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3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教案(精選2篇)
練習3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了解《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歌詞大意,并嘗試引吭高歌。
2、在田字格中書寫“區(qū)、臣、醫(yī)”三個字,注意間架結構。
3、讀讀背背八條成語和《時間》詩歌。
4、通過口語交際練習,學會商量。
5、學寫毛筆字。
教學重難點:處處留心和口語交際。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第一題:學用字詞句
1、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vcd,喚起學生對歌曲的記憶。
2、出示歌詞,請學生自己小聲讀讀,不認識的字可以查查字典。
3、交流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4、這首歌詞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詞語?學生質疑、討論。
(1)重點理解“蕩漾”一詞。字典中對“蕩漾”一詞的解釋是:形容水波一起一伏的樣子。歌詞中的“蕩漾”應該怎樣理解?
(2)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是我的故鄉(xiāng),是我終身難忘的地方,從詩中找一找,“我”難忘什么?補充想象,還有什么難忘的?
(3)再讀讀詩歌,“我”是在哪兒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僅僅抒發(fā)的是思鄉(xiāng)之情嗎?
(4)想象著歌詞描繪的境界,想象著風雪中駐守者的心情,有感情地讀讀詩。
5、再次播放《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vcd。
6、學生試著吟唱歌曲。
二、教學第二題:學寫鋼筆字
1、出示:區(qū)、臣、醫(yī)。
2、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字的字形,說說它們的共同之處。
3、仔細看字帖,說說在書寫時要注意什么。
(1)筆順。
(2)外框的形狀要寫得上窄下寬,底邊要平穩(wěn)。
(3)出示“反犬旁”,說說哪些字帶有這個偏旁。
4、教師示范書寫,學生書空。
5、學生臨帖,在田字格內書寫,教師巡回指導。
6、反饋。
①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書寫,其余同學注意觀察、評析。
②展示寫得好的同學作業(yè),進行評析、表揚。
③指出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性練習。
第二課時
一、教學第三題:讀讀背背
1、讀背成語。
(1)出示八個成語。要求學生借助字典讀準成語的音,不懂的成語做個記號。
(2)交流朗讀成語,糾正讀錯的字音。
(3)交流對八條成語的理解:或根據(jù)已學的課文、了解的人物來理解,如“才思敏捷、后生可畏”可聯(lián)系前面學習的課文《少年王勃》;或根據(jù)著名人物的故事來加深印象,如理解“力透紙背”時可舉懷素寫字的例子;或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造造句子,學會運用;或讓學生根據(jù)平日里的課外閱讀說說自己的感悟,如“風華正茂、出類拔萃”……
(4)再次朗讀,加深印象。
(5)練習背誦,同桌互相提醒。
(6)集體背誦。
(7)指名背。
2、讀背《時間》
(1)世上最寶貴的是什么?同學們一定會說是時間。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時間》這首小詩。
(2)請學生借助字典或小組合作,讀通詩歌,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3)學生質疑,討論交流。
(4)提問:“小河”指的是什么?為什么勤勞的人從“小河”里撈起的是無窮的寶藏,而懶惰的人只能撈起后悔和失望?
(5)同學們,你們想做什么樣的人?
(6)鼓勵學生說說有關“時間”的名人名言或詩歌。
第三課時
一、教學第四題:口語交際——學會商量
1、談話引入(談話要點):
(1)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與別人意見不一樣的時候,也有可能會遇到做事拿不定主意的情況。怎樣才能拿定主意,怎樣才能與別人形成較一致的意見呢?
(2)學會和別人商量,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3)怎樣和別人商量,大有學問!
