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小學數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
度量單位的出現也就水到渠成了。
環節二:通過多媒體的演示,教師介紹了1度的角。為了讓學生在腦海里深深留下對“1度“的感知,我們設計了把1度的角單獨抽取出來的環節,學生看到這么小的角后驚異的表情告訴我,我們的目標又一次實現了。在1度角的感知基礎上,我們又設計了讓他們感知10度、20度角的大小,為后面的估計做了鋪墊。接下來的周角、平角的大小,學生已經可以自己得出來了。
環節三:在量角器的引入前,我們設計了由圓平均分成兩半再演變成量角器的過程,很清晰地把量角器的產生過程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認識量角器后,教師提問:讀數的排列方式有什么不同?為學生在后面解決看讀數的問題做了鋪墊。
環節四:在學生通過觀察認識量角器后,我們設計了讓學生先觀察書上測量角a的范例,帶著三個問題進行小組活動的環節,旨在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有一個適合自己水平的探索平臺,通過與同伴的平等交流和自己的觀察自學,解決使用量角器量角的重點問題。又通過學生獨立度量題單上的3個角,起到了立即鞏固知識的目的,把學生掌握度量方法落到實處。
環節五:在處理書上p28 2題時,讓學生估計角1后驗證,再估計角2。通過兩次估計結果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只有比較熟悉的角的大小做標準,通過比較再估計,估計的誤差就比較小。
為了避免本節課的難點過于集中,我們把《角的度量》這部分教學劃分成了兩個課時。這節課是第一課時,重點突破引入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和看量角器內圈刻度量角這兩個難點,而把看量角器外圈刻度量角的鞏固放在了第二課時的練習課中解決。
從本節課的整體設計來看,在短短40分鐘內,讓學生經歷了從感知引入度量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度量單位,建立1度的感知——使用量角器進行度量——在感知基礎上估計角的大小這一系列過程,教學目標較順利達成。當然在設計中難免會出現考慮不周之處,懇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作為授課教師的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充分挖掘教材中提供的信息,理解編者意圖的前提下,才能有自己的創新和完善。教材上的每一句話都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在設計過程中,這些啟示一次次帶給我們驚喜。只有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我們才能擁有廣闊的發揮空間!