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與角》單元主題教學說課設計
第二步:借助實際情境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用尺子在紙上畫相交的兩條直線,小組交流有多少種畫法?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發現,兩條直線除了平行,還有相交,而且有的時候兩條直線相交時成的角是直角。此時,教師利用課件,幫助學生了解垂直的一些基本特征。之后,我安排了折一折(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折一折、使兩條折痕互相垂直)、找一找(找教室里互相垂直的線段)、說一說(說長方體紙盒上的哪些邊是互相垂直的)、玩一玩(分小組開展你說我擺的游戲)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去感受垂直,理解垂線段最短的道理。在教學垂線的畫法時,我采取了學生自主探究、課件演示步驟、學生嘗試練習的思路組織教學。
第二部分,角的認識,共安排4個課時,教學設計思路如下:
(一)因疑施教,認識平角與周角。
旋轉是學生已經學習的動態圖形,我便充分利用這一已有知識經驗,進行知識遷移。為此,借助flash課件設計了“森林公園”的教學情境,學生在“智慧宮殿”的提示下轉動“活動角”:固定角的一邊,旋轉角的另一邊,觀察旋轉過程中形成中的各種角。玩中,學生便有了疑問:比直角大的角是鈍角,兩條邊成一條直線時,是什么角呢?(大多數認為還是鈍角)兩條邊重合了,又是什么角呢?為了加深學生對平角和周角的印象,我設計了“猜一猜”“比一比”的活動,讓學生在猜的過程中,展開辯論,理解了平角和周角的特征;在比的過程中,“數學王國”幫助學生理解了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的聯系。之后,我播放課件“擂臺城堡”,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角,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二)注重操作,學會量角與畫角。
在教學量角時,我采用了“比一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比較角的大小需要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借助課件演示和小組合作量一量的方法讓學生認識量角器及量角的步驟,指導學生“先估后量”,幫助學生檢查判斷所量角的度數是否正確。為了體現數學的工具性,我有意安排了學生量“一副三角尺”的活動,活動中不僅熟練了量角的方法,還知道了一副三角尺每個角的度數,為學習“用三角尺畫角”作了有益的鋪墊。
在教學畫角時,我采用了嘗試教學法,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嘗試用“一副三角尺”畫60。30。45。等特殊度數的角,再“摸著石頭過河”,探究如何用量角器畫一個80。的角。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困難多多,收獲也多多。教師再稍加點撥、提煉,學習效果比較好。
第三部分:整理與復習,共安排1課時。
通過這一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學來的知識是零散的,本課時旨在幫助學生強化重點,鞏固難點知識,對所學知識梳理、歸類,對線與角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全面的框架。
教學評價
在教學評價上我主要是結合現實生活情境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數學思維水平,結合學生的具體操作活動過程考查學生對數學技能的掌握。從評價形式上,課堂教學評價為主、作業評價和單元練習評價為輔。
教學反思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我深刻體會到教育家陶行之老師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所蘊含的哲理,重新認識了北師大版教材所體現的“數學生活化”的情境式教學理念。線的認識是比較抽象的,當我把它與學生現實生活情境結合起來,學生頓時悟出了其中的究竟;平行線、垂線、平角與周角的認識,也是比較抽象的,當我把它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實踐活動”融合起來,動手操作,學生便會在觀察、思考、發現中迎刃而解。同時,本單元的教學中,學生對“量角”這個難點還是沒有突破,仍有一部分學生對是從內圈讀數還是從外圈讀數,理解得不是很好,這也凸顯出教師課前的準備工作做得還是不夠充分,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放得多,老師最后對方法的提煉、小結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