2、請學生仔細看圖,自己弄懂圖意,不懂的可以請教老師。
3、學生交流圖意,引導展開想象。
4、討論:遇到圖中的情況,準備怎樣和別人商量?在商量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5、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可以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指導:
(1)去同別人商量事情時,態(tài)度要誠懇。
(2)在與別人商量時,要讓別人充分發(fā)表意見,注意取長補短。
(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別人說清楚。
(4)在一起商量時要注意有禮貌,互相謙讓。
6、四人一小組練習與別人商量,選擇一幅圖準備表演。
7、以每幅圖為例,讓幾組學生表演在遇到某種情況時,是怎樣通過商量來解決問題的。老師也可以參與其中,扮演某個角色,既可示范,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
每組同學表演完畢后,請觀眾暢所欲言,發(fā)表意見。
8、聯(lián)系生活,說說在平時生活中,我們還遇到哪些與課本中相似的情況,遇到哪些難題,我們可以怎樣商量,老師創(chuàng)設幾個情境,讓學生討論。
再讓學生選擇其中的話題進行表演練習。
9、教師總結: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讓人為難的事。遇到難事多體諒,多商量,這樣才能處理好難題,我們的關系才會變得更融洽。
二、教學第五題——學寫毛筆字
1、欣賞書中的優(yōu)秀書法作品,請學生發(fā)表感想。
2、出示“戈、心”兩字,揭示今天學寫毛筆字的主要內容。
3、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二字,尤其注意紅筆標注的筆畫“斜鉤、臥鉤”。
4、指導學生按圖提示的運筆走勢書空。
5、教師示范,并出示字帖上帶有這兩種筆畫的漢字,進一步欣賞感受。
6、學生在大字本上書寫。
課前思考:
本題選用的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族歌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的歌詞。這是一段抒情性很強的歌詞,贊揚了解放軍為了國家,為了人民堅守在祖國邊疆的豪情。在教學中,我覺得要鼓勵學生憑借字典認識生字,反復朗讀,讀通歌詞,通過想象、聯(lián)系生活體驗等方法大致理解歌詞意思,并引導學生進入歌詞所描繪的境界,充滿情感的吟誦、高歌。
師: 同學們,“蕩漾”就是水波一起一伏的樣子,那么“桃園蕩漾著孩子們的笑聲”里的“蕩漾”該怎么理解呢?
生:我想應該是桃園里孩子們的笑聲有時高,有時低,就像水波一樣。
師:好,你體會得很好!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
生:嗯,我也感覺好像蕩漾的聲音應該是好聽的比如歌聲、歡笑聲等等。
師:同學們,你們感覺呢?
生:學生開始點頭會意。那位說“哭聲蕩漾”的孩子也心悅誠服地點頭。
師:好,現(xiàn)在大家真正地體會了“蕩漾”,讓我們再來用試著用“蕩漾”說說話,好嗎?
生:吃午飯的時候,校園總是蕩漾著輕柔的音樂。
師:對呀,優(yōu)美的音樂可以增進我們的食欲,還有助于我們文明用餐。
生:節(jié)日的夢想劇場里,蕩漾著老師和孩子們美妙的歌聲。
師:用得多好!此時此刻,我們仿佛又聽到了這動聽的旋律。
生:春天到了,暖風熏得游人醉,公園里到處都蕩漾著人們的歡聲笑語。
師:孩子們,說得真好,老師被你們說得心都“蕩漾”起來啦!
如果細細剖析這一教學片斷,我們會看到,這個教學細節(jié)中,蘊含著“蕩漾”教學的“五步曲”:
首先,理解詞語的本義,即水波一起一伏的樣子;
其次,引導感知引申義,形容聲音的回蕩;
接著,指導學生在運用中體會辨析,意會“一般形容優(yōu)美聲音回蕩”;
然后,讓學生實現(xiàn)正確運用詞語;
最后老師運用評價語言巧妙地通過通感提升“蕩漾”的運用層次,引領學生一個更高的境界,悟性高的孩子自然能夠意會,對于一般的學生則只是一種暗示、一種趨勢而已,似懂非懂,似是而非也無妨。
課前分析:
寫好讀讀背背成語的教學設計:
1、審題:指名讀題目,弄清題目的要求。
2、自由讀,要求能邊讀邊聯(lián)系課文思考這些成語的大概意思。
3、教師范讀:讓學生邊聽邊體會每排的兩條成語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4、小組學習:理解、交流自己的認識和發(fā)現(xiàn)。
5、說說這些成語的意思。
(1)在反復誦讀中感悟到:這些詞語表現(xiàn)少年王勃才氣橫溢、風華正茂、出類拔萃。當滕王閣整修一新時,王勃應邀參加都督在滕王閣舉行的宴會,在都督要求客人寫一篇慶賀文章卻無人敢答應的情況下,王勃凝望著江上迷人的秋景,邊看邊想,文思如泉,筆走如飛,力透紙背,一氣呵成地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文《滕王閣序》。真可謂后生可畏!
