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計算工具》說課稿
一、說教材我說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北師大版第七冊第三單元乘法中的“神奇的計算工具第一課時。
計算器(即電子計算器)是一種現代計算工具。它體積小,運算快,操作簡便,已經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的使用。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或多或少的接觸和使用過計算器,向學生介紹一些簡單的計算器的知識,引導他們正確使用和合理的運用,就顯得很有必要。教材在“乘法”單元后專門安排了“神奇的計算器”這一教學內容,既可以集中進行一些大數目的計算,又可以用來探索數學規律,引導學生辯證的對待計算器,為今后進一步學習電子計算器打下基礎。
本節課內容的編排與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非常吻合。主要突出以下三個注重:一是注重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二是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三是注重引導學生探究數學規律。
二、說教學目標:
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計算器,了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能用計算器進行較大數目的計算。
②技能目標:引導學生探索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③情感目標:讓學生在計算中體會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方便與快捷,激發學生使用計算器的興趣,從小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意識。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為了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會使用計算器進行較大數目的計算;教學難點是,通過計算探索發現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
四、說教法、學法
活動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特征。新課程指出:“教師應向兒童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揭示規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特點,我設計這節課時,主要以各種教學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動腦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努力營造一個學生樂學,課堂氣氛輕松愉悅的立體的開放式教學環境。
為了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我設計了下面五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二)、嘗試使用,探索交流。
(三)、靈活應用,辯證對待。
(四)、善于應用,探索規律。
(五)、知識拓展,介紹電腦。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這一環節是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引入新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計算練習活動將學生引入正題;接著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計算器的實例,使學生對計算器有一種親近感,感到它與生活“同在”;隨即我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進行比較復雜的計算時,人們通常都會使用計算器呢?當學生回答使用計算器 計算快、準、方便、快捷等優點時,我追問:那你想掌握使用計算器的本領嗎?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這時的學習已經成為了學生的一種內在需求。
(二)嘗試使用,探索交流。
讓學生了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對于計算器這個現代的計算工具來說,學生并不陌生,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他們對計算器有著不同程度的了解。通過調查,四年級絕大多數學生都用過計算器。所以在突出:“了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這一教學重點時,我設 計了當小老師向大家介紹計算器的環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很好的促進了學生間的互相交流和學習。同時運用電腦課件介紹相關功能鍵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