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直與平行 》的教學案例分析
(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進一步在生活中發現垂直與平行。)
3.咱們看看幾何圖形中有沒有垂直和平行的現象?(出示幾何圖形)
(在幾何圖形中,找到垂直與平行的現象,進一步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加深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和掌握。)
五、拓展延伸,發展空間觀念。
師:下面咱們一起來做個游戲,(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條直線。
1.把兩根紅色小棒都擺成和綠色小棒平行,看看這兩根小棒互相平行?
2.把兩根紅色小棒都擺成和綠色小棒垂直,看看這兩根小棒有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做這組題時,采取分層處理的方式。都是讓學生擺放與已知小棒平行或垂直的兩條小棒,然后再看這兩根小棒是平行還是垂直。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得出規律并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六、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案例分析:
在本節課教學中,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通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生活情境入手,創設數學研究的問題,用數學的魅力感染學生。
本課在設計導入時,從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先觀看錄像,把學生帶入數學知識的研究氛圍,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帶領學生進行空間想象,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畫到紙上,進行梳理分類。之所以這樣設計,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對直線的特點已有了初步認識,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空間想象能力,對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會有更豐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現象居多,情況較單一,不利于展開研究;這就引起我的思考:既然生活中的材料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們所要的效果,那又何必苦思冥想的把時間花費在選取生活中的例子上,而不從另一個角度去挖掘,即數學本身出發呢? 二是四年級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處在一個轉型階段,它應為高年級較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
2.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學生自主探索,體會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間的位置關系。
從教材上來看,本課從研究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入手,逐步分析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還有相交成直角與不成直角的情況,是一種由“面”到“點”的研究,這樣設計,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更有利于學生展開探索與討論,研究的意味濃了。所以,在設計教案時我們大膽地讓學生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小組匯報、班級爭論、教師點撥等活動,幫助學生在復雜多樣的情況中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通過兩次分類、分層理解,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問題研究意識。
3.在知識探究的過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識與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 。
本課能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出發,放手讓學生嘗試在白紙上畫一畫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并選取不同情況貼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第一次分類,這時的分類是很表面化的。他們不會從本質上去分析,但老師不做任何評價,引導學生繼續第二次畫(延長直線)。學生在畫的過程中,產生了認知沖突,便會主動去探索,以求解決問題。如此一來,學生就會自己找到問題的本質屬性,形成清晰的知識。從中我們得到啟示:在教學中,有時應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即使錯了,老師只要適當地點撥,讓學生的認知與原先的水平產生矛盾,促使學生自主地探究,從而對原知進行修正,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一個知識點,如果經歷這樣不斷的操作,相信這個過程將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整個知識的形成過程就是學生自己在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