(2)在學習中不能孤立地解釋每個詞語的意思,而要整體地誦讀理解,并結合課文《少年王勃》一文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出類拔萃:草叢生的樣子,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形容很杰出,超出同類之上。
力透紙背:形容書法遒勁有力。
6、練習讀背:自由讀背,同座位互相練背。
7、反饋:指名試背、齊背。
8、說說你曾經在哪些地方見過這些成語。
課前思考:
口語交際:學會商量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可能會碰到做事拿不定主意,可能會碰到做事時與別人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那么怎樣才能拿定主意,怎樣才能與別人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呢?我想,最好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去跟別人商量。會不會商量可是一種本領教學中可以這樣做:1、自讀本次口語交際要求。2、引導學生看圖,弄清圖意。3、讓學生說說每幅圖的意思。4、引導學生想象一下每幅圖中所遇到的事情的原因。
課后反思:
今天的上課的內容學生很感興趣,一聽是歌詞,大家頓時來了勁,詢問大家會不會唱,有幾只小手舉了起來,我想順理成章,可以讓大家邊學邊唱,令我哭笑不得的是,站起來唱的同學都把這首歌曲混到其他的歌曲中去了,一聽,倒也順口,真是群可愛的孩子。沒辦法,我只能硬著頭皮哼唱了兩句,孩子們一聽,老師唱歌了,個個豎起耳朵,專注地聽起來了。在教學這段歌詞的理解,我首先從整體入手,理解故鄉(xiāng)的美麗和孩子們(我們)在家鄉(xiāng)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以及戰(zhàn)士們對家長的熱愛。通過對比,再理解解放軍戰(zhàn)士為了保衛(wèi)美麗的故鄉(xiāng)而甘愿守衛(wèi)在風雪邊疆這種無私的情懷,特別是歌詞的最后一句,讓學生體會到解放軍戰(zhàn)士守衛(wèi)邊疆的決心異常堅定,從而使學生產生對解放軍戰(zhàn)士的崇敬和熱愛之情。當學生理解了歌詞的意境,對詞語自然就理解了。
在學寫鋼筆字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字的字形,說說它們的共同之處。我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字,讓同學們比較,哪個字寫得好,為什么,讓他們從直觀上了解外框的形狀要寫得上窄下寬,底邊要平穩(wěn)。
第一課時
課后反思:
我在教學中對這段歌詞的處理是首先播放了這首歌曲,然后整體理解故鄉(xiāng)的美麗和孩子們(我們)在家鄉(xiāng)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以及戰(zhàn)士們對家長的熱愛。通過對比,再理解解放軍戰(zhàn)士為了保衛(wèi)美麗的故鄉(xiāng)而甘愿守衛(wèi)在風雪邊疆這種無私的情懷。從而使學生產生對解放軍戰(zhàn)士的崇敬和熱愛之情。當學生理解了歌詞的意境,對詞語自然就理解了。
第二課時
課后反思:
練習3中的成語歌是這樣的:
風華正茂 出類拔萃
才思敏捷 后生可畏
文思如泉 手不停揮
筆下生花 力透紙背
根據(jù)教參這八條成語聯(lián)系《少年王勃》這一課,學生很容易理解。但在備這一課時,我覺得如果把“出類拔萃”和“后生可畏”掉換一下,似乎更容易使學生理解這些成語。“風華正茂”是年輕,朝氣蓬勃的樣子,“后生可畏”的意思是年輕人是可以敬畏的,都和年輕有關,都放在第一行,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方便多了,讀起來同樣也是很順口的。第二行可以理解為因為“才思敏捷”所以“出類拔萃”,朗讀起來也沒有妨礙。理解起來也很方便。在理解的基礎上,大部分同學都能在課堂上就背誦出這些成語。
第三課時
課后反思:
《學會商量》是為人處事最基本的策略與方法,在生活中,當遇到與別人意見不一致的時候、當做什么事拿不定主意的時候、當你需要求得別人的幫助的時候,就應該學會跟別人商量、學會了與人商量就能使原本看似復雜的問題,變得容易多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與其教師的細致地分析講解,不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應少講、精講,特別是口語交際教學,我把《學會商量》口語教學設計成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場景,讓學生進行表演,然后分別總結出由于沒有學會與別商量,不會用商量的口吻與別人交換意見而造成了別人的誤解,沒有把事辦好,“學會商量”,得到了別人的同情理解與認同,最后把事情辦好了。
