但遺憾的是,對于賀知章的那種回鄉之情領悟得還不是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