展示練習中的三幅圖:《快樂節(jié)日》、《媽媽你答應我買滑冰鞋》、《我應該參加哪個興趣小組》,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學生在演中思考,演中交流,演中取樂。因為語文口語交際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主體,重視了大部分學生的參入,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說話的機會與交流的條件。“重視日常生活中實踐”是《語文標準》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途徑之一。于是我設計了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模擬表演,這樣很好地鍛煉了學生利用活動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因此,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給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時間、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是這節(jié)課的三個重要訓練點。
特別是在這一堂課中,我雖然沒有給孩子們準備任何道具,但我提醒他們可以自己解決。于是在表演的過程中講臺成了灶臺,“媽媽”在做飯;課桌成了餐桌,父子倆在吃飯……甚至黑板、粉筆都被孩子們給用上了。下邊觀看表演的同學興趣盎然,因為他們不知道下一步會發(fā)生什么。同學們在教室里的行為不受拘束,使他們的思維更活躍,好幾組同學雖然選擇了同一題材,可是風格完全不同,他們表現(xiàn)出的不同來自他們不同的生活經驗。
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表現(xiàn)的是他們最原始的狀態(tài),這時老師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學生交際過程中的問題,然后才能給予實質性的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指導。
課后反思:
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更快更好,我事先布置了預習工作,讓學生讀準字音,理解詞語的意思,等到在課堂上交流的時候,學生就容易明白了,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是比較輕松的。學用字詞句:在教學《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中,鼓勵學生憑借字典認識生字,反復朗讀,讀通歌詞,在教學期間有個學生提出“景色更加美好”與“駐守邊疆”聯(lián)系不起來,我引導學生進入歌詞所描繪的境界,通過想象、聯(lián)系生活體驗等方法大致理解歌詞意思和表達的感情,充滿情感的吟誦、高歌。對于小詩《時間》,我則一句一句來幫助學生分析,待其都理解后,說說讀了小詩后的感想,用自己知道的名言、詩句來表達,再一起和他們背誦,并且可以和他們來比一比,這樣也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
課后反思:口語交際
練習三的口語交際是“學會商量”,在教學前,我設想這應該是學生喜歡的內容,于是,我設定了交際環(huán)境,開展了交際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扮演角色進行交際,可我明顯的發(fā)現(xiàn)孩子們不會商量,這正是我需要幫助他們解決的問題。于是我抓住交際中精彩的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理解商量的語氣,商量的技巧。然后開展小組交際活動,可是當他們基本完成活動后,上來展示的小組卻仍舊沒有掌握交際方式和語氣。更有厲害的是,竟然說:不給我買滑板車,我就自殺。這個孩子的商量的技巧就不用說了,他的心理反應怎么會是這樣的呀。
練習3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認真讀短文,找出其中表示顏色的詞,并能說出類似的詞語,在此基礎上學會簡單的運用。
2、照樣子練寫上下結構的字。
二、教學重點:找出其中表示顏色的詞,并能說出類似的詞語,在此基礎上學會簡單的運用。
三、教學準備: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第一題(學用字詞句)
1、審題
(1)學生各自嘗試讀懂題目要求。
(2)師生共同討論題要求。
(3)教師講解題目要求。
2、指導
(1)在學生明白題目要求的基礎上,各自認真地讀短文,一邊讀一邊想這兩小節(jié)分別寫了什么,并找出文中表示顏色的詞,用“——”線劃出來。
(2)全班交流討論,教師指點、評議。
(3)讀一讀這些表示色彩的詞,
3、練習
(1)同桌相互討論,試著說出幾個類似的詞語。
(2)學生自己讀第二篇短文,思考以下問題:
這一段話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在你的印象中這個季節(jié)有什么特點?
這一段寫了哪些景物?在這個季節(jié)里它們分別是什么顏色的呢?
在括號里填上表示顏色的詞語,并試著有感情地讀一讀。
4、反饋
(1)教師巡視學生,對個別學生給予及時的輔導。
(2)發(fā)現(xiàn)好的練習,放在屏幕上讓大家觀摩學習。
(3)請同學完整地讀一讀短文,體會巧妙地運用表示顏色的詞給文章帶來的美。
二、教學第二題(寫好鋼筆字)
1、審題:教師談話,讓學生弄清本題的學習要求。
2、指導
(!)出示卡片,讓學生讀一讀“駕”、“碧”、“望”三個字。
(2)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提到的描紅要求和寫字要求。
(3)指導書寫“駕”。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它的結構
然后老師在黑板上示范描寫“駕”字,提醒學生注意,上分下合,但上面不能分得太開。
最后學生練習描寫“駕”字。
(4)按以上步驟和方法,指導學生寫“碧”和“望”。
3、練習
翻到本冊書《絕句》這篇課文,讓學生說說《絕句》所描繪的情景,用上表示顏色的詞語。
板書設計
練習2
湛藍、墨黑、金黃、粉紅、碧綠、雪白、瓦藍
金燦燦、銀亮亮、綠油油、黑乎乎、紅艷艷、白花花、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熟背八條成語。
2、熟背古詩《清明》。
二、教學重點:熟背八條成語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第三題:讀讀背背,熟記成語
1、學生自由讀八條成語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讀
(3)理解八條成語的意思(學生大體上能說出成語的意思即可,對一些理解有難度的成語,教師給予講解。)
有利可圖:圖:謀取。有利益可謀求。
有機可乘:有空子可鉆。
有根有底:有根有據(jù)。
有始有終:有開始也有結尾,指做事認真,能堅持到底。
有口難言:言:說。雖然有嘴,但話難以說出口。指有話不便說或不敢說。
有恃無恐:因為有了依仗就無所畏懼或顧忌。含有貶義。
有求必應:只要有人請求幫助,就一定答應。
有志竟成:有志氣的人,最后一定成功。
2、練習
(1)學生自由練讀。
(2)同桌練習背誦
3、反饋
(1)集體背誦
(2)指名背誦
二、教學第三題:背誦古詩《清明》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
(2)師生談話: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在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中在清明時節(jié)人們一般會做些什么呢?
2、指導
(1)學生試著自己讀讀這首詩,不認識的字自己查字典或問問同學。
(2)讀詩的前兩句,討論:在清明時節(jié)人們都要憑吊自己死去的親友,詩人此時走在路上,他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指名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讀出詩人哀傷苦悶的心情。
(4)于是詩人想到用酒來排解此時的憂愁,可是半天沒找到。恰巧遇到一位放牛歸來的小牧童。詩人會問他什么呢?他又會怎么回答呢?讀詩的后兩句,結合插圖說一說。
(5)看到遠處飄揚的杏花村酒家的招牌,詩人心情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請你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3、練習
學生自由讀背、指名背誦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口語交際:關于春游的建議。
2、學寫毛筆字。
二、教學重點:關于春游的建議,注重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
三、教學準備: 筆墨紙硯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第四題
口語交際:關于春游的建議
1、審題
(1)指名讀本次口語交際的要求。
(2)教師進一步明確要求。
2、審題
(1)指名讀本次口語交際的要求。
(2)教師進一步明確要求。
3、指導
(1)把教室桌椅如書上插圖拼成八個小組,學生按小組圍坐。
(2)準備一塊小黑板,上面寫有:這次春游去哪兒?可以安排哪些活動?春游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3)啟發(fā)談話:這個星期六,我們班將組織一次春游,大家高不高興?你們想去哪兒?可以安排哪些活動?春游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4)提出要求:
小組討論,要求人人參與。每組推選一名代表上臺發(fā)言。課后,每人寫一份《關于春游的建議》。
4、練習。
(1)每人在小組里練講。
(2)代表發(fā)言。
(1)啟發(fā)談話:這個星期六,我們班將組織一次春游,大家高不高興?你們想去哪兒?可以安排哪些活動?春游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2)提出要求: 小組討論,要求人人參與。每組推選一名代表上臺發(fā)言。課后,每人寫一份《關于春游的建議》。
3、練習。
(1)每人在小組里練講。
(2)代表發(fā)言。
二、教學第八題 內容:寫毛筆字
1、審題:教師談話,讓學生弄清本題的學習要求。
2、指導:
(1)引導學生回憶寫毛筆字的要求
(2)出示卡片,讓學生說出筆畫名稱。
(3)指導書寫
3、練習
讓學生按要求認真練習描紅、仿影和臨寫,教師進行個別輔導,教室里注意保持安靜,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寫字,并注意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書寫姿勢。
課前思考:
《關于春游的建議》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次口語交際的機會。題目共分為兩方面,一是學習要求:“班級準備組織一次春游。這次春游去哪兒?可以安排那些活動?春游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請你就以上問題在小組會上提出建議。” 這次口語交際,既要使學生學會把自己的建議準確、明晰地表達出來,又要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鼓勵學生提出新穎獨特的活動方案,還要在討論中讓學生明白春游中要謙讓、文明等。
根據(jù)教學目的,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1、課前準備:這次春游去哪兒?可以安排哪些活動?春游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2、審題(1)指名讀本次口語交際的要求。(2)教師進一步明確要求。3、指導(1)啟發(fā)談話:這個星期六,我們班將組織一次春游,大家高不高興?你們想去哪兒?可以安排哪些活動?春游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2)提出要求:小組討論,要求人人參與。每組推選一名代表上臺發(fā)言。課后,每人寫一份《關于春游的建議》。4、練習。(1)每人在小組里練講。(2)代表發(fā)言。5、每人寫一份《關于春游的建議》。
第一課時
總體來說練習二還是比較簡單的,難度出現(xiàn)在完成第二題“讀一讀,再說出幾個類似的詞語”時,同學們馬上把這兩類歸為“ab”和“abb”。這時一個同學說,那“綠色”行嗎?它不也是“ab”的形式嗎?我讓大家自己比較“綠色”“湛藍”“墨黑”,于是學生們發(fā)現(xiàn),不是兩個字不同就行了。這里表示顏色的字在后面,前面這個字是用來具體說明和形容這個顏色的。如:火紅、雪白等。但是在學用字詞句中,為了讓學生能比較系統(tǒng)的記憶,我是這樣做的:按表示“綠”的色彩詞語按兩種形式歸類。如: 火紅、血紅、紫紅、粉紅、大紅、玫紅......又如:紅艷艷、紅通通、紅潤潤......其他色彩以此類推,并簡單說說哪些事物可以用此色彩。
第二課時課后反思:
今天的八個成語,同學們讀來瑯瑯上口,前一天我讓他們回去做好了預習工作,課上我讓他們進行了交流,同學們的發(fā)言很踴躍,但我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照本宣讀,于是,我讓大家把搜集到的資料收起來,用自己的話說說成語的意思,有些同學就成了啞巴了。對于其中的“有口難言、有始有終、有志竟成”的意思,大家還是理解了,對于“有恃無恐”的理解還是有點困難,這樣的成語就要先讓他們理解其中的字詞,從而理解整個成語的意思。
至于《清明》這首詩大部分同學已經會背了,主要是讓他們體會這首詩的意境,詩人的所見所感,已經躍然紙上了,我讓同學們回憶以往我們學習古詩的方法,這樣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課前分析:
比較學習,聯(lián)系生活,體會用詞的妙處。
教學第一部分(學用字詞句)
1.自讀短文,用找出表示顏色的詞語。
2.交流找出的詞語。
3.指名朗讀,邊讀邊想象天空的美麗。
4.去掉這些表示顏色的詞語朗讀,體會其作用。
5.指導朗讀例文。
6.回憶我們生活或學習中積累的表示顏色的詞語。
7.用這些表示顏色的詞語說一句話。
8.自讀教材所給的那段話,填空。
9.討論交流:為什么填這些顏色的詞合適?
10.指導學生朗讀。
11.齊讀。
口語交際——關于春游的建議
重點討論三個問題:如果組織春游你想去哪里?可以安排哪些活動?春游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對說得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對說得有問題的同學給予糾正與指導。
課前思考:
“處處留心”
這項訓練是為了讓學生通過閱讀例文,初步感知表示顏色的詞語能為短文的準確表達增添色彩,并要求再寫幾個類似的詞語,以激活學生以往的生活及學習的積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閱讀感悟:①自讀短文,感知短文所描述的美麗景色。②找出表示顏色的詞語,借助這些詞語邊讀邊想象天空的美麗。③去掉表示色彩的詞語,比較朗讀,體味這些詞語使短文表達得更優(yōu)美。④帶著自己的感受美美地讀短文,深入體悟文章中表示顏色的詞語使用得精當。
課后反思:
今天講授了練習2的第一部分,我先請幾個同學讀了短文,三四個同學下來,讀得也越來越通順,越來越有感情了,我讓同學們找找短文中幾個表示顏色的詞語,并讓他們說說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再讓他們說出幾個類似的詞語,他們都聯(lián)系上學期我們學過的《北大荒的秋天》里的表示顏色的詞語。接著我讓他們給書上的一段話填上表示色彩的詞,我請了三個同學填,讓其他同學比較誰填得好,為什么,這個是描寫春天的,我靈機一動,讓大家再試著仿照這段話寫寫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主要是用上表示顏色的詞語,并以四人一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效果也很好,同學們討論得很激烈,站起來發(fā)言的同學也是春夏秋冬,各具特色,雖然詞匯量還不是很豐富,但起碼也在積極思考著,我想,這個過程對于他們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
課后反思:
我在教材兩項簡單訓練的基礎之上又進行了拓展與深挖:1、短語訓練。①模訪寫出文中偏正結構和abb式的表示顏色的詞語;②利用詞語進行短語訓練,學生脫口而出“碧綠的柳樹,火紅的楓樹,藍晶晶的天空,藍盈盈的湖水……”2、寫話訓練。①完成教材中輔助式的填空(根據(jù)事物的特征填上表示色彩的詞語);②獨立運用表示顏色的詞語描寫一處景色或一番景象。于是學生寫出了這樣的“練筆”: 夏天里的花各種各樣。有雪白的茉莉,有金黃的向日葵,還有粉紅的荷花。茉莉花開得很茂盛,像一個個小姑娘在跳舞呢!向日葵正朝著太陽咧嘴笑呢!荷花在河中競相開放呢!真像一幅優(yōu)美的畫兒。/果園里飄出了陣陣果香,有紅彤彤的蘋果,有黃澄澄的橘子,有紫盈盈的葡萄,有粉紅的桃子 ……果農們忙得不亦樂乎。實效顯示這兩項訓練的結果是學生在閱讀感悟的基礎上,初步感知了這些詞語的作用,并且激活了生活和學習中積累的詞語,并最終達到了學會遷移和運用的目的。
課后反思:
今天主要是學習八個成語和古詩《清明》,這8個成語對同學們來說并不難,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回去做了預習,上課時我爭對成語的意思與他們進行了交流,同學們的發(fā)言很踴躍,有的是用自己查到的來說,有的則是用自己的理解來說,從這來看他們的預習做的還是不錯的。對于一些比較難理解的成語,我則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來解釋,在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從學生的反饋來看掌握的還是不錯的。
教授古詩《清明》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都會背,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們已經學過了。于是,我只是簡單的與學生交流了古詩的意思,并且讓學生回憶詩人杜牧還寫了哪寫詩?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